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章末质量检测(一)(课件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章末质量检测(一)(课件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一)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能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通过化学反应等方式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间的转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能、风能、潮汐能均属于可再生能源
B.北京冬奥会多个场馆引入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C.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豆萁”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利用液氢作为火箭发射的燃料,液氢燃烧的过程实现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下列有关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碘升华属于吸热反应
B.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
C.“钻燧取火”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CO燃烧反应中仅存在放热过程
3.一定温度和压强下,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发生化学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方式一:点燃;方式二:制成氢氧燃料电池。关于两种方式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的焓变相等
B.体系内能变化相等
C.放出的热量相等
D.均满足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和水蒸气的反应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B.测得酸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7.3 kJ·mol-1
C.一个化学反应有且只有一个相对应的焓变
D.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可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已知:25 ℃、101 kPa时,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分别使用3组稀溶液来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稀溶液 硫酸和氢氧化钠 硫酸和 氨水 硫酸和氢 氧化钡
ΔH/(kJ·mol-1) a b c
A.b<a<c
B.生成的水越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越小
C.酸碱混合要迅速,否则热量容易散失
D.实验中的玻璃搅拌器可换成铁制搅拌器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
C.相同条件下,若1 mol O、1 mol O2所具有的能量分别为E1、E2,则2E1<E2
D.已知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则1 mol KOH固体与足量稀盐酸充分混合放出57.3 kJ热量
7.KI可催化H2O2分解,机理为①H2O2+I-H2O+IO-;②H2O2+IO-H2O+O2↑+I-。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KI不改变H2O2分解反应的途径
B.KI能改变总反应的能量变化
C.H2O2+I-H2O+IO-是放热反应
D.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8.下列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反应CH4(g)+H2O(g)CO(g)+3H2(g) ΔH=+205.9 kJ·mol-1的能量变化
B.乙图ΔH表示一氧化碳的燃烧热
C.丙图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向10 mL H2SO4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NaOH溶液,混合液的温度随V(NaOH溶液)的变化
D.已知稳定性顺序:A<B<C,该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丁图
9.工业上常用CH4在复合组分的催化剂作用下还原大气污染物SO2,生成S固体,同时生成CO2和液态H2O。已知:H2(g)、CH4(g)、S(s)的燃烧热(ΔH)分别是-285.8 kJ·mol-1、-890.3 kJ·mol-1、-297.2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S(s)燃烧生成SO3(l),放出297.2 kJ的热量
B.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C.CH4(g)+2SO2(g)CO2(g)+2S(s)+2H2O(l) ΔH=-295.9 kJ·mol-1
D.同一条件下,单位质量的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H2多
10.已知几种离子反应如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NH3·H2O(aq)+H+(aq)N(aq)+H2O(l) ΔH1
②Ba2+(aq)+S(aq)BaSO4(s) ΔH2
③Ba2+(aq)+2H+(aq)+2OH-(aq)+S(aq)BaSO4(s)+2H2O(l) ΔH3
④H+(aq)+OH-(aq)H2O(l) ΔH4
A.ΔH1>0,ΔH2<0 B.ΔH2<ΔH3
C.ΔH3=ΔH2+ΔH4 D.ΔH1>ΔH4
1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简易量热计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近似处理实验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为1.0 g·cm-3、比热容为4.2 J·g-1·℃-1,忽略量热计的比热容。
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 验 次 数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 体系温 度/℃ 温度差 平均 值/℃
50 mL 0.50 mol·L-1盐酸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平 均 值
1 24.9 25.1 28.2 Δt
2 24.8 25.2 27.0
3 25.0 25.0 28.2
设该实验放热为Q,理论上放热为Q(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实验装置上看,还缺少的仪器为温度计
B.Δt=2.8 ℃
C.计算得Q=1.344 kJ
D.Q比Q(理论)略微偏小的原因可能是量取溶液体积时俯视量筒读数
12.以NO和NO2为主的NOx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原因之一。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 160 kJ·mo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均为放热反应
B.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C.由反应①可推知:CH4(g)+4NO2(g)4NO(g)+CO2(g)+2H2O(l) ΔH=-a kJ·mol-1,a>574
D.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 CH4通过上述反应还原NO2至N2,吸收的热量为173.4 kJ
13.接触法制硫酸生产中的关键工序是SO2的催化氧化:2SO2(g)+O2(g)2SO3(g) ΔH=-196 kJ·mol-1。钒催化剂参与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钒催化剂能改变SO2催化氧化的反应热
