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司马光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司马光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司马光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朱校理①知潍州
司马光
东国连年水伤稼,使君到部即行春②。
茫茫四野潢污竭,郁郁万行桑柘新。
俗不好奢田器贵,狱无留系吏家贫。
齐人勿怨归朝速,自是承明③侍从臣。
【注】①朱校理:指朱寀。校理,官职名,掌管校勘图书的官员。②行春:谓官吏春日出退,督促农事。③承明:指承明庐,汉承明殿的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后代指入朝为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背景,潍州地区连续多年遭受水灾,诗人希望朱寀一到任,就立即着手春耕事务。
B.“茫茫四野”表达了一种广阔而又荒凉的情景,而“郁郁万行”则寓示了丰收景象。
C.颈联写出农具价格高,突出潍州的不良风气,用“吏家贫”揭示了官府的贫苦。
D.本诗题材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似,但本诗更加突出诗人勉励朱寀做到勤政爱民与清廉公正。
2.本诗字里行间多有勉励与祝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 上
司马光
鸿雁秋先到,牛羊夕未还。
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
落日□西塞,阴烟澹北关。
何时献戎捷,鞍甲一朝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大雁南飞秋先到,夕阳西下牛羊未归,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生活图景。
B.颔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远望的视角描写亭堠、旌旗依山背水的景象。
C.尾联表现了诗人期待战争早日胜利、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迫切愿望。
D.此诗营造了雄浑壮阔、苍凉悠远的意境,这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大体相似。
4.颈联□处脱落了一个字,有人补出“衔”和“隐”,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②,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自名其居为安乐窝。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②灵台:心。休休:安闲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蕴含哲理,与邵雍诗句“安乐窝中职分修,分修之外更何求”中乐天知命的无求思想相印证。
B.诗人认为细雨蒙蒙寒风萧萧时,适宜在家安心休养;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时,正是闲游的好时机。
C.颈联运用“青眼”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松竹的喜爱,把桃花李花插在“白头”上,幽默风趣、寓庄于谐。
D.本诗写景、叙事、议论结合,体现诗人对邵雍高洁人格的敬佩,抒发自己独上高楼的孤寂与落寞。
6.前人评价司马光诗歌“其诗平实,有寄兴”,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师道①雪夜见寄
司马光
玉树交横雪后天,银河沉着斗栏干。
笔峰微结冰丝涩,灯晕初成花烬残。
太学先生毡苦薄,公车②倦客履仍单。
欲吟佳句到清晓,夜寂愁闻金石③寒。
【注】①师道: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②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③金石: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玉树琼花,北斗闪烁,渲染了清冷寒寂的氛围,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颔联用了细节描写,因天冷墨滴和灯油凝结了,难以行笔,灯火刚旺灯芯就燃尽了。
C.颈联想象朋友在寒冷中苦读的情景,同时想到自己为求功名而孤独、疲倦地奔忙。
D.诗人最后直到天将亮也没有找到佳句,只好愁听门外清冷的钟声,言已尽而意无穷。
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注】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尧夫,范仲淹次子。黎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反衬出与朋友欢聚的喜悦。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刘促通知泾州
司马光
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
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
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
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
B.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
C.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D.这首诗通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
12.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③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1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京守郡,来到洛阳,政事失意。因与邵尧夫相识唱和,创作此诗。②咍:嗤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春天到来,但自己年华老去,青春难再,仿佛听到春天对自己的嘲笑,心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B.作者因体弱多病无意饮酒,即使面对四处盛开的鲜花,内心依旧充满无法排解的忧愁。
C.颈联表面写自己倦于游览荒芜的小路,懒于清扫长满青苔的庭院,实则是抒发对于无力改变政局的强烈不满。
D.作者虽然内心愁闷,但在尾联还是渴望与朋友相聚谈笑,对朋友乘车自小路而来充满期待。
16.颔联“花不解愁随处开”一句,作者内心有何忧愁?又是如何表达的?请对此进行赏析。
答案
1.C 2.
