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广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5小题。20分)
1.(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镌刻(juān) 轩邈(miǎo) 屏息敛声 (píng)
B.要塞(sāi) 牛犊(dú) 仲裁(zhòng) 无处遁形(dùn)
C.悄然 (qiǎo) 杀戮(lù) 歼灭 (jiān) 一丝不苟(gǒu)
D.翘首(qiào) 呓语(yì) 国殇(shāng) 惨绝人寰(huá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
A.有误,屏息敛声 (píng)——(bǐng);
B.有误,要塞(sāi)——(sài);
C.正确;
D.有误,翘首(qiào)——(qiáo);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业己 浩瀚 由衷 眼花缭乱
B.抵赖 铭记 辱没 掸精竭虑
C.贤熟 凌空 篡改 颇有建树
D.遗嘱 督战 泻气 如梦初醒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
A.有误,业己——业已;
B.有误,掸精竭虑——殚精竭虑;
C.有误,贤熟——娴熟;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做这类题,就得注意平时积累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识记。
3.(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军凭着精良武器,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B.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食品市场上众多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
C.钟南山的话振聋发聩: “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
D.中国航天事业是白手起家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摧枯拉朽:催拉朽枯的草木;比喻轻易地摧毁腐朽势力。在此形容我军的气势,使用正确;
B.锐不可当:锋利的不可阻挡;用于形容来势威猛,不可抵挡。不能形容不法分子的造假势头,使用有误;
C.振聋发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在此形容钟南山说的话,使用正确;
D.白手起家: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此形容中国航天事业在没有基础,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谋求发展,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4.(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习近平主席主持并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一系列活动。
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
C.近日,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防疫管控工作,切忌避免“一刀切”。
D.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武汉三大江滩已全部恢复露天电影放映活动。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
A.语序不当,将“主持”和“出席”调换位置;
B.两面与一面,可在“后继有人”前面加“是否”;
C.否定不当,去掉“切忌”或“避免”;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广雅实验学校初二年级将要开展“新闻采访与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广州市地铁8号线建设”为报道题材,请你参加。
5.活动一:初拟采访提纲
下面是小组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21年9月28日上午9点, 西村地铁站
采访对象 1.地铁8号线总设计师 2.施工人员 3.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
采访目的 多侧面了解地铁8号线建设情况, 感受羊城交通发展
采访方式 现场采访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采访问题(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 1.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2.您认为地铁8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 3. ①
①   
②不足之处:   
6.活动二:选定新闻体裁
采访结束后,两位同学分享了采访内容。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8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要对这一场面进行报道。请你分析两位同学的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分别给他们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建议。
第一位同学:    第二位同学:   
【答案】5.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有哪些难点?;采访对象缺少普通市民。
6.活动二:第一位同学:新闻通讯;;第二位同学:新闻特写。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首先 明确采访的目的 ,再根据目的拟定问题,最后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表达得体即可。(2)本题考查新闻体裁选择。常见的新闻文体有通讯、报道、消息、专访、特写等,内容不同要求侧重就不同。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新闻特写 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5.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
①:由提示采访对象“1.地铁8号线总设计师 2.施工人员 3.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和示例“①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您认为地铁1号线站点布局”,可知问题3要针对“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提问题。根据后勤保障部门的职能,可以询问其在地铁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解决起来难吗?