B.上述条件下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释放的能量等于196 kJ
C.1 mol V2O4(s)的能量比2 mol VOSO4(s)的能量多399 kJ
D.2V2O5(s)+2SO2(g)2VOSO4(s)+V2O4(s) ΔH=-351 kJ·mol-1
14.含硫物质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Ⅱ、Ⅲ均为放热反应
B.储能过程中H2SO4被消耗
C.存储的能量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D.循环过程中SO2为储能物质
1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已知反应:
①CH4(g)+2O2(g)CO2(g)+2H2O(l) ΔH1=a 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g) ΔH2=b kJ·mol-1
其他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键 CO OO C—H O—H
键能/ (kJ·mol-1) 798 x 413 463
A.b<a
B.H2O(g)H2O(l) ΔH=(a-b)kJ·mol-1
C.上表中x=
D.反应②当有NA个C—H断裂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b kJ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7分)甲醇作为燃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甲醇可以替代汽油和柴油作为内燃机燃料。
(1)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辛烷[C8H18(l)]。已知:25 ℃、101 kPa时,1 mol C8H18(l)完全燃烧生成气态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5 518 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已知25 ℃、101 kPa时,CH3OH(l)+O2(g)CO2(g)+2H2O(l) ΔH=-726.5 kJ·mol-1。相同质量的甲醇和辛烷分别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较多的是                       。
(3)某研究者分别以甲醇和汽油作燃料,实验测得在发动机高负荷工作情况下,汽车尾气中CO的百分含量与汽车的加速性能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与汽油相比,甲醇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
17.(10分)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CH4(g)+H2O(g)CO(g)+3H2(g) ΔH=+206.2 kJ·mol-1①
CH4(g)+CO2(g)2CO(g)+2H2(g) ΔH=+247.4 kJ·mol-1②
又知CH4的燃烧热ΔH=-890.3 kJ·mol-1。
(1)利用上述已知条件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2)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高温下H2O可分解生成分子或原子。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分别表示    ,等物质的量的A、H2能量较低的是    。
18.(12分)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获取反应能量变化有多种途径。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字母)。
A.Na2O与水反应 B.甲烷的燃烧反应
C.CaCO3受热分解 D.锌与盐酸反应
(2)获取能量变化的途径
①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
化学键 H—H OO O—H
键能/(kJ·mol-1) 436 498 463.4
则2H2(g)+O2(g)2H2O(g) ΔH=   kJ·mol-1。
②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已知反应A+BC+D中A、B、C、D所含能量依次可表示为EA、EB、EC、ED,该反应ΔH=                       。
③通过盖斯定律计算。已知在25 ℃、101 kPa时:
Ⅰ.2Na(s)+O2(g)Na2O(s) 
ΔH=-414 kJ·mol-1
Ⅱ.2Na(s)+O2(g)Na2O2(s) 
ΔH=-511 kJ·mol-1
写出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④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若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则还需加入    (填字母)。
A.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B.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C.1.0 g NaOH固体
19.(12分)研究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和H2S)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采用高温热分解H2S的方法制取H2,在膜反应器中分离H2,发生的反应为2H2S(g)2H2(g)+S2(g) ΔH。
已知:①H2S(g)H2(g)+S(g) ΔH1;
②2S(g)S2(g) ΔH2。
则ΔH=   (用含ΔH1、ΔH2的式子表示)。
(2)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大气中的H2S经两步反应氧化成S,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则2H2S(g)+O2(g)2S(s)+2H2O(g) ΔH=   。1 mol H2S(g)全部被氧化为S(aq)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回收S,其物质转化如图所示。
①该循环过程中Fe3+的作用是                       ,
图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已知反应③生成1 mol H2O(l)时放出a kJ热量,则反应③中转移NA个电子时,放出   kJ热量(用含a的式子表示)。
20.(14分)乙醇(C2H5OH)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乙醛、乙烯等。某同学用弹式热量计(结构如图所示)按以下实验步骤来测量C2H5OH(l)的燃烧热。
a.用电子天平称量1 400.00 g纯水,倒入内筒中;
b.用电子天平称量1.00 g苯甲酸,置于氧弹内的坩埚上,与点火丝保持微小距离;
c.将试样装入氧弹内,用氧气排空气再注满高纯氧气;
d.打开搅拌器开关,读取纯水温度,当温度不再改变时,记为初始温度;
e.当纯水温度保持不变时,打开引燃电极,读取并记录内筒最高水温;
f.重复实验4次,所得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初始温度/℃ 最高水温/℃
① 25.00 28.01
② 24.50 27.49
③ 25.55 28.55
④ 24.00 28.42
g.用电子天平称量1.00 g CH3CH2OH(l)替换苯甲酸,重复上述实验,测得内筒温度改变的平均值为3.30 ℃。
已知:①1 g苯甲酸完全燃烧放出26.4 kJ热量;
②查阅资料得知常温常压时,C2H5OH(l)的燃烧热ΔH=-1 366.8 kJ·mol-1。
(1)搅拌器适宜的材质为     (填字母);氧弹的材质为不锈钢,原因是                 (答一点即可);氧弹内注满过量高纯氧气的目的是                       。
A.铜 B.银
C.陶瓷 D.玻璃纤维
(2)苯甲酸完全燃烧,弹式热量计内筒升高的温度平均为    ℃,该热量计绝热套内水温升高1 ℃需要的热量为     kJ。
(3)通过以上实验可换算出1 mol C2H5OH(l)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精确至0.1)kJ,测得的数值与理论值有偏差的可能原因是    (填字母)。
a.点燃乙醇时,引燃电极工作时间比引燃苯甲酸的时间更长
b.乙醇未完全燃烧
c.苯甲酸实际质量大于1 g
