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再思诗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徐再思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①,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② 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②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1.“殿前欢”是这首古典诗歌的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B.“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以松拟人。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显示出诗人的超尘拔俗,婆娑潇洒。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3.请赏析末句“枕”字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各题。水仙子 夜雨徐再思①—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④忧,都到心头。【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 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未发迹时,贿居新丰,备受店主冷落。④二老:指年老的双亲。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承接诗题,从正面来写雨,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B.“落灯花棋未收”写诗人梦中梦到景象。梦中看到身在家乡时桌上一盏残灯,灯前凌乱的棋局,因内心愁苦而未下完。C.“叹新丰孤馆人留”,作者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浪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较冷落,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以及长期奔波在旅途颠沛流离、孤独凄凉之苦。D.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方落笔的手法(虚写),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使文意更加婉曲,“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E.本小令为羁旅思乡题材,抒发了作者在外思念家乡和对自己聊到寂寞的际遇倍感无奈的情怀。5.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沉醉东风·息斋①画竹徐再思葛陂②里神龙悦形,丹山③中彩凤栖庭。风吹粉箨香④,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注】①息斋:元画家李衎,号息斋道人,善绘竹。②葛陂:湖名,相传东汉仙人费长房将青竹掷于葛陂而化为龙。③丹山:《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焉,五彩而文,名曰凤凰”。④箨:竹笋的外壳。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典故,用仙人掷竹化龙的神话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画中竹的遒劲有力。B.凤凰受到画竹的诱惑而停栖在庭院,从侧面突出了画竹的栩栩如生和画家技艺高超。C.“风吹粉箨香”两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实写眼前景物,独具特色。D.全曲没有写“画竹”二字,但作者通过别出心裁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知,如临其境。7.有人认为曲中最后两句是“老仙翁笔底春生”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普天乐·垂虹①夜月徐再思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②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注】①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名。②凌波:形容女性步履轻盈。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华寒,冰壶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开篇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B.“云间玉兔”写明月在云间时隐时现的情形;“水面苍龙”写垂虹桥似要凌空而起的雄伟气势。C.“酒一樽,琴三弄”,作者的忧思难以排遣,欲借酒消除心中愁绪,抚琴时却发现知音难觅。D.结尾描绘出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感情却深邃沉挚引人深思。9.作者是如何呈现月色之美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朝天子·西湖元 徐再思里湖、外湖①,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注释】①里湖、外湖: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10.作品标题中的“朝天子”是 。“宜晴宜雨”使人不禁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诗句“ , ”“梅花墓”指 的墓地。11.对作品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首两句总写西湖之春,虽不具体写景物,却给人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B.“真山真水真画图”一句甚妙。明明是真山真水,不是图画,作者偏说是真图画,来喻其美。C.“销金锅”喻西湖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地方,“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两句极写繁盛,有赞叹,有感慨,也有思考。D.