②: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采访对象缺少普通市民。普通市民作为地铁服务的直接受众,可以提供他们的需求和体验视角,这对于全面了解和报道地铁8号线的建设及其影响非常重要。采访普通市民有助于反映公众对地铁建设的看法和期待,使报道更加全面和接地气。
故答案为: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有哪些难点?;采访对象缺少普通市民。
6.本题考查新闻体裁的理解和把握。常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新闻特写 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8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问题多而复杂,篇幅较长,适合写新闻通讯。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突出一个场景,篇幅较短,便于表现技术工人的记忆高超,适合写成新闻特写。
故答案为:活动二:第一位同学:新闻通讯;第二位同学:新闻特写。
二、(1小题,10分)
7.(2024八上·荔湾期中)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③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
④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⑤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小雅同学整理了第三单元文言文的重点句子,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诗句 批注 出处
①   ,   ,盖竹柏影也。 月光如水,澄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   ,   。 山水之美,让人留恋;政治官场, 令人厌倦。 《与朱元思书》吴均
【答案】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狐兔翔我宇;老骥伏枥;烈士暮年;馨香盈怀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本题中的“歇、颓、骥、枥、馨、盈、庭、藻、荇、纶、窥、反”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狐兔翔我宇;老骥伏枥;烈士暮年;馨香盈怀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三、(14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①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⑤。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区东弥陀寺后山岭上。苏轼贬官惠州期间曾游此处。②木末:树梢。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良久,忽曰 良多趣味
C.就亭止息 瞬息可就
D.若人悟此 猛浪若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B.争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写出他庆幸自己为官清闲、无世俗公务缠身的处境。
C.乙文中作者记叙了他在游览松风亭途中,从登山歇息的小事领悟到生活的玄机。
D.两篇选文比喻都很巧妙,月光如“积水空明”,“我”如“挂钩之鱼”,生动形象。
11.甲乙两文分别是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8.B
9.(1)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动。
(2)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鼓声像雷霆一样震耳欲聋。
10.B
11.甲乙两文都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甲文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虽遭贬谪仍能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乙文通过游览松风亭的小事,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自我解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上下文对照是核心方法,如"而"字可根据前后语境判断递进/转折;归纳常见义项建立知识库(如"相"有11个义项);分析字形结构确定本义(如"绝"字从糸从刀);利用对偶句式对应词性(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竭"互文见义)。需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结合文史常识进行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答题技巧:第一步:通读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与主旨概括题完全相同) 第二步:对主旨句进行提炼加工使其成为一个标题。 第三步:匹配选项,择优选择。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直接引用原文:若原文有明确答案,直接摘录(注意标点正确)。题干中的关键词(人名、事件)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句,前后勾连分析。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嘉祐寺,在松风亭下散步,感觉脚力疲惫,想到亭子里休息。望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很久,忽然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在两军对垒、战鼓如雷霆的战场上,前进就会死于敌人之手,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在这个时候也不妨好好地休息一番。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B.意思都是“很”;
C.休息/时间、片刻;
D.如果/好像;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解,解开、脱下;欲,想要;欣然,高兴的样子。句意为: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动。(2)虽,即使;相接,对峙、相对;如,好像;雷霆,疾雷,喻威猛、迅猛。句意为: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鼓声像雷霆一样震耳欲聋。
故答案为:(1)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动;(2)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鼓声像雷霆一样震耳欲聋。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
B.有误,由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并非庆幸为官清闲,而是作者被贬黄州,担任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内心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本项“写出他庆幸自己为官清闲、无世俗公务缠身的处境”有误;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被贬黄州,在这样的困境中,仍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月夜美景,以空灵澄澈的月色之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以“闲人”自称,虽有被贬后的无奈,但也流露出他在逆境中能自我排遣,以乐观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展现出豁达的胸怀。
结合乙文中,“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苏轼被贬惠州,在游览松风亭途中感到疲惫,本以为难以到达亭子休息,后来却突然领悟到随处都可休息,不必执着于到达亭子。这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不被困境所束缚,随遇而安,展现出豁达超脱的胸怀。
故答案为:甲乙两文都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甲文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虽遭贬谪仍能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乙文通过游览松风亭的小事,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自我解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四、(4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12.“一何盛”写出了风的猛烈,“一何劲”写出了松的坚韧。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通过松树在严寒中依然挺拔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劝勉和期望。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为: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风声一何盛”,“一何”强调了程度之深,突出风的气势之大、猛烈程度,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狂风在山谷中肆虐的场景。“松枝一何劲”,同样的“一何”也强调了松枝的坚韧程度,即便面对如此猛烈的风,松枝依然强劲有力,不为所动,展现出其坚韧的特性。通过这两个词语的对比,更鲜明地刻画了风的猛烈和松的坚韧,突出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抗争的形象。
故答案为:“一何盛”写出了风的猛烈,“一何劲”写出了松的坚韧。
