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曹松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曹松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曹松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入关行次湘阴
曹松
背顾秦城①在何处,图书作伴过湘东。
神鸦乱噪黄陵②近,候雁斜沉梦泽空。
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
也知渐老岩栖稳,争奈文闱有至公。
[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黄陵:指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入关前经过秦城、湘东而到达湘阴的行程,照应诗歌的题目。
B.诗歌的第二句“图书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与末句“文闱”相呼应。
C.颔联的“空”字含义丰富,既指梦泽之地寥落空旷,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
D.颈联对渔民和农夫的劳作图景进行了描绘,色彩鲜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唐)曹松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
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
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3.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4.根据你的理解,本诗最适用于下列哪一种情境( )
A.给独自踏上异乡的朋友的宽慰之赠言。
B.给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赠别寄语。
C.表达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达的祝福。
D.与友人分别后传递对友人不舍的思念。
5.“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是本作品中的写景佳联,请从意象、虚实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旅次”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B.首联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
C.颔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
D.颈联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7.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江①
曹松
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
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
乳洞此时连越井②,石楼何日到仙乡。
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
【注】①桂江;即广西漓江。②越井:指广州越秀山的古井。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漓江的美丽以及诗人为水云景象所陶醉的愉悦。
B.颈联写乳洞的幽深和山峰的高峻,想象新奇,手法多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C.“如飞似堕”一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漓江山峦陡峭山石耸峙的特点。
D.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描绘了漓江的奇美迷人,表达了由衷的赞叹。
9.本诗颔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对其中的“锦囊”一词,后人有不同解释:一说是比喻钟乳石洞,一说是南方吐绶鸡(即火鸡)的别名。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①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10.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B.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C.“凭君”一句针对镇海节度使高骈镇压黄巢起义军受封一事,极写心中的痛恨之情。
D.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只用意三分,委婉曲折;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E.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事”反讽战事的频繁。
11.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①日题杜鹃花
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叹灵鹫寺山榴②
李群玉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注】①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②山榴:杜鹃花。
12.两首诗都描写了杜鹃花开时□、□的特点。
13.简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方法的异同。
答案
1.C 2.①诗歌前两联记述诗人赶考的行程及所见,“神鸦乱噪”以景衬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以“梦泽”的空旷反衬诗人的渺小,表现出诗人的孤寂。
②后两联写诗人看到平民百姓的渔樵生活,内心又变得安定平静,并心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想到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又坚定了自己参加科考、出仕为官的想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自己济世理想落空”理解错误,“候雁斜沉梦泽空”的大意是说“自己如同这候雁一样滞留在寥落空旷梦泽之地,是多么渺小”,诗人巧妙地使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言外便有嗟叹客居过于僻远之意。从后面的“争奈文闱有至公”来看,诗人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并无“自己济世理想落空”之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诗歌前两联记述诗人赶考的行程及所见:“背顾秦城在何处,图书作伴过湘东”交代了诗人入关前经过秦城、湘东而到达湘阴的行程,“图书作伴过湘东”刻画了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
“神鸦乱噪黄陵近,候雁斜沉梦泽空”写途中所见所闻所感,一个“乱”字,写出诗人心情的烦躁;一个“空”字,又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孤寂。
(2)后两联写诗人在途中看到农民劳动的场景,颈联对渔民和农夫的劳作图景进行了描绘,色彩鲜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尾联中“岩栖”指在山洞里住居,常用为隐居的代称,可见诗人“也知渐老”,故有归隐之志。从“也只渐老”来分析,对比颔联的“乱”与“空”,诗人的心情已经慢慢平静下来,似乎有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朝廷考场上有大公无私的主考官在期待着我,于是诗人仍然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
