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朓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朓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朓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①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②,蹉跎③江海心。
【注】①蕙:香草。 ②容与:徘徊犹疑。 ③蹉跎:光阴白白过去,此处为“耽搁”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秋天月夜的美景,句中妙用“吹”“动”两个动词,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秋夜的静谧。
B.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
C.五、六句为侧面描写,写琴声像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似涧水发出琮琮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D.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
2.结合全诗概括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斋视事
谢朓【1】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2】。
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
注释:【1】谢脁,南朝齐文学家。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视事,处理政务。【2】纷诡,指官场混乱。非一,不能一致、难以治理。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寒雾消散,白日显露出来,“映”字写出了远处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的景象。
B.三四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其中“暧暧”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中的“暧暧”意思相同。
C.五六句,写起身披衣,洗漱之后坐在窗前开始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D.七八句,说丰盛佳肴只吃一菜足矣,排场显赫所居不过一屋,由此可见作者不以优渥的物质生活为乐。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高斋周围的景色,以动衬静,虚实相生。
B.五句至八句叙事,多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
C.最后四句抒发情怀,“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D.诗歌融景、事、情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
5.诗歌尾句“锁吾愁与疾”中的“锁”字,有另一版本作“销”,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田
(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释】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6.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
7.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
D.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8.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①
谢朓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②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注】①南北朝时,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②窓(chuāng):同“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听觉角度写,托物起兴,促织鸣叫、捣衣声声引发女子绵绵情思。
B.三、四句表诉衷情,并借对女子动作的描写表现其彻夜难眠的生活状态。
C.诗中写南、北、西三方位,虽未言东,也能让人体会女子独对四壁之况。
D.诗的末尾用反问句,表达抒情主人公再也不愿承受终年分居相思之苦了。
10.“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两句写得含蓄蕴藉,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溪送别
[南北朝]谢朓
怅望南浦①时,徙倚②北梁步。
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
荒城回易阴,秋溪广难渡。
沫泣③岂徒然,君子行多露④。【注】①南浦:典出《楚辞·九歌》中“送美人兮南浦”,此处代指溪水。②徙倚:徘徊。③沫泣:哭泣。④行多露:典出《诗经·召南·行露》,言路上很潮湿,行人难以行走.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临溪”表明了送别时的地点,“送别”二字则既点明了主要事件,同时也表明了本诗的体裁。
B.首联叙事,写诗人送别友人,诗人在岸上相送,友人则已上船,诗人只好对着河水怅望在岸边徘徊。
C.本诗”君子行多露“一句借《诗经》之句,说路上很潮湿,行人难以行走,表明了友人前路将受辛劳。
D.本诗中,山水景物既是诗人惜别之情的载体,同时也是产生惜别之情的主体,情和景在诗作中浑然一体。
12.成倬云评此诗中间两联云:“中间写景处即有情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注】①水曹:官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 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14.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南朝·齐 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 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是谢朓的同僚。江孝嗣带兵驻守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江诗语意愁苦。谢朓写作此诗回复。
1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白日”显得春城有些苍凉。“跨”字让人似觉阿阁与层楼彼此互欲超越而在争胜斗奇,写出了动态之景。
B.三四两句写城外动景。面对滚滚东流的苍茫江水,诗人顿觉心潮起伏,忧思难收。引发读者联想:诗人的忧思自何而来 又何来之多
C.第五举中的“尘雾”,并非实指空间的灰尘和雾气,而是暗指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对皇权的控制所进行的殊死搏斗。
D.全诗两句一个层次,由写景起,到以景抒情,到议论时政,到言志,最后劝勉。层层推进,由隐而显,劝勉为一篇主旨。
16.面对朋友的愁苦,谢朓用哪些理由劝勉江丞?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