13.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高山上挺立的松树和山谷中呼啸的风为背景,描绘出松树所处的恶劣环境,然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即使风势猛烈,松枝却更加刚劲有力,展现出松树顽强不屈的姿态。“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在冰霜严寒的残酷环境下,松树终年保持端正的姿态,进一步突出了其坚韧的品质。作者通过对松树这些特点的描写,实则是借松树坚贞不屈的形象,抒发自己对这种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以此来劝勉从弟要像松树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贞的操守,不屈不挠,表达了对从弟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拥有如松柏般的坚韧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坚守正道,不惧艰难险阻。
故答案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通过松树在严寒中依然挺拔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劝勉和期望。
五、(6小题,4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班级开展新闻阅读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闻回放
①在教育部10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面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②同时,将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提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选自《南方周末》2020年10月17日 有删减)
【材料二】新闻回放
( )
①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 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
②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体育考试分三年6次进行,总分100分,其中七年级满分20分、八年级满分40分、九年级满分40分。考试采用“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两种方式, “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按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 “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学生的体重身高指数(BMI)、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每学年测试一次,并根据学生本人每年的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赋分,以减少个体先天因素影响。竞赛加分按年度学校体育竞赛计划有序参加各项体育比赛进行加分。
(选自新华网2020年12月4日 有删减)
【材料三】新闻评论
为孩子体育培优,家长该有长远眼光
王阳
①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体育考试改革政策,尤其是云南,体育分值增加到100分,媲美语数外等主课,对此,家长们有喜有忧。欢喜之处在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因锻炼时间增多而有所提高; 忧虑之处在于,孩子升学压力可能会因体育分值增加而加大,尤其是平常锻炼较少的孩子,更让家长心里发愁,眼看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便打起了体育培优的主意。
②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瞅准商机,推出各种速成斑,迎合家长心态。但体育科目不同于文化科目,教师对于运动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勤加锻炼。其实,家长对孩子体育考试不必过度忧虑,改革后的体育考试依然聚焦基础体能和专项技能测试,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传统测试项目依然会是考试重点,体育分值不会有很大的区分度。对于考试政策的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同样敏感,他们一定会科学安排,把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锻炼的质量提上去。增加体育课的节数,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完善基本运动设施并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运动量。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体育成绩应能逐步提高。
③盲目开展体育培优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没有坏处,孩子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运动强度过高对孩子成长利大于弊,有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合适。校外培优机构资质如何,教学老师水平如何,家长也不易验证。笔者以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 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④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如果体育培优还只是基础体能训练,孩子多半会学得索然无味,最后就是花了钱,反而没啥效果。体育培训项目很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击剑和跆拳道等,一开始可以让孩子都接触一下,看孩子兴趣择优报名。最初的三分钟热度非常重要,一开始“玩”得下去,以后才可能有长久的热情和坚持。孩子玩得开心,身体素质自然就提上来了,应付体育考试还能是什么难事吗? 最终目标则是在培优过程中让孩子掌握儿项运动爱好和技能,日后受益终身。
⑤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塑造人的精气神。锻炼如同读书,坚持久了,精神和气质自然会发生改变。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培育孩子的体育特长不应被视作另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更应该被看作是孩子良性成长的助推器。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3 日 有删改)
【拟写新闻标题】
【读懂新闻内容】
【解决实际问题】
14.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展示上课前摘录的新闻标题,并交流讨论。
小语:我摘录的标题是“啊! 体育我的最爱! ”
小文:你摘录的不像新闻标题吧。
小语:我摘录的另一个标题是“全国举重锦标赛石智勇破世界记录。”
小文:这个标题好,符合新闻标题①   的要求。
老师:大家的交流讨论非常好,请给材料二拟个标题吧。
小文:我拟的标题是②   
1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要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B.《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分3年完成,总分100分。
C.“统一测试”指学校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
D.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做两手规划,当下要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长远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16.小语妈妈听说中考体育分值要提高,要求他放弃心爱的乒乓球训练,去培训机构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小语认为没有必要参加。结合材料三,请你帮助小语劝说他妈妈改变主意。
【答案】14.准确、简洁;;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不必过度忧虑。
15.B
16.体育考试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盲目参加培优班可能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反而影响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长期发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分析材料主体特征;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新闻的标题可以根据新闻的导语来拟定,并且按照“(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目要求,就题目所给问题发表看法,观点明确,结合实际阐述理由。
14.第一空:本题考查体裁特征。标题“全国举重锦标赛石智勇破世界记录”这个准确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即全国举重锦标赛中石智勇打破世界记录这一重要信息,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冗长的表述,符合新闻标题准确、简洁的要求。
第二空: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新闻的标题可以根据新闻的导语来拟定,并且按照“(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材料二的导语为“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 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可知时间为“12月3日”,地点为“云南省”,对象为“云南省教育厅”,事件为“通报初中学生体育考试方案,明确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据此可拟标题为: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不必过度忧虑。
