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缫丝(sāo) 镶边(xiāng) 发髻(jì) 赔偿 挖墙脚 不记其数B.迁徙(xǐ) 偌大(ruò) 小觑(qù) 踉跄 笑眯眯 气喘吁吁C.折本(zhé) 泅水(qiú) 诧异(chà) 安详 一窝蜂 蹑手蹑脚D.攒射(cuán) 饲养(sì) 爱憎(zēng) 钟磐 打瞌睡 好高鹜远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女人的手指______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2)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______专伺候你!(3)设立朝华社的目的是绍介东欧和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______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4)她______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A.震动 功夫 扶植 义无反顾 B.振动 功夫 扶持 斩钉截铁C.震动 工夫 扶植 斩钉截铁 D.振动 功夫 扶持 义无反顾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真是人人拍手称快。②柔石的母亲舍不得他走,要他多住几天,我知道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乌鸟私情,于是,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③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④阿Q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⑥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①空中而多窍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余方心动欲还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⑤自以为得其实 ⑥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⑦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⑧悦亲戚之情话 ⑨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⑩则告诉不许 故乡人号之“驼”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A.①②③⑧⑩ B.②⑤④⑥ C.③④⑦⑨⑩ D.④⑥⑨⑩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门虽设而常关 ③虽世殊事异B.①当侍东宫 ②有大石当中流 ③死当结草C.①鸡栖于厅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D.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猥以微贱 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莳也若子(栽种) ②日薄西山(迫近) ③列坐其次(次序)④寻蒙国恩(不久) ⑤汝识之乎(知道) ⑥夫人之相与(交往)⑦尝从人事(跟从) ⑧字而幼孩(养育) ⑨其筑欲密(建造)⑩桴止响腾(传播) 聊乘化以归尽(姑且) 余韵徐歇(声音)A.①④⑦⑨ B.①②⑤⑧⑩ C.③④⑥⑧ D.⑤⑥⑨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我固当 ②事不目见耳闻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⑤携幼入室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⑦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⑨垣墙周庭 ⑩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群贤毕至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A.①⑥/②⑤/③⑦/④⑧/⑨ /⑩ B.①⑥/②⑦/③⑧/④ /⑤⑩/⑨ C.①⑨/②⑦/③④/⑤⑩/⑥⑧/ D.①⑨/②⑦/③⑥/④⑧/⑤ /⑩ 8.下列句子按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⑤急于星火 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⑦传其事以为官戒 ⑧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⑨使不上漏⑩则告诉不许 石之铿然有声者 遂见用于小邑A.①④⑧/②③⑤/⑥ /⑦⑨/⑩ B.①④⑧/②③⑤/⑥ /⑦ /⑨⑩C.①④⑧/②⑤/③⑥ /⑦⑨/⑩ D.①④⑧/②⑤/③⑥ /⑦ /⑨⑩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中刻画了“阿Q”这个生活在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B.土谷祠:即土地庙,旧时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土谷,即土地神和五谷神。C.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七个月大功服、穿五个月小功服孝服的亲族。“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体”指的是本体、本源,代表理论基础;“用”指的是实践、方法,代表实际应用。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我们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这里的“经世”指的是那些始终管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真理,“致用”则是将这些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精神构成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精神基石,它既具有稳定性,又不断衍生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具体内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坚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的同时,我们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态,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让“体”与“用”在文化事业中得以发挥作用。实际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要赓续中华文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深入理解和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马克思强调,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这意味着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因此,在“明体”基础上“达用”,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让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实现“体用贯通”,使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中华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材料二:民歌始终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与现代专业作曲家或历代文人创作的作品相比,民歌在口头性和集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即兴性和流变性等方面有明显特征。其中,“流变性”是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民歌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则是相对的。民歌的流变性主要体现在时代的流变、区域的流变以及人们审美的流变等方面。流变的过程极有可能对其文化价值产生冲击。今天,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尤其在有赖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歌濒危抑或面临断绝的现阶段,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要将保护放在首位。