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分层作业1.(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2.(24-25八年级上·黑龙江·期中)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3.(24-25九年级上·湖南永州·阶段练习)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1实验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图2实验是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C.图3实验看到干冷烧杯的内壁上有水雾生成D.图4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4.(24-25九年级上·江西赣州·阶段练习)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取小刀切下一块石蜡:石蜡的硬度小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水蒸气D.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燃烧生成了水5.(24-25九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照明用品,在点燃蜡烛时,会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有关其燃烧过程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熔化的蜡油顺着蜡烛流下B.罩在火焰上方的小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烛芯变黑6.(24-25八年级上·山东威海·期中)某同学进行“泥土蜡烛”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加热金属盖,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当石蜡沸腾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土壤上方,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土壤未损耗,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壤上方燃烧的原理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B.黄色火焰分三层,应该用内焰进行加热C.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物理变化 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7.(24-25九年级上·江西抚州·阶段练习)下列关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 B.燃烧时放热,石蜡熔化C.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吹灭蜡烛后产生一缕白烟8.(24-25八年级上·贵州毕节·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分析】(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9.(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鸡西·期末)《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实验现象】(1)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组讨论】(2)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任务二:比较空间站中蜡烛的燃烧与地面有什么不同(3)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课堂上,当蜡烛被老师点燃后,我们可以看到与地面蜡烛的火焰不同,①空间站中燃烧的蜡烛火焰呈现蓝色,②火焰形状近似球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请你选择一个不同现象加以说明。你的选项是 (填①或②),原因是 (填字母)。A.空间站内氧气浓度低,蜡烛燃烧不充分 B.在空间站里,重力较小,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不同C.在失重情况下,粒子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可能是相同的1.(24-25九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新情境·新科技的实际应用】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图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曲线1表示氧气浓度变化,曲线2表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B.由图可知,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的氧气C.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D.蜡烛熄灭时氧气的浓度为15.6%,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8%2.(24-25九年级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新情境·新科技的实际应用】“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是火焰呈球状的主要原因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A.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3.(24-25九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某同学利用如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过程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内出现大量水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C.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4.(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学习小组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Ⅰ.探究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实验1】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1)将一根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1-2s后抽出,观察到 处的火柴梗先变黑,原因是 。Ⅱ.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成蓝色。【实验2】(2)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澄清石灰水变 ,硫酸铜粉末变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Ⅲ.探究密闭集气瓶中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装置如图所示)。【实验3】6个相同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测定6根相同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燃烧时间/s 0s 12 26 35 30 25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长,蜡烛高度变短(3)实验3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 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4)小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结合实验3数据判断该说法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1.(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科学发展常以如题图所示的方式推进、循环。公元前5世纪,有哲学家猜想: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这属于A.观察现象 B.提出问题 C.建立假说 D.实验验证2.(2025·湖北十堰·二模)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探究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如图三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答案和解析1.(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化学学习的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着的现象;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故选C。2.(24-25八年级上·黑龙江·期中)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答案】C【解析】A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通过实验后的产物检验得出的结论,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 、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因为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描述错误,符合题意;D 、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3.(24-25九年级上·湖南永州·阶段练习)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1实验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图2实验是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C.图3实验看到干冷烧杯的内壁上有水雾生成D.图4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答案】AD【解析】A、图1实验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气态石蜡,不是液态石蜡。A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B正确;C、蜡烛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C正确;D、蜡烛燃烧实际上是石蜡受热先熔化后汽化,然后是石蜡的蒸气在燃烧。刚熄灭的蜡烛,烛芯处未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变成了固体小颗粒。白烟能燃烧也说明它的成分是石蜡,刚熄灭的蜡烛,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立即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D错误。综上所述:选择AD。4.(24-25九年级上·江西赣州·阶段练习)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取小刀切下一块石蜡:石蜡的硬度小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水蒸气D.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燃烧生成了水【答案】C【解析】A、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A选项正确;B、能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小,B选项正确;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说明白烟是固态的可燃性物质,C选项错误;D、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D选项正确。故选:C。5.(24-25九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照明用品,在点燃蜡烛时,会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有关其燃烧过程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熔化的蜡油顺着蜡烛流下B.罩在火焰上方的小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烛芯变黑【答案】C【解析】A、蜡烛燃烧时,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B、蜡烛燃烧时,罩在火焰上方的小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C、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D、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烛芯变黑,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故选:C。6.(24-25八年级上·山东威海·期中)某同学进行“泥土蜡烛”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加热金属盖,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当石蜡沸腾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土壤上方,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土壤未损耗,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壤上方燃烧的原理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B.