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班级开展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为主题的语文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6分)
(2024七上·嘉兴期中)《说文》中将“文”一字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中国古代的“文”基于此而形成了璀璨的文学艺术。请你阅读下面有关汉字书写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②柳公权有所谓的“心正则笔正”,磨墨也是如此。③墨_______偏斜,_______不雅观,磨出的墨_______不均匀。④磨黑时,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⑤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昧(mèi昏暗),色亦无光。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⑦墨的浓度宜适中,随磨随用。⑧墨的使用方法正确将更能体现书画作品的神彩。
1.语段共⑧句,其中有一处句末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第   句中的句号应改为   号
2.第⑧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
“   ”改为“   ”
3.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因而 B.只要 就 才
C.既然 就 都 D.若 既 也
4.下列四个成语中“墨”字与其他三个含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骚人墨客 B.胸无点墨 C.墨守成规 D.不通文墨
5.(2024七上·嘉兴期中)汉字的组合在古诗文中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大漠苍茫,芦笛悠扬。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①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花落春去,美好难留。 ②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故园秋菊,遥寄哀思。 遥怜故园菊, ③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洪江荡漾,坚石耸立。 水何澹澹, ④   。(曹操《观沧海》)
好友远谪,杜鹃哀鸣。 ⑤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青山吐月,映入清江。 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⑥   。(李白《峨眉山月歌》)
潮涨水满,顺风行船。 ⑦   ,⑧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流水潺潺,时光匆匆。 ⑨   , ⑩   。(《论语》十二章)
二、班级开展以现当代经典名著为主题的语文研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27分)
6.(2024七上·嘉兴期中)阅读以下研学单,和小清组一起学习《朝花夕拾》中的写人手法。
《朝花夕拾》写人专题研学单
[白描手法见神韵] 【材料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品析一】这是对寿镜吾先生的动作描写,一“仰”一“摇”一“拗”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寿镜吾先生读书的动作,一个宿儒形象跃然纸上。 【材料二】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控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节选自《藤野先生》 【品析二】 【材料三】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是在渺视。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不会掉下去,但他掉下去,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品析三】这是对范爱农的外貌描写,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在渺视,寥寥几笔,便将范爱农 的个性表现出来。 【阅读任务】 (1)请仿照【品析一】,研读划线句,完成【品析二】    (2)补充【品析三】中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显本色] 【语段一】①人物: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语段二】②人物: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语段三】③人物: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阅读任务】 (3)请分别写出语段相对应的人物。     (4)鲁迅在描写人物时于细节处告知读者他对人物的态度,请你选择一个语段,揣摩划线语句,体会作者对相应人物的情感态度。    
整本书思考: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的感悟与理解,请你选择某一短语,结合《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及其典型事例,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备选:纯真与冷峻、痛苦与觉醒、温馨与批判……) (5)短语:   理由:   
研读小结: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丰富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变得鲜活可感,将任务写“活”了。
(2024七上·嘉兴期中)朋友是自己选的家人,家人是人生第一任朋友。研学组的同学刚刚学习并总结了“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后,想用文字记录与身边人的珍贵点滴,表达对其的感谢。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A.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③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B.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唱了一段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长大后,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④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⑤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7.【写人离不开记事】作者把“父爱”放在许多具体的事件中写,将父亲写“活 ”了。研学组同学做了以下梳理,请你帮他把表格填写完整。
发生时间 典型事件
春天,不到清明 ①
② 父亲为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水晶球和灯。
③ 父亲拉胡琴,陪着几个孩子唱戏。
长大后 ④
8.【写人要关注细节】细心观察,好的文章总在细微之处见匠心。请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AB句。
A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
B.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唱了一段便完事下场。(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赏析)
9.【记事安排好结构】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④段主要是写“我”和儿子,对父亲形象塑造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结构发表你的看法。
10.【写人要抓住情感】亲子之情是纯粹的、美好的,但亲子间的相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秋天的怀念》以及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的不同。
三、同学们在进行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时,发现许多名著中的“写人记事”手法在古诗古文中同样有所呈现,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4分)
11.(2024七上·嘉兴期中)班级开展“君子有道”主题阅读。请完成以下任务。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同是写“雪”,《咏雪》中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描摹体现世家大族的闲情逸致,《山中雪后》这首诗表现了郑燮怎样的性格和品质。请结合诗句作答。
(2024七上·嘉兴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二)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下车引之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不知卿家君法孤   
1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会用到谦辞和敬辞,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分别是尊称对方父亲和谦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言而有信的人。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6.(一)(二)两文都出自《世说新语》,都体现了人物的“方正”,请根据【助读资料卡】,结合第二篇文章内容,谈谈将人物的“方正”。
助读资料卡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是魏晋名士十分重视的优良品德。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
四、结合综合活动所学,完成作文。(40分)
17.(2024七上·嘉兴期中)初中生活以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巧遇,也许有些人让你难以忘怀,有些景让你流连忘返,有些事与你产生羁绊,以“巧遇_____”为题,写写这半学期来的回忆瞬间,不少于500字。
要求:(1)请在题目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写作对象;(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写作对象 写作提示
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同学、邻居等;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景 此景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处?这里的景物有何特点?有何来历?