最后以两位人物的高洁,映衬西湖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白堤作为西湖代表性景观收束作品。12.末句作者把两个人名、两个地名罗列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据此揣测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水仙子·马嵬坡①徐再思翠华②香冷梦初醒,黄壤春深草自青。羽林兵拱听将军令,拥鸾舆蜀道行。妾虽亡天子还京。昭阳殿梨花月色,建章宫③梧桐雨声,马嵬坡尘土虚名。【注】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难蜀中,兵至马鬼坡,三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称“马嵬之变”。②翠华:用翠羽装饰的旗帜,为皇帝的旌旗仪仗。③建章宫:与前文的昭阳殿,均是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杨贵妃生前的寝宫。1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出马嵬兵变前杨贵妃的生活状态,旌旗护卫,香梦初醒,一片闲静安适。B.三、四两句再现了贵妃身死、兵变平息之后羽林兵护拥着皇帝鸾驾一片闲静安适入蜀的场景。C.六、七句寓情于景,如泣如诉地传达出玄宗因伊人已逝而深居宫中的无限孤寂。D.“马嵬坡尘土虚名”一句卒章显志,抒发感慨,可悲可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4.这首元曲“自出己意”,独具匠心,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各题。[黄钟]人月圆·兰亭①[元]徐再思茂林修竹风流地,重到古山阴。壮怀感慨,醉眸俯仰,世事浮沉。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禽。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注①兰亭:今浙江绍兴(古称山阴)。魏晋之际,王羲之等人曾于此宴集并作《兰亭集序》。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首句,一下子把读者拉回到永和九年那场宴会的所在之地,并暗示了昔日的风景依旧。B.“重到古山阴”交代了作者的游踪,点明了这首元曲是怀古之作,用“古”字,有怀古伤今之意。C.“醉眸俯仰,世事浮沉”两句,很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短暂、时光不居的伤感。D.“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禽”三句,一句一景,写景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受。E.“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三句,全用叠词,主要是为了音韵的谐和。16.这首元曲虽是怀古之作,所表现的“壮怀感慨”却非同一般。请具体分析。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黄钟】人月圆①·甘露②怀古徐再思③江皋楼④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注释①人月圆:词牌名,亦为曲牌名,此调始于王诜,因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建于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后屡毁屡建。相传为刘备东吴招亲之处。②甘露:即甘露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后峰,京口城东北。③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④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此谓甘露寺一带的楼阁。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山,次句写水。“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开篇即点出了前朝古寺甘露寺,一个“入”字赋予“秋色”以动感,形象生动。B.“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三句构成一鼎足对,写暮色将至,江天远景的壮阔景象,“远人南去”是指天近黄昏,游人纷纷离去,找投宿之地。C.作者以兰花开反衬出这里的寂寞荒凉。而木兰又是高洁的象征,它不管人间的盛衰荣辱,立于高山之巅,默默生长,年年花发,为山寺散发出它的幽香。这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安慰。D.整首小令布局严整,意脉相贯,语言含蓄晦涩,借古以伤今,饱含人世的沧桑和羁旅他乡的孤寂寥落。18.意象并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技巧,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运用,“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三句在意象并置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请加以鉴赏。答案1.曲牌名(曲牌) 2.B 3.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入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学常识的题目,要求回答“[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中“殿前欢”古曲子的哪部分,此题“[双调]”是“宫调名”,“殿前欢”是“曲牌名”,“观音山眠松”是“曲子名”。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A项,“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错误,是“古松卧眠”;C项,“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错误,写“松”与清风明月为伴;D项,不是实写,是作者的想象。点睛:诗歌鉴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在炼字,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注意从结构和炼意的角度分析,从结构看,照应题目;从内容看,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的形象特征。4.AB 5.①羁旅客思之愁。