①诗人勉励朱寀到任后治理水灾,恢复生产,表达了对他治理能力的肯定和对潍州未来繁荣的期望。
②同时希望朱寀到任后能够矫正民风,清廉为官。
③诗人祝福朱寀治理地方取得出色政绩,任期过后能获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导语】司马光此诗以送别朱寀赴任潍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水灾后的民生与吏治,既勉励其勤政恤农,又暗赞其清廉才干。全诗语言质朴,情志恳切,融劝勉、写实、抒情于一体,体现宋代士大夫的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突出潍州的不良风气”“揭示了官府的贫苦”错误。颈联“俗不好奢田器贵,狱无留系吏家贫”中,“俗不好奢”指百姓节俭,农具价格高是因重视农耕,农具需求大,属积极现象;“狱无留系”说明案件审理高效,“吏家贫”则赞扬官吏清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东国连年水伤稼”,点明潍州地区连续多年遭受水灾,庄稼受损的困境;“使君到部即行春”描述朱寀到任后立即着手春耕事务,颔联则描述了水灾得到治理后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联显示诗人期望朱寀能够积极应对水灾对农业的破坏,通过开展春耕等措施来恢复生产。这种对朱寀迅速行动并取得成果的描述,体现了诗人 对他治理能力的信任和肯定,诗人相信他有能力解决潍州面临的问题,并且期望在他的治理下,潍州能够恢复生机、走向繁荣。
②颈联,“俗不好奢田器贵”描绘了当地的民风,“狱无留系吏家贫”则体现了朱寀治理下司法公正以及官吏清廉,诗人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表明他希望朱寀能够矫正民风和清廉为官,为当地树立良好的官员榜样。
③尾联中“齐人勿怨归朝速”表明诗人希望潍州百姓不要抱怨朱寀回朝太快,这意味着朱寀在潍州治理上取得了让百姓认可和满意的成绩,得到了百姓的喜爱,诗人通过描百姓的这种态度,是在祝福朱寀能够在潍州治理上取得成功,并且在任期结束时,能够因为出色的政绩而获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3.A 4.选“衔”好。
①表意贴切。“衔”字准确地描绘出落日与山塞之间的位置关系。
②画面形象。“衔”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太阳将落未落的景象。
③意境雄浑。“衔”字营造出落日与西塞相接时的雄浑意境,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风光。
④情感细腻。“衔”字写太阳好像舍不得离开,略带淡淡的惆怅情绪。
⑤音韵和谐。“衔”是一个平声字,诗句平仄相间,富有音韵美。
【导语】司马光的《塞上》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日图景,通过鸿雁、牛羊、旌旗等意象,表现了边塞的雄浑壮阔与寂寥之美。首联以鸿雁秋至、牛羊未归,引出秋日苍凉气息;颔联以旌旗、亭堠凸显边关景象的宁静与警觉;颈联描写落日西塞、阴烟北关的景色,渲染出悠远的秋日情境。尾联表达了诗人迫切期盼和平、结束战乱的情感,含蓄而深沉。全诗意境宏大,情感真挚,有力地传递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生活图景”错误。根据尾联标题《塞上》和诗中“旌旗”“亭堠”“西塞”“北关”等意象,可知诗人要描绘的不是“祥和”的生活图景,而是边塞争战之地,萧条苍凉的景象。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艺术的能力。
“衔”字意为“用嘴含着”,其形象让人感受到太阳正被西塞一点点吞没的动态,极具画面感;同时,“衔”是动物或人才能做出的动作,用在“西塞”之上,将之比拟成有生命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从情感上来看,“衔”字体现出舍不得吞下的依依不舍之情,让人感受到黄昏时太阳留恋世界,不舍离开的淡淡惆怅之情。“衔”还可理解为“衔接”,“落日”衔接上“西塞”,让人把目光投向极其广阔的天幕与西塞相接之处,意境雄浑壮阔。从音韵上来说,本句应为“仄仄平平仄”的音律,而“衔”字为平声,在此处音韵和谐。再结合其他类似诗句如“山衔落日浸寒漪”等,可以判断,“衔”字更好。
“隐”字是隐藏、隐没之意,缺少艺术表现力,也不能体现壮阔意境,又是仄声,读起来音韵不够和谐。
5.D 6.①平实:全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这首和诗取材日常,“独坐”“闲游”“上高楼”写生活实况;“开青眼”“插白头”写琐事细物;“安乐由来不外求”“我以著书为职业”等近乎口语,不事雕琢。②有寄兴: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和赞美,抒发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在表达对友人悠然安乐生活的向往中,流露出政治失意的无奈与自我宽慰。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抒发自己独上高楼的孤寂与落寞”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是说:诗人退居洛阳,编写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繁忙之中也会偷闲登楼,虔诚迎接朋友的到来,这里表达的是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并非抒发独上高楼的孤寂与落寞。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原文“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写细雨寒风的时日宜于独自静坐,天气和暖景色佳丽就出外闲游这首和诗取材日常;“为君偷暇上高楼”写为了盼待你共赏春色我偷暇登上高楼,此处“独坐”“闲游”“上高楼”写生活实况;
原文“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写松竹苍翠足以令人双眼愉悦,艳美的桃李花又何妨插在白头,此处“开青眼”“插白头”写琐事细物;
原文“灵台无事”“安乐由来不外求”“我以著书为职业”等诗句表明心灵宁静无事,安乐就从来不必到身外去谋求,以著书为业等内容,意思浅白,通俗易懂,表明诗歌语言平易浅近,诗风平实。
②原文“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写诗人退居洛阳,安贫乐道,编写史学鸿篇巨著《资治通鉴》,繁忙之中也会偷闲登楼,虔诚迎接朋友的到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和赞美,抒发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原文“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道出了“养心”的妙谛,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不必“命里无时却强求”,这种以无求、无思、无为作为乐天知命的依据,体现了老庄思想,也是诗人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在表达对友人悠然安乐生活的向往中,流露出政治失意的无奈与自我宽慰。
