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祖咏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①祖咏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②燕台:原为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③三边:泛指边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初来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看到眼前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诗人此时的独特感受。B.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写积雪和军旗,在大雪的衬托下,旗帜在空中猎猎飘扬,借肃穆之景暗示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C.颈联写烽火燃处,雪光、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蓟门带山襟海,有天然屏障的拱卫。上下两句分别写出了进攻和防守的有利形势。D.尾联连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建功报国的壮志。读后给人豪气顿生之感,强化了全诗体现出的昂扬情调。2.古代文论中有“潜气内转”之说,即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泊扬子津祖咏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抒发浓重的离情,给全诗抹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才”“遥”两字两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B.颔联中“风退欲归潮”形象地描绘出雨晴风起以及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C.“江火明沙岸”句,诗人想象入夜之后,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不仅照亮了周围的景物,也照亮了沙岸。D.尾联从自己感受写起,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4.“林藏初霁雨”的“藏”一直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祖咏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注。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注】《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好的天气,优美的园林景致,清明新起的烟火,都使刘郎中的这次宴会充满了愉悦的气氛。B.“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刘郎中继续以文名世、以德立身的期待。C.池水照窗让人不觉天色已晚,馨香的杯中之药充满春天的味道,诗人以此写出了宴会尽欢的情形。D.“窥”字极富情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好奇之心,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宴会的场景氛围。6.诗人为什么说“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终南望馀雪①(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①终南:终南山,位于唐京城长安南面六十里处。7.下列选项中,对作品描写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暗结合 B.时空结合 C.远近结合 D.视听结合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祖咏诗作,回答问题。祖咏试终南山雪诗云云,主者少之,咏对曰:意尽。山谷亦云:“吟诗不须务多,但意尽可也。古人或四句,或两句,便成一首,正此意。”(节选自王士禛《池北偶谈》)本诗是一首应试诗。按照考试要求,考生须写一首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咏所作只有以上四句,且在面对质疑时回答“意尽”。你是否认同祖咏、黄庭坚所主张的“意尽”说?阐释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望蓟门①祖咏燕台②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依山靠海,地势险要,是唐朝重兵屯驻地。关北是契丹族。②燕台:即黄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纳天下贤士。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笳鼓喧喧”渲染出一种欢快的气氛,同时这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B.本诗前三联均是远望之景,意象雄浑阔大,表现诗人豪迈开阔的胸襟。C.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写事,既体现了“战”,又写出了“守”,内涵丰富。D.尾联运用班超、终军两人的典故,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立功疆场的豪情。