事 什么事情的发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它对你有何不同寻常的意义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④;分
2.彩;采
3.D
4.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并列关系;假设关系;分号;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需先明确各类标点的基本用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结构、语气及逻辑关系;接着判断标点使用是否符合语法规则,特别注意易混淆标点的区别;最后通过通读验证,确保标点能准确辅助表情达意,避免因误用导致句意模糊或逻辑混乱,做到用法与语境的统一。(2)本题考查字形。解答时先准确拼读,留意声韵调细节;再结合语境确定词语,区分同音字、形近字;书写时规范笔画结构。
(3)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需先分析前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明确分句间是何种关联(如“不仅……而且……”表递进,“虽然……但是……”表转折);再根据这种逻辑关系,从常用关联词中选择最贴合语境的词语,确保关联词能准确体现分句间的依存或制约关系;最后通读验证,检查关联词使用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语言习惯,避免因关联词错用导致逻辑混乱,做到关联词与分句逻辑的高度契合。
(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需先明确每个成语的整体意思,再结合语境拆解出目标字词在各成语中的具体含义;接着对比这些含义,找出其中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结果,筛选出含义与其他项不同的选项,确保对字词含义的判断既贴合成语原意,又能准确区分细微差别。
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这个语段是关于研墨的注意事项。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第四句。原句中“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与“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昧,色亦无光”是并列的两种情况,中间应该使用分号进行分隔,而不是句号。
故答案为:④;分。
2.本题考查字形。
神彩——神采:精神和风采、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指景物或艺术作品的神韵风采。
故答案为:彩;采。
3.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墨偏斜”是假设的情况,“不雅观”和“不均匀”是并列的结果。因此,第一空用表假设的“若”,第二空用表并列的“既”,第三空还是表并列的连词“也”;
故答案为: D。
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骚人墨客” 中的“墨客”指的是文人、诗人,这里的“墨”指的是文化和文学;
B.“胸无点墨” 形容人没有学问,这里的“墨”也指的是文化和知识;
C.“墨守成规” 指的是墨翟不轻易改变既定的规则或方法,这里的“墨”指的是古代思想家墨子,而不是文化和知识;
D.“不通文墨” 指不熟悉文化知识,这里的“墨”同样指的是文化和知识;
故答案为: C。
5.【答案】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山岛竦峙;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①处:根据对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句记忆,应填“一夜征人尽望乡”。
②处:由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知,此处应填“正是江南好风景”。
③处:根据对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诗句记忆,应填“应傍战场开”。
④处:根据对曹操《观沧海》的诗句记忆,应填“山岛竦峙”。
⑤处:根据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记忆,应填“杨花落尽子规啼”。
⑥处:根据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记忆,应填“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⑦⑧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出潮涨水满,江面开阔,顺风行船的画面,故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⑨⑩ 处:《论语》十二章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流水比喻时光的匆匆流逝,故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题中的“傍、竦峙、规、啼、羌、悬、逝、斯、昼夜”等字词容易写错,注意规范书写。
故答案为: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山岛竦峙;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6.【答案】这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一个认真严谨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倔强执拗;;父亲; 阿长(或:长妈妈); 衍太太;;符合要求即可;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备受歧视,在“看电影”事件中看到中国人精神上的麻木,国家的落后与国民的愚昧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认识到第一要紧事便是改变中国人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最后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材料二】画线句“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控的声调”可知,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生动写出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特点,从中感受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精神。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材料三】“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不会掉下去”可知,该人物是范爱农。从语段中可见其倔强执拗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一空,结合“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可知,选段出自《五猖会》,“他”是父亲,选段为“我”看五猖会前被父亲要求背书的情节。
二空,结合“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该人物是阿长/长妈妈,选段讲述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的情节。
三空,结合“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可知,选段中的“她”为衍太太,讲述衍太太怂恿我们打旋子,后来有人摔倒便充当好人。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从父亲、阿长和衍太太三人中任选其一,分析作者对该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示例:阿长。鲁迅通过记叙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尊敬与怀念。
(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结合提示关键短语,联系内容阐释,合理即可。
示例:温馨与批判。《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忆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中主要通过叙述长妈妈为“我”买来带图画的《山海经》,体现了长妈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心帮助“我”解决疑难问题的优点,表达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这些都是温馨的回忆;《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父亲的病》中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场景,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作为,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形象,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丑恶行径,这些都饱含作者的批判。
故答案为:这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一个认真严谨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倔强执拗;父亲; 阿长(或:长妈妈); 衍太太;符合要求即可;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备受歧视,在“看电影”事件中看到中国人精神上的麻木,国家的落后与国民的愚昧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认识到第一要紧事便是改变中国人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最后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需先识别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如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明确其具体表现;再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如何刻画人物特征,揭示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最后关联句子的表达效果,用精准语言总结其赏析价值,确保分析既紧扣描写手法,又能体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避免泛泛而谈。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需先通读文本,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关注对人物的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等,从中提炼人物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作答时先扎实记忆名著关键情节、背景等内容,精准把握人物经历与相关事件;再从人物言行、心理等多角度剖析其性格、品质与形象意义,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品主题深入理解。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需先聚焦文本中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及所处情境,捕捉直接或间接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信息背后蕴含的情感类型,理清情感的触发原因与变化脉络;最后整合梳理,用精准的词语概括核心情感,确保分析既贴合人物行为逻辑,又能体现情感的深层内涵,避免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解答时需回顾相关原著内容,结合名著的主题、人物精神品质或情节发展等,从自身生活、学习等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并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阐述时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既体现对名著的深度理解,又展现自身的思考感悟。
