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石延年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人游杭石延年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之地冷风劲疾,吹动貂衣,气候尚冷,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却已水草泛绿,春意融融。B.“气飘飘”显示出“别而不伤”的格调,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似,诗意洒脱。C.诗人运用虚笔,细致描写了杭州五湖、楚桥、水荇、云彩等景物,想象丰富,色调明丽。D.本诗不仅体现了空间的跨度,时间也由眼下转向将来,最后又回到“前秋”,诗境开阔。2.对于友人“游杭”,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乡张氏园亭石延年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①,地接东陵隐士瓜②。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纵游会约无留事③,醉待参横月落斜。【注】①《史记·货殖列传》:“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②《三辅黄图》:“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③留事,积压的公务。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张氏园的建筑写起,园中亭馆错落,规模宏大,几乎可以跟东晋谢公的园墅相匹敌了。B.园内四季花开,灿若明霞,“斗”字为花木平添无限精神,也暗示了张氏园林之美堪比造化。C.树上禽鸟欢畅啼鸣,枝头繁花阵阵飘香,调动多种感官,渲染出生机生趣,流露了物我欣然之情。D.因无公务缠身,诗人在园中尽兴游玩,并跟主人约定,待至参横月落时,再到园中共谋一醉。4.通篇未着一字写主人,却隐隐然有主人在,请结合诗句分析主人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古松石延年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绿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座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古松以弯曲盘绕为耻,总是保持挺直,气度森然。B.诗歌以“铁衣”比喻古松的树皮,以“紫鳞”比喻树皮的皱纹,写出了古松的坚硬。C.颈联叙写苍苔和绿萝依附古松扶摇直上,表现出古松愿意提携卑微草木的博大胸襟。D.诗人想象古松被朝廷选拔作了明堂的柱子,委婉表达了对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之情。6.诗评颔联“全力倾注,写出古松气概”,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燕归梁·春愁[南宋]石延年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春山总把,深匀翠黛①,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注]①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两句是对前事的追忆,“年年”“悠悠”两个叠词,强化了幽恨的遥远深长。B.“伤春伤别几时休”,是说伤春与伤别的感情年年不断,与日俱增,不知何时是了。C.“算从古、为风流”写出“伤春伤别几时休”之由,“春愁”之意至此有了落脚点。D.“不知供得几多愁”呼应上片“伤春伤别几时休”,直抒胸臆,语言绮丽,极具张力。8.“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是如何表现春愁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尹师鲁①石延年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河山损桃李。雁声北去燕南飞,高楼日日春风里。眉黛石州②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注】①石延年:北宋诗人,曾上书建议加强“二边之备”(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尹师鲁即尹洙,石延年的好友,当时正在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时西夏侵宋,石延年奉命前往河东征调民兵备边。②石州: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离石。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表达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损桃李”与“花空委”呼应,比喻美好事物的破碎。B.“雁声北去”“燕南飞”分别指春季、秋季,在此表明四季的更替,暗示思念始终如一。C.“泪落”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用词精准细致,将情感推向高潮。D.本诗作于战争时期,但诗中并未有正面书写战争的句子,这个特点与《燕歌行》不同。10.《渑水燕谈录》中将尾联首句写作“汾河不断水南流”,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C 2.①颔联写杭州自古是文人交游宴饮、吟诗作赋的胜地,对友人游杭充满羡慕。②颈联想象杭州水清草绿、江阔云白的美丽春景,希望友人尽情欣赏游玩。③尾联写自己不能按计划去钱塘,无法与友人共赏“八月潮”,充满遗憾。【导语】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描绘送别的情景,引出对杭州的憧憬,表现一种潇洒不羁的离别情感,表面虽写离别,实则描绘对杭州美丽风光的热爱。诗歌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汉江与吴越交替的时光画卷。在送别之际,诗人尽显豪情,有别于一般的离愁别绪,而是展现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情。诗作通过时空的自由转换,使情感表达丰富多样,富有诗意和张力。