d.苯甲酸未完全燃烧
章末质量检测(一)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D 液氢燃烧的过程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错误。
2.B 碘升华吸收热量,但是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A错误;“钻燧取火”过程中,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然后引发木材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CO与O2反应,断裂化学键时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的化学键会释放能量,D错误。
3.C 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值有关,两种方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同,则焓变相等,A正确;两种方式中断键吸收能量相等,成键释放能量相等,则体系内能变化相等,B正确;方式一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而方式二中大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只有部分转化为热能,所以放出的热量不相等,C错误;化学反应都满足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D正确。
4.A 只有稀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的中和热才为57.3 kJ·mol-1,B错误;同一化学反应由于温度、压强或物质状态的不同,对应的焓变也不同,C错误;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同时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D错误。
5.C ①中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热量为中和反应反应热,②中硫酸和氨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中和反应反应热,因为氨水是弱碱,电离要吸热,③中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因生成了硫酸钡沉淀,使其放出的热量大于中和反应反应热,因此其焓变大小应为b>a>c,A错误;中和反应反应热指的是25 ℃、101 kPa下,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B错误;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时,酸、碱混合要迅速,否则热量容易散失,造成测定结果不准确,C正确;铁制搅拌器导热,会使热量散失快,实验中的玻璃搅拌器不可换成铁制搅拌器,D错误。
6.B 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热等于反应的焓变,A错误;同温同压下,同一化学反应的ΔH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B正确;分子变成原子需要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2E1>E2,C错误;KOH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1 mol KOH固体与足量稀盐酸充分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D错误。
7.D 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途径,KI改变H2O2分解反应的途径,A错误;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总反应的能量变化,B错误;根据图示,H2O2+I-H2O+IO-是吸热反应,C错误;根据图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D正确。
8.C 反应CH4(g)+H2O(g)CO(g)+3H2(g) ΔH=+205.9 kJ·mol-1是吸热反应,与图示能量变化不一致,A错误;燃烧物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图中物质为2 mol,且CO2与CO位置颠倒,所以不能表示CO的燃烧热,B错误;能量越低越稳定,已知稳定性顺序:A<B<C,能量高低顺序应该是C<B<A,与图示中能量高低不一致,D错误。
9.C S(s)的燃烧热是指1 mol S(s)燃烧生成SO2(g)所放出的热量,A项错误;应该生成液态水,B项错误;S(s)+O2(g)SO2(g) ΔH=-297.2 kJ·mol-1①,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②,根据盖斯定律由②-2×①可得CH4(g)+2SO2(g)CO2(g)+2S(s)+2H2O(l)的ΔH=-295.9 kJ·mol-1,C项正确;根据燃烧热计算出单位质量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更高,D项错误。
10.D 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则①NH3·H2O(aq)+H+(aq)N(aq)+H2O(l)为放热反应,其焓变ΔH1<0,A错误;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②+2×反应④=反应③,则反应②=反应③-2×反应④,ΔH2=ΔH3-2×ΔH4,由于反应④为放热反应,ΔH4<0,所以ΔH2>ΔH3,B错误;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③=反应②+2×反应④,所以ΔH3=ΔH2+2ΔH4,C错误;反应①和反应④均为放热反应,且反应①中NH3·H2O的电离过程吸热,所以反应①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④少,放热反应的焓变为负值,则ΔH1>ΔH4,D正确。
11.B 由简易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缺少的仪器是温度计,A正确;3次实验温度差分别为3.2 ℃、2.0 ℃、3.2 ℃,第2次数据误差大,舍去,则Δt=(3.2+3.2)℃=3.2 ℃,B错误;混合溶液的质量为100 g,温度变化为3.2 ℃,则放出的热量Q=m·c·Δt=100 g×4.2 J·g-1·℃-1×3.2 ℃=1 344 J=1.344 kJ,C正确;量取溶液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导致用量偏少,导致放出的热量偏小,D正确。
12.D 反应①②的反应热ΔH<0,因此这两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A项正确;在这两个反应中CH4失去电子变为CO2,每1 mol CH4完全反应失去8 mol电子,故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B项正确;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气态时含有的能量比液态时高,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则CH4(g)+4NO2(g)4NO(g)+CO2(g)+2H2O(l) ΔH=-a kJ·mol-1,放出的热量比574 kJ·mol-1多,故a>574,C项正确;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整理可得CH4(g)+2NO2(g)N2(g)+CO2(g)+2H2O(g) ΔH=-867 kJ·mol-1,则标准状况下4.48 L CH4的物质的量是0.2 mol,其通过上述反应还原NO2至N2,放出的热量Q=0.2 mol×867 kJ·mol-1=173.4 kJ,D项错误。
13.D 钒催化剂不能改变SO2催化氧化的反应热,A错误;SO2和O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无法计算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释放的能量,B错误;由图得出V2O4(s)+2SO3(g)2VOSO4(s) ΔH2=-399 kJ·mol-1,则1 mol V2O4(s)和2 mol SO3(g)的能量之和比2 mol VOSO4(s)的能量多399 kJ,C错误;由图得出①V2O4(s)+SO3(g)V2O5(s)+SO2(g) ΔH1=-24 kJ·mol-1,②V2O4(s)+2SO3(g)2VOSO4(s) ΔH2=-399 kJ·mol-1,由盖斯定律可知②-①×2得到:2V2O5(s)+2SO2(g)2VOSO4(s)+V2O4(s) ΔH=-351 kJ·mol-1,D正确。