黄色火焰分三层,应该用内焰进行加热C.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物理变化 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答案】B【解析】A、当石蜡沸腾后变为石蜡蒸气,用燃着的木条接近土壤上方,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土壤未损耗,金属盖中石蜡减少,说明土壤上方燃烧的原理是石蜡蒸气在燃烧,不符合题意;B、黄色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故应该用外焰加热,符合题意;C、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故石蜡蒸气能在土壤上方燃烧,不符合题意。故选B。7.(24-25九年级上·江西抚州·阶段练习)下列关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 B.燃烧时放热,石蜡熔化C.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吹灭蜡烛后产生一缕白烟【答案】C【解析】A、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A正确;B、蜡烛燃烧时放热,石蜡会熔化,B正确;C、现象不能指明生成物质的名称,C错误;D、吹灭蜡烛后产生一缕白烟。此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D正确。故选C。8.(24-25八年级上·贵州毕节·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分析】(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答案】(1)a(2)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硬度较小(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 可燃【解析】(1)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由于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2)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可以得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是: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小、硬度较小;(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可燃性。9.(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鸡西·期末)《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实验现象】(1)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组讨论】(2)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任务二:比较空间站中蜡烛的燃烧与地面有什么不同(3)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课堂上,当蜡烛被老师点燃后,我们可以看到与地面蜡烛的火焰不同,①空间站中燃烧的蜡烛火焰呈现蓝色,②火焰形状近似球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请你选择一个不同现象加以说明。你的选项是 (填①或②),原因是 (填字母)。A.空间站内氧气浓度低,蜡烛燃烧不充分 B.在空间站里,重力较小,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不同C.在失重情况下,粒子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可能是相同的【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看是否有水雾形成(3)①(或②) A(或C)【解析】(1)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会有水雾形成,就可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3)选择①在空间站里,对流十分微弱,氧气的补充不如地面及时,蜡烛的燃烧也不如地面充分,火焰的温度也会更低一些,蓝色火焰就是燃烧温度低的一个表现,故选A。(或选择②在空间站里,重力较小,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同,不管蜡烛的方向朝向哪里,它的火焰都近似球形,故选C。1.(24-25九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新情境·新科技的实际应用】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图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曲线1表示氧气浓度变化,曲线2表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B.由图可知,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的氧气C.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D.蜡烛熄灭时氧气的浓度为15.6%,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8%【答案】C【解析】A、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则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故图2中曲线1表示氧气浓度变化,曲线2表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2可知,氧气浓度降低至15.6%后不再变化,说明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的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2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浓度大于3.8%时蜡烛不再燃烧,故燃着的蜡烛不能在浓度为 15%O2、5%CO2和 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由图2可知,氧气浓度降低至15.6%后不再变化,说明蜡烛已经熄灭,此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8%,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24-25九年级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新情境·新科技的实际应用】“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是火焰呈球状的主要原因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A.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石蜡熔化,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②从图1可以看出,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故正确;③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而不是空间站内没有空气,故错误;④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故正确;故选:C。3.(24-25九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某同学利用如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过程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内出现大量水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C.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答案】C【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CO2和H2O,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融化成液体,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故A说法正确;B、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U形管内附着大量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故B说法正确;C、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烟,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雾,二氧化碳是气体,蜡烛熄灭时气化的石蜡蒸汽会凝结成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白烟,所以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故C说法错误;D、该实验中容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方便观察到 U 形管内有水雾,操作方便,故D说法正确;故选C。4.(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学习小组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Ⅰ.探究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实验1】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1)将一根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1-2s后抽出,观察到 处的火柴梗先变黑,原因是 。Ⅱ.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成蓝色。【实验2】(2)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澄清石灰水变 ,硫酸铜粉末变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Ⅲ.探究密闭集气瓶中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装置如图所示)。【实验3】6个相同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测定6根相同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燃烧时间/s 0s 12 26 35 30 25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长,蜡烛高度变短(3)实验3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 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4)小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结合实验3数据判断该说法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答案】(1)外焰 外焰的温度最高(2)浑浊 蓝(3)氧气体积分数(4)不合理 实验3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解析】(1)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将一根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1-2s后抽出,观察到外焰处的火柴梗先变黑;(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能使硫酸铜粉末变蓝,由实验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则实验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硫酸铜粉末变蓝;(3)实验3中每组数据氧气体积分数不一样,所以实验3的目的是探究氧气体积分数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4)在实验3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所以不能说明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故该小组同学说法是不合理的。1.(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科学发展常以如题图所示的方式推进、循环。公元前5世纪,有哲学家猜想: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这属于A.观察现象 B.提出问题 C.建立假说 D.实验验证【答案】C【解析】有哲学家猜想: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说,故选C。2.(2025·湖北十堰·二模)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探究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如图三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答案】C【解析】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该选项说法正确;B、燃烧需要消耗氧气,根据图像,可知曲线 c 表示氧气浓度,最终氧气浓度不为0,说明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无法支持蜡烛继续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氧气含量降低,对应曲线 c,该选项说法错误;D、通过监测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增加,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