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细致描写了杭州五湖、楚桥……等景物”错,“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意思是五湖准备了美酒期待来吴地的客人,六代以来歌颂杭州的诗作比楚地的桥还要多,写“五湖”“楚桥”,是突出杭州的人文积淀丰厚,并非写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颔联“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写五湖已经准备了美酒期待着友人到来,六代以来歌颂杭州的诗作比楚地的桥还要多,突出杭州历来就是文人交游宴饮、吟诗作赋的胜地,其中流露出诗人对杭州的向往,和对友人此去杭州能够亲历杭州美景的羡慕。②颈联“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集中描绘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色,想象朋友到杭州时,恰是水草泛绿、春意融融的时节,自己虽不能和友人相伴前往,但是在内心期待着友人能尽情欣赏“水荇渐青”“江云初白”等景致,表达了对朋友的祝愿。③尾联“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表明诗人自己也曾计划去钱塘(杭州),在那里和友人一起观赏八月钱塘江的壮阔景象,但是而今只能送友人前往,共赏“八月潮”的心愿无法实现,对此内心充满遗憾。3.D 4.首联写张园概貌,以亭馆之盛、园色之佳,点出张氏的富庶;颔联用渭川竹和东陵侯的典故,显出张氏虽富比王侯而迹同隐士,情趣高雅;尾联写纵游之乐,一醉方休,暗写张氏待客热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并跟主人约定”错,诗歌尾联写园中景色迷人,主人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又无政务缠身,正好在园中尽兴玩赏,与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参横月落,再领略园中的夜景。而不是跟主人约定。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亭馆连城敌谢家”,开首便气势恢宏,将张氏园亭的繁华述说殆尽。亭台楼阁像城墙一样绵延起伏,勾勒出一条触目的天际线,谢家指的是东晋的谢氏大家族。曾经富甲一方,经营东南,世代为冠带豪门。张氏园亭既然如此繁华恢弘,其四季的风景也足以和天上的彩霞之美一比高下。故首联写张园概貌,以亭馆之盛、园色之佳,点出张氏的富庶。颔联的“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瓜”,接连用了两个《史记》里的典故,《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东陵隐士瓜的典故来源于《史记 萧相国世家》,里面说“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在这里引用这两个典故是说明张氏园亭的主人不仅富裕非常,而且有高雅的隐士之风。尾联“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写园中景色迷人,主人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又无政务缠身,正好在园中尽兴玩赏,与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参横月落,再领略园中的夜景。此联一句直抒喜悦无比的心情,二句进一步拓展延伸白天所见美景,虚构最后夜园景色更让人陶醉,“醉”暗说园主人待客热情写纵游之乐,一醉方休,暗写张氏待客热情。5.C 6.①视听结合。“影摇”“声撼”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了古松的巍峨繁茂。②夸张。“千尺”“半天”分别写出了古松的影子和声响巨大。③比喻。用“龙蛇”比喻古松的枝叶,生动形象地写出古松在风中摇动的形态,威武有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现出古松愿意提携卑微草木的博大胸襟”有误。颈联主要是以苍藓、丝萝的攀缘附托反衬古松的刚直伟岸。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影摇”“声撼”, 松树的影子摇曳起伏,松树的声音震撼着天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了古松的巍峨繁茂。视听结合,松树高大威猛的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千尺”“半天”分别写出了古松的影子和声响巨大。以夸张手法表现松树的高大威猛。“影摇千尺龙蛇动”,松树的影子摇曳起伏,仿佛是巨龙和蛇在动态地游动。用了比喻修辞,用“龙蛇”比喻古松的枝叶,生动形象地写出古松在风中摇动的形态,威武有力。7.D 8.(1)词句把女子眉头翠黛之色比作春山,比喻形象生动;(2)“春山”触发了主人公的无限愁思,堆集在眉头,好像春山把自己的青翠颜色深匀叠压在女子眉头,有拟人的妙趣。【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D.“语言绮丽,极具张力”错误,“不知供得几多愁”意思是“不知道能献上多少忧愁”,语言平实生动,明白如话。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意思是“春天的山林把自己青翠的颜色深匀叠压在女子眉头”。然后结合诗句所写的内容和手法分析诗句如何表现春愁。“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此处本是写女子之眉,却说“春山匀翠黛”,这是将女子翠黛色的眉比作春山,使用比喻的修辞,以“春山”写出眉之色,造语别饶韵致;本是女子春愁,却说是春山把“翠黛”匀叠在女子的眉头,春山有人的行为意识,这是拟人的修辞。9.C 10.(示例一)“天”更合理,理由如下:①上下一致:尾联下句有“天”有“水”,且通过景物描写将二者联系起来;上句若用“天”表示“汾河源源不断地朝南向天际流去”,则可以与下句的内容、手法特点保持一致。②空间拓展:“天”的广阔无垠能够营造出一种宏大而空旷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深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广阔天地间的孤独和渺小。③情感表达:“天南流”有一种向着未知的远方奔去、无法阻的意味象征着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世事的无常,更能体现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友人安危的挂等复杂情感。