14.C 反应Ⅰ是硫酸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储能过程中H2SO4循环利用,理论上不会被消耗,B错误;能量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C正确;循环过程中S燃烧放出热量,因此S为储能物质,D错误。
15.C A项,H2O(l)H2O(g)是一个吸热过程,反应①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②更多,故b>a,错误;B项,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可得H2O(g)H2O(l),故ΔH=(a-b)kJ·mol-1,错误;C项,根据反应热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即ΔH=4E(C—H)+2E(OO)-2E(CO)-4E(O—H)=4×413 kJ·mol-1+2x kJ·mol-1-2×798 kJ·mol-1-4×463 kJ·mol-1=b kJ·mol-1,解得:x=,正确;D项,反应②当有NA个C—H断裂时,即消耗0.25 mol CH4,则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25b kJ,D错误。
16.(1)C8H18(l)+O2(g)8CO2(g)+9H2O(l) ΔH=-5 518 kJ·mol-1
(2)C8H18
(3)汽车的加速性能相同的情况下,CO排放量低,污染小
解析:(1)在25 ℃、101 kPa时,1 mol C8H18(l)完全燃烧生成气态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5 518 kJ热量,所以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8H18(l)+O2(g)8CO2(g)+9H2O(l) ΔH=-5 518 kJ·mol-1。(2)假设质量均为1 g,则1 g CH3OH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2.7 kJ,1 g辛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48.4 kJ,相同质量的甲醇和辛烷分别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较多的是C8H18(辛烷)。(3)根据图像可知,汽车的加速性能相同的情况下,甲醇作为燃料时CO排放量低,污染小。
17.(1)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2)CH4(g)+2H2O(g)CO2(g)+4H2(g) ΔH=+165.0 kJ·mol-1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H2
解析:(1)由CH4的燃烧热ΔH=-890.3 kJ·mol-1可得甲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2)根据盖斯定律,由①×2-②即可得到CH4(g)+2H2O(g)CO2(g)+4H2(g) ΔH=+165.0 kJ·mol-1。(3)观察图像信息知,高温时水先分解生成H2、O2,然后两种单质分子可继续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由于氢原子比氧原子多,故A是氢原子,B是氧原子。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时需要吸收能量,故能量较低的是氢气分子。
18.(1)C (2)①-483.6 ②EC+ED-(EA+EB) 
③Na2O2(s)+2Na(s)2Na2O(s) 
ΔH=-317 kJ·mol-1 ④B
解析:(2)①2H2(g)+O2(g)2H2O(g) ΔH=(2×436+498-463.4×4)kJ·mol-1=-483.6 kJ·mol-1。②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所以反应A+BC+D的ΔH=EC+ED-(EA+EB)。③根据盖斯定律,由Ⅰ×2-Ⅱ可得2Na(s)+Na2O2(s)2Na2O(s) ΔH=-414 kJ·mol-1×2-(-511 kJ·mol-1)=-317 kJ·mol-1。④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酸或碱中的一方反应完全,往往使另一方稍过量,所以若取50 mL 0.50 mol·L-1盐酸,还需加入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19.(1)2ΔH1+ΔH2
(2)-442.38 kJ·mol-1 H2S(g)+2O2(g)2H+(aq)+S(aq) ΔH=-806.39 kJ·mol-1
(3)①催化作用 2H2S+O22S+2H2O
②a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①×2+②得2H2S(g)2H2(g)+S2(g) ΔH=2ΔH1+ΔH2。(2)根据第一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可知①H2S(g)+O2(g)S(s)+H2O(g) ΔH1=-221.19 kJ·mol-1;根据第二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可知②S(s)+O2(g)+H2O(g)S(aq)+2H+(aq) ΔH2=-585.20 kJ·mol-1,将①+②得到H2S(g)+2O2(g)2H+(aq)+S(aq) ΔH=ΔH1+ΔH2=-806.39 kJ·mol-1。(3)整个循环过程中Fe3+没有被消耗,是催化剂;反应③的方程式为4Fe2++4H++O24Fe3++2H2O,已知反应③生成1 mol H2O(l)时放出a kJ热量,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1 mol H2O(l)时转移2 mol电子,所以转移NA个电子时,放出a kJ热量。
20.(1)CD 热传导的速率快 确保可燃物完全燃烧
(2)3.00 8.8 (3)1 335.8 bc
解析:(1)搅拌器适宜的材质为导热性能差的陶瓷和玻璃纤维,选C、D;氧弹的材质为不锈钢,原因是不锈钢热传导的速率快;氧弹内注满过量高纯氧气的目的是确保可燃物完全燃烧。(2)实验①温差为3.01 ℃,实验②温差为2.99 ℃,实验③温差为3.00 ℃,实验④温差为4.42 ℃,实验④数据误差较大,应该舍去,苯甲酸完全燃烧,弹式热量计内筒升高的温度平均为 ℃=3.00 ℃;1 g苯甲酸完全燃烧放出26.4 kJ热量,则该热量计绝热套内水温升高1 ℃需要的热量为 kJ=8.8 kJ。
(3)用电子天平称量1.00 g CH3CH2OH(l)替换苯甲酸,重复实验,测得内筒温度改变的平均值为3.30 ℃,放出的热量为3.30×8.8 kJ=29.04 kJ,可换算出1 mol C2H5OH(l)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9.04 kJ≈1 335.8 kJ,测得的数值与理论值相比偏低,可能的原因:点燃乙醇时,引燃电极工作时间比引燃苯甲酸的时间更长,测得数据偏大,故a不选;乙醇未完全燃烧,会导致测得数据偏低,故b选;苯甲酸实际质量大于1 g会导致测得C2H5OH(l)燃烧放出的热量偏小,故c选;苯甲酸未完全燃烧会导致测得C2H5OH(l)燃烧放出的热量偏大,故d不选;故选bc。
8 / 8(共64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一)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 能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通过化学反应等方式
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间的转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能、风能、潮汐能均属于可再生能源
B. 北京冬奥会多个场馆引入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能将太阳能直接转
化为电能
C.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豆萁”的过程中化学
能转化为热能
D. 利用液氢作为火箭发射的燃料,液氢燃烧的过程实现了电能转化为
化学能
解析: 液氢燃烧的过程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列有关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碘升华属于吸热反应
B. 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