7.D 8.①酬和中可见二人深厚的友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惦念、关怀、同情。
②赞美和肯定了陈师道优秀的文笔,能坚守本心,安贫乐道,闭门苦吟。
③描写友人生活的艰难,自身的疲累,表达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追逐功名的倦怠心理。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最后直到天将亮也没有找到佳句,只好愁听门外清冷的钟声”错误,尾联大意是说:司马光想整夜品读陈师道写给他的诗歌佳句,可是岑寂的夜晚听到了钟磬发出的乐声倍增愁苦凄寒。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整首诗词以寂静的雪夜为背景,通过对冬季凄寒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陈师道的理解、惦念和关怀,以及对陈师道文采的赞颂。
首联“玉树交横雪后天,银河沉着斗栏干”写雪后视觉所见满是积雪的枝柯横七竖八,满天的星斗纵横交错。首联点题,玉树琼花,北斗闪烁,渲染了清冷寒寂的氛围,突出了气候的寒冷,也为颈联写“毡苦薄”“履仍单”张本铺垫,寒冷孤寂的夜晚,提笔写酬和诗作,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陈师道生活的艰难日子的窘迫,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之情。
颔联“笔峰微结冰丝涩,灯晕初成花烬残”用了细节描写,因天冷墨滴和灯油凝结了,难以行笔,灯火刚旺灯芯就燃尽了,侧面表现天气的寒冷,为下文联想陈师道的境况做铺垫,二人情谊真挚而浓厚,传递出对朋友的想念、同情、体贴、理解。
颈联“太学先生毡苦薄,公车倦客履仍单”想象朋友在寒冷中苦读的情景,同时想到自己为求功名而孤独、疲倦地奔忙,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对功名利禄心生厌倦。
尾联“欲吟佳句到清晓,夜寂愁闻金石寒”大意是说:司马光想整夜品读陈师道写给他的诗歌佳句,可是岑寂的夜晚听到了钟磬发出的乐声倍增愁苦凄寒。一方面赞美陈师道文笔精妙佳句天成,另一方面凸显友情深厚、志同道合,暗示内心的孤寂,仕途的疲惫,渴盼知己。
9.A 10.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说用“玉壶冰”还不足以比拟自己明洁的品格,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反衬出与朋友欢聚的喜悦”理解有误,开首两句写时节。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故可知,应是烘托出酒醒后的寂寞。
故选A。
10.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题干要求考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求考生不要放过任何眼前的文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类题目,可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以及抒情的句子等方面分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节候: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乃置身僻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诗人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在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不觉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自己卧处相对,好不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眠,于是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然而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不免要一阵阵地泛起涟漪了。诗人此时便处在这种心境中。最末两句的点睛之笔,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品性和操守。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注释译文:
⑴南园:洛阳某处园林。或说即司马光洛阳府第花园。诘(jié)朝:次晨。鲜于子骏:鲜于侁(1019-1087年)字子骏,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进士,历官至集贤殿修撰。范尧夫(1027-1101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哲宗朝曾拜相。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1031-1106年)字,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2]
⑵青春:即春季
⑶阕(què):终,止。
⑷万象: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
⑸群动:指宇宙间的一切声响,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⑹玉壶冰:比喻晶莹、澄澈、高洁。
⑺未应:一作“未足”。
白话译文:
园林偏僻长满青草但觉春日深深,多日积雨停歇后,寒气袭人衣裳。半夜里酒力散尽我辗转不寐,卧对满窗银色的月光。近看四周景象一派沉寂,远听各种动物也已悄无声响。我真疑心玉壶中晶莹的清冰,也不会比这景象更澄净明亮。
创作背景:
鲜于侁、范纯仁、范纯礼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按末两句之意,这首五言古诗当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的时期。
一个春日的晚上,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夜半酒醒,写下这首诗,次日早晨(诘朝)呈送给子骏等三人。
开首两句写时节。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