【答案】7.①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②清明节前 ③我上初中时 ④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8.A句:动作描写,“裁成”“逗拢”“粘牢”三个动词,生动描绘出了父亲做水晶球的细心和心灵手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拜和敬爱之情。
B句:排比手法(关联词“没有”“只”),三个“没有”连用,体现出了这场戏的无趣,而父亲却乐在其中,耐心地陪伴着“我”,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9.不可以。内容上: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揭示文章主旨,展现了一种平等和谐地家风,也是爱的传承,赞扬父亲的教育观。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陪伴,为结尾作铺垫。
10.《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默默付出的,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而“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本文中“我”和父亲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父亲会陪“我”唱戏,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并不强求等。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温和而有趣的性格,巧妙将父爱融于生活的点滴,塑造出一个富有童心和人情味的父亲形象。父亲与儿子不仅是父子,更是朋友的关系,作者借用父亲的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传达出深厚的亲子情感。文章结构紧凑,通过层层叙述,不仅记叙了与父亲的回忆,也延伸到自己与儿子的关系,增强了情感的传承性和普遍性。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时先依据题目要求锁定关键信息所在范围,抓取文本中的核心词句,再提炼整合,舍去冗余修饰,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事件的核心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解答时先锁定语句,判断修辞(如比喻、拟人)、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描写方法(如人物细节、环境描写)或句式特点;再分析关键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表层意思;最后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等角度挖掘深层作用,条理清晰作答。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无点明主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等作用;结构上,根据句段所处位置分析,开头可能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等,中间多为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则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升华主题等作用。同时,还可考虑是否运用了特殊手法及其效果。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作答时先读懂每个文本的内容,梳理出关键信息;再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如内容、写法等),逐一比对,找出不一样的地方;最后说清这些不同之处,确保贴合原文,不遗漏要点。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提示“春天,不到清明”,结合第②段“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可得: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根据提示“父亲为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水晶球和灯”,结合第②段“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可得:清明节前;
根据提示“父亲拉胡琴,陪着几个孩子唱戏”,结合第③段“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可得:我上初中时;
根据提示“长大后”,结合第③段“长大后,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可得: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故答案为: ①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②清明节前 ③我上初中时 ④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解答本题要扣住句子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A.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中运用了“裁成”“逗拢”“粘牢”等动词,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用玻璃做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的情形,运用了动作描写,抓住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细致和手艺高超,表达了“我”对父亲技艺的崇拜与敬爱之情。
B.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赏析,“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唱了一段便完事下场”中连用三个“没有”,运用了排比手法,体现出了这场戏只是一个人在唱,没有任何配合,很没意思,结合第③段“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可知,运用对比陈述,以戏剧表演的简单与局限性、活动条件的简陋,突出父亲参与孩子活动的热情,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故答案为:A句:动作描写,“裁成”“逗拢”“粘牢”三个动词,生动描绘出了父亲做水晶球的细心和心灵手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拜和敬爱之情。B句:排比手法(关联词“没有”“只”),三个“没有”连用,体现出了这场戏的无趣,而父亲却乐在其中,耐心地陪伴着“我”,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先表明观点“不可以删去”,再结合段落的作用回答即可。中间段的作用,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引出主旨);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使文章脉络清晰。
由第④段“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可知,这段从内容上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的事件,这些事情表明“我”对父亲的教育观念的肯定和赞扬,“我”继承了父亲的教育观,展现了一种平等和谐地家风,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记叙的一系列父亲为“我”所做的事情,如第②段写带孩子们放风筝,制作水晶球和灯,第③段写为同学伴奏,喝酒给“我”也倒一杯等,本段“我”传承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陪伴,因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同时自然地引出结尾的议论抒情“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故答案为:不可以。内容上: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揭示文章主旨,展现了一种平等和谐地家风,也是爱的传承,赞扬父亲的教育观。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陪伴,为结尾作铺垫。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文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写她总是默默付出的,非常照顾“我”的情绪,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体现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写“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总是发脾气,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悔恨、愧疚之情,同时也启示人们,当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时,要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本文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为题,写了父亲与“我”,“我”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先写父亲与“我”,父亲聪明、随和,在“我”小时候带孩子们放风筝,制作水晶球和灯。第②段“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第②段“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第③段“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写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并能在“我”的邀请下,到班级里去参加同乐会,与我们玩了一下午。父亲喝酒给“我”也会倒一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我”与儿子的关系也不错,第④段“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写“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这样平等和谐的关系都是受父亲的影响。由此可见,本文中“我”和父亲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