C. “钻燧取火”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 CO燃烧反应中仅存在放热过程
解析: 碘升华吸收热量,但是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吸
热反应,A错误;“钻燧取火”过程中,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然后引发木材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CO与O2反应,断
裂化学键时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的化学键会释放能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方
式发生化学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方式一:点燃;方式二:制成氢
氧燃料电池。关于两种方式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反应的焓变相等
B. 体系内能变化相等
C. 放出的热量相等
D. 均满足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值有关,两种
方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同,则焓变相等,A正确;两种方式中断键
吸收能量相等,成键释放能量相等,则体系内能变化相等,B正
确;方式一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而方式二中大部分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只有部分转化为热能,所以放出的热量不相等,C错
误;化学反应都满足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和水蒸气的反应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B. 测得酸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7.3 kJ·mol-1
C. 一个化学反应有且只有一个相对应的焓变
D. 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可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解析: 只有稀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的中和热才
为57.3 kJ·mol-1,B错误;同一化学反应由于温度、压强或物质状
态的不同,对应的焓变也不同,C错误;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同时
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已知:25 ℃、101 kPa时,H+(aq)+OH-(aq) H2O(l) 
Δ H =-57.3 kJ·mol-1。分别使用3组稀溶液来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
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稀溶液 硫酸和氢氧化钠 硫酸和氨水 硫酸和氢氧化钡
Δ H /(kJ·mol-1) a b c
A. b < a < c
B. 生成的水越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越小
C. 酸碱混合要迅速,否则热量容易散失
D. 实验中的玻璃搅拌器可换成铁制搅拌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①中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热量为中和反应反应热,②
中硫酸和氨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中和反应反应热,因为氨水是弱
碱,电离要吸热,③中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因生成了硫酸钡沉淀,
使其放出的热量大于中和反应反应热,因此其焓变大小应为 b > a
> c ,A错误;中和反应反应热指的是25 ℃、101 kPa下,强酸、强
碱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B错误;测定中和
反应反应热时,酸、碱混合要迅速,否则热量容易散失,造成测定
结果不准确,C正确;铁制搅拌器导热,会使热量散失快,实验中
的玻璃搅拌器不可换成铁制搅拌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 相同条件下,若1 mol O、1 mol O2所具有的能量分别为 E1、 E2,则2 E1< E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热等于反应的
焓变,A错误;同温同压下,同一化学反应的Δ H 与反应物和生
成物的总能量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B正确;分子变成原子需
要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2 E1> E2,C错误;KOH固体溶于水
放出热量,1 mol KOH固体与足量稀盐酸充分混合放出的热量大
于57.3 kJ,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KI可催化H2O2分解,机理为①H2O2+I- H2O+IO-;②H2O2+
IO- H2O+O2↑+I-。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
A. KI不改变H2O2分解反应的途径
B. KI能改变总反应的能量变化
D.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途径,KI改变H2O2分解反
应的途径,A错误;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催化剂
不能改变总反应的能量变化,B错误;根据图示,H2O2+I-
H2O+IO-是吸热反应,C错误;根据图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
物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下列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B. 乙图Δ H 表示一氧化碳的燃烧热
C. 丙图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向10 mL H2SO4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浓
度NaOH溶液,混合液的温度随 V (NaOH溶液)的变化
D. 已知稳定性顺序:A<B<C,该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反
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丁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反应CH4(g)+H2O(g) CO(g)+3H2(g) Δ
H =+205.9 kJ·mol-1是吸热反应,与图示能量变化不一致,A错
误;燃烧物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图中物质为2 mol,且CO2与CO
位置颠倒,所以不能表示CO的燃烧热,B错误;能量越低越稳定,
已知稳定性顺序:A<B<C,能量高低顺序应该是C<B<A,与图
示中能量高低不一致,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工业上常用CH4在复合组分的催化剂作用下还原大气污染物SO2,生
成S固体,同时生成CO2和液态H2O。已知:H2(g)、CH4(g)、S
(s)的燃烧热(Δ H )分别是-285.8 kJ·mol-1、-890.3 kJ·mol-
1、-297.2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 S(s)燃烧生成SO3(l),放出297.2 kJ的热量
B. CH4(g)+2O2(g) CO2(g)+2H2O(g)
 Δ H =-890.3 kJ·mol-1
C. CH4(g)+2SO2(g) CO2(g)+2S(s)+2H2O(l) Δ
H =-295.9 kJ·mol-1
D. 同一条件下,单位质量的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H2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S(s)的燃烧热是指1 mol S(s)燃烧生成SO2(g)所放
