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数学新教材解读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一年级上数学新教材解读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凸显数学本质 渗透核心素养
鄞州区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研讨活动
一年级新教材解读
第一次:2001版的新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育分”为主;
第二次: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由原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育能”为主;
第三次: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由“育分”“育能”向“育人”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个阶段: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5.原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单元下调到三年级下册,编排在“图形的面积”内容之前。
6.四年级下册的“平均数”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突出“平均数”这个小学阶段唯一统计量的学习。
7.原四年级上册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下册学习。
8.原来分散在二下、四下、五下的“图形的运动(一)(二)(三)统整为五年级上册的“图形的运动”单元。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9.原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统整到五年级下册的“因数与倍数”单元。
10.原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一)”下调到三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单元;原四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二)”和原五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三)”统整为五年级上册的“观察简单组合体”。
11.原五年级上册的“位置”和原六年级上册的“位置与方向(二)”整合到六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单元。
12.原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单元中的“方程”下调到初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调整为“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13.原六年级上册的“比”单元与六下的“比例”单元整合为六年级下册的“比和比例关系”。
14.原来分散在六年级上下册的“百分数(一)(二)”单元统整为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单元。
15.原六年级上册的“扇形统计图”下调到六年级下册。
16.原六年级下册的“负数”单元上提到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单元。
1.原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上提到二年级下册,统整为“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编排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之后。
2.原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下调到四年级上册,与原四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统整为“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
3.原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一)(二)”单元上提到二年级上册,与“表内乘法”单元衔接得更加紧密。
4.原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上提到二年级下册,更名为“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单元,突出数量关系的学习。
目录对比
17.新版人教版教材中编排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包括:
18. 原人教版教材中颇具特色的“数学广角”内容不再单独作为一个“内容版块”出现,部分内容融入到练习当中。
整体性、关联性、一致性
教材解读
指导思想与背景
v
指导思想与背景
教材解读
指导思想与背景
教材解读
指导思想与背景
教材解读
内容安排与变化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数学游戏”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数学游戏”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数学游戏”
教材解读
· 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场景切换
· 关注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教材分析与思考:“数学游戏”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数学游戏”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数学游戏”
教材解读
· 游戏
· 数学
· 习惯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直接经验 兴趣驱动
唤醒经验 掌握学情
渗透行为准则 培养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与思考:“11~20的认识”
教材解读
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数数、写数
教材分析与思考:“11~20的认识”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11~20的认识”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11~20的认识”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复习
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与思考:复习
教材解读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