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邺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邺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邺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桂》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山山馆旅怀
罗邺①
山馆吟馀山月斜,东风摇曳拂窗华。
岂知驱马无闲日,长在他人后到家。
孤剑向谁开壮节,流年催我自堪嗟。
灯前结束又前去,晓出石林啼乱鸦。
【注】①罗邺:晚唐诗人,屡试不第,羁旅草野近四十年。此诗写于诗人旅居洛阳期间。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题,写诗人在山中馆驿半夜醒来,看见窗外月亮正斜挂在春山上。
B.“东风”句承首句,写醒来时窗外景象,看似自然景观,实则有所暗示。
C.颔联记叙诗人的生活状况,叙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D.颈联以“孤剑”借代武士,写其孤寂,再写诗人对流逝的年华嗟叹不已。
3.请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
罗邺
职忝翩翩逐建牙,笈随征骑入胡沙。
定将千里书凭雁,应看三春雪当花。
年长有心终报国,时清到处便营家。
逢秋不拟同张翰①,为忆鲈鱼却叹嗟。
[注]张翰:晋朝吴地人,字季鹰。《世说新语》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诗人以身处北地也能千里传书,以雪当花,表达自己到单于处任职的乐观情怀。
B.颈联直接抒发诗人的报国之志,“终”字流露其久有报国之心,今朝终于实现的喜悦。
C.尾联用典,表明自己不会有张翰那样的想法,以此来宽慰朋友,让朋友不要挂念自己。
D.诗人以年老之身前往匈奴任职,全诗并无一般送别诗的悲凄之感,骨力清健格调高昂。
5.本诗首联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同样写出塞,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早发宜陵即事
罗邺①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②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凄清寂静。
B.“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发”。
C.颔联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突出诗人的伤感。
D.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身世坎坷。
E.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罗邺①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注]①罗邺(825— ),余杭人,有“诗虎”之称,尤长律诗。唐咸通中,屡下第,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一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新秋时节为背景,借蝉噪之声传递出诗人心绪,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既写了眼前听蝉的实景,又抒发了内心无尽的愁绪。
C.颈联写蝉的习性,突出蝉与世俗宴乐的格格不入,意在表现蝉清高孤傲的形象。
D.尾联由故园闻蝉时的惆怅,写到经年万里行的愁思,以递进方式深化诗人情感。
9.诗人开篇即言“百感生”,请结合全诗,分析蝉的意象是如何引发诗人百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水帘洞①
罗邺
乱泉飞下翠屏中,名共真珠②巧缀同。
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
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
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
【注】①水帘洞:瀑布遮挂的山洞。②真珠:珍珠。这里指真珠帘,即用珍珠穿成的帘子。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泉水自空中飞溅而下,青山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风。“乱”字略显不悦之意。
B.“一片”句从时间角度着笔,以亘古至今长垂不改表现水帘洞的历时之久。
C.“半山”句从空间角度着笔,以遥闻风吹瀑布之声渲染水帘洞的气势之大。
D.诗歌的尾联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仙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11.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秋夕旅怀
罗邺①
阶前月色与蛩②声,阶上愁人坐复行。
秦谷③入霜空有梦,越山④无计可归耕。
穷途若遣长堪恸,华发无因肯晚生。
不似扁舟钓鱼者,免将心事算浮荣。
【注】①罗邺(825—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累举进士不第,无奈出塞赴职单于牙帐,本诗即写于此时。②蛩,蟋蟀。③秦谷,地名,代指京城。④越山,地名,指江浙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阶上月光,听到蟋蟀叫声,于是触景生情,难以入眠。
B.诗人空有报国之志,但是无法实现,因此萌生返乡种田的念头。
C.颈联写诗人想要排解忧愁,但悲伤更重,更何况自己白发丛生。
D.全诗将写景、叙事、议论相结合,全面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①,已携孤剑事离程②。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③。
【注】①鲁酒:薄酒。②事:服侍,侍奉。这里指相伴左右,相随。③羸:这里指瘦弱的马。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点灯残鲁酒醒”以“灯残”营造温馨氛围,暗示诗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整装待发,“孤剑”则暗含侠客般的豪迈气概。