故答案为:《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默默付出的,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而“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本文中“我”和父亲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父亲会陪“我”唱戏,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并不强求等。
11.【答案】诗人清晨推门看见满山白雪,梅花凝结成冰。从描写的景物中,含蓄地表达郑燮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作者形象。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意思是: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意思是:房檐的积雪尚未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封冻。这种清冷、孤寒的气氛,很是不寻常啊!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两句诗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借梅花清冷孤高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故答案为: 诗人清晨推门看见满山白雪,梅花凝结成冰。从描写的景物中,含蓄地表达郑燮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作者形象。作答时先抓住诗中的意象、关键词,理解描绘的场景和直接情感;再结合背景,弄清深层情感和作者的性格、追求;最后概括出来,贴合诗句,不凭空猜测。
【答案】12.约定;牵、拉;回头看;效法、学习
13.B
14.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5.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6.原因分析: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归入《方正》篇。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呈现人物的方正和诚信美德。第一篇通过陈元方批评失信客人的故事,彰显了小元方能言善辩、明事理,间接表现了陈太丘的诚信与礼仪;第二篇展现元方对袁公的评价,反映了他成熟的思辨能力和对父亲品德的高度赞赏。两篇文中人物都体现了魏晋名士所重的方正品德,即正直、合乎道义,强调实事求是和道德准绳的重要性。【导语】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需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段落大意及关键信息;再针对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定位对应语段,仔细比对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的异同,特别注意细节表述是否准确;随后分析选项是否符合文意、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过度解读等问题;最后筛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确保判断基于文本细节,不脱离文章原意。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先理解句子大意,确定句子叙述的事件和逻辑顺序,借助虚词辅助断句,如“而”“也”等,“而”常表转折、承接等关系,“也”多为句末语气词。注意句子成分,主谓宾结构完整处可适当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需先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脉络;再聚焦关键句段及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或话题,分析其深层含义;进而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写作意图,提炼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最后用简洁精准的语言概括主旨,确保既涵盖主要内容,又能体现文章的核心情感与思想,避免偏离文本核心或流于表面。
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牵、拉。
③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④句意: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法、学习。
故答案为:约定;牵、拉;回头看;效法、学习。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选项中“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B。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老父在太丘”句意完整,交代陈太丘在太丘任职;“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从三方面阐述陈太丘任职期间的举措;“久而益敬”交代人们对陈太丘的态度;断句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故答案为: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重点词:贤,贤德;家君,家父;称,称赞;何所,哪里;履行,执行、实践。句意: 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故答案为: 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
示例:结合助读资料卡内容“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是魏晋名士十分重视的优良品德。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
根据(二)文中“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分析,元方评价父亲在太丘的做法时,元方对父亲是非常赞赏、佩服的,说明元方也是品性正直、做事有原则的人;根据“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元方回复袁公的话分析,元方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从这两处对话中,可以看出元方面对袁公的问话,冷静机敏,从容应对,既实事求是地回答了问题,又巧妙地解决遇到的难题,所以归入《方正》篇。
故答案为: 原因分析: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归入《方正》篇。
17.【答案】例文
巧遇父亲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形成一条金黄色的光带。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我看书,父亲读报,安安静静。
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卫生院那里有个快递,你去拿一下。”我轻快地应了一声。“应该是一箱饼干,有点大的。”母亲补充道。我挂了电话,站起身打开房门。父亲看了看,叫住我:“你干什么去?”我如实回答,父亲也没再多问。
我走出家门,忽然想起母亲补充的话,便跑回去取出自行车。这自行车,我虽然刚学会,但也还算凑合。父亲大概是因为听到卷阀门的声音,朝窗口望出来。我朝他挥挥手,笨拙地骑上自行车。门口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我只能用脚尖踮着让自行车慢慢前进。
时间不长,到了卫生院。我取到了快递,快递果然是体积很大。我非常费劲地把它斜放进车筐,调整好车头往回骑。可是快递不仅体积很大,质量也很大。于是,车头完全不听我的使唤,不像是我在操纵它,倒是像它在操控我一般。我使劲地用脚尖抵着地,好不容易才把车头“拉回正轨”。
对于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新人来说,我实在是无法得心应手。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操控着车头,才勉强换来它一时的“风平浪静”。好在周围没有人,要不然我这“S”形的骑行免不了会与人磕磕碰碰。骑了一小段,感觉还可以,我便稍微放松了些,手上的劲儿也小了些。
前面是个转弯口,我小心翼翼地拉了拉刹车,却没想到刹车竟然太灵,自行车猛地停下,我差点被甩出去。幸好没有被甩出去,我右脚踮着地,却感觉自行车轻了不少。回头一看,竟然是父亲帮我按住了后座。
可是,父亲不是在家的吗?我问道:“爸,你怎么出来了?”他有些支支吾吾:“我么,出来买盒香烟。”“噢!”我嘴上应着,心里却泛起了嘀咕:怎么会这么巧?
“自行车骑也骑不好,还来拿这么大的快递,出事了怎么办呢?”父亲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数落我。我却一点也没有不高兴,一个劲地应着。回头看看那个转弯口,我想着——
在那里,我与父亲的一场巧遇,其实是一场亲情的相遇!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巧遇”即偶然碰到,据题目提示语可知,“巧遇”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处景物。所以,在补充题目的时候,应围绕人、物或景中的一个来写即可。本文旨在通过写出“巧遇”的过程和细节,来揭示“巧遇”的意义,使自己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教育意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散文。
2.选材构思:如果写“巧遇”一个人,可以写熟悉的人,比如同学、邻居等;可以写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巧遇”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如果写物,写自己与某种物偶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偶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意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很顽强。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巧遇”小草对于自己的意义。还可以写让自己意外与一处美景偶遇,让你欣赏到了景物之美,从中表现出你的心情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本文适合使用以小见大、对比烘托、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常见方法,以此凸显文章的主旨。还应使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感更具有表现力。
【点评】这篇作文以“巧遇”为叙事线索,于平淡日常中挖掘深沉亲情,构思精巧且情感真挚。开篇以静谧的居家场景铺垫氛围,中间通过取快递、骑车遇险等情节自然推进,尤其对“我”骑车时的笨拙、刹车时的惊险描写细致入微,为父亲的“出现”埋下合理伏笔。父亲“支支吾吾”的解释与“数落”的言行形成反差,既符合人物内敛的性格,又暗藏关切,结尾点破“巧遇”实为“亲情的相遇”,升华主题却不突兀。语言质朴流畅,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于生活化的叙事中尽显亲情的温暖与厚重,实现了情节真实感与情感感染力的统一。