出的热量,A项错误;应该生成液态水,B项错误;S(s)+O2
(g) SO2(g) Δ H =-297.2 kJ·mol-1①,CH4(g)+2O2
(g) CO2(g)+2H2O(l) Δ H =-890.3 kJ·mol-1②,根据
盖斯定律由②-2×①可得CH4(g)+2SO2(g) CO2(g)+
2S(s)+2H2O(l)的Δ H =-295.9 kJ·mol-1,C项正确;根据燃
烧热计算出单位质量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更高,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已知几种离子反应如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 NH3·H2O(aq)+H+(aq) N (aq)+H2O(l)
Δ H1
② Ba2+(aq)+S (aq) BaSO4(s) Δ H2
③ Ba2+(aq)+2H+(aq)+2OH-(aq)+S (aq)
BaSO4(s)+2H2O(l) Δ H3
④ H+(aq)+OH-(aq) H2O(l) Δ H4
A. Δ H1>0,Δ H2<0 B. Δ H2<Δ H3
C. Δ H3=Δ H2+Δ H4 D. Δ H1>Δ H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则①NH3·H2O(aq)+H+(aq)
N (aq)+H2O(l)为放热反应,其焓变Δ H1<0,A错
误;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②+2×反应④=反应③,则反应②=
反应③-2×反应④,Δ H2=Δ H3-2×Δ H4,由于反应④为放热反
应,Δ H4<0,所以Δ H2>Δ H3,B错误;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
③=反应②+2×反应④,所以Δ H3=Δ H2+2Δ H4,C错误;反应①
和反应④均为放热反应,且反应①中NH3·H2O的电离过程吸热,所
以反应①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④少,放热反应的焓变为负值,则Δ H1
>Δ H4,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简易量热计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近
似处理实验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为1.0 g·cm-3、比热容为4.2 J·g
-1·℃-1,忽略量热计的比热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验 次数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 体系温 度/℃ 温度差
平均
值/℃
50 mL 0.50 mol·L-1盐酸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平 均 值 1 24.9 25.1 28.2 Δ t
2 24.8 25.2 27.0 3 25.0 25.0 28.2 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该实验放热为 Q ,理论上放热为 Q (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从实验装置上看,还缺少的仪器为温度计
B. Δ t =2.8 ℃
C. 计算得 Q =1.344 kJ
D. Q 比 Q (理论)略微偏小的原因可能是量取溶液体积时俯视量筒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简易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缺少的仪器是温度
计,A正确;3次实验温度差分别为3.2 ℃、2.0 ℃、3.2 ℃,第
2次数据误差大,舍去,则Δ t = (3.2+3.2)℃=3.2 ℃,B
错误;混合溶液的质量为100 g,温度变化为3.2 ℃,则放出的
热量 Q = m · c ·Δ t =100 g×4.2 J·g-1·℃-1×3.2 ℃=1 344 J=
1.344 kJ,C正确;量取溶液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导致用量偏少,
导致放出的热量偏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以NO和NO2为主的NO x 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原因之一。用
CH4催化还原NO x 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①CH4(g)+4NO2(g) 4NO(g)+CO2(g)+2H2O(g) 
Δ H =-574 kJ·mol-1
②CH4(g)+4NO(g) 2N2(g)+CO2(g)+2H2O(g) 
Δ H =-1 160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②均为放热反应
B. 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D.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 CH4通过上述反应还原NO2至N2,吸收的热
量为173.4 k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反应①②的反应热Δ H <0,因此这两个反应均为放热反
应,A项正确;在这两个反应中CH4失去电子变为CO2,每1 mol
CH4完全反应失去8 mol电子,故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B项
正确;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气态时含有的能量比液态时高,①CH4
(g)+4NO2(g) 4NO(g)+CO2(g)+2H2O(g) Δ H
=-574 kJ·mol-1,则CH4(g)+4NO2(g) 4NO(g)+CO2
(g)+2H2O(l) Δ H =- a kJ·mol-1,放出的热量比574 kJ·mol
-1多,故 a >574,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 ,整理可得CH4(g)+2NO2(g)
N2(g)+CO2(g)+2H2O(g) Δ H =-867 kJ·mol-1,则标
准状况下4.48 L CH4的物质的量是0.2 mol,其通过上述反应还原NO2至
N2,放出的热量 Q =0.2 mol×867 kJ·mol-1=173.4 kJ,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接触法制硫酸生产中的关键工序是SO2的催化氧化:2SO2(g)+
O2(g) 2SO3(g) Δ H =-196 kJ·mol-1。钒催化剂参
与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钒催化剂能改变SO2催化氧化的反应热
B. 上述条件下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释放的能量等于
196 kJ
C. 1 mol V2O4(s)的能量比2 mol VOSO4(s)的能量多399 k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钒催化剂不能改变SO2催化氧化的反应热,A错误;SO2
和O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无法计算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
应释放的能量,B错误;由图得出V2O4(s)+2SO3(g)
2VOSO4(s) Δ H2=-399 kJ·mol-1,则1 mol V2O4(s)和2 mol
SO3(g)的能量之和比2 mol VOSO4(s)的能量多399 kJ,C错
误;由图得出①V2O4(s)+SO3(g) V2O5(s)+SO2(g) 
Δ H1=-24 kJ·mol-1,②V2O4(s)+2SO3(g) 2VOSO4
(s) Δ H2=-399 kJ·mol-1,由盖斯定律可知②-①×2得到:
2V2O5(s)+2SO2(g) 2VOSO4(s)+V2O4(s) 
Δ H =-351 kJ·mol-1,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含硫物质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
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过程如
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反应Ⅰ、Ⅱ、Ⅲ均为放热反应
