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宁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全卷120分 时长: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9分)(一)语境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 “沉浸式”阅读,睹景忆诗,感受深刻。下面是“跟着诗文去旅行”活动中的诗文名句记录卡,请你把其中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补写在横线上。山水篇 漫步山林,竹径通幽,花木掩映,风景怡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友情篇 友人远行,体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落日依恋大地般的难舍难分。(李白《送友人》)寻古篇 走进中唐“宫市”,体会卖炭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境遇和矛盾心理。(白居易《卖炭翁》) 凝望破碎茅草屋,听诗人发出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彰显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走进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感受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人准则和以诚信和睦为美的社会风气。(《大道之行》)(二)成语运用(4分)2. 春日的山林,是大自然馈赠的绝美画卷。五彩斑斓的野花,如繁星般在草丛中闪烁,芬芳引得蜂蝶 ① (形容事物纷纷到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让人 ② 。溪边垂柳轻歌曼舞,与潺潺流水相互应和。曾经在此游玩的欢乐场景 ③ (这里指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那时的我们 ④ ,尽情享受自然。这一切,美得如梦如幻,令人沉醉。(1)②④处填写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 目眩神迷 不置可否 B. 目瞪口呆 不修边幅C. 目眩神迷 不修边幅 D. 目瞪口呆 不置可否(2)根据括号内的解释填出①③处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三)语境排序(2分)3. 结合语境,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民众对陶渊明并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陶渊明以自然为神灵,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①投身自然 ②耕种自然 ③追慕自然 ④信仰自然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四)对联文化(3分)4. 下面的对联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自题联,上联描绘了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下联需选择恰当的词语体现超脱的心境。请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写到横线处,并说明理由。上联:闲云野鹤无拘束 下联:明月清风自________(逍遥、自在、飘逸)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境运用(10分)5. 材料一:ChatGPT,是由OpenAI开发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用来理解和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能够回答问题、提供信息、生成创意性的文本,可与人类进行对话。目标是帮助用户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并提供有意义的对话。ChatGPT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信息、回答问题:无论是关于事实或概念,都可以进行解释、提供背景信息,并分享各种领域的知识,提供有用的回答。语言翻译、创作文字:可协助进行基本的语言翻译;可帮助写作,比如创作故事、写文章或为其他文本写作提供支持。一般性对话:可以进行轻松、有趣或深入的对话,分享笑话、故事,或者只是聊天。请注意,ChatGPT也有一些限制。不能提供实时更新的信息,而且回答可能不总是准确或完整。关于一些具体问题或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必要在需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研究。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5G、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与发展,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水平快速提升。数字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深刻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态。前不久,一份网络平台的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我与地坛》正成为最受欢迎的名著经典,在一次直播中,仅推荐28分钟,该书便卖出了25.2万本。网络打破了传播界限,让读书学习走进日常、变成习惯,人们利用空隙时间看电子书、听音频课,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当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7亿。材料三:宁夏首家AI博“悟”馆在银川市开馆。10月26日,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解计算机装机知识。当天,全区首家AI博“悟”馆在银川市兴庆区世和天玺商务中心C座3层开馆。该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青少年通过动手实践、创意设计以及与AI智能体的互动,可亲身体验AI技术如何从无到有改变世界。