1 / 1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班级开展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为主题的语文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6分)
(2024七上·嘉兴期中)《说文》中将“文”一字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中国古代的“文”基于此而形成了璀璨的文学艺术。请你阅读下面有关汉字书写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②柳公权有所谓的“心正则笔正”,磨墨也是如此。③墨_______偏斜,_______不雅观,磨出的墨_______不均匀。④磨黑时,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⑤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昧(mèi昏暗),色亦无光。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⑦墨的浓度宜适中,随磨随用。⑧墨的使用方法正确将更能体现书画作品的神彩。
1.语段共⑧句,其中有一处句末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第   句中的句号应改为   号
2.第⑧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
“   ”改为“   ”
3.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因而 B.只要 就 才
C.既然 就 都 D.若 既 也
4.下列四个成语中“墨”字与其他三个含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骚人墨客 B.胸无点墨 C.墨守成规 D.不通文墨
【答案】1.④;分
2.彩;采
3.D
4.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并列关系;假设关系;分号;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需先明确各类标点的基本用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结构、语气及逻辑关系;接着判断标点使用是否符合语法规则,特别注意易混淆标点的区别;最后通过通读验证,确保标点能准确辅助表情达意,避免因误用导致句意模糊或逻辑混乱,做到用法与语境的统一。(2)本题考查字形。解答时先准确拼读,留意声韵调细节;再结合语境确定词语,区分同音字、形近字;书写时规范笔画结构。
(3)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需先分析前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明确分句间是何种关联(如“不仅……而且……”表递进,“虽然……但是……”表转折);再根据这种逻辑关系,从常用关联词中选择最贴合语境的词语,确保关联词能准确体现分句间的依存或制约关系;最后通读验证,检查关联词使用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语言习惯,避免因关联词错用导致逻辑混乱,做到关联词与分句逻辑的高度契合。
(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需先明确每个成语的整体意思,再结合语境拆解出目标字词在各成语中的具体含义;接着对比这些含义,找出其中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结果,筛选出含义与其他项不同的选项,确保对字词含义的判断既贴合成语原意,又能准确区分细微差别。
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这个语段是关于研墨的注意事项。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第四句。原句中“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与“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昧,色亦无光”是并列的两种情况,中间应该使用分号进行分隔,而不是句号。
故答案为:④;分。
2.本题考查字形。
神彩——神采:精神和风采、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指景物或艺术作品的神韵风采。
故答案为:彩;采。
3.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墨偏斜”是假设的情况,“不雅观”和“不均匀”是并列的结果。因此,第一空用表假设的“若”,第二空用表并列的“既”,第三空还是表并列的连词“也”;
故答案为: D。
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骚人墨客” 中的“墨客”指的是文人、诗人,这里的“墨”指的是文化和文学;
B.“胸无点墨” 形容人没有学问,这里的“墨”也指的是文化和知识;
C.“墨守成规” 指的是墨翟不轻易改变既定的规则或方法,这里的“墨”指的是古代思想家墨子,而不是文化和知识;
D.“不通文墨” 指不熟悉文化知识,这里的“墨”同样指的是文化和知识;
故答案为: C。
5.(2024七上·嘉兴期中)汉字的组合在古诗文中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大漠苍茫,芦笛悠扬。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①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花落春去,美好难留。 ②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故园秋菊,遥寄哀思。 遥怜故园菊, ③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洪江荡漾,坚石耸立。 水何澹澹, ④   。(曹操《观沧海》)
好友远谪,杜鹃哀鸣。 ⑤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青山吐月,映入清江。 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⑥   。(李白《峨眉山月歌》)
潮涨水满,顺风行船。 ⑦   ,⑧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流水潺潺,时光匆匆。 ⑨   , ⑩   。(《论语》十二章)
【答案】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山岛竦峙;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①处:根据对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句记忆,应填“一夜征人尽望乡”。
②处:由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知,此处应填“正是江南好风景”。
③处:根据对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诗句记忆,应填“应傍战场开”。
④处:根据对曹操《观沧海》的诗句记忆,应填“山岛竦峙”。
⑤处:根据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记忆,应填“杨花落尽子规啼”。
⑥处:根据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记忆,应填“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⑦⑧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出潮涨水满,江面开阔,顺风行船的画面,故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⑨⑩ 处:《论语》十二章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流水比喻时光的匆匆流逝,故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题中的“傍、竦峙、规、啼、羌、悬、逝、斯、昼夜”等字词容易写错,注意规范书写。
故答案为: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山岛竦峙;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二、班级开展以现当代经典名著为主题的语文研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27分)
6.(2024七上·嘉兴期中)阅读以下研学单,和小清组一起学习《朝花夕拾》中的写人手法。
《朝花夕拾》写人专题研学单
[白描手法见神韵] 【材料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品析一】这是对寿镜吾先生的动作描写,一“仰”一“摇”一“拗”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寿镜吾先生读书的动作,一个宿儒形象跃然纸上。 【材料二】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控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节选自《藤野先生》 【品析二】 【材料三】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是在渺视。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不会掉下去,但他掉下去,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品析三】这是对范爱农的外貌描写,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在渺视,寥寥几笔,便将范爱农 的个性表现出来。 【阅读任务】 (1)请仿照【品析一】,研读划线句,完成【品析二】    (2)补充【品析三】中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显本色] 【语段一】①人物: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语段二】②人物: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语段三】③人物: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阅读任务】 (3)请分别写出语段相对应的人物。     (4)鲁迅在描写人物时于细节处告知读者他对人物的态度,请你选择一个语段,揣摩划线语句,体会作者对相应人物的情感态度。    
整本书思考: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的感悟与理解,请你选择某一短语,结合《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及其典型事例,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备选:纯真与冷峻、痛苦与觉醒、温馨与批判……) (5)短语:   理由:   
研读小结: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丰富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变得鲜活可感,将任务写“活”了。
