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 整理古诗文,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分类 诗句摘录
离情别绪 挥手自兹去,(1)______。(李白《送友人》)
(2)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忧民情怀 (3)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夜来城外一尺雪,(4)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人生志趣 (5)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阅读下面一段演讲词,完成各题。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代人虽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自由,又在喧嚣的生活里,蝇营狗苟兀兀穷年。于是诗和远方成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望。有人向往田园牧歌,种豆南山下;有人偏爱步履不停,白马春衫慢慢行。 丙 。如果身体和灵魂长久闭塞 ① 于一隅,面对明媚的风光,只会 甲 。大千世界,总有许多未知等待你去 乙 。也必有一处风景,能使你从琐事的羁bàn ② 中解脱。
2. 依次写出文中①②两处的注音和字形。
3.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视而不见 探查 B. 目空一切 探查
C 视而不见 探索 D. 目空一切 探索
4. 文中画横线处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5. 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可见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都有所不同,但又有共通之处
②并在内心开辟净土,在灵魂之旅中,寻找自己的乌托邦
③共通在它代表逃离眼前苟且,逃离生活的琐碎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6.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并坚信这种美好生活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C. 《核舟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文中详细介绍了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展现了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体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最具生活气息。
7. 【活动一:觅“和”之意】古今中外有许多弘扬“和谐”的名言与名人故事,下面所给的名言或故事中与“和”无关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和为贵,谐为美
C.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D.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8. 【活动二:寻“和”之用】小强同学用一首小诗来赞美和谐美满的家庭,请你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帮他完成这首小诗。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活的渡口;家,______,______……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9. 名著阅读。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钢铁”有什么含义?你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童年有许多悲惨经历,但正是这些磨难使他变得坚强和勇敢。下面两幅连环画都再现了保尔在学校被打骂的情景,请从AB两幅图中任选一幅,简述保尔被打骂的原因。
我选图( ),原因: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 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是山水田园诗,描绘了清幽的自然环境,营造出宁静氛围。
B. 两首诗都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按游览顺序描绘所见景色。
C. 常诗侧重写禅院景色,表达出对佛理的感悟;王诗侧重写山中生活图景,表达隐居志趣。
D. 常诗“古寺”“高林”“禅房”“钟磬音”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王诗“空山”“明月”“清泉”“竹喧”写出秋雨初晴后山村的旖旎风光。
11.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写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愈,字退之,南阳人。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①。凡三诣光范上书,始得调。董晋表署宣武节度推官。汴军乱去依张建封辟府推官。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②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中,为国子博士、河南令。愈以才高难容,累③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奇其才,转考功④,知制诰,进⑤中书舍人。裴度宣尉淮西,奏为行军司马。贼平,迁刑部侍郎。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因上表极谏。帝大怒,欲杀,裴度、崔群力救,乃贬潮州刺史。任后上表,陈情哀切,诏量移袁州刺史。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及第。②宫市: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③累:屡次,多次,接连。④转考功:调任考功郎。⑤进:任官,出任。
1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 B. 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
C.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养) D. 早孤,依嫂(孤:幼年丧父)
1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千里马喻人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
B. 【乙】文细述韩愈多次被贬的经历,体现出他仕途坎坷但坚持自我的品格。
C. 韩愈在【乙】文中多次因谏言被贬,这印证了【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
D. 【乙】文中韩愈凭借《进学解》得到执政者赏识,说明只要有才华就一定能被发现。
14. 给下面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只填写序号)。
迁监察A御史B上疏C论宫市D德宗E怒F贬阳山令。
15. 请把【乙】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大怒,欲杀,裴度、崔群力救,乃贬潮州刺史。
16. 【甲】文通过托物寓意的手法表达对人才问题的思考,【乙】文是对韩愈生平的记述。如果韩愈在被贬期间重读《马说》,他可能会对文中哪些语句产生更深刻的共鸣?请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共鸣原因。
(三)(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I写诗真的强
AI写诗平均347毫秒,也就是0.3秒;其实AI写诗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2017年AI机器人“小冰”就出版了自己创作的首个诗集。AI不仅可以作诗,还能填词、写对联……并且在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中自由转换,风格有雅致与打油之分,都很厉害。那么AI诗歌与人类诗歌究竟有何不同?只从文字呈现效果来看,几乎没法判断。一位哈佛大学文学理论家做过实验,拿20首诗歌,不标注诗人名字,让同学们判断哪些是大诗人的作品,哪些是无名之辈的作品。同学们运用各种方法诠释、论证,结果推崇的许多都是无名氏之诗,错过了大诗人的作品。人与人之间的诗歌带给普通读者的差异尚且如此,人与AI的诗歌又如何区别得出来呢?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从结构上看,机器诗人的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节奏模型、韵式模型以及自然语言模型。其中自然语言模型是最主要的部分,它要负责确保语法正确,让诗看起来像人的语言而不像一堆机器乱码。在执行写诗任务时,AI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雪”“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音节字词,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等。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
【材料三】
机器人写诗,是文学的灾难还是福音?