故答案为:准确、简洁;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不必过度忧虑。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有误,材料一提到“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是先让中考体育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水平,再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A选项表述顺序错误;
B.正确;
C.有误,材料二指出“‘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B选项缺少“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这一条件,表述不准确。
D.有误,结合材料三第③段“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可知,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本项“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做两手规划,当下要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长远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有误;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明确劝说的目的是让小语妈妈改变让小语放弃乒乓球训练去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的想法。其次,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指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应有理性长远心态,不应只关注眼前的体育考试。可以强调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而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孩子自己的终身习惯。小语热爱乒乓球训练,这既可以提升他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培养他对运动的兴趣,符合长远目标。同时,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可能只是针对一时的考试,不一定能真正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和热爱运动。最后,用恰当的语言组织表达,语气要委婉,以达到劝说的效果。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体育考试改革的初衷是让我们真正热爱运动、拥有健康体魄。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小语热爱乒乓球训练,这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顺利应对体测,还能激发运动兴趣,让运动成为他的终身习惯。而参加培优班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一定能达到这些效果。而且,放弃乒乓球去培优会让他失去乐趣,可能还会增加压力,影响身心健康呢。
故答案为:体育考试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盲目参加培优班可能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反而影响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长期发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
六、(13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唱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时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了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风吹过,这些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村落,古朴、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涧、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关好。比如陶渊明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18.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和黄昏时村子的不同特点。
19.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 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答案】1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赋予其温柔、融洽、不记仇等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乡炊烟升起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8.早晨:生机盎然; 黄昏:古朴、温暖。
19.本文第⑤段通过描写妻子和母亲默默辛勤的付出,强调了她们对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和感激之情。链接材料则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意,阅读时要找准关键点,对相关的内容要准确把握。
17.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结合”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可知,赋予炊烟等人类的行为和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乡不同人家的炊烟升起时,彼此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故乡的炊烟不分彼此、不记仇,象征着故乡人的淳朴和善良,也体现了作者对故乡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赞美。
故答案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赋予其温柔、融洽、不记仇等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乡炊烟升起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早晨村子的特点:结合第④段“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风吹过,这些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可知,早晨村子热闹而富有活力,生机盎然。可概括为:生机盎然。
黄昏村子的特点:结合第④段“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村落,古朴、温暖”可知,黄昏时村子呈现出一派古朴、温暖的景象。可概括为:古朴、温暖。
故答案为:早晨:生机盎然; 黄昏:古朴、温暖。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⑤段“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可知,这里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默默付出。她们为了家庭按时升腾起炊烟,准备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突出了她们对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和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赞美她们的勤劳和奉献,感激她们为家庭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结合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这里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母亲听从儿子,妻子听从丈夫,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突出了家庭关系的和谐。
故答案为:本文第⑤段通过描写妻子和母亲默默辛勤的付出,强调了她们对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和感激之情。链接材料则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
七、附加题:(1小题,8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名著阅读
[甲]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蒌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 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20.[甲]片段中的A是     ,[乙]片段中的B是   (均填人名)
21.从所选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20.A:毛泽东;B。彭德怀