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然而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会一阵阵地泛起涟漪。此时诗人便正处于此种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他想:我如此喋喋不休,难道是为了自己?还不是为了社稷、为了君王吗?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有进步意义,而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两句便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以后还有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的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之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不显得抑塞,而仍有一种清新之感。这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1.D 12.①意为我们这一辈的人已越来越少了,你我都已满头白衰老。②表达了诗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两人以后很难见面,与友人离别的伤感。
【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语言含蓄”赏析不恰当,应该是:语言明白晓畅。故选D。
12.试题分析:题干是“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出要理解含义的诗句仔细阅读,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句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本诗的颔联“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侪辈,意思是同辈。“萧条”意思是少。“俱”,都。所以这两句意思是我们同辈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我和你都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和很难相见的朋友相见后离别时说的话,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还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和朋友分别后,两人以后很难见面,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13.C 14.①作者把潞公比作萧何,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公(也包括君贶、作者自己)如萧何一般有辅君治国之才。
②又同时委婉讽刺了当今皇帝如同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辅弼大臣放置于朝廷之外。
③对朋友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
④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劝勉之意。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错,“国须柱石扶丕构”是比喻,国家必须有像柱石一样的臣子才能辅佐国家这一架构,本体是“臣子”“国家”,喻体是“柱石”“丕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意思是“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
诗句中提到“萧何”,使用典故,结合注释中“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可知,当年的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经别人指点,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用这种方式来消除汉高祖的猜疑,“且”字点出了昔日的萧何、后来的潞国公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此自娱消遣,此处流露出无奈之情。
结合诗歌标题中“题潞公东庄”和注释“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可知,这是一首和诗,是和君贶题潞公东庄,所以尾联提到萧何,其实是把潞国公比作萧何,同时也是自况,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国公(也包括他自己)的辅君治国才干,又隐隐讽喻了宋神宗如当年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含有一种愤懑不平和委婉的劝慰、自我安慰之情。
15.C 16.作者逢临春天,但年华老去,身体多病政事失意内心充满忧愁。作者融情入景,鲜花的盛开不仅无法排遣内心,带来的更多的是忧愁的滋长。同时也以乐景写哀情,借鲜花盛开的美景,来反衬了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忧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实则是抒发对于无力改变政局的强烈不满”错误,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一个“倦”字,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体验,常年在政治斗争的阴影里,令诗人身心疲倦。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这里的生活并不尽意,他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人,更像是一个暂居此处的客人。虽然身在朝野,心却依然留在朝中的心理,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无力改变政局的不满。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考查诗歌句子的思想情感,需要联系句子运用的技巧和背景去阐述。
①背景和诗句:由译文“因为多病,我早都无心醉饮,不解愁的花儿却随意开得鲜艳”可知作者此时因为常年生病,并且年事已高,看到了花儿,本来是很欢喜的心情,而这里用一个不解愁,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忧愁,又由于首联“年纪老大又逢春天,春天呵,你不要嘲笑人已老年,青春的容颜本不肯像春天一样总是返回人间”可知这里作者忧愁自己年事已高,老年多病。再由颈联可知作者也忧愁朝中时局。
②表达技巧:作者运用景物“花”,本来是乐景,可现在却表现的很愁。故寓情于景,并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现出作者内心的愁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