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还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写诗需要倾注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只是没有“人”的生命体验的技术性的东西,那么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
(摘编自《当AI走入艺术的深巷,谁才是造物主》)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从哈佛大学文学理论家实验结果显示,人与AI的诗歌没有任何区别。
B. AI写诗时,在确定诗歌主题后,检索系统会倾向选择现有诗歌中的高频词汇。
C. 程羽黑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写低层次类型文学,因为机器人无法计算出人类情感。
D. 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人工智能写诗,同时对这一现象也要有忧患意识。
1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画线句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AI写诗的速度之快。
B. 材料二通过列举具体事例,细致阐述AI作诗时选词的逻辑顺序与原理。
C. AI创作的诗歌在作品质量上特别是节奏和韵律方面,优于人类的创作。
D. 人类创作诗歌需要融入感情、价值与想象力,否则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19. 材料三中画线句“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加点词语说法是否过于绝对和偏激?请阐述理由。
20. 班级准备以“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传统诗歌创作”为辩题开展辩论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任选一方,帮助一辩选手完善不少于80字的开篇陈词。
正方——我方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传统的诗歌创作。理由如下:______。
反方——我方认为:人工智能写诗表现力惊人。优势如下:______。由此观之,传统的诗歌创作终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四)(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陵峡口
傅菲
①西陵山北峰像一艘巨大的古船。古船静泊在西陵峡的峡口,被江涛环抱。山置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以西,位于“楚之西塞”,遂名西陵山,峡以山之名,遂名西陵峡。西陵峡西起秭归香溪口,东至南津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②远眺西陵峡口,山陵如浮在江水上,而非高矗。山太矮了,高出水面仅百来米。长江如练,翠绿如洗,平阔百里,浩浩渺渺如时间之河。
③站在山陵之巅的至喜亭,便可将西陵峡收入眼底,似乎心中也生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苍茫之境。长江兀自流,任凭江舟逐风随浪。李白是长江的流客,他不由自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凡肉身,皆是沧海一粟,皆是江中水滴。唯独伟大的艺术之心,方可抗拒大江之流。
④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诗人杜甫拖家带口,由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坐船东下,经停下牢溪渡口。友人在渡口津亭设宴款待杜甫。颠沛流离的杜甫涕泪满衣裳,在津亭,见星夜如昼,夜烛阑珊,千帆江舟穿梭,挥毫而舞《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
⑤这一年,杜甫56岁,已是白发苍苍。他长期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春夜但见长江星垂,舟楫碌碌,与好友共饮,怎不欣喜呢?西陵峡足够容纳杜甫的悲欣。人生无常,生命多匆匆,他对可贵的友情满心珍惜。两年后,杜甫带着家小逃往衡阳,而后又溯湘江而上,暴雨数日不歇,江水猛然上涨,在耒阳方田驿,饿了5天。入冬,他想从潭州北上襄阳,在去岳阳的船上,卧病而终。每每读杜甫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我都有哀恸之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长江收纳了他。
⑥西陵峡口上游20余公里,是茅坪凤凰山,屈原祠依山临长江而建。不知杜甫当年在津亭眺望长江,是否想到了屈原。他们同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西陵峡,他们隔空相遇。他们隔水相望,以长江为桌,握手把盏。
⑦2016年11月,冬雨绵绵。我坐火车去恩施,途经宜昌,已是傍晚。车窗外,长江之畔,灯火璀璨。我靠着车窗,望着黑魆魆的西陵山,耳畔回荡起《话说长江》中陈铎浑厚、豪迈的男中音:长江出重庆,入湖北,三峡雄浑壮观,一路惊涛骇浪,即从瞿塘穿巫峡,便下西陵向宜昌。
⑧宜昌就在我眼际,西陵峡在我远眺之中。长江默然,水碧千里,无声地汹涌。
⑨石灰岩因雨水亿万年溶蚀,出现了大溶洞。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好友元稹,在夷陵相会,并游西陵峡口,深入其洞,酒酣后,白居易作《三游洞序》纪游,刻于石洞之壁。此时,白居易由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心情风和,此情此景美如斯:“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⑩石洞由此命名,遂称“三游洞”。洞以文名,文以石记,与江涛千年相伴。
240年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苏轼、苏辙随父苏洵入京,他们沿长江而下,畅游沿岸名胜。在夷陵,西陵峡口作为他们必游之地,父子三人仿先贤夜宿三游洞,并作同题诗《题三游洞石壁》以表心迹。苏辙另作《三游洞》,写道:“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苏辙一语成谶①。苏氏父子开始了颠荡的生涯。苏轼也并未料到长江自此成了自己流离的航道。游西陵峡时,苏轼23岁。在长江边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作《临江仙·夜归临皋》时,苏轼45岁。他鬓须发白,已如老翁。他慈悲、悲怆、宽阔、阔亮:“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长江是茫茫之江,滔滔之江。千帆皆过。它过于激荡、磅礴、亘古,处万变于不变之中,处无常于恒常之中,有数以千万计的支流。宜昌是长江流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处于中游,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长江穿过西陵峡,浩浩东去。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诗人,是长江伟大的支流,融入长江,奔腾不息。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2日第20版)