10.客心因何而惊?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答案1.B 2.①首联到颔联:首联写诗人初到边塞的震撼(“客心惊”),颔联通过“积雪”和“危旌”进一步渲染边塞的肃穆氛围,情感从震撼转向庄重。②颔联到颈联:颔联描绘静态的边塞景象,颈联通过“烽火”和“云山”转入动态的战争氛围,情感从庄重转向激昂。③颈联到尾联:颈联写边塞的战争形势,尾联通过典故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感从激昂转向豪迈。【导语】这首唐诗《望蓟门》通过描绘边塞雄壮的军营景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首联以“燕台一望”引出旅客对边塞的惊奇与敬畏。颔联以万里积雪和曙光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严整军容形成对比。颈联借雪光、月光、火光的交织,突出了军威和防御姿态。尾联引用典故表明诗人的壮志,与首句形成对比。整首诗紧扣“望”字,层层深入,生动传达出作者献身边塞的豪情。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错误。“万里寒光生积雪”描绘的是万里积雪闪耀着寒光的景象,是视觉描写;“三边曙色动危旌”意思是边疆曙光初照使得高悬的军旗在风中飘动,也是视觉描写。这里主要通过对积雪的寒光和飘动的军旗这些视觉形象,展现出边塞的肃穆、壮丽以及军营的严整氛围,没有听觉描写。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①首联到颔联的过渡:首联“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写诗人初到蓟门,看到军营的壮观景象,内心受到震撼。这里的“惊”字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颔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通过“寒光”和“危旌”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从首联到颔联,诗人从初到的震撼过渡到对边疆景色的描绘,情感上没有明显的转折,而是自然延伸。②颔联到颈联的过渡:颔联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观,而颈联“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则转向对战争形势的描写。诗人通过“烽火连胡月”和“云山拥蓟城”展现了边疆的军事防御和进攻形势。从颔联到颈联,诗人从自然景观过渡到军事形势,情感上依然连贯,没有明显的转折痕迹。③颈联到尾联的过渡:颈联描绘了边疆的军事形势,而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则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诗人通过“少小虽非投笔吏”表明自己并非班超那样的投笔从戎之人,但依然有“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豪情壮志。从颈联到尾联,诗人从对军事形势的描写过渡到表达个人志向,情感上自然升华,没有明显的转折痕迹。3.C 4.①一个“藏”字,意思是雨后初晴,雨珠都挂在浓密的树叶树枝当中,难以寻觅。②运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③突出了两岸的树木被雨水洗刷过后更加郁郁葱葱,苍翠迷蒙。【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想象”错误,本句是写实;“不仅照亮了周围的景物”错误,本句是说周围的景物已模糊不清,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藏”,隐藏。该句的意思是雨后初晴,雨珠都挂在浓密的树叶树枝当中,难以寻觅。以“藏”字写雨珠,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雨后初晴,雨珠都挂在浓密的树叶树枝当中,难以寻觅;且“藏”为动词,诗句化静为动,生动的描写雨滴隐于树叶间消失不见,诗人并非在近处来看单棵树木,而是远望一片树林,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湿漉漉、雾濛濛,苍翠欲滴。5.B 6.田园别业风光优美,环境怡人,其景不输“桃源”;别业之中,良辰佳节,亲朋宴会,其乐不输“桃源”;以文会友,德者为邻,不逊隐者风范。因此诗人才说不必归隐桃源。【解析】5.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错在“表达了对刘郎中继续以文名世、以德立身的期待。”“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一句,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在别业时以文会友,和志同道合的人相伴时的欢欣。故选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试题分析:题干是“诗人为什么说‘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的前四句说晴好的天气,优美的园林景致,清明新起的烟火,都使刘郎中的这次宴会充满了愉悦的气氛。五六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要与刘郎中常以文会友,有文才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七至十句写池水照窗让人不觉天色已晚,馨香的杯中之药充满春天的味道,诗人以此写出了宴会尽欢的情形。