B. 储能过程中H2SO4被消耗
C. 存储的能量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D. 循环过程中SO2为储能物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反应Ⅰ是硫酸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储能过
程中H2SO4循环利用,理论上不会被消耗,B错误;能量转化率不
可能达到100%,C正确;循环过程中S燃烧放出热量,因此S为储
能物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已知反应:
①CH4(g)+2O2(g) CO2(g)+2H2O(l)
Δ H1= a kJ·mol-1
②CH4(g)+2O2(g) CO2(g)+2H2O(g)
Δ H2= b kJ·mol-1
其他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键 C—H O—H
键能/(kJ·mol-1) 798 x 413 46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 a
D. 反应②当有 NA个C—H断裂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b k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A项,H2O(l) H2O(g)是一个吸热过程,反应
①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②更多,故 b > a ,错误;B项,根据盖斯定
律, (①-②)可得H2O(g) H2O(l),故Δ H = ( a -
b )kJ·mol-1,错误;C项,根据反应热Δ H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
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即Δ H =4 E (C—H)+2 E (O O)-2
E (C O)-4 E (O—H)=4×413 kJ·mol-1+2 x kJ·mol-1-
2×798 kJ·mol-1-4×463 kJ·mol-1= b kJ·mol-1,解得: x =
,正确;D项,反应②当有 NA个C—H断裂时,即消耗0.25
mol CH4,则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25 b kJ,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7分)甲醇作为燃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甲醇可以替代汽油和柴油作为内燃机燃料。

C8H18
(l)+ O2(g) 8CO2(g)+9H2O(l) Δ H =-5
518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在25 ℃、101 kPa时,1 mol C8H18(l)完全燃烧生成
气态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5 518 kJ热量,所以其热化学方
程式为C8H18(l)+ O2(g) 8CO2(g)+9H2O(l) 
Δ H =-5 518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已知25 ℃、101 kPa时,CH3OH(l)+ O2(g) CO2(g)
+2H2O(l) Δ H =-726.5 kJ·mol-1。相同质量的甲醇和辛烷
分别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较多的是 。
解析:假设质量均为1 g,则1 g CH3OH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2.7 kJ,1 g辛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48.4
kJ,相同质量的甲醇和辛烷分别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较多的是
C8H18(辛烷)。
C8H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某研究者分别以甲醇和汽油作燃料,实验测得在发动机高负荷
工作情况下,汽车尾气中CO的百分含量与汽车的加速性能的关
系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与汽油相比,甲醇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汽车的加速性能相同的情况下,甲醇作
为燃料时CO排放量低,污染小。
汽车
的加速性能相同的情况下,CO排放量低,污染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 (10分)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
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CH4(g)+H2O(g) CO(g)+3H2(g) Δ H =+
206.2 kJ·mol-1①
CH4(g)+CO2(g) 2CO(g)+2H2(g) 
Δ H =+247.4 kJ·mol-1②
又知CH4的燃烧热Δ H =-890.3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利用上述已知条件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由CH4的燃烧热Δ H =-890.3 kJ·mol-1可得甲烷完全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
+2H2O(l) Δ H =-890.3 kJ·mol-1。
CH4(g)+2O2(g) CO2(g)+2H2O(l) Δ H =-
890.3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
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①×2-②即可得到CH4(g)+2H2O
(g) CO2(g)+4H2(g) Δ H =+165.0 kJ·mol-1。
CH4(g)+2H2O(g) CO2(g)+4H2(g) Δ H =+
165.0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高温下H2O可分解生成分子或原子。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
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分别表示
,等物质的量的A、H2能量较
低的是 。
H、O(或氢原子、氧原子) 
H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观察图像信息知,高温时水先分解生成H2、O2,然后两
种单质分子可继续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由于氢原子比氧原
子多,故A是氢原子,B是氧原子。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时需
要吸收能量,故能量较低的是氢气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12分)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获取反应能量变化有多种途
径。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字母)。
A. Na2O与水反应 B. 甲烷的燃烧反应
C. CaCO3受热分解 D. 锌与盐酸反应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获取能量变化的途径
①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
化学键 H—H O—H
键能/(kJ·mol-1) 436 498 463.4
则2H2(g)+O2(g) 2H2O(g) Δ H = kJ·mol-1。
- 48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②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已知反应A+B C+D中A、
B、C、D所含能量依次可表示为 EA、 EB、 EC、 ED,该反应
Δ H = 。
③通过盖斯定律计算。已知在25 ℃、101 kPa时:
EC+ ED-( EA+ EB) 
Ⅰ.2Na(s)+ O2(g) Na2O(s) 
