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袁枚诗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送鱼门舍人①入都袁枚中年容易动深情,况唱骊歌与客听。折柳路从江上尽,断肠人对暮天青。霜鸿②羽健秋千里,桐树心孤③月一庭。妻子④不知缘底事⑤,脸边来问泪星星。[注]①鱼门舍人:作者的好友程晋芳,字鱼门,乾隆进士,曾官中书舍人。②霜鸿:秋天的大雁。③桐树心孤:桐树树干常空心。唐诗人曹邺《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桐树心孤易感秋。” ④妻子:此处指袁枚之妻。⑤缘底事:因何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写人到中年本就容易动深情,何况好友远行,自然此情更深更浓。B.“断肠人对暮天青”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情感的内涵不同。C.诗人因惜别而潸然泪下,引起妻子的好奇,这个结尾构思别致,富有情趣。D.中间两联笔力沉雄,雄浑豪放,言简意丰,直抒胸臆,颇得杜甫七律神韵。2.本诗主要运用比喻、侧面衬托、以哀景衬哀情三种手法,表现作者的惜别之情,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要赏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独秀峰清·袁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独秀峰的描写,诗人并未平铺直叙,而是下笔突兀,首联横空劈来,语言夸张,表现了桂林山水的雄奇与不凡。B.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之美,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C.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颈联写作者俯视天下,见一城烟水浩渺无边,并由此壮观之景而生出豪迈荡漾之情。D.这首诗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将独秀峰直冲云天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出来。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再示儿【清】袁枚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①。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②。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③。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注】①沈约为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这里诗人是说自己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郊居。②唾余:比喻别人的无足轻重的点滴言论或意见。③乘除:比喻人事的消长盛衰。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过着栽花养鱼的闲适的郊居生活。B.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C.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D.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虽在首联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5.在读书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连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B.颈联两句虚写,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C.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D.本诗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却无一句直接表达此意,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的诗论理念。7.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妙处。(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荆卿里 清代 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荆轲山(其二) 清代 尹礼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8.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枚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9.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小题。苔袁枚其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注]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10.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白日不到处”点明了青苔的生长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成长的地方。B.“青春恰自来”是说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耐心等待,青春自然会绽放。C.“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D.“随渠爱暖凉”描写了青苔长在水渠边,既喜欢温暖,也喜欢阴凉的习性。E.青苔之“问”,正是因为它生长于“白日不到处”,不知道“斜阳”为何物。11.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过瓜洲①〔清〕袁枚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②。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注释】①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②指夜里不收起船帆,继续航行。12.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A.咏物类 B.送别类 C.边塞类 D.行旅类13.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C.视觉和听觉多感官结合,意在以静衬响。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14.小进同学学习了《故都的秋》后想编一本名为《悲秋集》的古代诗文集,他挑选并收录了这首诗,你是否支持小进的选择?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向他阐明自己支持或反对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是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C.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D.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D 2.①比喻。将友人比作秋天的大雁飞向千里天空,前程万里;将自己比作心空的桐树伫立于月色如水的庭院中,心随友去,倍感孤独。②侧面衬托。用妻子的不解询问从侧面衬托诗人因惜别而流泪的伤感。