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一,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ChatGPT。(2)结合材料三,请你创意设计一个AI智能体验馆(如AI智能图书馆、AI智能医疗体验中心等)并做简要介绍。(3)结合三则材料,综述信息技术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6. 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中卫二中准备举办“读书节”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请你为学校拟写一个活动方案。提示:方案需包括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内容(至少两项)。二、阅读理解(46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甲】时先主①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②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③见不可屈致④也将军宜枉驾⑤顾⑥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⑦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穆公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⑧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穆公不说,召伯乐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⑩其内而忘其外。”注释:①先主:刘备。②岂:大概,是否。③就,接近、趋向。④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⑤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⑥顾:拜访。⑦子姓:子孙。⑧牝:雌性的鸟兽,后文牡指雄性鸟兽。⑨骊:纯黑色的马。⑩在:此处表“专注于”。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先主器之:( ) (2)君与俱来:( )(3)由是先主遂诣亮( ) (4)穆公不说(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2)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9.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标两处)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10. 《马说》中韩愈为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而惋惜,甲文中刘备“三往”请出诸葛亮,乙文中九方皋因伯乐推荐终成识马高手。结合三篇内容,说说这些故事对我们“看待他人才能”有什么启示?(二)古诗阅读(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去蜀注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B. 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C. 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D. 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12. 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三)名著阅读(6分)13. 节选1:【初燃火种】“我不明白,为什么我非得忍受这一切?”保尔的声音颤抖着,“如果需要为理想而战,那我愿意付出一切……”(第一章)节选2:【淬火成钢】暴雨、泥泞、饥饿、伤寒……保尔在筑路工地上昏倒时,口袋里还装着未完成的入党申请书。(第九章)节选3:百炼成钢】“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在病榻上口述《暴风雨所诞生的》,失明的双眼闪烁着光芒。(第十八章)(1)任务1:“伏笔与呼应”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法,请结合以上节选内容分析作者设计保尔成长轨迹的匠心。(2)任务2:保尔为什么在全身瘫痪后坚持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谈谈你的理解。(四)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谭俊洪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6日03版,有删改)14. 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B. 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C.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D. 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16. 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17. 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链接材料】《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五)阅读(14分)为冷天留一副毛线手套①入了冬,天开始转凉。每天午后的阳台还算暖和,窗外的腊梅也正爆着骨朵儿。母亲便搬张小椅子,边晒着太阳,边织着毛线手套。这已是多年来的初冬,我们家阳台上习惯的场景了。②母亲年纪大了,我和妻已劝她很多次,不用再辛苦织毛线手套,长时间低着头,抬着臂,对颈椎和手腕都不太好,再说家里已经没有人戴了。母亲是执拗的,她不听我们劝。有一次,快入冬的时候,妻悄悄地把棒针和毛线给藏了起来,谎称前几天收拾废品的时候给处理了。自此,母亲开始变得闷闷不乐,也不搬椅子到阳台上晒太阳了,仿佛故意要躲着窗外那即将开放的梅似的。③妻想,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于是不得不妥协。她笑着对母亲说:“妈,那天我收拾了挺多东西的,也许那些针线什么的可能还塞在家里哪个角落吧。要不,您哪天得空的时候,再找找呗?要不要我们一起帮着找啊?”“不啦,你们工作太忙了,我自个儿找。”