21.毛泽东、彭德怀质朴率真、富有生活情趣。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情节的掌握。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情节进行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赏析题答题思路:①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②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③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④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情节的掌握。结合文中“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及“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可推断出A是毛泽东。吴亮平担任的是毛泽东与斯诺之间翻译。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里介绍毛泽东的形象。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工作一丝不苟,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和政治战略家。
结合文中“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可判断B是彭德怀。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篇里介绍彭德怀的形象。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故答案为:毛泽东;彭德怀。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情节进行分析。结合文中“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蒌的飞蛾欢呼起来”中的“扑向”“欢呼”两个动词写出毛泽东的质朴率真;“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体现出毛泽东富有生活情趣。
结合“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表现出彭德怀动作敏捷,还体现出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因此从毛泽东、彭德怀两个人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们质朴率真且富有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毛泽东、彭德怀质朴率真、富有生活情趣。
1 / 1广东省广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5小题。20分)
1.(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镌刻(juān) 轩邈(miǎo) 屏息敛声 (píng)
B.要塞(sāi) 牛犊(dú) 仲裁(zhòng) 无处遁形(dùn)
C.悄然 (qiǎo) 杀戮(lù) 歼灭 (jiān) 一丝不苟(gǒu)
D.翘首(qiào) 呓语(yì) 国殇(shāng) 惨绝人寰(huán)
2.(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业己 浩瀚 由衷 眼花缭乱
B.抵赖 铭记 辱没 掸精竭虑
C.贤熟 凌空 篡改 颇有建树
D.遗嘱 督战 泻气 如梦初醒
3.(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军凭着精良武器,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B.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食品市场上众多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
C.钟南山的话振聋发聩: “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
D.中国航天事业是白手起家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4.(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习近平主席主持并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一系列活动。
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
C.近日,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防疫管控工作,切忌避免“一刀切”。
D.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武汉三大江滩已全部恢复露天电影放映活动。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广雅实验学校初二年级将要开展“新闻采访与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广州市地铁8号线建设”为报道题材,请你参加。
5.活动一:初拟采访提纲
下面是小组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21年9月28日上午9点, 西村地铁站
采访对象 1.地铁8号线总设计师 2.施工人员 3.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
采访目的 多侧面了解地铁8号线建设情况, 感受羊城交通发展
采访方式 现场采访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采访问题(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 1.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2.您认为地铁8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 3. ①
①   
②不足之处:   
6.活动二:选定新闻体裁
采访结束后,两位同学分享了采访内容。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8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要对这一场面进行报道。请你分析两位同学的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分别给他们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建议。
第一位同学:    第二位同学:   
二、(1小题,10分)
7.(2024八上·荔湾期中)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③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
④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⑤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小雅同学整理了第三单元文言文的重点句子,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诗句 批注 出处
①   ,   ,盖竹柏影也。 月光如水,澄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   ,   。 山水之美,让人留恋;政治官场, 令人厌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三、(14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①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⑤。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区东弥陀寺后山岭上。苏轼贬官惠州期间曾游此处。②木末:树梢。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良久,忽曰 良多趣味
C.就亭止息 瞬息可就
D.若人悟此 猛浪若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B.争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写出他庆幸自己为官清闲、无世俗公务缠身的处境。
C.乙文中作者记叙了他在游览松风亭途中,从登山歇息的小事领悟到生活的玄机。
D.两篇选文比喻都很巧妙,月光如“积水空明”,“我”如“挂钩之鱼”,生动形象。
11.甲乙两文分别是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四、(4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五、(6小题,4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班级开展新闻阅读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闻回放
①在教育部10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面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②同时,将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提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选自《南方周末》2020年10月17日 有删减)
【材料二】新闻回放
( )
①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 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
②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体育考试分三年6次进行,总分100分,其中七年级满分20分、八年级满分40分、九年级满分40分。考试采用“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两种方式, “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按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 “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学生的体重身高指数(BMI)、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每学年测试一次,并根据学生本人每年的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赋分,以减少个体先天因素影响。竞赛加分按年度学校体育竞赛计划有序参加各项体育比赛进行加分。