B.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其向北而行的寒苦与大雁向南而归的暖适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C.诗中“飞雪”霏霏、浊河“冻无声”等细节,展现了气候的严寒,凸显了诗人于寒冷中踏上离程的艰辛。
D.尾联的“客”字,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谁令骑马客京华”的“客”意义、用法皆相同,且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14.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早发”之“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频频回首,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②《桂》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
本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直接表达“无限悲愁事”,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感慨。同时“欲下荒城回首频”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具象化,传达出诗人站在荒凉的城楼上,频繁地回望过去,思考着历史的变迁和自身的处境,隐含着对现实的担忧。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强烈地传递给读者。
《桂枝香 金陵怀古》则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六朝旧事随流水,寒烟衰草凝绿”来表达哲思。通过对“衰草”“寒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陵古都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并借助这些景物描写表达对历史的兴叹,暗含对宋朝国事的忧思。如果统治者不汲取六朝衰亡的教训,则恐怕也会重蹈覆辙。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地传递给读者。
2.D 3.①运用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②写诗人在灯前整理行装又准备离开此地,天亮时分只听见一群乌鸦在石林里叫个不停;③表达了诗人为生活劳碌奔波的孤寂之情和忧国之意。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颈联以‘孤剑’借代武士”分析错误,诗人是借“孤剑”来指代自己。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灯前结束又前去,晓出石林啼乱鸦”,其中“结束”的意思是“整理行装”。句意为:诗人在灯前整理行装又准备离开此地,天亮时分只听见一群乌鸦在石林里叫个不停。在这里,诗人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行人行色匆匆,而群鸦在石林中乱叫的画面。这是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
其中“灯前结束又前去”表明作者为了生计而不辞辛苦的奔忙,“乱鸦”运用象征的手法,暗指朝廷中的某些奸臣,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忧国之情。
4.C 5.①罗诗首联表达了诗人远赴边塞建功立业的豪情。“翩翩”二字摹写轻快之状,表明诗人赴任边塞时心中的轻快雀跃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书箱随身也体现其决心长居匈奴以有所作为的心愿;②王诗首联表现了诗人的飘零孤独之感。诗人自比“征蓬”随风辗转飘泊,又因“雁”归胡天但自己单车出塞而心生伤感。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以此来宽慰朋友,让朋友不要挂念自己”的分析有误。尾联用典,主要是为表明心志:自己胸怀大志,不会因思念家乡而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 本诗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首联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同样写出塞,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罗邺的首联“职忝翩翩逐建牙,笈随征骑入胡沙”,表现自己入职匈奴之后的进取有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翩翩”一词表现了这种轻快、从容的心理特征,而且“笈随征骑”,即书箱伴随自己的战马,表现了自己入乡随俗、长居匈奴的决心。而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比喻的手法,把出征的人比作飘零的蓬草,用大雁北飞等意象写出了征人羁旅天涯、漂泊无依的伤感情愫。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6.CD 7.①羁旅的愁苦。当地居民尚闭门安卧,诗人已愁出行太迟。②年华逝去的伤感。诗人两鬓毛发凋落,青春不再,功业无成,空留感慨。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如青萍委匣,无从报效,只有激愤。
【解析】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D考核诗歌的形象,BCE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错误,应是当地人尚且安睡没有出门与诗人的早早出行却已嫌迟做对比,以突出诗人的愁情。D项,“鬓毛看著欲凋衰”写的是诗人自己鬓发凋落,年华已逝,不是写马毛。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结合诗中的此句“登岐”“行客”分析“羁旅的愁苦”;通过“鬓毛”“凋衰”分析“年华逝去的伤感”;通过“拟报谁”和注释中的“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分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8.C 9.①蝉鸣触发时光流逝之叹。“能催时节凋双鬓”,蝉鸣为季节信号,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引发诗人对双鬓凋零、年华老去的惊惶与无奈。
②蝉的习性牵动离乡之愁。“偏依杨柳挠离情”借蝉依附杨柳的习性,触动诗人联想离别场景,唤醒其万里漂泊的孤寂。
③蝉声加剧人生失意之痛。尾联“故园闻处犹惆怅”,故园听蝉已惆怅,边塞蝉鸣更催化诗人因下第不遇、一事无成而生的悲慨。