【答案】这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一个认真严谨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倔强执拗;;父亲; 阿长(或:长妈妈); 衍太太;;符合要求即可;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备受歧视,在“看电影”事件中看到中国人精神上的麻木,国家的落后与国民的愚昧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认识到第一要紧事便是改变中国人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最后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材料二】画线句“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控的声调”可知,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生动写出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特点,从中感受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精神。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材料三】“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不会掉下去”可知,该人物是范爱农。从语段中可见其倔强执拗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一空,结合“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可知,选段出自《五猖会》,“他”是父亲,选段为“我”看五猖会前被父亲要求背书的情节。
二空,结合“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该人物是阿长/长妈妈,选段讲述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的情节。
三空,结合“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可知,选段中的“她”为衍太太,讲述衍太太怂恿我们打旋子,后来有人摔倒便充当好人。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从父亲、阿长和衍太太三人中任选其一,分析作者对该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示例:阿长。鲁迅通过记叙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尊敬与怀念。
(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结合提示关键短语,联系内容阐释,合理即可。
示例:温馨与批判。《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忆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中主要通过叙述长妈妈为“我”买来带图画的《山海经》,体现了长妈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心帮助“我”解决疑难问题的优点,表达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这些都是温馨的回忆;《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父亲的病》中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场景,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作为,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形象,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丑恶行径,这些都饱含作者的批判。
故答案为:这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一个认真严谨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倔强执拗;父亲; 阿长(或:长妈妈); 衍太太;符合要求即可;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备受歧视,在“看电影”事件中看到中国人精神上的麻木,国家的落后与国民的愚昧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认识到第一要紧事便是改变中国人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最后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需先识别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如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明确其具体表现;再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如何刻画人物特征,揭示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最后关联句子的表达效果,用精准语言总结其赏析价值,确保分析既紧扣描写手法,又能体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避免泛泛而谈。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需先通读文本,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关注对人物的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等,从中提炼人物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作答时先扎实记忆名著关键情节、背景等内容,精准把握人物经历与相关事件;再从人物言行、心理等多角度剖析其性格、品质与形象意义,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品主题深入理解。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需先聚焦文本中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及所处情境,捕捉直接或间接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信息背后蕴含的情感类型,理清情感的触发原因与变化脉络;最后整合梳理,用精准的词语概括核心情感,确保分析既贴合人物行为逻辑,又能体现情感的深层内涵,避免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解答时需回顾相关原著内容,结合名著的主题、人物精神品质或情节发展等,从自身生活、学习等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并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阐述时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既体现对名著的深度理解,又展现自身的思考感悟。
(2024七上·嘉兴期中)朋友是自己选的家人,家人是人生第一任朋友。研学组的同学刚刚学习并总结了“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后,想用文字记录与身边人的珍贵点滴,表达对其的感谢。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A.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③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B.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唱了一段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长大后,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④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⑤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7.【写人离不开记事】作者把“父爱”放在许多具体的事件中写,将父亲写“活 ”了。研学组同学做了以下梳理,请你帮他把表格填写完整。
发生时间 典型事件
春天,不到清明 ①
② 父亲为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水晶球和灯。
③ 父亲拉胡琴,陪着几个孩子唱戏。
长大后 ④
8.【写人要关注细节】细心观察,好的文章总在细微之处见匠心。请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AB句。
A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
B.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唱了一段便完事下场。(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赏析)
9.【记事安排好结构】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④段主要是写“我”和儿子,对父亲形象塑造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结构发表你的看法。
10.【写人要抓住情感】亲子之情是纯粹的、美好的,但亲子间的相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秋天的怀念》以及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的不同。
【答案】7.①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②清明节前 ③我上初中时 ④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8.A句:动作描写,“裁成”“逗拢”“粘牢”三个动词,生动描绘出了父亲做水晶球的细心和心灵手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拜和敬爱之情。
B句:排比手法(关联词“没有”“只”),三个“没有”连用,体现出了这场戏的无趣,而父亲却乐在其中,耐心地陪伴着“我”,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9.不可以。内容上: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揭示文章主旨,展现了一种平等和谐地家风,也是爱的传承,赞扬父亲的教育观。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陪伴,为结尾作铺垫。