【注释】①一语成谶(chèn),意思是指一些不吉利的预言,戏谑之言竟然成了真实的。
21. 下列选项中,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本文内容丰富,将西陵峡口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相互交融,情感深沉而细腻,文笔清新自然。
B.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峡口位于宜昌市西郊,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
C. 苏轼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
D. 作者回忆2016年坐火车去恩施途经宜昌的场景,引发对西陵峡口的无限遐想,融入个人经历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让读者能更好地代入情境。
22. 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长江默然,水碧千里,无声地汹涌”(请从动静对比角度对加点词语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23. 文中多次提及古代诗人与西陵峡的故事,从全文来看,这些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24. 本文通过描写西陵峡的景观与历史,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三、写作(50分)
25.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些地方,以独特的姿态闯入我们的生命。或在江南水乡,你邂逅了白墙黛瓦间的烟雨朦胧;或在巍峨山峦,你领略了云雾缭绕下的壮美奇峰;又或在古朴小镇,你触摸到岁月沉淀的斑驳痕迹……那些游览过的景点,不仅是眼中的风景,更是心灵的印记。
请以“邂逅______”为题,写一篇游记,分享你游览某一景点的独特经历与感悟。
要求:
①先在横线处填写某个地方或某地风景,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要写出景点特色,融入个人情感与思考。
参考答案
1.【答案】 ①. 萧萧班马鸣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④. 晓驾炭车辗冰辙 ⑤. 零落成泥碾作尘
【答案】2. ①sè ②绊 3. C
4. 当代人虽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自由,但在喧嚣的生活里,蝇营狗苟兀兀穷年。 5. B
6.【答案】A
【答案】7. C 8. ①. 示例:是一团不熄的炉火 ②. 永久地驱逐我心中的寒冷
9.【答案】(1)“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这“烈火和骤冷”指特殊的、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艰苦的战争环境、异常恶劣的劳动条件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
(2)选A,保尔在圣经课上问神父:为什么《圣经》上说的地球存在的时间和高年级的老师讲的不一致?(选B,在神父家补考时,保尔为报复神父平日对他的不公,悄悄地往神父家的面团里撒了一把烟末)
【答案】10. B 11. 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不同点:常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静态描写(或“侧重从主观感受出发”),直接点明景色对心灵的净化作用;王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 展现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与隐居之乐
【答案】12. B 13. D
14. BDF 15. 皇帝大怒,想要处死他,裴度、崔群等人竭力营救,他才被贬为潮州刺史。
16. 示例:韩愈可能会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真不知马也”等语句产生更深刻的共鸣。他一生才高却多次被贬,虽有才华却难遇明主,就像千里马不遇伯乐。他因上疏论宫市、上表谏迎佛骨等,不被统治者理解,才华被埋没,如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他多次遭遇贬谪,正是因为统治者不能识才用才,正如“其真不知马也”所表达的,所以他会对这些语句有深刻共鸣。
【答案】17. A 18. C
19. 说法并不绝对偏激。理由:(1)这些用词精准,立场鲜明。“低层次”“永远代替不了”等贬义性词语,直白有力地表明对AI诗歌艺术价值的否定态度,与材料三强调“情感”“隐喻”“精神世界”的核心观点形成呼应;(2)对比强化观点,将“AI诗歌”与“李白、杜甫”的创作并列对比,凸显人类诗歌的不可替代性,呼应材料一中“人类诗歌难以被识别差异”的表象与材料三“情感本质差异”的深层矛盾。
20. ①. 正方观点: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传统的诗歌创作。理由如下: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想象力,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②. 反方观点:人工智能写诗表现力惊人。优势如下: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创作风格,快速生成大量诗歌,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创作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表现将会越来越出色。(任意一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21. C 22. “默然”赋予长江以人的情感特质,仿佛它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安静而深沉;“汹涌”则描绘出江水奔腾的动态,展现出其强大的力量。这种动静对比,让读者感受到长江表面平静,实则蕴含着巨大能量,突出长江内敛而磅礴的气势。
23. (1)丰富文章内容。文中讲述杜甫、屈原、白居易、苏轼等诗人在西陵峡口的故事,大大丰富了文章内容。(2)西陵峡口见证了无数文人的悲欢离合与创作历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记忆,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3)表达对屈原、杜甫、苏轼等人的敬意。他们的经历和作品,如同长江的支流,融入长江,奔腾不息,象征着他们的精神与长江一样永恒。(4)深化文章主旨。借助与西陵峡口有关的历史人文叙述,深化了文章主旨,表达出对自然永恒和人类精神力量的敬畏与赞美。
24. 对长江壮阔永恒的自然力量的敬畏(热爱); 对屈原、杜甫、苏轼等文人精神与艺术成就的礼赞;借长江“收纳”文人、承载文明的意象,抒发对历史人文与自然交融共生的深沉感怀。
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