(选自新华网2020年12月4日 有删减)
【材料三】新闻评论
为孩子体育培优,家长该有长远眼光
王阳
①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体育考试改革政策,尤其是云南,体育分值增加到100分,媲美语数外等主课,对此,家长们有喜有忧。欢喜之处在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因锻炼时间增多而有所提高; 忧虑之处在于,孩子升学压力可能会因体育分值增加而加大,尤其是平常锻炼较少的孩子,更让家长心里发愁,眼看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便打起了体育培优的主意。
②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瞅准商机,推出各种速成斑,迎合家长心态。但体育科目不同于文化科目,教师对于运动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勤加锻炼。其实,家长对孩子体育考试不必过度忧虑,改革后的体育考试依然聚焦基础体能和专项技能测试,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传统测试项目依然会是考试重点,体育分值不会有很大的区分度。对于考试政策的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同样敏感,他们一定会科学安排,把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锻炼的质量提上去。增加体育课的节数,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完善基本运动设施并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运动量。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体育成绩应能逐步提高。
③盲目开展体育培优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没有坏处,孩子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运动强度过高对孩子成长利大于弊,有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合适。校外培优机构资质如何,教学老师水平如何,家长也不易验证。笔者以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 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④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如果体育培优还只是基础体能训练,孩子多半会学得索然无味,最后就是花了钱,反而没啥效果。体育培训项目很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击剑和跆拳道等,一开始可以让孩子都接触一下,看孩子兴趣择优报名。最初的三分钟热度非常重要,一开始“玩”得下去,以后才可能有长久的热情和坚持。孩子玩得开心,身体素质自然就提上来了,应付体育考试还能是什么难事吗? 最终目标则是在培优过程中让孩子掌握儿项运动爱好和技能,日后受益终身。
⑤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塑造人的精气神。锻炼如同读书,坚持久了,精神和气质自然会发生改变。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培育孩子的体育特长不应被视作另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更应该被看作是孩子良性成长的助推器。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3 日 有删改)
【拟写新闻标题】
【读懂新闻内容】
【解决实际问题】
14.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展示上课前摘录的新闻标题,并交流讨论。
小语:我摘录的标题是“啊! 体育我的最爱! ”
小文:你摘录的不像新闻标题吧。
小语:我摘录的另一个标题是“全国举重锦标赛石智勇破世界记录。”
小文:这个标题好,符合新闻标题①   的要求。
老师:大家的交流讨论非常好,请给材料二拟个标题吧。
小文:我拟的标题是②   
1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要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B.《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分3年完成,总分100分。
C.“统一测试”指学校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
D.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做两手规划,当下要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长远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16.小语妈妈听说中考体育分值要提高,要求他放弃心爱的乒乓球训练,去培训机构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小语认为没有必要参加。结合材料三,请你帮助小语劝说他妈妈改变主意。
六、(13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唱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时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了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风吹过,这些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村落,古朴、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涧、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关好。比如陶渊明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18.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和黄昏时村子的不同特点。
19.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 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七、附加题:(1小题,8分)
(2024八上·荔湾期中)名著阅读
[甲]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蒌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 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20.[甲]片段中的A是     ,[乙]片段中的B是   (均填人名)
21.从所选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
A.有误,屏息敛声 (píng)——(bǐng);
B.有误,要塞(sāi)——(sài);
C.正确;
D.有误,翘首(qiào)——(qiáo);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
A.有误,业己——业已;
B.有误,掸精竭虑——殚精竭虑;
C.有误,贤熟——娴熟;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做这类题,就得注意平时积累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识记。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摧枯拉朽:催拉朽枯的草木;比喻轻易地摧毁腐朽势力。在此形容我军的气势,使用正确;
B.锐不可当:锋利的不可阻挡;用于形容来势威猛,不可抵挡。不能形容不法分子的造假势头,使用有误;
C.振聋发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在此形容钟南山说的话,使用正确;
D.白手起家: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此形容中国航天事业在没有基础,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谋求发展,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4.【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
A.语序不当,将“主持”和“出席”调换位置;
B.两面与一面,可在“后继有人”前面加“是否”;
C.否定不当,去掉“切忌”或“避免”;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答案】5.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有哪些难点?;采访对象缺少普通市民。
6.活动二:第一位同学:新闻通讯;;第二位同学:新闻特写。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首先 明确采访的目的 ,再根据目的拟定问题,最后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表达得体即可。(2)本题考查新闻体裁选择。常见的新闻文体有通讯、报道、消息、专访、特写等,内容不同要求侧重就不同。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新闻特写 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5.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
①:由提示采访对象“1.地铁8号线总设计师 2.施工人员 3.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和示例“①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您认为地铁1号线站点布局”,可知问题3要针对“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提问题。根据后勤保障部门的职能,可以询问其在地铁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解决起来难吗?
