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宋琬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读书宋琬〔清代〕久抛青简束行幐,白鸟苍蝇甚可憎。身是蠹鱼酬夙债,黄河浪里读书灯。【注】①宋琬: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四年进士,“两度系狱”,饱尝过宦海沉浮的险恶“风涛”。②行幐(téng):行囊。幐,盛物的布袋。③白鸟:蚊子。④蠹鱼:这里指书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可见诗人身在旅途舟车劳顿,“久抛”一词写出诗人不想读书已有一段时间了。B.第二句中直写舟中蚊子、苍蝇惊扰,令人憎厌,因此诗人不能静下心来读书。C.第三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书中的书虫,表明自己对读书的热爱。D.全诗借舟中读书之事,抒发诗人悲苦生涯中的哀愤之情。2.诗的最后一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蝶恋花宋琬①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②?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③中遮掩窗儿黑。【注】①宋琬(1614—1673),山东莱阳人,宋现父兄辈在明来与清军作战中,多人殉难。1645年初,宋琬流亡在吴中一带,在旅途之中写下此词。②梅花笛;笛曲《梅花引》.③生憎;此处可作厌恶解。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去疏帘才数尺”表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明亮皎洁。B.“乌鹊惊飞”化用曹操《短歌行》诗句,表现了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C.“蟋蟀灯前欺病客”,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依次写了室外的月光和乌鹊、室内的灯光、窗外芭蕉的影子等,衬托、渲染出作者不可排遣的愁思。4.本词的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作“亏伊遮掩窗儿黑”。你认为哪一个版本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狱中对月①宋琬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②。[注]①作者因被人诬告而被捕入京,系狱三年。此诗乃狱中所作。②长安:此指清朝都城北京。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耿耿”写星星明亮,“丁丁”言时间推移,叠词的运用有音乐之美。B.颔联作者因忧愁得太久,泪水已经流尽;有时他还借酒浇愁,借望月思念亲人。C.颈联以栖乌绕树而飞感到冰霜之苦,含蓄表达了作者久被囚系难以归家之痛。D.诗人善于借眼前之景衬心中之情。例如“哀雁横天”句就是以哀景衬哀情。6.前人评此诗尾联“含蓄而自有深情”,请对此加以解说。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注】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春日田家宋琬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写绿色的桑树高高低低,与平坦的地势形成了参差之美,具有明显农家特征。B.第一首后两句描写江南春天雨后,新枝嫩叶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鸟鸣花繁的绚丽景象。C.第二首纯用写实,从田间写起,先写黄雀,后写山叟,再写种树,最后写节气,娓娓道来。D.两首诗的内容都带有鲜明节令特点和地域特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8.这两首诗都写了农人的活动,在对象选择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江上阻风雨岑参①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江上阻风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注】②顺治年闻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被诬陷叛乱,后两次下狱,十二年后,年近花甲时才被重新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前四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诗人滞留,舟泊岸边,巨浪好似高大的山丘,水涡好似深深的洞穴。B.宋诗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明写作者的行为,暗含作者的情绪,为后文做铺垫。C.宋诗写瞿塘一语双关,表面写山势险要,长路漫漫,实际指仕途坎坷,终于峰回路转,来日可一展宏图。D.宋诗后两句描写长江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新奇,将景色与心境巧妙结合,意蕴丰富。10.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浪淘沙刘禹锡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①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这首绝句模仿黄河边淘金者的口吻。渡黄河宋琬①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注]①明末清初人,曾遭诬陷入狱。(1)两首诗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两首诗都提到了“银河”一词,其中“倾泻银河”一句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一句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银河,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答案1.A 2.(1)画面感强:浩瀚的黄河水奔流向前雄奇壮阔,而诗人在舟中残灯下静心读书。(画面表现在两方面——意境和人物,答出一方面即可)(2)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在黄河广阔昏暗的背景中,夜晚的一盏明亮的孤灯,更给人无尽的遐想。(3)一语双关:“黄河浪”既交代了诗人读书的客观环境,也象征诗人饱尝宦海沉浮的险恶“风涛”。(若答“黄河浪”的象征义亦可)(4)以景结情:诗人四处奔波,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要去多谈书,通过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读书的执着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久抛”不是诗人不想读书,而是被迫无法读书。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1)画面感强:“黄河浪里读书灯”在黄河壮奇雄阔的浪涛间,在小船窗前就着单薄的烛灯读书。雄奇的“黄河”夜浪之涌,与潇洒的诗人“读书”身影,由此相叠相印,辉耀了整首诗行。浩瀚的黄河水奔流向前雄奇壮阔,而诗人在舟中残灯下静心读书。(2)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如果说“黄河浪”所蕴涵的,是极大的动荡之境;那么“读书灯”所显示的,则是迥然相异的静谧之境。在黄河广阔昏暗的背景中,夜晚的一盏明亮的孤灯,更给人无尽的遐想。(3)一语双关:雄奇的“黄河”夜浪奔涌,黄河浪”所蕴涵的,是动荡之境,结合注释“‘两度系狱’,饱尝过宦海沉浮的险恶‘风涛’”可知,既交代了诗人读书的客观环境,也象征诗人饱尝宦海沉浮的险恶“风涛”。(4)以景结情:“黄河浪里读书灯”结句写景,描写黄河浪里读书的动人场景,翻出一个与之绝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借舟中读书之事,抒发诗人悲苦生涯中的哀愤之情。3.D 4.示例一:“亏伊”更好。①“亏伊遮掩窗儿黑”即多亏芭蕉叶遮住了窗外的月光。