谢朓①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②,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③。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④。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②纡组:系佩官印。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④睽:违背。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18.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答案
1.C 2.①对静谧秋夜的喜爱之情。
②对优美琴声的赞赏之情。
③急切的归隐之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能力。
C.“五、六句为侧面描写”分析有误,前四句为侧面描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这两句的意思是“琴声像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似涧水发出琮琮轻鸣”,这是正面描写琴声的美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写景突出的是秋夜的静谧之感,有凉风轻拂,夜露滴落之声,一轮圆月在中天,月光皎洁。字里行间中传达出诗人对这样幽静的深夜的喜爱之情;
五六句正面写琴声的美妙,表现得是对优美琴声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写因琴声把自己带到了一个远离喧嚣的境界,更加让自己想要归隐了。诗人劝自己不要再犹豫了,白白地浪费了光阴,要早点归隐,流露出急切的归隐之意。
3.C 4.A 5.“锁”字更好。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虽能带给作者精神愉悦,但官场纷乱,忧愁只能被暂时锁住、封存,无法彻底消除。“锁”字化抽象为形象,生动表现出诗人为国忧虑的深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出世入仕的矛盾心理。
“销”字更好。诗歌最后两句写以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选择来消除心中的忧愁和身体的疾痛,这与开篇的雪映青山、江村美景形成呼应,体现出山水自然对诗人的巨大吸引力和精神抚慰作用。与“安得”一起,强化了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错误,“秉笔”,执笔,此指批阅公文。这两句是写诗人起身披衣盥水,到窗下捉笔办公,不是写字作画,自然也不能体现志趣高雅、悠然自得。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虚实相生”错误,前四句实写野外的景色,没有虚写。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两种观点皆可以,要结合全诗分析理由,即分析此字的表达效果。
诗歌前四句写野外的远景,让读者感到:这画中景物于残冬岁尽,已破寒待出,正萌发着春日的生机。接下来四句,诗人把笔转向自我,写身边琐事。这四句,一句写一个生活片断,从诗人起身披衣盥水,到窗下捉笔办公,到用膳,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居室。自然景物萌发生机,而他却精神委靡;给他居“连驾”大屋,他却说:我居小屋一间就满足了;给他吃“列俎”佳肴,他说:我只须吃其中一只菜就足够了。总之,他不以有这优裕的生活环境为幸、为乐、为荣,却反以之为累、为苦、为怨。后四句由叙写生活转为抒发情怀。“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这二句大意是说:我徒然为多难的国家担忧,因为这官场既混乱,又充满欺诈,料想是无法把它治好的。原来,他对这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之所以厌烦,乃因为,这官场看是生活优裕,而实为险恶危途。
到此,如认为“锁”字更好,那么“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的意思是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虽能带来精神愉悦,但官场纷乱,忧愁只能被暂时锁住、封存,无法彻底消除。“锁”字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表现出诗人为国忧虑的深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出世入仕的矛盾心理。
如认为“锁”字更好,那么“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的意思是要想“销吾”这“愁与疾”,只有放弃这荣华富贵的官,而去归隐山林了。这与开篇的美景形成呼应,体现出山水自然对诗人的精神抚慰作用,强化了作者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6.古(体) 7.B 8.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一个刹那间的活动:游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前句俯视,后句仰看,工笔细描,空间感强,洗练而传神地再现了东田暮春初夏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常识的识记。解答时,要利用平时对文学作品、作家、体裁等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判断。答题模式是填空题,要填的是诗歌体裁,注意语言简练,用词准确,合乎语境要求。
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根据作家生活的朝代南齐和行文句数,可知是古体诗,也就是古诗。
7.本题考查了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时,要在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还是触景生情等,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看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注意看清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本诗情因景兴”错。原文首句“戚戚苦无悰”,联系注释看,是内心忧愁没有欢乐的意思,首句即交代情感,所以此诗不是情因景生,而是情景交融。
故选B。
8.此题考查了写景角度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关键要掌握写景角度的内容,包括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结合文段内容去作具体分析,明确描写手法(工笔、视角、构图等),写出景物特征和情感。注意答题模式:明确角度;结合诗句解释;分析效果(情感)。
诗歌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近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根据以上分析,对写景角度概括总结即可。
9.D 10.这两句写了女子长久地坐在阶前,天降露气都丝毫没有觉察,只看到露气打湿了台阶;表现了女子心系远方,沉思默想的情态;诗句无一字写相思,却把思妇的相思之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9.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不愿承受”错,诗中是说分居相思之苦让人难以承受,表达了相思之深,并非不愿意承受。故选D。