母亲双眉一抬,提起了精神,嗓门儿亮了。哪里还要等“哪天得空”啊,话音刚落,母亲就开始仔细“搜寻”了。最后,在储藏室的落地挂衣架上找到了。我知道,这肯定是妻故意放到了显眼的位置。④阳台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情景。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轻轻地洒落在母亲额头的皱纹上,像河面泛起的涟漪。那双磨出老茧、浸染岁月风霜的双手,正一针一针,慢慢悠悠地织着手套。时光的指针仿佛慢了下来,绵长而舒缓,母亲似乎要把这阳光和岁月都给织进手套里。这静好的画面却无法阻挡我内心深处逐渐流淌而出的苦涩而温暖的记忆。⑤那年,我刚上小学,初冬就开始出奇地发冷。有一次,我放学回来,手冻得像个涂了红曲的小馒头,红红的,鼓鼓的,麻木得快没了知觉。天黑了很久,父亲和母亲才从河道里上河工回来,他们满身是泥,满脸污水,看起来十分疲倦。可母亲还没来得及收拾,就径直来到我的身旁,当她看到我才写了几个字,便开始责问,沾满泥沙的手顺势抬了起来。⑥我赶紧伸出一双小手,抬起头,可怜兮兮的双眼望着母亲。她一怔,顾不得自己的衣服和手有多脏,一把拉着我的双手,使劲地塞到自己的棉袄里,很快,又直接贴到她温暖的肚皮上了,她弯曲着双臂,使劲地从外面护着肚子,护着我的双手。我看到了,在摇曳的煤油灯光里,她的双眼变得模糊了起来。⑦几天后,当我开始写作业时,母亲坐到了我的旁边,手里拿着棒针,还有毛线,她在一针一针地,慢慢悠悠地织着手套,和如今初冬阳台上的动作一模一样,只是现在是因年老手缓,而那年,却是因为刚学没两天,生疏得很。母亲为了给我织手套,从生产队里的会计那里借了两根棒针,偷偷地把自己一条心爱的橙黄色围巾给拆了,卷了一团毛线,而这手艺,则是她在上河工歇息空档,厚着脸皮,硬拉着同村的一位远房姨妈教她的。这些,都是在我大些时候,远房姨妈告诉我的,母亲却始终未曾提过一个字。⑧后来的每个初冬,母亲便如约而至,坐在我旁边,陪着我读书,极其娴熟地织着毛线手套,棒针越来越像变魔术似的,在毛线里快速地上下穿梭移动,一两天就能织好一副。于是,每年冬天,我都能戴上厚厚的新手套,既温暖又开心。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场里的手套渐渐多了起来,材质、样式、花色也越来越丰富。渐渐地,我们都开始嫌母亲织的手套土气,每年都会买新手套戴,母亲织的便再无人问津。母亲并不恼,她默默地坚持着这个习惯,每年初冬,还是会为我们织毛线手套,只是今年织了,明年拆,再织,再拆,就如同家里阳台外的腊梅,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只是棒针越磨越亮,毛线越来越细,一年一年地,她把岁岁年年的光阴织进了手套里。每当我们劝她不要织了,她总是轻轻地一句“为冷天留一双毛线手套吧”。⑩今年冬天,有一次,女儿周末回家,看到母亲又在织手套,于是,在周日晚上,故意逗她,说:“奶奶,您抓紧织啊,我明天可就要上学去了,我想戴您织的手套!”“真的?”母亲双眉一抬,提起了精神,嗓门儿亮了。 晚上,我起夜,发现客厅连接阳台处的小落地灯还亮着。是母亲,她低着头,在橙黄的灯光下,如同那年她坐在我身旁,在煤油灯下一样,一针一针,慢慢悠悠地织着。母亲这是在为孙女赶织手套啊,我决定不去打扰她。第二天,女儿戴着母亲织好的毛线手套,欢悦地去上学了。母亲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望着女儿远去的身影,才慢慢反应过来,母亲为冷天留的不单是一双毛线手套,而我们却选择了近乎背叛的遗弃,我赶紧拿起手机,为母亲在网上订了一套棒针,一卷橙黄色毛线,和母亲当年为了给我织手套而拆掉的心爱的围巾一个颜色。18.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轻轻地洒落在母亲额头的皱纹上,像河面泛起的涟漪。(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2)母亲每年都为冷天留下一副毛线手套,而我们却选择了近乎背叛的遗弃。(结合文章说说“我们”究竟遗弃了些什么?)19. 揣摩细节。文章第⑥段写到“我看到了,在摇曳的煤油灯光里,她的双眼变得模糊了起来”,请分析母亲此刻的心理活动。20.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母亲织毛线手套一事,情感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时间 我的情感态度读书时 ①______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______母亲年纪大了 ③______今年冬天 ④______21. 文章标题《为冷天留一副毛线手套》中的“留”字可否改为“织”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22.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的“执拗”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迂”,有何相似之处?三、写作表达(45分)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与祖国美好的山川相遇,自然风光,人文胜迹,能让我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与伟大的心灵交流,他们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与平凡的人们生活,他们闪现出的优秀品质的光辉,能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请阅读以上文字,从中提炼一个主题,也可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的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也可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500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材料、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中宁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全卷120分 时长: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9分)(一)语境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题答案】【答案】 ①. 曲径通幽处 ②. 禅房花木深 ③. 浮云游子意 ④. 落日故人情 ⑤.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 ⑦.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⑧.