最后两句“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是说:田园别业风光优美,环境怡人,这样优美的景色绝不输“桃源”之景。别业之中,正逢清明佳节,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亲朋宴会,其乐融融,这快乐绝不会输“桃源”之乐。以文会友,德者相伴,自己这时的心境绝不逊于隐者的怡然自得。因此诗人才说不必归隐桃源。本句从景和情方面和桃花源作比较,得出此地此境此情不输桃源的,在此就很好,不必羡慕桃花源的生活。7.D 8.认同祖咏、黄庭坚的“意尽”说。理由如下:(1)诗意完整,结构凝练。首句点明终南阴岭秀美之景,次句强化积雪高远之势;三句“由山及林,描绘雪后初晴的光色变幻;末句收束于人间体感,将自然之景与人文感受勾连。全诗以“望”为线索,由景及人,意境浑然一体,无需赘述。(2)留白与余韵,内蕴丰厚。结尾句既点出雪后气温骤降的寒意,亦暗含对百姓生活的关切。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3)创作主张的合理性。二人“意尽”主张都是对诗歌本质的坚守——形式当服务于内容。应试诗的固定格式(如十二句排律)易流于程式化,而祖咏突破窠臼,以四句完成主题表达,恰是艺术自觉的体现。(4)“意尽”非草率,而是对诗意完整性与艺术性的极致追求。若强凑十二句,难免堆砌辞藻,破坏含蓄蕴藉之美。祖咏之作虽不合考试规范,却因凝练深远成为经典,印证了“质胜文则史”的创作真谛。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导语】这首《终南望馀雪》以简练笔法勾勒终南雪景:首句“阴岭秀”定基调,次句“浮云端”显高远,后两句通过“霁色”与“暮寒”的对比,完成从视觉到体感的转换。全诗四句即完成空间(山巅至城中)、时间(雪霁到日暮)、感官(视觉与触觉)的多维构建,堪称“意尽”典范。祖咏舍弃应试格式的拘束,以少胜多,正是盛唐气象中“咫尺万里”美学的体现。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明暗结合(正确):“阴岭”指终南山背阴的山岭,呈现暗色调;“林表明霁色”中,雪后阳光照射树林,树梢明亮,形成明暗对比,突出雪景的层次感。B.时空结合(正确):“时”:“暮寒”点明时间为傍晚,寒气渐生;“空”:从终南山(远景)到长安城(近景),空间转换自然,展现雪景的广阔与城寒的具体感受。C.远近结合(正确):“终南阴岭”“积雪浮云端”是远眺终南山的远景,勾勒山势与雪覆云端的壮阔;“林表”“城中”则聚焦近处的树林与城内寒意,由远及近,画面层次分明。D.视听结合(错误):全诗从视觉角度描绘雪景(如 “阴岭秀”“积雪浮”“明霁色”),从触觉角度写“暮寒”,但无听觉描写(未提及声音),故“视听结合”分析不成立。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诗意完整,结构凝练。全诗以“望”为线,四句依次写终南山阴岭、积雪浮云、林梢晴光、城中暮寒,从远观到近察,再落到人间体感,形成“景—境—情”的闭环,无需赘言即可穷尽“望雪”之意。(2)留白与余韵,内蕴丰厚。末句“城中增暮寒”既写气候之寒,亦暗含对民生的隐忧,以体感映射现实,“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处引发对社会层面的思考。(3)黄庭坚所言“古人或四句成一首”,直指诗歌本质在于“言志”而非“循格”。祖咏的四句诗与谢朓“余霞散成绮”、王之涣“白日依山尽”等名篇同理:以精当的语言直击主题核心,避免因格律束缚导致意旨涣散。如强凑十二句,难免陷入“雪压松枝低,风卷寒云急”之类的意象堆砌,反失凝练之美。(4)祖咏的“意尽”并非内容单薄,而是对诗意密度的极致追求。四句诗中,“阴岭”“霁色”等词兼具视觉精度与季节特征(雪后),“浮”“明”等动词赋予静态雪景以动态张力,每字均承载多重信息,实现“一句抵数句”的表达效率。黄庭坚强调“不须务多,但意尽可也”,与祖咏的实践形成跨时空呼应:二者均反对“以句害意”的创作倾向。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以一句道尽忧思,李白《静夜思》以二十字写尽乡愁,皆因“意尽”而成为千古绝唱,印证了“质胜文则史”的创作真谛。9.A 10.(1)首联:军营中吹笳击鼓,号令严明,军旗高扬,军容严整,令诗人内心震惊。(2)颔联:连绵万里的积雪以及积雪所反射的寒光,显示了环境的恶劣,让人心惊。(3)颈联:战场上升腾的狼烟遮蔽了胡地的月光,紧张的形势令人心惊,但蓟门有渤海、燕山的拱卫,防守严密,更让人震撼。【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欢快的气氛”有误,“笳鼓”来自“汉将营”,表现的是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且首句就写了“客心惊”,故应是紧张的气氛。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燕台一望客心惊”,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军容之整肃,令人震惊。往远处望,“万里寒光生积雪”,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又是多少天的积雪,更是连绵千万里的雪;雪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心神震慑,托出“惊”字。再向高处望,“三边曙色动危旌”,只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写汉将进攻的态势。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城带山襟海,天生是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防守的形势是那么稳如磐石。一攻一守,紧张的形势与防守的严密让人震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