Δ H =-414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Ⅱ.2Na(s)+O2(g) Na2O2(s) 
Δ H =-511 kJ·mol-1

④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
中,若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则还需加入 (填字母)。
A. 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B.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C. 1.0 g NaOH固体
Na2O2(s)+2Na
(s) 2Na2O(s) Δ H =-317 kJ·mol-1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①2H2(g)+O2(g) 2H2O(g) Δ H =(2×436+498
-463.4×4)kJ·mol-1=-483.6 kJ·mol-1。②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Δ
H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所以反应A+B C+D的Δ H
= EC+ ED-( EA+ EB)。③根据盖斯定律,由Ⅰ×2-Ⅱ可得2Na(s)
+Na2O2(s) 2Na2O(s) Δ H =-414 kJ·mol-1×2-(-511
kJ·mol-1)=-317 kJ·mol-1。④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
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酸或碱中的一方反应完全,往往使另一方稍过
量,所以若取50 mL 0.50 mol·L-1盐酸,还需加入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12分)研究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和H2S)的转化具有
重要意义。
(1)工业上采用高温热分解H2S的方法制取H2,在膜反应器中分
离H2,发生的反应为2H2S(g) 2H2(g)+S2(g) Δ
H 。
已知:①H2S(g) H2(g)+S(g) Δ H1;
②2S(g) S2(g) Δ H2。
则Δ H = (用含Δ H1、Δ H2的式子表示)。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①×2+②得2H2S(g) 2H2(g)+
S2(g) Δ H =2Δ H1+Δ H2。
2Δ H1+Δ H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大气中的H2S经两步反应氧化成S ,两
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则2H2S(g)+O2(g) 2S(s)+2H2O(g) Δ H =
。1 mol H2S(g)全部被氧化为S (aq)的
热化学方程式为

- 442.38 kJ·mol-1 
H2S(g)+2O2(g) 2H+(aq)+S
(aq) Δ H =-806.39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第一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可知①H2S(g)+ O2
(g) S(s)+H2O(g) Δ H1=-221.19 kJ·mol-1;根据
第二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可知②S(s)+ O2(g)+H2O
(g) S (aq)+2H+(aq) Δ H2=-585.20 kJ·mol-
1,将①+②得到H2S(g)+2O2(g) 2H+(aq)+S
(aq) Δ H =Δ H1+Δ H2=-806.39 kJ·mo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中
反应回收S,其物质转化如图所示。
①该循环过程中Fe3+的作用是 ,
图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催化作用 
2H2S+O2 2S+2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②已知反应③生成1 mol H2O(l)时放出 a kJ热量,则反应③中
转移 NA个电子时,放出 kJ热量(用含 a 的式子表示)。
解析:整个循环过程中Fe3+没有被消耗,是催化剂;反应③的
方程式为4Fe2++4H++O2 4Fe3++2H2O,已知反应③生成
1 mol H2O(l)时放出 a kJ热量,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1 mol
H2O(l)时转移2 mol电子,所以转移 NA个电子时,放出 a kJ
热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14分)乙醇(C2H5OH)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乙
醛、乙烯等。某同学用弹式热量计(结构如图所示)按以下实验
步骤来测量C2H5OH(l)的燃烧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用电子天平称量1.00 g苯甲酸,置于氧弹内的坩埚上,与点火丝
保持微小距离;
c.将试样装入氧弹内,用氧气排空气再注满高纯氧气;
d.打开搅拌器开关,读取纯水温度,当温度不再改变时,记为初始
温度;
e.当纯水温度保持不变时,打开引燃电极,读取并记录内筒最
高水温;
f.重复实验4次,所得数据如表:
a.用电子天平称量1 400.00 g纯水,倒入内筒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验序号 初始温度/℃ 最高水温/℃
① 25.00 28.01
② 24.50 27.49
③ 25.55 28.55
④ 24.00 28.42
g.用电子天平称量1.00 g CH3CH2OH(l)替换苯甲酸,重复上述实
验,测得内筒温度改变的平均值为3.30 ℃。
已知:①1 g苯甲酸完全燃烧放出26.4 kJ热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②查阅资料得知常温常压时,C2H5OH(l)的燃烧热Δ H =-1
366.8 kJ·mol-1。
(1)搅拌器适宜的材质为 (填字母);氧弹的材质为不锈
钢,原因是 (答一点即可);氧弹内
注满过量高纯氧气的目的是 。
A. 铜 B. 银
C. 陶瓷 D. 玻璃纤维
CD 
热传导的速率快 
确保可燃物完全燃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搅拌器适宜的材质为导热性能差的陶瓷和玻璃纤维,选C、D;氧弹的材质为不锈钢,原因是不锈钢热传导的速率快;氧弹内注满过量高纯氧气的目的是确保可燃物完全燃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苯甲酸完全燃烧,弹式热量计内筒升高的温度平均为
℃,该热量计绝热套内水温升高1 ℃需要的热量为 kJ。
解析:实验①温差为3.01 ℃,实验②温差为2.99 ℃,实验③温差为
3.00 ℃,实验④温差为4.42 ℃,实验④数据误差较大,应该舍去,
苯甲酸完全燃烧,弹式热量计内筒升高的温度平均为
℃=3.00 ℃;1 g苯甲酸完全燃烧放出26.4 kJ热量,则该热量计绝热
套内水温升高1 ℃需要的热量为 kJ=8.8 kJ。
3.00 
8.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通过以上实验可换算出1 mol C2H5OH(l)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为 (精确至0.1)kJ,测得的数值与理论值有偏差的
可能原因是 (填字母)。
a.点燃乙醇时,引燃电极工作时间比引燃苯甲酸的时间更长
b.乙醇未完全燃烧
c.苯甲酸实际质量大于1 g
d.苯甲酸未完全燃烧
1 335.8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用电子天平称量1.00 g CH3CH2OH(l)替换苯甲酸,重
复实验,测得内筒温度改变的平均值为3.30 ℃,放出的热量为
3.30×8.8 kJ=29.04 kJ,可换算出1 mol C2H5OH(l)完全燃烧放
出的热量为 ×29.04 kJ≈1 335.8 kJ,测得的数值与
理论值相比偏低,可能的原因:点燃乙醇时,引燃电极工作时
间比引燃苯甲酸的时间更长,测得数据偏大,故a不选;乙醇未
完全燃烧,会导致测得数据偏低,故b选;苯甲酸实际质量大于
1 g会导致测得C2H5OH(l)燃烧放出的热量偏小,故c选;苯甲酸未完全燃烧会导致测得C2H5OH(l)燃烧放出的热量偏大,故d不选;故选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欣赏
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