10.《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默默付出的,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而“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本文中“我”和父亲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父亲会陪“我”唱戏,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并不强求等。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温和而有趣的性格,巧妙将父爱融于生活的点滴,塑造出一个富有童心和人情味的父亲形象。父亲与儿子不仅是父子,更是朋友的关系,作者借用父亲的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传达出深厚的亲子情感。文章结构紧凑,通过层层叙述,不仅记叙了与父亲的回忆,也延伸到自己与儿子的关系,增强了情感的传承性和普遍性。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时先依据题目要求锁定关键信息所在范围,抓取文本中的核心词句,再提炼整合,舍去冗余修饰,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事件的核心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解答时先锁定语句,判断修辞(如比喻、拟人)、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描写方法(如人物细节、环境描写)或句式特点;再分析关键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表层意思;最后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等角度挖掘深层作用,条理清晰作答。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无点明主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等作用;结构上,根据句段所处位置分析,开头可能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等,中间多为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则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升华主题等作用。同时,还可考虑是否运用了特殊手法及其效果。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作答时先读懂每个文本的内容,梳理出关键信息;再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如内容、写法等),逐一比对,找出不一样的地方;最后说清这些不同之处,确保贴合原文,不遗漏要点。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提示“春天,不到清明”,结合第②段“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可得: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根据提示“父亲为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水晶球和灯”,结合第②段“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可得:清明节前;
根据提示“父亲拉胡琴,陪着几个孩子唱戏”,结合第③段“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可得:我上初中时;
根据提示“长大后”,结合第③段“长大后,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可得: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故答案为: ①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②清明节前 ③我上初中时 ④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解答本题要扣住句子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A.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中运用了“裁成”“逗拢”“粘牢”等动词,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用玻璃做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的情形,运用了动作描写,抓住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细致和手艺高超,表达了“我”对父亲技艺的崇拜与敬爱之情。
B.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赏析,“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唱了一段便完事下场”中连用三个“没有”,运用了排比手法,体现出了这场戏只是一个人在唱,没有任何配合,很没意思,结合第③段“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可知,运用对比陈述,以戏剧表演的简单与局限性、活动条件的简陋,突出父亲参与孩子活动的热情,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故答案为:A句:动作描写,“裁成”“逗拢”“粘牢”三个动词,生动描绘出了父亲做水晶球的细心和心灵手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拜和敬爱之情。B句:排比手法(关联词“没有”“只”),三个“没有”连用,体现出了这场戏的无趣,而父亲却乐在其中,耐心地陪伴着“我”,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先表明观点“不可以删去”,再结合段落的作用回答即可。中间段的作用,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引出主旨);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使文章脉络清晰。
由第④段“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可知,这段从内容上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的事件,这些事情表明“我”对父亲的教育观念的肯定和赞扬,“我”继承了父亲的教育观,展现了一种平等和谐地家风,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记叙的一系列父亲为“我”所做的事情,如第②段写带孩子们放风筝,制作水晶球和灯,第③段写为同学伴奏,喝酒给“我”也倒一杯等,本段“我”传承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陪伴,因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同时自然地引出结尾的议论抒情“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故答案为:不可以。内容上: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揭示文章主旨,展现了一种平等和谐地家风,也是爱的传承,赞扬父亲的教育观。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陪伴,为结尾作铺垫。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文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写她总是默默付出的,非常照顾“我”的情绪,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体现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写“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总是发脾气,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悔恨、愧疚之情,同时也启示人们,当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时,要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本文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为题,写了父亲与“我”,“我”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先写父亲与“我”,父亲聪明、随和,在“我”小时候带孩子们放风筝,制作水晶球和灯。第②段“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第②段“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第③段“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写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并能在“我”的邀请下,到班级里去参加同乐会,与我们玩了一下午。父亲喝酒给“我”也会倒一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我”与儿子的关系也不错,第④段“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写“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对孩子谈恋爱,我“闻而不问”;乐意让孩子、孙女叫“我”“老头子”,这样平等和谐的关系都是受父亲的影响。由此可见,本文中“我”和父亲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
故答案为:《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默默付出的,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而“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本文中“我”和父亲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父亲会陪“我”唱戏,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并不强求等。
三、同学们在进行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时,发现许多名著中的“写人记事”手法在古诗古文中同样有所呈现,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4分)
11.(2024七上·嘉兴期中)班级开展“君子有道”主题阅读。请完成以下任务。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同是写“雪”,《咏雪》中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描摹体现世家大族的闲情逸致,《山中雪后》这首诗表现了郑燮怎样的性格和品质。请结合诗句作答。
【答案】诗人清晨推门看见满山白雪,梅花凝结成冰。从描写的景物中,含蓄地表达郑燮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作者形象。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意思是: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意思是:房檐的积雪尚未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封冻。这种清冷、孤寒的气氛,很是不寻常啊!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两句诗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借梅花清冷孤高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故答案为: 诗人清晨推门看见满山白雪,梅花凝结成冰。从描写的景物中,含蓄地表达郑燮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作者形象。作答时先抓住诗中的意象、关键词,理解描绘的场景和直接情感;再结合背景,弄清深层情感和作者的性格、追求;最后概括出来,贴合诗句,不凭空猜测。
(2024七上·嘉兴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二)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下车引之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不知卿家君法孤   