3.B 4.D 5.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诗人选择了“云”和“雁”的意象,一个象征漂泊,一个象征思念,意象选择富含情感;此联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结合诗句分析,颔联“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中,“汲水”对应“扬帆”(动词对应动词)“疑山动”对应“觉岸行”(动词+主谓结构作宾语)。颈联中“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云”与“雁”相对,“京口树”对应“石头城”(地名+名词,偏正结构)。因此是这两联对仗。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拟想了一幅友人舟行水上的画面,抒发对友人一路的牵挂和思念。
A.“宽慰”不符合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B.“奔赴美好前程”不符合诗歌内容和情境。
C.“祝福”不符合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上句选择了“云”的意象,不说友人离开京口,而说“云离京口树”,一方面实写眼前之景,另一方面,“云”的意象往往象征漂泊,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惦念;而下句选择了“雁”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雁”象征思乡、音信,不说友人到了石头城,而说“雁入石头城”,表达了对友人的惦念和期盼早通音信。这两个意象的选择十分准确生动。
而从手法来看,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而“离”与“入”两字体现了景物从此地到彼地的空间转换,以离别之速衬难舍之情;画面富有层次,看似平常,实则别有趣味,匠心独运。
6.A 7.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至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归之情由上文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主题等的综合理解能力。
A项,“作者以‘旅次’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不正确,应为“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
故选A。
7.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及对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运用比喻,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8.C 9.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①此联上句写漓江的“笋林”山峰,与本句写钟乳石洞形成一个整体,且与颈联密切关联;②“锦囊”指用彩绸做的袋子,以此为喻能够突出漓江钟乳石洞的幽深美丽。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①此联上句中“笋林”“斑竹”同属植物,本句中“吐绶鸡”“雏鸟”同属动物,前后对仗工整;②吐绶鸡体表艳丽,以群鸟聚集相拥来比喻漓江山石乳洞的奇异多姿,生动形象。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漓江山峦陡峭山石耸峙的特点”错误,此处说的“如飞似堕”其实是指两岸的青山峭壁,应该是化静为动的手法,而不是动静结合。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开放式作答,如同意第一种说法,可认为这首山水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奇丽迷人的漓江景色。颔联上句“笋林次第添斑竹”写石笋“次第”如“斑竹”,接着应该写钟乳石洞穴了,所以“雏鸟参差护锦囊”中的“锦囊”一词应该是比喻钟乳石洞,指钟乳石洞穴如“锦囊”被“雏鸟”参差护侍着。“锦囊”运用比喻手法,把钟乳石洞穴比作锦制成的袋子,突出了桂江山水的多姿多彩,奇妙无比,如果指南方吐绶鸡(即火鸡)与整首诗表现的景物不协调,显不出漓江之地的特色。
如果同意第二种说法,可从对仗联的上下句对称来看,“笋林”“斑竹”都是植物,那么相对的位置“雏鸟”与“锦囊”应该都是鸟类,对仗才更工整;此外,以雏鸟围拱吐绶鸡来比喻乳洞山石的姿态各异,色泽艳丽,更显出山水之美。
10.AD 11.(1)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控诉,对百姓的同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
(2)“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反衬樵苏之乐,凸显乐观精神”错误,以“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更无乐观。D项,“其一只用意三分,委婉曲折”错误,其一最后一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字字千钧,并不委婉含蓄。故选AD。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及思想情感及诗句的赏析,第一问是“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该题抓住诗歌中能体现情感的词句如:其一的开头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表达了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控诉,对百姓的同情,特别“一将功成万骨枯” 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第二首诗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事”反讽战事的频繁。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控诉,对百姓的同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第二问考查的对诗句内容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情感。“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等。
12.红、艳、多(盛)。 13.同:借物 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杜鹃形象表达作者情志。异:曹诗,用“火”喻花以凸显其红艳,并用自问自答形式及拟人手法表达喜爱之情。李诗,以蝶蜂不知、无人欣赏杜鹃的盛开,来烘托杜鹃的孤寂、凄凉,借此表达作者无人赏识的悲哀。
【解析】1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内容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读懂两首诗,找到并精读描写杜鹃花的诗句,根据诗中对杜鹃花开时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其花开的共同特点。曹诗中的“一朵又一朵”写杜鹃花开得多,“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写杜鹃花开得像火一样的红艳,李诗中的“露红凝艳数千枝”写杜鹃花开得“红”、“艳”、“数千枝”之多。综上分析,两首诗都描写了杜鹃花开时多且红艳的特点。
1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要求分析两首诗的抒情手法的异同。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等。答题时,先答出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的相同点,然后回答不同点的表现。回答这两点时都要先指出抒情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抒情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读懂这两首诗,可知在抒情手法相同点,都是借物抒情,都是借杜鹃形象表达作者情志。但是抒发的情感不同:曹诗中的“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中用“火”比喻杜鹃花,以突出了杜鹃花开得红艳,该句还运用设问及拟人手法,表达自己对杜鹃花的喜爱之情。李诗中的“水蝶岩蜂俱不知”“山深春晚无人赏”,作者以蝶蜂不知、无人欣赏杜鹃的盛开,主要是为了烘托杜鹃的孤寂、凄凉,借此表达作者无人赏识的悲哀。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