②: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采访对象缺少普通市民。普通市民作为地铁服务的直接受众,可以提供他们的需求和体验视角,这对于全面了解和报道地铁8号线的建设及其影响非常重要。采访普通市民有助于反映公众对地铁建设的看法和期待,使报道更加全面和接地气。
故答案为: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有哪些难点?;采访对象缺少普通市民。
6.本题考查新闻体裁的理解和把握。常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新闻特写 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8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问题多而复杂,篇幅较长,适合写新闻通讯。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突出一个场景,篇幅较短,便于表现技术工人的记忆高超,适合写成新闻特写。
故答案为:活动二:第一位同学:新闻通讯;第二位同学:新闻特写。
7.【答案】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狐兔翔我宇;老骥伏枥;烈士暮年;馨香盈怀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本题中的“歇、颓、骥、枥、馨、盈、庭、藻、荇、纶、窥、反”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狐兔翔我宇;老骥伏枥;烈士暮年;馨香盈怀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8.B
9.(1)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动。
(2)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鼓声像雷霆一样震耳欲聋。
10.B
11.甲乙两文都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甲文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虽遭贬谪仍能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乙文通过游览松风亭的小事,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自我解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上下文对照是核心方法,如"而"字可根据前后语境判断递进/转折;归纳常见义项建立知识库(如"相"有11个义项);分析字形结构确定本义(如"绝"字从糸从刀);利用对偶句式对应词性(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竭"互文见义)。需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结合文史常识进行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答题技巧:第一步:通读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与主旨概括题完全相同) 第二步:对主旨句进行提炼加工使其成为一个标题。 第三步:匹配选项,择优选择。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直接引用原文:若原文有明确答案,直接摘录(注意标点正确)。题干中的关键词(人名、事件)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句,前后勾连分析。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嘉祐寺,在松风亭下散步,感觉脚力疲惫,想到亭子里休息。望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很久,忽然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在两军对垒、战鼓如雷霆的战场上,前进就会死于敌人之手,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在这个时候也不妨好好地休息一番。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B.意思都是“很”;
C.休息/时间、片刻;
D.如果/好像;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解,解开、脱下;欲,想要;欣然,高兴的样子。句意为: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动。(2)虽,即使;相接,对峙、相对;如,好像;雷霆,疾雷,喻威猛、迅猛。句意为: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鼓声像雷霆一样震耳欲聋。
故答案为:(1)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动;(2)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鼓声像雷霆一样震耳欲聋。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
B.有误,由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并非庆幸为官清闲,而是作者被贬黄州,担任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内心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本项“写出他庆幸自己为官清闲、无世俗公务缠身的处境”有误;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被贬黄州,在这样的困境中,仍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月夜美景,以空灵澄澈的月色之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以“闲人”自称,虽有被贬后的无奈,但也流露出他在逆境中能自我排遣,以乐观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展现出豁达的胸怀。
结合乙文中,“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苏轼被贬惠州,在游览松风亭途中感到疲惫,本以为难以到达亭子休息,后来却突然领悟到随处都可休息,不必执着于到达亭子。这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不被困境所束缚,随遇而安,展现出豁达超脱的胸怀。
故答案为:甲乙两文都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甲文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虽遭贬谪仍能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乙文通过游览松风亭的小事,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自我解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答案】12.“一何盛”写出了风的猛烈,“一何劲”写出了松的坚韧。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通过松树在严寒中依然挺拔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劝勉和期望。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为: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风声一何盛”,“一何”强调了程度之深,突出风的气势之大、猛烈程度,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狂风在山谷中肆虐的场景。“松枝一何劲”,同样的“一何”也强调了松枝的坚韧程度,即便面对如此猛烈的风,松枝依然强劲有力,不为所动,展现出其坚韧的特性。通过这两个词语的对比,更鲜明地刻画了风的猛烈和松的坚韧,突出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抗争的形象。
故答案为:“一何盛”写出了风的猛烈,“一何劲”写出了松的坚韧。
13.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高山上挺立的松树和山谷中呼啸的风为背景,描绘出松树所处的恶劣环境,然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即使风势猛烈,松枝却更加刚劲有力,展现出松树顽强不屈的姿态。“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在冰霜严寒的残酷环境下,松树终年保持端正的姿态,进一步突出了其坚韧的品质。作者通过对松树这些特点的描写,实则是借松树坚贞不屈的形象,抒发自己对这种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以此来劝勉从弟要像松树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贞的操守,不屈不挠,表达了对从弟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拥有如松柏般的坚韧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坚守正道,不惧艰难险阻。
故答案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通过松树在严寒中依然挺拔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劝勉和期望。
【答案】14.准确、简洁;;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不必过度忧虑。
15.B
16.体育考试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盲目参加培优班可能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反而影响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长期发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分析材料主体特征;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新闻的标题可以根据新闻的导语来拟定,并且按照“(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目要求,就题目所给问题发表看法,观点明确,结合实际阐述理由。
14.第一空:本题考查体裁特征。标题“全国举重锦标赛石智勇破世界记录”这个准确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即全国举重锦标赛中石智勇打破世界记录这一重要信息,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冗长的表述,符合新闻标题准确、简洁的要求。