10.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诗歌风格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句含蓄蕴藉,实际就是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含蓄性,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根据诗歌中的“思君隔九重”“谁能长分居”和注释的内容“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可见本诗表的情感时思念远征的丈夫,再分析诗句,“写了女子长久地坐在阶前,天降露气都丝毫没有觉察,只看到露气打湿了台阶”没有直接写思念之情,而是通过诗中女子的细节表达其内心的思念。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1.A 12.颔联由近及远写景,先写秋风树叶,再写残阳中的余霞;颈联由远及近写景,先写迷暗中的孤城再写眼前的秋溪。中间两联扣住秋风、落日、荒城、溪水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中间两联移情于景,情景交融。送别时心绪阴郁,所以诗人觉得城是荒凉的,天是阴阴的,似乎也有了惜别的情绪。
【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体裁”错,应是“题材”。“体裁”一般是指从形式上的分类,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包括绝句和律诗;“题材”是指内容情感上的分类,本诗标题“临溪送别”中的“送别”应是点明诗歌的题材,即是送别诗。本诗从体裁上来看,应是一首律诗。故选A。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题干来看,分析的目标是“中间两联”,且题干中说“写景处即有情在”,这就提示学生应从写景抒情的角度分析。先看诗句所写景物,“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颔联写了“秋叶”“秋风”“残阳”“余霞”,从写景的顺序来看,这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写景,“荒城回易阴,秋溪广难渡”,颈联写了“荒城”“溪水”等景物,这是按照由远及近写景,这两联所写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这与离别的情境是相合的,诗人寓情于景,因景而情生,因情而觉得周围的景也有了人的情感,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惜别之情。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看题干有无限定赏析的角度,如没有限定,一般先理解诗歌的意思,圈出诗歌中涉及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使用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D 14.①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③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
【解析】13.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的表述不恰当,这里运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的伤感之情。故选D项。
14.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回答此题,可根据诗题和各句内容时行分析。本诗题为“送江水曹还远馆”,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大多抒发惜别之情。诗中首联“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友人即将踏上漫漫长路远赴他乡,“高馆”送别,离愁别绪顿然而生。所见之景,荒凉凄清,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流思人”“望归客”抒发了客居异地,思念亲朋,渴望归乡的情感。表达了宦游之人的怀归之情。 “日暮”时分,“重城”分别,让人不由发出“何由尽离席”的感慨。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5.A 16.借时局劝勉:边境未安,正是有志之士杀敌安边,报国立功的天赐良机。借诗人自己的处境与苦闷:当前国家多难,我岂不想脱离这'多尘雾'的京城,奔赴边疆杀敌立功?可惜我没有实现我志愿的途径啊!借江丞的现状:青春年华即将过去,不应妄自愁苦,而贻误施展抱负的良机。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一二两句‘白日’显得春城有些苍凉”错误,“丽白日”写出了春城明媚绚丽之景;“动态之景”也不对,“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应是以动写静。故选A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面对朋友的愁苦,谢朓用哪些理由劝勉江丞”,这就需要考生分析诗句的意思,结合注释和诗句来分析作答。“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诗句中的“尘雾”,并非实指空间的灰尘和雾气,而是暗指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对皇权的控制所进行的殊死搏斗。江孝嗣苦于边境的戍守生涯,自然也羡慕朝官。诗人对此提出劝告道:建康虽是“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看上去煞是美丽,其实乃是“尘雾”极多。处身其间不但宏图难展,而且吉凶不卜。边境未安,正是有志之士杀敌安边,报国立功的天赐良机。诗人自知自己位卑言微,无能廓清京洛尘雾,但有志于边境淮济的“安流”事业。“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这两句意思是说:当前国家多难,我岂不想脱离这“多尘雾”的京城,仗剑奔赴边境以杀敌立功报国啊!可惜我没有实现我志愿的途径啊!听来是诗人自抒怀抱,自叹报国无门,其实它的潜台词是说:你江丞嗣戍守边关,正驰骋疆场大显神手,杀敌立功报效祖国。如果我谢朓处在你江孝嗣的地位,我不但不会像你那样愁苦无状,而且会喜不自胜,不遗余力地去实现我的大志呢。“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这二句意思是:我们的英雄时代即将过去,不要延误良机。这是告诉朋友青春年华即将过去,不应妄自愁苦,而贻误施展抱负的良机。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7.B 18.谢诗:
(1)诗人认为自己政治上受排挤,皇恩已薄,前途渺茫,选择畅游山水,寻仙访道于理无亏。
(2)“无睽”也流露出失意的怅惘和一丝怨愤。
李诗:
(1)鸟飞尽,云飘走,客观上只有敬亭山陪伴自己:
(2)深层看,“只有”委婉道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无比孤独;
(3)“只有”也流露出诗人对山的喜爱及以山为知己而获得的欣慰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错误。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交代游历所见,烘托了敬亭山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一心追求山水自然的享受,借以排遣郁闷。诗人虽为做官之人,但也不妨寄情山水逍遥田园,“兼得寻幽蹊”。一个“兼”字表现了诗人解决内心矛盾后的心安理得。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谢诗:
“兹理庶无睽”意思是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无睽”表达了作者的自我安慰:浩荡皇恩既已逝去,那么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灵,该不会有什么过错。这纯然是诗人自我排解,自我开脱,也透露出他终于不能忘怀于荣禄的心理流露出失意的怅惘和一丝怨愤。
李诗: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客观上只有敬亭山陪伴自己。
尽管鸟飞云去,只有敬亭山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少了一点孤独感。结句中“只有”两字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以山为知己而获得的欣慰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