②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③芭蕉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更能体现作者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示例二:“生憎”更好。①“生憎遮掩窗儿黑”即厌恶芭蕉叶遮挡了窗外的月光。②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③尽管月色在作者眼中“伤心白”,怕见,可是再白总有一丝光亮,较之“窗儿黑”要略为宽舒,拗笔逆推,他的心灵的幽凉几乎触纸可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错。这首词改变了传统的词在结构上的特点,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结构模式,而以写景为主,感情浸透其中。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示例一:“亏伊”更好。结合前句“墙角芭蕉风瑟瑟”可知,“伊”指的是芭蕉叶。“亏伊遮掩窗儿黑”即多亏芭蕉叶遮住了窗外的月光。“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作者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更能体现作者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示例二:“生憎”更好。结合前句“墙角芭蕉风瑟瑟”可知,“生憎遮掩窗儿黑”即厌恶芭蕉叶遮挡了窗外的月光。“万里故人关塞隔”“欲睡何由得”,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月亮”代表思乡怀人,尽管月色在作者眼中“伤心白”,怕见,可是再白总有一丝光亮,总能找到寄托情感的地方,较之“窗儿黑”要略为宽舒,拗笔逆推,他的心灵的幽凉几乎触纸可感。5.D 6.①尾联意为:料想故乡的亲人今夜会梦到我,他们的梦或许已随风飞到京城了吧。②尾联在表达上非常含蓄。上句的“故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指家中的亲人;下句的“长安”则代指北京,进而代指作者自己。③尾联采用对写法(虚写)或者侧面烘托的手法。它不言自己深深思念家人,却从对方写起,写家人做梦而思念自己,十分含蓄,情真意切。【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眼前之景”错。“哀雁横天”句虽是写景,却不是作者的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作者在狱中看不到哀雁飞过关塞的情形。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此诗尾联“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意思是,料想故乡的亲人今夜会梦到我,他们的梦或许已随风飞到京城了吧。尾联表达含蓄。“故园”指作者家乡山东莱阳,此处为借代,指家中的亲人;“长安”借指北京,进而代指作者自己。采用对写法,或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儿女,而说家人梦中应到自己这里,这就如杜甫《月夜》中所写“今夜州月,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餐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晃,双照泪痕干。”从对面写来曲折宛达。由此适见其思念之深,且楚楚动人,别有韵味。7.C 8.(1)欧诗选择农人祭祀田神后欢声笑语的场面,表现了兴旺热烈的农村生活;(2)宋诗选择山叟话旧、夫妻夜谈等细节,表现了自由的乡村生活。【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纯用写实”错误,“明朝种树”不是写实。故选C。8.本题考查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首诗,选择农人这一写作对象,“赛罢田神笑语喧”意思是田神赛事已经结束,可笑语仍喧喧,作者选取农人祭祀欢快热闹的场面,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第二首诗,选择“山叟”这一写作对象,具体描写了村中一位老翁经过屋角田边,会向人谈起过去的旧闻。到了晚上喂牛时,会叫醒老伴,商量明朝春分种树的事情。老汉简单的生活片段,在诗人的细节描写下,就成了一幅淡淡的山村风情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在生活的赞美之情。9.C 10.①岑参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对暴风雨视若等闲的豪迈情怀:前文极写水路艰险,最后两句“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因为自己平生怀抱忠信之念,艰难险阻完全可以忽略,作者对眼前的暴风雨完全是视若等闲,豪迈豁达之情跃然纸上。②宋琬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宦生活的厌倦之情。【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实际指仕途坎坷,终于峰回路转,来日可一展宏图”错误。宋诗写瞿塘一语双关,表面写山势险要,长路漫漫,实际写未来的仕宦之路,正如这瞿塘峡水路一样险恶漫长。C错误。故选C。10.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岑诗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赴任路上的艰险:巨浪似山丘,水涡似深穴,云低遮岸花,水涨淹滩草,老树如蛇蜕皮,断崖似龙退骨。但是诗人心怀“忠信”,这些艰难又算得了什么?“艰险殊可忽”,意思是这些艰难完全何以忽略。作者以此二句直抒胸臆,对眼前暴风雨等闲视之,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宋诗第三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征人的眼泪竟如长江水一样滚滚不绝,第四句写长江也和诗人一样为西风所阻而愁白了头发。结合该诗的注释,我们可以理解,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前去赴任,前途未卜,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充斥内心。【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1.(1)曲折、浑浊、浪大。(2)联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渡黄河》中,黄河险恶已如银河倾泻,但作者的遭遇其实比黄河更险恶。《浪淘沙》通过直上银河见到牵牛织女的神奇想象,来表现诗人面对险途的豪迈。【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回答黄河的特点,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概括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两首诗的内容。“九曲”表明其曲折的特点;“万里沙”“浊浪”表明其浑浊的特点;“浪淘风簸自天涯”“掀天浊浪”表明其浪大的特点。(2)本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要求由“倾泻银河”能联想到李白的哪句诗,考查学生的诗歌背诵能力。“倾泻银河”,如银河倾泻,自己能联想到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诗中的银河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不同作用。前一首《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诗人想象自己通过直上银河见到牵牛织女的神奇想象,来表现自己面对险途的豪迈。后一首“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写黄河如银河倾泻,突出黄河险恶的特点,“人间更有风涛险”,结合诗下注解理解,作者自身的遭遇比黄河更险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