第二空: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新闻的标题可以根据新闻的导语来拟定,并且按照“(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材料二的导语为“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 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可知时间为“12月3日”,地点为“云南省”,对象为“云南省教育厅”,事件为“通报初中学生体育考试方案,明确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据此可拟标题为: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不必过度忧虑。
故答案为:准确、简洁;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不必过度忧虑。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有误,材料一提到“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是先让中考体育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水平,再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A选项表述顺序错误;
B.正确;
C.有误,材料二指出“‘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B选项缺少“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这一条件,表述不准确。
D.有误,结合材料三第③段“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可知,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本项“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做两手规划,当下要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长远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有误;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明确劝说的目的是让小语妈妈改变让小语放弃乒乓球训练去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的想法。其次,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指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应有理性长远心态,不应只关注眼前的体育考试。可以强调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而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孩子自己的终身习惯。小语热爱乒乓球训练,这既可以提升他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培养他对运动的兴趣,符合长远目标。同时,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可能只是针对一时的考试,不一定能真正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和热爱运动。最后,用恰当的语言组织表达,语气要委婉,以达到劝说的效果。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体育考试改革的初衷是让我们真正热爱运动、拥有健康体魄。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小语热爱乒乓球训练,这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顺利应对体测,还能激发运动兴趣,让运动成为他的终身习惯。而参加培优班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一定能达到这些效果。而且,放弃乒乓球去培优会让他失去乐趣,可能还会增加压力,影响身心健康呢。
故答案为:体育考试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盲目参加培优班可能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反而影响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长期发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
【答案】1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赋予其温柔、融洽、不记仇等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乡炊烟升起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8.早晨:生机盎然; 黄昏:古朴、温暖。
19.本文第⑤段通过描写妻子和母亲默默辛勤的付出,强调了她们对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和感激之情。链接材料则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意,阅读时要找准关键点,对相关的内容要准确把握。
17.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结合”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可知,赋予炊烟等人类的行为和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乡不同人家的炊烟升起时,彼此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故乡的炊烟不分彼此、不记仇,象征着故乡人的淳朴和善良,也体现了作者对故乡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赞美。
故答案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赋予其温柔、融洽、不记仇等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乡炊烟升起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早晨村子的特点:结合第④段“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风吹过,这些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可知,早晨村子热闹而富有活力,生机盎然。可概括为:生机盎然。
黄昏村子的特点:结合第④段“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村落,古朴、温暖”可知,黄昏时村子呈现出一派古朴、温暖的景象。可概括为:古朴、温暖。
故答案为:早晨:生机盎然; 黄昏:古朴、温暖。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⑤段“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可知,这里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默默付出。她们为了家庭按时升腾起炊烟,准备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突出了她们对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和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赞美她们的勤劳和奉献,感激她们为家庭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结合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这里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母亲听从儿子,妻子听从丈夫,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突出了家庭关系的和谐。
故答案为:本文第⑤段通过描写妻子和母亲默默辛勤的付出,强调了她们对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和感激之情。链接材料则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强调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
【答案】20.A:毛泽东;B。彭德怀
21.毛泽东、彭德怀质朴率真、富有生活情趣。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情节的掌握。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情节进行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赏析题答题思路:①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②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③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④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情节的掌握。结合文中“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及“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可推断出A是毛泽东。吴亮平担任的是毛泽东与斯诺之间翻译。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里介绍毛泽东的形象。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工作一丝不苟,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和政治战略家。
结合文中“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可判断B是彭德怀。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篇里介绍彭德怀的形象。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故答案为:毛泽东;彭德怀。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情节进行分析。结合文中“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蒌的飞蛾欢呼起来”中的“扑向”“欢呼”两个动词写出毛泽东的质朴率真;“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体现出毛泽东富有生活情趣。
结合“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表现出彭德怀动作敏捷,还体现出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因此从毛泽东、彭德怀两个人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们质朴率真且富有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毛泽东、彭德怀质朴率真、富有生活情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