秋夜,听一声声雨打“梧桐”、“芭蕉”, 午夜梦回,再难入眠,只见得床头几上一盏残灯,一局残棋,残棋未收,灯花已落。而这一切都是在“孤馆”,表达出作者浓浓的羁旅客思之愁。②思乡怀亲之意。十年羁旅的孤苦,故乡二老十年的牵挂担忧,一齐涌上心头!作者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③漂泊的孤苦、失意惆怅。从“枕上十年事”揣测作者十年在外奔波,潦倒他乡却万事无成的失意惆怅。【解析】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从正面来写雨”错。应从侧面写雨,未正面写雨的形态特征,而借助其他意象来写。B项,“诗人梦中梦到的景象”错。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首诗中是“愁”。(2)抓关键句:“—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景物渲染愁苦之情,结合“孤馆”,表达羁旅客思之愁。“江南二老忧”表达思乡怀亲之意。(3)抓注释: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结合诗句“枕上十年事”,表达漂泊的孤苦、失意惆怅。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6.C 7.不同意。“老仙翁笔底春生”是因为老仙翁(李衎)技艺高超,能将竹子画得栩栩如生。而曲中最后两句 “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是作者在酒后半醒,对着画中竹影的感受,是对画作效果的描绘,表现出画作让作者沉醉其中,并非是“老仙翁笔底春生”的原因。【导语】在诗画交融的艺术世界里,徐再思的《沉醉东风·息斋画竹》别具韵味。此曲开篇以“葛陂里神龙悦形,丹山 中彩凤栖庭”的奇幻想象,展现画竹的非凡气象。接着从嗅觉、触觉描绘竹的神韵,更有老仙翁笔下妙笔生花。让我们走进这支曲子,感受其笔下竹景的独特魅力,领略元曲的别样风情。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实写眼前景物” 错误。此曲是写画竹,“风吹粉箨香,雨洗苍苔冷” 是作者对画中竹景的想象,并非实写眼前真实的景物。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句间逻辑关系的能力。“老仙翁笔底春生” 重点在于强调老仙翁(李衎)绘画技艺精湛,他笔下的竹子充满生机,如同春天般富有活力,根源是其自身的高超技艺。“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描绘的是作者在明月下、栏杆旁,酒后半醒时看到画中那如潇湘翠竹般的翠影,突出的是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沉醉状态,是画作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而不是促使老仙翁画出如此生动竹子的原因。8.C 9.①比喻: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②借代:“玉兔”代月亮,写出了月亮在云间出没的姿态之美。③衬托:借作者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之美。④虚写、用典:作者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答对3点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忧思难以排遣”“欲借酒消除心中愁绪,抚琴时却发现知音难觅”错。前四句写月光与月下的垂虹桥,迷离梦幻一般,并没有忧思;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开头两句写“玉华寒,冰壶冻”,意思是月光清寒,好像盛冰的玉壶那样皎洁明净。此处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冰壶”来比喻月色,二者的相似点是洁白清亮,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②“云间玉兔”,传说玉兔是生活在广寒宫中的,所以用“玉兔”来借代月亮,写出了月亮在云间若隐若现的姿态。③“酒一樽,琴三弄”,江天壮阔,月色朦胧,游人饮一樽美酒,弹三支琴曲,此处运用衬托手法,作者借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的美好。④“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作者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仿佛看到水边的仙女踏着凌波微步,款款而来,倚在栏杆上任凭天风吹拂着面颊。此处引入“洛神”这一形象除了为月夜的垂虹桥披上一层神秘梦幻的面纱之外,也更加凸显出了月色之美和琴音之妙,迷人的景色和音乐甚至将仙女都吸引来了。故此处运用虚写、用典的手法,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10. 曲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林逋墓 11.D 12.表达了词人一方面希望像苏轼一样出仕为国出力,但另一方面又企图像林逋一样过着隐居避世的日子的矛盾心理。【解析】10.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作者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朝天子·西湖》是元朝作品,属于元曲,所以“朝天子”是曲牌名。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再根据要求“宜晴宜雨”,可知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根据诗句“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可知,“梅花墓”指的是“老逋”即林逋。1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本题中,D项,“以苏堤和白堤作为西湖代表性景观收束作品”错误。根据诗句“里湖、外湖”:是指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杨柳堤梅花墓”中“杨柳堤”是指前面提到的苏堤,并无白堤。故选D。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本题中,最后一句“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既点出了西湖的人文景观,又暗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老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三起三落却不不被打到;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作者将人名、地名罗列在一起,就是想要像苏轼、林逋一样,希望像苏轼一样出仕为国出力,又企图像林逋一样过着隐居避世的日子,两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点睛】朝天子·西湖元 徐再思西湖春色无处不在,它兼有真山真水和真画图之美,湖水澄澈明净,就像是玲珑美玉。