【导语】此诗以蝉为绪,牵出百感。新秋蝉噪惊起愁端,鸣声催时节、凋双鬓,是时光暗逝之痛;依杨柳挠离情,勾连漂泊孤寂;故园听蝉已怅,万里闻之更添失意。蝉非孤景,实是诗人迁客悲怀的化身,声声皆染岁月与人生的双重苍凉。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意在表现蝉清高孤傲的形象”错误。通过“不傍管弦”与“偏依杨柳”的对比,突出蝉对诗人离情的触动,并非意在表现蝉清高孤傲的形象。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蝉鸣催发时光流逝之叹。“能催时节凋双鬓”中,蝉是秋的信号,其鸣声仿佛在“催促”季节更替,而季节的流逝直接关联诗人的衰老——“凋双鬓”既写鬓发斑白的实景,更暗含对年华虚度、壮志未酬的惊惶与无奈,再结合诗人“屡下第”“不得志”的背景,这种时光飞逝之痛更显沉重。
②蝉的习性牵动离乡之愁。“偏依杨柳挠离情”中,蝉选择杨柳作为栖息处,而“杨柳”自古是离别意象,蝉依杨柳的习性,自然唤醒诗人对离别场景的联想,叠加其“经年万里行”的漂泊经历,强化了孤身在外的孤寂与对故乡的眷恋。
③蝉声加剧人生失意之痛。尾联“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以递进手法,将蝉声与人生境遇结合:即便在故乡听蝉,已因不得志而“惆怅”;如今在万里之外的边塞听蝉,再加上多年漂泊的艰辛、下第不遇的伤痛、事业无成的悲慨,蝉声便成了失意的催化剂,使其痛苦愈发深沉。
10.A 11.①表达了诗人对水帘洞及像它那样具有济世之功的贤人的赞美之情。②水帘虽然不会顺从人们的意愿,自由自在舒展卷缩,但是潺潺不绝流向山下,自有灌溉苗稼、救济世人之功。诗人也托物抒怀,表达了对正直处世、赈济百姓的贤人的歌颂之情。
【导语】罗邺的《题水帘洞》描绘了水帘洞瀑布的壮丽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瀑布比作珍珠帘,展现了其自然美景和恒久不变的特质。诗中既有对瀑布气势的赞美,也有对其济物功用的肯定,最后以仙境般的意境收尾,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全诗语言清新,意境幽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乱’字略显不悦之意”错。从全诗对水帘洞的描述、议论和想象来看,无丝毫“不悦之意”。“乱泉”之“乱”,恰恰可见飞泉之勃勃生机,反映出诗人的欣赏喜爱之情。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颈联“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表面上写水帘洞的瀑布虽然不能像帘子一样随人意卷舒,但它自有潺湲流水、滋润万物的功用。实际上,这两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水帘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隐喻了对那些虽不显赫但默默无闻、济世利人的贤人的赞美。
②颈联“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写水帘虽然不会顺从人们的意愿,自由自在舒展卷缩,但是潺潺不绝流向山下,自有灌溉苗稼、救济世人之功。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那些不随波逐流、正直处世、赈济百姓的贤人的赞美之情。通过描写瀑布的自然特性,诗人也托物抒怀,表达了对正直处世、赈济百姓的贤人的歌颂和敬仰之情。
12.(1)D (2)①不像那些驾着扁舟的钓者,可以不用为人生的浮荣奔波。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无奈,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诗中并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尾联“不似扁舟钓鱼者,免将心事算浮荣”表达的意思是:不像那些驾着扁舟的钓者,可以不用为人生的浮荣奔波。首联“阶前月色与蛩声,阶上愁人坐复行”写出作者因愁绪无法入眠,只好看着阶上月光,听着蟋蟀叫声;颔联“秦谷入霜空有梦,越山无计可归耕”写出诗人空有报国之志,但是无法实现,因此萌生返乡种田的念头;颈联“穷途若遣长堪恸,华发无因肯晚生”写诗人无法排解忧愁,自己已是白发丛生;尾联可以说是对上文的总结,因为前面一直写愁绪,所以尾联用“扁舟钓鱼者”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这种情感背后是作者无尽的无奈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3.A 14.①首联写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凸显出发之早。②“愁看飞雪闻鸡唱”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③“独向长空”写早行时一路荒寒无人,因“早”而无同行者,以“独行”暗合“早发”之“早”。④“微有路”状写早行时晨光熹微、道路模糊,体现了天色未明的“早发”特征。
【导语】这首诗以“早发”为题,通过“灯残”“鸡唱”等意象点明拂晓时分,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诗人以“孤剑”“背雁行”等细节,刻画了羁旅艰辛;“飞雪”“冻无声”的严寒描写,更强化了漂泊之苦。全诗在时空转换中,展现了游子早行的苍凉与坚韧,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温馨氛围”“舒适的环境”“侠客般的豪迈气概”说法有误。首联“灯残”营造的是孤寂、冷清的氛围,而非“温馨氛围”,且诗人整装待发的环境并非“舒适”;“孤剑”暗含的是孤独漂泊之感,而非“侠客般的豪迈气概”。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从本诗的内容看,首联“灯残”说明油灯将尽,暗示夜未尽、天未明;“酒醒”表明诗人从宿醉中醒来,此时大多数人仍在睡梦中。而“已携孤剑”的“已”字,强调诗人已经整装出发,突显出行动之早。
②颔联“愁看飞雪闻鸡唱”一句中,古代以鸡鸣作为拂晓的标志,“闻鸡唱”表明天将破晓;而诗人已在飞雪中赶路,更显其动身之早。“愁看”二字则暗示了诗人因早行而产生的孤寂之感。情景交融,充分强调了诗人早行之“早”。
③颔联下句“独向长空背雁行”,“独向”强调孤身一人。冬日之早晨,天色晦暗、寒冷无比,若非不得已人们往往不愿意出门,而诗人却只能独自出发。因此,这里的“独”字充分说明路上因为天太早而尚无其他行人的状态。
④颈联上句“白草近关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的状态。关塞边的白草被积雪覆盖,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有路”也充分体现了“早发”之“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