1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会用到谦辞和敬辞,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分别是尊称对方父亲和谦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言而有信的人。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6.(一)(二)两文都出自《世说新语》,都体现了人物的“方正”,请根据【助读资料卡】,结合第二篇文章内容,谈谈将人物的“方正”。
助读资料卡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是魏晋名士十分重视的优良品德。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
【答案】12.约定;牵、拉;回头看;效法、学习
13.B
14.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5.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6.原因分析: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归入《方正》篇。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呈现人物的方正和诚信美德。第一篇通过陈元方批评失信客人的故事,彰显了小元方能言善辩、明事理,间接表现了陈太丘的诚信与礼仪;第二篇展现元方对袁公的评价,反映了他成熟的思辨能力和对父亲品德的高度赞赏。两篇文中人物都体现了魏晋名士所重的方正品德,即正直、合乎道义,强调实事求是和道德准绳的重要性。【导语】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需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段落大意及关键信息;再针对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定位对应语段,仔细比对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的异同,特别注意细节表述是否准确;随后分析选项是否符合文意、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过度解读等问题;最后筛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确保判断基于文本细节,不脱离文章原意。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先理解句子大意,确定句子叙述的事件和逻辑顺序,借助虚词辅助断句,如“而”“也”等,“而”常表转折、承接等关系,“也”多为句末语气词。注意句子成分,主谓宾结构完整处可适当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需先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脉络;再聚焦关键句段及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或话题,分析其深层含义;进而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写作意图,提炼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最后用简洁精准的语言概括主旨,确保既涵盖主要内容,又能体现文章的核心情感与思想,避免偏离文本核心或流于表面。
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牵、拉。
③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④句意: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法、学习。
故答案为:约定;牵、拉;回头看;效法、学习。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选项中“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B。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老父在太丘”句意完整,交代陈太丘在太丘任职;“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从三方面阐述陈太丘任职期间的举措;“久而益敬”交代人们对陈太丘的态度;断句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故答案为: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重点词:贤,贤德;家君,家父;称,称赞;何所,哪里;履行,执行、实践。句意: 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故答案为: 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
示例:结合助读资料卡内容“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是魏晋名士十分重视的优良品德。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
根据(二)文中“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分析,元方评价父亲在太丘的做法时,元方对父亲是非常赞赏、佩服的,说明元方也是品性正直、做事有原则的人;根据“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元方回复袁公的话分析,元方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从这两处对话中,可以看出元方面对袁公的问话,冷静机敏,从容应对,既实事求是地回答了问题,又巧妙地解决遇到的难题,所以归入《方正》篇。
故答案为: 原因分析: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归入《方正》篇。
四、结合综合活动所学,完成作文。(40分)
17.(2024七上·嘉兴期中)初中生活以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巧遇,也许有些人让你难以忘怀,有些景让你流连忘返,有些事与你产生羁绊,以“巧遇_____”为题,写写这半学期来的回忆瞬间,不少于500字。
要求:(1)请在题目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写作对象;(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写作对象 写作提示
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同学、邻居等;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景 此景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处?这里的景物有何特点?有何来历?
事 什么事情的发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它对你有何不同寻常的意义吗?
【答案】例文
巧遇父亲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形成一条金黄色的光带。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我看书,父亲读报,安安静静。
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卫生院那里有个快递,你去拿一下。”我轻快地应了一声。“应该是一箱饼干,有点大的。”母亲补充道。我挂了电话,站起身打开房门。父亲看了看,叫住我:“你干什么去?”我如实回答,父亲也没再多问。
我走出家门,忽然想起母亲补充的话,便跑回去取出自行车。这自行车,我虽然刚学会,但也还算凑合。父亲大概是因为听到卷阀门的声音,朝窗口望出来。我朝他挥挥手,笨拙地骑上自行车。门口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我只能用脚尖踮着让自行车慢慢前进。
时间不长,到了卫生院。我取到了快递,快递果然是体积很大。我非常费劲地把它斜放进车筐,调整好车头往回骑。可是快递不仅体积很大,质量也很大。于是,车头完全不听我的使唤,不像是我在操纵它,倒是像它在操控我一般。我使劲地用脚尖抵着地,好不容易才把车头“拉回正轨”。
对于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新人来说,我实在是无法得心应手。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操控着车头,才勉强换来它一时的“风平浪静”。好在周围没有人,要不然我这“S”形的骑行免不了会与人磕磕碰碰。骑了一小段,感觉还可以,我便稍微放松了些,手上的劲儿也小了些。
前面是个转弯口,我小心翼翼地拉了拉刹车,却没想到刹车竟然太灵,自行车猛地停下,我差点被甩出去。幸好没有被甩出去,我右脚踮着地,却感觉自行车轻了不少。回头一看,竟然是父亲帮我按住了后座。
可是,父亲不是在家的吗?我问道:“爸,你怎么出来了?”他有些支支吾吾:“我么,出来买盒香烟。”“噢!”我嘴上应着,心里却泛起了嘀咕:怎么会这么巧?
“自行车骑也骑不好,还来拿这么大的快递,出事了怎么办呢?”父亲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数落我。我却一点也没有不高兴,一个劲地应着。回头看看那个转弯口,我想着——
在那里,我与父亲的一场巧遇,其实是一场亲情的相遇!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巧遇”即偶然碰到,据题目提示语可知,“巧遇”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处景物。所以,在补充题目的时候,应围绕人、物或景中的一个来写即可。本文旨在通过写出“巧遇”的过程和细节,来揭示“巧遇”的意义,使自己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教育意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散文。
2.选材构思:如果写“巧遇”一个人,可以写熟悉的人,比如同学、邻居等;可以写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巧遇”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如果写物,写自己与某种物偶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偶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意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很顽强。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巧遇”小草对于自己的意义。还可以写让自己意外与一处美景偶遇,让你欣赏到了景物之美,从中表现出你的心情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本文适合使用以小见大、对比烘托、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常见方法,以此凸显文章的主旨。还应使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感更具有表现力。
【点评】这篇作文以“巧遇”为叙事线索,于平淡日常中挖掘深沉亲情,构思精巧且情感真挚。开篇以静谧的居家场景铺垫氛围,中间通过取快递、骑车遇险等情节自然推进,尤其对“我”骑车时的笨拙、刹车时的惊险描写细致入微,为父亲的“出现”埋下合理伏笔。父亲“支支吾吾”的解释与“数落”的言行形成反差,既符合人物内敛的性格,又暗藏关切,结尾点破“巧遇”实为“亲情的相遇”,升华主题却不突兀。语言质朴流畅,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于生活化的叙事中尽显亲情的温暖与厚重,实现了情节真实感与情感感染力的统一。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