(示例二)“水”更合理,理由如下:①语义逻辑:“水南流”更直接地强调了水流的方向,可能暗示着战争局势或人生境遇的流转,使诗歌的表达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②意象呼应:“水”南流与“娇波泪落妆如洗”中“泪落”的意象相呼应,水的流动与泪水的流淌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伤。③氛围营造:“水”的流动感和柔和性能够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凄凉的氛围,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相符合,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歌所传达的悲伤情绪中。④寓意象征:“水”可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生命的无常,与首联中“十年一梦花空委”的感慨相呼应,表达出诗人对时光匆匆、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叹息。【整体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友人离别的感慨。诗中“雁声北去燕南飞”象征四季更替,暗示思念不断;“娇波泪落”则以拟人化手法表现了离别的哀愁。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泪落’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错误,结合全诗,“眉黛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这句诗中的“泪落”并非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眉黛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的诗句中,形象地描绘了石州山的美丽景色,同时借山川之泪表达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思念。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天”更合理的解析:① 尾联下句“天色无情淡如水”中同时提到了“天”和“水”。如果上句用“天”,写“汾河不断天南流”,则上下句在描写对象和表现手法上更为协调统一。下句着重描绘天色,上句描绘汾河朝着天空的方向流淌,共同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使尾联的整体感更强。这种一致性使得读者在理解和感受诗歌意境时更加顺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通过天地间的景象所传达的情感。②“天”所代表的是广阔无垠的空间,给人以无尽、辽阔的感觉。“汾河不断天南流”让人想象到汾河一路奔腾,向着高远的天际而去,仿佛没有尽头。 这种宏大的空间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而自己在这广袤天地中显得孤独和渺小,突出了诗人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和迷茫。③“天南流”给人一种不可阻挡、一往无前的感觉,象征着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世事的无常。当时国家面临西夏的侵略,战争局势变幻莫测,友人在前线奋勇抗敌,生死未卜。诗人通过汾河向南天流淌这一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战争结果的难以预测以及对友人安危的牵挂,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天南流”的意象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水”更合理的解析:① “水南流”的表述更加直接明确,强调了水流的方向是向南。相比之下,“天南流”可能会让读者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歧义。这种直接的方向指示更符合诗歌整体的叙事逻辑,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关于战争局势或人生境遇流转的暗示。从诗歌的连贯性来看,“水南流”与上下文的衔接更加自然,使得整首诗的表意更加顺畅。②诗歌中“娇波泪落妆如洗”描绘了女子落泪的情景,“泪落”是悲伤情感的直接体现。“水南流”中的“水”与“泪落”形成了呼应,水的流动和泪水的流淌在情感上相互映衬。这种呼应增强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力度,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忧愁。 通过“水”与“泪”的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悲伤、思念等情感的感染力。③ “水”本身具有流动、柔和的特点,“水南流”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凄凉的氛围。这种氛围与整首诗中因时光流逝、友人分离、国家动荡等因素所营造的悲伤基调相契合。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沉浸在诗人所传达的情感世界里,更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④ 水的流动常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与首联“十年一梦花空委”中对美好事物消逝、时光匆匆的感慨相呼应。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化无常、岁月匆匆的无奈和叹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内涵。通过“水”的象征意义,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对生命、时间的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更具思想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