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来传授知识、诉说思愁、表达爱情、祈求幸福、记录生活和历史。《东方红》最初是陕北民间流传的一首情歌信天游。抗战时期,有了来自八路军口中的唱词版本;后经民间艺人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以及专业词作家公木、作曲家刘炽、演员王大化等改编加工,《东方红》的音乐旋律变得更加规整,节拍由原来的2/4拍改为4/4拍,速度较前放慢,与原曲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变化。《东方红》的歌词歌颂了毛泽东、歌唱了中国共产党,完全改变了信天游曲调中的情歌风格,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在主动求变中,实现了一首情歌向一首颂歌的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的原生样貌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在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中发生变化,但民歌的基因血脉却以不同程度的遗传、衍生抑或再生等方式不断地被保存、延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我国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单民歌这个体裁就有百余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指向。民歌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试想,像《茉莉花》这样的中国民间小调,如果没能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又怎会发展成“中国第二国歌”并走向全世界?对音乐而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需要在保持民歌原有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歌这座宝藏并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尝试将民歌与现代创作技法、科技手段相结合,不断推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和传统要义,又具有时代感和新意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应以守正创新的面貌展现在当代人民群众面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焕发出蓬勃生机。(摘编自张天彤《坚持体用贯通传承好民歌的文化价值》)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中华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B.“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马克思这句话强调理论要能指导实践,而并不只是诠释世界。C.民歌具有流变性,这一特点使民歌的风格逐渐发生改变,不断由情歌向颂歌转型,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D.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其基因血脉在留传过程中不断地被保存、延续。11.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明体达用”核心思想的一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2.学习小组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有同学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体用贯通”的思想有着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惶惑老舍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屋中来。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中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大哥!”老三叫了声。“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走?上哪儿?”“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教这一家老小都……”“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劝告,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做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呢!“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进城不进城?能不能乱杀人呢?”“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铁啦!”“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乘着日本兵还没进城,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特别恨念书的人!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那不行!”李四爷对老邻居的安全是诚心关切着的。“这两天不会有‘打鼓儿的’;就是有,他们也不敢买书!”说完,他把刚才没能叫开钱家的门的事也告诉了祁老者。祁老者在院中叫瑞全:“瑞全,好孩子,把洋书什么的都烧了吧!都是好贵买来的,可是咱们能留着它们惹祸吗?”“老三你说对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无论如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落了泪。“听见没有啊,小三儿?”祁老者又问了声,“听见了!马上就动手!”瑞全不耐烦地回答了祖父,而后小声地向瑞宣:“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瑞宣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摘编自《四世同堂》第四章)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百合花》相似,都以战争为创作背景,塑造的都是普通人物形象,但主题却不相同。B.本文在瑞宣这一形象塑造上,所用方法与《祝福》中祥林嫂一样,既有肖像描写,又有侧面衬托。C.本文有意选取了第三人称叙事,把枝节蔓连的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D.小说故事设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以小见大,集中反映出北平普通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14.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人文、自然景观,表现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B.画线句子中两个“最爱”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北平城的温和友善以及所有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C.“爱和平”“带着”“都让给”等词语表现人们对北平美好生活的留恋,对战争突至的恐慌与失落心态。D.画线句子中省略号表现了北平美好的事物不胜枚举,表达了人们对北平将落入敌手的痛苦和无奈。15.第一段写出了瑞宣多重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6.老舍的《四世同堂》被誉为“京味儿文学”的典范,请结合文本谈谈“京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竟为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授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帝日:“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汉十二年,高帝崩,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女子。(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材料二: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17.