面对西湖,它添人酒兴,给人灵感,它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美。西湖如此之美,一年四季游人不断,人们花在西湖上的钱难以数计。西湖又因苏堤、梅花墓而更显得清雅恬淡。13.A 14.①写作形式别具一格,全篇以杨贵妃的视角和口吻来叙事、抒情、议论;②情感抒发与众不同,流露出杨贵妃为平定事变舍身护君之意,寄寓着作者的深深同情;③评价观点翻新出奇,一改“红颜祸国”的常论,没有将国家动乱的原因一味归咎于杨贵妃。【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一片闲静安适”错误。“翠华香冷梦初醒”是指皇帝的车仗繁华不再,香气散尽。“冷梦”意为恶梦初醒,“冷”字就奠定了该曲的感情基调一苍凉悲情。开篇所用的对句反差强烈,“翠华”与“香冷”,营造了强烈的伤感气氛。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妾虽亡天子还京”表面上:像是杨贵妃的庆慰之辞,实质上却指明了她不过是唐玄宗的政治牺牲品。作者代拟她“无怨无悔”,就更加重了这种牺牲的悲剧性。结句“马嵬坡尘土虚名”也颇有深意。以杨玉环的视角抒发情感。“羽林兵拱听将军令”,指唐玄宗的禁卫军在将军陈玄礼的率领下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兄妹。唐玄宗以赐死杨贵妃为代价,安抚了叛乱的士兵,“鸾与”终得顺利向蜀道进发,这无疑反衬出杨贵妃独眠黄土的不幸。“妾亡”与“天子还京”的对举,在读者眼中便转化成了字字血泪的控诉与谴责。流露出杨贵妃为平定事变舍身护君之意,寄寓着作者的深深同情。结句“马嵬坡尘土虚名”升华主题,杨贵妃的死在马嵬坡的尘土中留下的只是虚名。这样的结尾不仅使全曲弥漫着一种凄美,苍凉的悲剧气息,还会使读者反思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女人祸水论”。15.BE 16.诗人重到兰亭,感到山水依旧,只是世事浮沉,人物已非。此曲走出一般怀古词的窠臼,没有停留在对往事的追缅上,全赖最后一笔振起:虽然逝者已矣,风流不再,但是诗酒文章却如同此山此水一样长留世间,千古流传。【解析】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用‘古’字,有怀古伤今之意”错误,这首元曲虽有怀古的成分,但没有“伤今”,因此选项中“怀古伤今”说法错误。E项,“主要是为了音韵的谐和”错误,从曲中来看,“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三句,全用叠词不仅是为了音韵的谐和,更是抒情的需要。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元曲虽是怀古之作,所表现的‘壮怀感慨’却非同一般。请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一般怀古诗词的写法和情感格调,然后要与这首曲子所抒发的情感比对,看这首元曲的不同之处。这首元曲的“非同一般”之处全在结尾,诗人豁达的情感是一般怀古诗词所没有的。到了兰亭,作者一定会想起王羲之,想起魏晋的风流名士,一定会喝一坛米酒,然后醉了,醉了之后就壮怀感慨。山水依旧,只是世事浮沉,人物已非。如果仅只停留于此,作者的这首怀古之作也不过重写前人而已。此曲之能走出古人阴影,全赖最后一笔振起:“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虽然逝者已矣,风流不再,但是诗酒文章却如同此山此水一样长留世间,千古流传。【点睛】怀古诗词一般从标题可以看出,标题是以“咏史”“怀古”“览古”“……古”为字眼,以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为题,怀古人、怀古事、怀古迹。怀古人目的一般是借古人自比,怀古事一般是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迹一般是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因此以历史题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地点)为咏写对象,诗人对历史人物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价,或登临古迹,感慨沧海桑田,喟叹万古悲风,抒发情怀抱负,也有的只是对历史作冷静思考与评价。此类诗歌情感主要有: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将史实与社会现实、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叹古人——缅怀前贤,敬仰英雄,赞颂英雄;叹自己——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忧愁、寂寞;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爱国情怀;感叹身世之痛。叹国家——感叹国运衰微,抚今追昔,怀念昔日繁华,哀叹今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国家沦亡之痛)。对人生、自然的哲思: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慨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17.D 18.三句全用名词,意象并置,构成鼎足对,写甘露寺的萧条冷落:断壁颓垣,野草丛生;长廊空寂,落叶满地;石阶年久,苍苔厚积。残破荒凉的景象是时代变迁、物是人非的见证,作者怀古伤今,抒发人世沧桑之感和羁旅寥落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含蓄晦涩”错。如“夕阳西下” 使甘露寺所在的江南的凄迷秋色带上了残阳的光感,更具有感伤的情调;“江水东来”,不但增强了这幅大画面的动感,同时也暗示着逝者如斯,时光在流转,人世沧桑,令人浩叹。语言风格应为流丽雅致。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三句全用名词,意象并置,构成鼎足对,写甘露寺的萧条冷落:断壁颓垣,野草丛生;长廊空寂,落叶满地;石阶年久,苍苔厚积。作者写甘露寺今朝的残败,使人在睹物伤情中自然想到寺庙昔日的繁华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一去不返,残破荒凉的景象是时代变迁、人世沧桑的见证,如今眼前只有无尽的苍凉,人世的沧桑多变,自然让多愁善感的人感慨唏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