③以哀景衬哀情。秋天日落时的青天和洒满月光的庭院都给人以冷落凄清之感,与诗人因友人离别而忧伤情感是吻合的。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分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别离时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远行的深情厚谊。运用了比喻、侧面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等手法,刻画了折柳送别的伤感,描写了秋天景色的萧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绪,同时极具情感的韵味。诗中妻子的好奇和泪水更增添了离别的感伤与不舍。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中间两联……雄浑豪放,……直抒胸臆”错,本诗主要表现与朋友离别的伤感和惆怅,写得并不“雄浑豪放”;中间两联系情景交融并化用典故,间接含蓄抒情,并非“直抒胸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比喻。本诗第三联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惜别之情。“霜鸿羽健秋千里”一句中,诗人将远行的友人比作秋天的大雁,寓意友人如鸿雁般展翅高飞,前程万里,表达了对友人前途光明的祝愿。“桐树心孤月一庭”一句中,诗人将自己比作中空的桐树伫立在月光照耀的庭院中,暗示心境的空虚与孤寂,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通过这两个比喻,诗人一方面为友人的美好未来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友人离去后自己的失落和惆怅。②侧面衬托。诗的结尾“妻子不知缘底事,脸边来问泪星星”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描述妻子因不了解缘由而惊讶地询问泪水的情景,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因好友离别而潸然泪下的深挚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感伤之情,而且使整首诗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动人。妻子的询问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还使得离别的情境更加感人肺腑,产生共鸣。③以哀景衬哀情。诗歌的第三联“霜鸿羽健秋千里,桐树心孤月一庭”描绘了一个冷落凄清的景象,这正是诗人用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运用。秋天的大雁在空中飞翔,象征好友将奔向前程万里,但自身留在冷清的庭院中,没有朋友的陪伴,显得特别孤单。这一情境既反映了友人为前程离去的欣慰,更显示了自己留在原地后的孤寂和心酸。通过对萧瑟秋景与自己孤寂心情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哀景与心境互相结合,以哀景衬托哀情,展现了别离的深沉情感。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错,颔联“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是直抒胸臆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不是借景抒情。故选C。4.B 5.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错误,诗歌第六句紧承第五句而写,这两句的大意是:人事富有变化,因此不能拘泥于考据之学。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读书与诗文创作方面”的建议。“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句意为:读经史典籍时要将重要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写成笔记,写诗文最忌讳的是接人家的“唾沫星子”,要有自己的创意。据此可以概括出: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句意为:三代以前的东西因为世事变迁是无法准确考证还原的,因为每一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往往乘除加减变幻无常。据此可以概括出:建议儿子们不要完全拘泥于古事,在进行诗文创作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见解。6.B 7.(1)视听结合,幽凉的月色,令人沉醉的笛音,有如临其境之感;(2)炼字精妙,用一“凉”字,既写出了月光清寒,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极富表现力;(3)情景交融,笛声在清冷的月色中更添凄怨,吹笛人的不遇之伤尽融于景中。【解析】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两句虚写”错误,从诗中来看,“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这两句主要是实写,前一句是写笛声,后一句是写藕香。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妙处”,然后分析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该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该句是写……,使用……手法,运用……词,描绘了……景,表达了……情。“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前一句写月色,后一句写笛声,从感官角度来看,这里使用视听结合的技巧;“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古诗中的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这里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从用词角度来看,前一句中的“凉”应是语含双关,既是写月色之清寒,也是写内心之伤感。【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8.D 9.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不同:袁诗赞美中重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错误,从诗中来看,“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由“即”“应”二词来看,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如果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举匕刺秦王,并非是事实。故选D项。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这是借助比较的方式来考查诗歌的情感,要求“求同辨异”,这种比较鉴赏题,对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本题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这一人物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然后结合评价语分析梳理后找出异同即可。从第一首诗中“生戴我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和第二首诗中“豪气无论剑不疏”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歌都赞美肯定了荆轲刺秦的豪气和壮举,这是两首十二的共性;从第一首诗“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可以看出诗人在赞美荆轲的同时又包含对荆轲的同情,同时把荆轲刺秦的失败归结到“匕首不灵”上;从第二首诗“祗缘生劫一筹迂”来看,诗人在赞美荆轲的同时又指出荆轲“生劫”这一想法的迂腐,这是对荆轲的批评。