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北有胡A苑之利B阻三面C而守D独以一面E东F制G诸侯H此所谓‘金城千里’也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张良者”与《石钟山记》的“石之铿然有声者”的“者”用法不相同。B.都,名词作动词,与《种树郭橐驼传》“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用法不相同。C.殆,大概,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相同。D.加,强加,与《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的“加”意思相同。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身世坎坷,轻财爱国。父亲张平20岁就去世了,年少的张良还没有做官,但是在韩国破亡之时,他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想为韩国报仇。B.张良慧眼识主,跟定刘邦。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C.张良谦卑,不贪权位。汉元年正月,汉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功,但有运筹之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推辞,最终受封留侯。D.张良远识,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初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就起驾,向西出发定都关中。20.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2)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21.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天下有大勇者”是能“忍”。那么,材料一中写了张良哪些“忍”的事情,请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月潭雪中赵汸①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注】①赵汸:元朝后期至明朝初期学者,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岑参《白雪歌》中“去时雪满天山路”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空寂苍茫之感。B.次句写出了诗人沿着溪流前行,尽管天气寒冷,但因景色清幽,竟忘却了冬日的严寒。C.颔联中“披”“钓”“去”连用,写诗人披白云乘小舟,如同遁入了仙境,陶醉其中。D.尾联写诗人体弱多病,孤独愁苦,借酒浇愁,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最终破颜而笑。23.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本诗颈联“转”表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据说是从《归去来兮辞》的“ , ”这两句中得到启发,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傲然自得的精神追求。(2)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谈到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应避免《石钟山记》中提到的“ , ”的做法。(3)《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谦虚的说,自己种树种得好,是因为:“ , 。”(4)《兰亭集序》中批判虚无主义生死观的句子是“ , ”,体现对生命的珍视。(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是“ , ”。四、作文25.完成作文。在现代社会,高清纪录片可呈现热带雨林的繁茂、极地冰川的壮丽,虚拟现实设备能模拟漫步山间、泛舟湖海的惬意,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3.D4.A5.A6.B7.D8.A9.D10.C 11.C 12.①它能更好地处理非遗文化中变与不变的关系,让非遗文化在发展中顺应时代潮流;②它能守正创新,使非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焕发蓬勃生机;③它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13.A 14.C 15.①焦虑与惶惑。瑞宣像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表现了北平陷落后瑞宣的极度焦虑。②痛心与不甘。瑞宣出门仰头看晴蓝的天空,想到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③家庭责任的沉重感。瑞宣想到一家老小的安全与吃穿,感到沉甸甸的家庭责任。④迷茫失措。北平陷落了,今后该怎么办?瑞宣不知应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16.①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北平,北平的古建、胡同、大杂院建筑风物都具有“京味儿”特色。②小说中运用了独具特色的北平方言,如“吓愣了”“打鼓儿”等。③生活习俗具有“京味儿”特色,包括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等。17.BDH 18.B 19.A 20.(1)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2)人之常情(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拔剑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21.①面对老者把鞋子丢到桥下却让自己为他捡鞋的故意行为,忍住怒气。②韩信破齐想称王,张良劝高祖息怒,授韩信齐王印信。22.D 23.①“转”在内容(虚实):由描绘眼前自然美景转为回忆昔日战争惨象。②“转”在情感:由对月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转为对苦难人民的悲悯和哀伤。③“转”在境界:由关注个人转为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24.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25.例文:自然之美,亲至方显当4K镜头捕捉到雨林叶片上滚动的露珠,当VR设备重现阿尔卑斯山巅的日出,我们似乎拥有了足不出户便能遍览天下的特权。然而,为何仍有无数人背起行囊,踏上远行的路途?因为技术再精妙的复刻,也无法替代亲临自然时那份直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真正的自然之美,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用肌肤感受,用心灵对话。亲历自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四个层次道出了人与自然互动的不同境界。屏幕前的观赏止于“可望”,而唯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描述他在圣皮埃尔岛的感受:“湖水拍岸的声音,波浪的起伏,这一切都让我的感官愉悦,足以驱散任何其他动荡的回忆。”这种由五感共同编织的体验,是任何数字技术都无法完整传递的。深入自然更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不仅观察自然,更在自然的镜子里照见了自己。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走进森林是因为我希望有意识地生活。”这种与自然独处时的内省,让现代人得以暂时脱离社会角色的束缚,回归本真的自我。日本作家星野道夫常年独居阿拉斯加,他在《在漫长的旅途中》写道:“在荒野中,人会被迫面对最赤裸的自己。”自然的广袤无垠映衬出个体的渺小,却也让人看清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要真正亲近自然,需要放下功利之心,培养感知细微之美的能力。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豁达,都展现了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现代人不必效仿古人隐居山林,但可以学习他们观照自然的态度。当我们静心观察一朵花的绽放,聆听一阵风的低语,自然便会向我们展现它最动人的奥秘。科技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但永远无法替代亲身触摸大地的温度。自然不是屏幕里的图像,不是数据构成的模型,而是可以嗅到、触到、感受到的生命共同体。当夕阳将云层染成金红,最好的回应或许不是举起手机,而是让那光芒直接照进瞳孔。自然永远超越人类对它的任何再现,它的价值不在于被观看,而在于与之共存的体验。在这个屏幕泛滥的时代,真正的奢侈不是获取更多景观影像,而是保留那份走向户外的冲动,让双脚沾满泥土,让发丝记住风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