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⑨. 选贤与能 ⑩. 讲信修睦(二)成语运用(4分)【2题答案】【答案】(1)C (2) ①. 纷至沓来 ②. 历历在目(三)语境排序(2分)【3题答案】【答案】B(四)对联文化(3分)【4题答案】【答案】 ①. 逍遥 ②. 理由:“逍遥”与上联“拘束”构成反义,且更具超脱闲适的意境,符合袁宏道隐逸超脱的心境。(五)语境运用(10分)【5题答案】【答案】(1)ChatGPT是由OpenAI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理解和生成类人文本,可回答问题、翻译、创作等,但信息非实时且可能不准确。(2)示例:AI智能图书馆通过AI语音助手提供书籍检索、朗读服务,设置虚拟场景让读者“穿越”到书中世界,增强阅读体验。(3)便利:获取信息更便捷;学习成本降低、时间节省;体验形式更丰富。【6题答案】【答案】示例:活动目的: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活动主题:“书香校园,悦读成长”活动时间:4月23日—4月30日活动内容:①“经典诵读会”;②“好书推荐墙”。二、阅读理解(46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7~10题答案】【答案】7 ①. 器重、赏识 ②. 一起 ③. 拜访 ④. 同“悦”,高兴8. (1)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2)(九方皋)观察到了马的精髓而忽略了粗浅的表象,关注内在而忽略外在。9.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10. 要善于发现人才,不因外在表象忽视内在才能;要诚心寻访人才,给予信任与机会。(二)古诗阅读(4分)【11~12题答案】【答案】11. C 12. 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三)名著阅读(6分)【13题答案】【答案】(1)节选1“为理想而战”为后文保尔投身革命埋下伏笔;节选2筑路中坚持入党呼应其理想;节选3病榻创作呼应前文的坚韧,形成“初燃—淬火—百炼”的成长轨迹,展现其精神升华。(2)创作是保尔革命理想的延续,即使身体残疾,仍以笔为武器为人类解放斗争,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四)阅读(10分)【14~17题答案】【答案】14. 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 15. A16. 原句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引用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社会有识之士在推动经典阅读方面所作的努力,富有文学色彩,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17. 第③段,材料举例论证了“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的观点,与第③段上海图书馆的事例是一致的,因而放在第③段。(五)阅读(14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1)比喻,将皱纹比作涟漪,生动写出阳光洒在母亲脸上的柔和,暗含岁月的沧桑。(2)遗弃了母亲的关爱、手工的温暖、亲情的传承。19. 母亲因孩子冻得通红的手而心疼、自责,也因无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心酸。20. ①. 温暖、开心 ②. 嫌弃、不再关心 ③. 担心、劝说停止 ④. 愧疚、理解与补偿21. 不可。“留”不仅指织手套,更暗含为寒冬、为亲情留下温暖与牵挂,“织”仅指动作,无法体现深层情感。22. 两者都体现长辈对晚辈深沉的爱。母亲“执拗”地织手套是默默付出;父亲“迂”地买橘子是笨拙的关爱,均蕴含无私的亲情。三、写作表达(45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平凡中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有很多,不只是那奇丽雄壮的山川,旖旎多姿的四季,丰富隽永的艺术……还有那普通的人,平凡的事……暮春的黄昏,夕阳在天边洒下灿烂的余晖,嫩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温润的空气中氤氲着清淡的花香,钻进人们的口鼻,让人心旷神怡。我在晚饭后,便出了家门,一边戴着耳机听着悦耳的音乐,一边沿着马路慢慢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忽然,一阵恶臭伴着风溢满鼻腔,澄澈的天空似乎蒙上了灰尘,两边飘扬的绿化树也好像停止了摇曳,就连动物们,也蓦地做鸟兽状散。我一边赶忙捂了鼻子,一边循着气味望去,只见前面林荫小道的右端,一个下水井的井盖掀开来,里面飘出一阵阵的恶气,井一边还聚集了好多令人作呕的垃圾沉淀物。路过的行人一边像我一样捂了口鼻,一边远远地避开,唯恐殃及池鱼。我驻足观望了一会儿,摇摇头,也准备离去。但转头瞬间,却见一个身着橘色衣衫的清洁工走了过去。那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头上花白的头发根根扎眼,脸上如同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犹如柘树枝。老人动作麻利,很快就已经到了污水井,然后蹲下身子。常年的劳作使他削瘦的肩膀朝一边倾斜,背微微弓起,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猫,令人很难注意到他手上的动作。他那布满老茧的手如行云流水一般,飞快地清理着下水井边的污垢,也许在旁人看来十分恶心,于他而言却是责任,是使命。老人家的额头上很快就冒出豆大的汗珠,汗水也打湿了衣衫,他却仍不为所动继续专心地清理着垃圾。那份责任感使我肃然,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尚能默默无闻地在工作岗位上为人类做贡献,我们又怎能推辞责任呢?一份强烈的情感促使我重新审视这位老人,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是敬畏,感动,还是惭愧?老人头发花白却梳的整齐,衣衫破旧却十分干净,这不正是对工作岗位的爱戴么?手上沾满污秽,脏水溅在脸上毫不动容,这不正是对工作岗位的尽责么?只顾手上的工作,无暇分心其他,这不正是对工作岗位的奉献么?我思索的时间,老人却已经将那处清理干净,然后盖好井盖转身离开了。夕阳的余晖投射到老人那愈行愈远的背影上,成为这条街道上最美的一道风景。有时候美好真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不是什么冠盖满京华,只是普通人,平凡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