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10.BD 11.①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红叶喜暖,青苔爱凉,都出自它们内心的选择,而一个“随”字,道出了对不同选择的尊重和肯定。②人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他人。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对红叶的反问中,流露出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解析】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青春”指春天,不是指人生的青春;也没有“等待”之意。D项,“渠” 是“它”的意思;“爱暖凉”是指万物有的喜暖,有的爱凉。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1.试题分析:题干是“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各有心情在”,道出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红叶喜暖,青苔爱凉,都出自它们内心的选择。“随渠爱暖凉”,一个“随”字,顺从,任凭;“渠”,他。整句的意思是任凭它(青苔或红叶等)喜欢冷还是喜欢暖。诗人道出了对不同选择的尊重和肯定。“青苔问红 叶,何物是斜阳。”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人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他人。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对红叶的反问中,流露出一 种安然自适的态度。12.D 13.C 14.不支持。首联“一声语”“两岸秋”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略显寂寥。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颔联将沿岸芦花飞絮想作飘散船头的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使原本孤寂的行程平添新奇的感受;颈联转向对诗人内心和行为的描写,“乘潮去”“夜不收”不仅没有流露丝毫悲伤,反而在快行的轻舟上展现出诗人乘兴而行的洒脱姿态;尾联明月当空映照,一个“出”字将先前的孤寂感一扫而尽,画面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整首诗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集》。支持。首联与颔联选择“霜雁”“烟江”“芦花”典型意象,秋雁的一声啼叫,烟波浩渺的大江两岸笼罩上一片秋色,秋风一起,大江两岸雪白的芦花便飘满船头,大雁的“一声”啼叫在这两岸秋色和三十里芦花的映衬中显得孤独和凄凉,给人一种漂泊之感。首联与颔联不仅营造了冷寂萧瑟、苍茫空旷的悲秋意境,更寄托了孤独漂泊、思念友人的凄凉心境;颈联“孤帆”这一意象更是以“孤”字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孤寂,夜不收帆,继续航行,孤独寂寞、思友心切的悲秋愁绪不言自明;尾联“苍茫”“明月”以开阔的视野和明亮的月光收束全诗,既传达出诗人对和友人团聚的美好期待,也蕴含着诗人心境的迷茫,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全诗寓情于景,表达了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友人的悲秋情怀。综上所述,将该诗编入《悲秋集》是合适的。【导语】袁枚《夜过瓜洲》以清丽笔触描绘秋夜江景,通过霜雁、烟江、芦花等意象,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诗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展现出行旅途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悟,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目“夜过瓜洲”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作,由“霜雁”“烟江”“船”“孤帆”等意象可知,本诗表达一种羁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故应属于“行旅类”类题材。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以静衬响”错,本诗以静景描写为主,雁叫声是以动衬静,以响衬静。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主题理解和鉴赏能力。①明确题目要求: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是否支持将这首诗收入《悲秋集》。这意味着需要从诗的内容、情感基调、主题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并给出合理的理由。②分析诗歌内容:首联:“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这两句通过“霜雁”“烟江”等秋日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秋景图,营造了孤寂的氛围。颔联:“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芦花飞絮被比作漫天飞雪,画面既苍茫又灵动,增添了一种新奇的感受,但同时也带有一种漂泊感。颈联:“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描写诗人的行动和心境,“孤帆”一词突出了孤独,但“乘潮去”“夜不收”则表现出一种洒脱的姿态。尾联:“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明月升起,画面变得开阔明朗,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流露出一丝迷茫。③判断情感基调:全诗既有秋日的冷寂、漂泊的孤寂,也有洒脱和对未来团聚的期待。整体上,情感复杂而多变,既有“悲秋”的一面,也有超越“悲秋”的一面。④结合《悲秋集》的主题:如果认为诗中的“悲秋”情感占主导地位(如孤独、漂泊、思友之情),可以支持将其收入《悲秋集》。如果认为诗中的洒脱、明朗情感更突出,或认为“悲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貌,则可以反对将其收入。⑤最后明确态度(支持或反对),结合诗句逐联分析,说明理由即可。15.D 16.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用典)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解析】1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故选D。1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和用典。“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的原因是《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专一,对二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而诗人认为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对《长恨歌》进行了批判,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予以深切同情。【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