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长度及其测量课件(56页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长度及其测量课件(56页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2024)

资源简介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2 长度及其测量
副标题:探索空间尺度的奥秘
背景图:展示各种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旁边摆放着不同长度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篮球等,营造出测量长度的氛围。
幻灯片 2:目录
长度的概念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分析
课堂练习与巩固
课堂小结与拓展
幻灯片 3:长度的概念
定义:在物理学中,长度是用于描述物体空间尺度的基本物理量,用符号 “l” 表示。它反映了物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是一维空间的度量。以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为例,直观解释长度概念。
重要性: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无论是建造房屋、制造机器,还是进行天文观测、微观研究,都离不开对长度的精确测量。列举不同领域中长度测量的重要性实例。
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长度与许多物理量密切相关,如面积、体积、速度、加速度等。例如,面积是长度与宽度的乘积,体积是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乘积,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长度。展示相关公式,说明长度与其他物理量的关联。
幻灯片 4: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米的定义经历了多次演变,最初是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为标准,后来采用氪 - 86 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来定义,现在则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 1/299792458 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简单介绍米定义的演变过程,突出其精确性和科学性。
常用单位:除了米,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展示这些单位的符号和名称,让学生熟悉。
换算关系: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 = 1000000μm = 1000000000nm。用图表形式呈现换算关系,方便学生记忆。
幻灯片 5: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 生活中的长度估测
常见物体长度: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例如,黑板长度约 2.5m、宽约 1.5m;教学楼每层高度约 3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70μm;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 1.5m;初中物理课本长约 26cm,宽约 18cm;指甲宽度约 1cm;铅笔芯直径约 1mm 等。展示相关物体图片,标注对应的长度数值。
长度估测练习:给出一些物体,如教室门的高度、铅笔的长度、操场的周长等,让学生尝试估测其长度,然后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长度估测能力。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估测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幻灯片 6: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 刻度尺
用途与特点:刻度尺是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它具有刻度均匀、读数方便等特点,适用于测量一般物体的长度。展示不同类型的刻度尺,如直尺、三角尺等,说明其用途。
结构组成:刻度尺主要由刻度线、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组成。刻度线用于标记长度数值,零刻度线是测量的起始位置,量程是刻度尺能够测量的最大长度范围,分度值是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所代表的长度值。用示意图标注出刻度尺各部分结构。
分类:根据量程和分度值的不同,刻度尺可分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直尺量程一般较小,分度值多为 1mm 或 0.5mm;三角尺除了测量长度,还可用于测量角度;卷尺量程较大,常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展示不同类型刻度尺的图片,介绍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幻灯片 7: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 游标卡尺
原理与精度:游标卡尺是一种较为精密的长度测量工具,它利用主尺和游标尺的配合来实现精确测量。其测量精度比刻度尺更高,常见的游标卡尺精度有 0.1mm、0.05mm 和 0.02mm。通过示意图讲解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即主尺与游标尺刻度差实现精确读数。
结构与使用方法: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游标尺、内测量爪、外测量爪和深度尺等部分组成。使用时,将被测物体置于测量爪之间,通过读取主尺和游标尺上的刻度值来确定物体的长度。详细介绍游标卡尺的结构和使用步骤,可结合实物演示。
应用场景:游标卡尺常用于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尺寸,如机械零件的内径、外径、厚度、深度等。在机械制造、电子加工等领域应用广泛。展示游标卡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图片,说明其重要性。
幻灯片 8: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 螺旋测微器
原理与精度: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是一种精度更高的长度测量工具,其测量精度可达 0.01mm。它利用螺旋传动原理,将微小的长度变化转化为较大的角度变化,从而实现精确测量。通过动画演示螺旋测微器的测量原理,让学生理解其工作机制。
结构与使用方法:螺旋测微器主要由尺架、测砧、测微螺杆、固定刻度套筒、可动刻度套筒、旋钮等部分组成。使用时,先将被测物体放在测砧和测微螺杆之间,旋转旋钮使测微螺杆靠近被测物体,当听到 “喀喀” 声时停止旋转,然后读取固定刻度套筒和可动刻度套筒上的刻度值,两者之和即为物体的长度。详细讲解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强调操作要点。
应用场景:螺旋测微器常用于测量精度要求极高的物体尺寸,如精密零件的直径、厚度,金属丝的直径等。在科研、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示螺旋测微器在科研实验中的应用图片,体现其高精度测量的价值。
幻灯片 9: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选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在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例如,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选择量程较小、分度值较小的直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应选择量程较大的卷尺。讲解如何根据测量对象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举例说明不同场景下的选择方法。
考虑精度要求:如果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应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刻度尺;若对精度要求不高,可选择分度值较大的刻度尺。强调精度要求与刻度尺选择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
幻灯片 10: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观
观察零刻度线:使用刻度尺前,要仔细观察其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零刻度线磨损,可选择其他清晰的整刻度线作为测量起点,但在读取测量结果时要减去起始刻度值。展示零刻度线磨损和未磨损的刻度尺图片,说明如何应对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
观察量程:明确刻度尺的量程,确保被测物体的长度在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内。如果被测物体长度超过量程,需更换量程更大的测量工具或采用分段测量的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场景,强调观察量程的重要性,避免损坏测量工具或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观察分度值: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以便在测量时能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测量精度不同。举例说明不同分度值刻度尺的读数差异,让学生理解分度值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幻灯片 1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放
尺边对齐被测对象:测量时,将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尺边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歪斜。这样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避免因尺子放置不当导致测量误差。用示意图展示正确和错误的尺子放置方法,对比说明正确放置的重要性。
厚刻度尺的放置:对于较厚的刻度尺,要使刻度线一侧靠近被测物体,且尺子要垂直于被测物体表面。以测量长方体物体的边长为例,演示厚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让学生掌握操作要点。
零刻度线对准起点:若零刻度线未磨损,将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作为测量起点;若零刻度线磨损,选择其他整刻度线对准起点,并记住起始刻度值。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强调零刻度线或起始刻度线对准的重要性。
幻灯片 1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看
视线垂直于尺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不能斜视。斜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或偏小,产生测量误差。通过示意图展示不同视线角度下的读数情况,让学生明白视线垂直的必要性。
避免视觉误差:为了减小视觉误差,读数时眼睛应与刻度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特别是在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更要注意这一点。在课堂上进行读数演示,让学生实际观察并体会如何避免视觉误差。
幻灯片 1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读
准确值与估读值:读取刻度尺的示数时,要先读出准确值,即从刻度尺上能够直接读出的刻度值。然后,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是测量结果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测量的精确程度。以分度值为 1mm 的刻度尺为例,讲解如何读取准确值和估读值,如读数为 2.35cm,其中 2.3cm 是准确值,0.05cm 是估读值。
估读的方法:估读时,要根据刻度线的位置和自己的视觉判断,在分度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估读。一般来说,估读值为分度值的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九之间。例如,当物体长度介于两个相邻刻度线之间时,根据靠近程度估计其占分度值的比例,得出估读值。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掌握估读的方法。
幻灯片 1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记
测量结果的组成: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两者缺一不可。数字部分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单位则表明了测量所使用的长度单位。例如,测量结果 2.35cm,2.35 是数字,cm 是单位。强调数字和单位在测量结果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部分缺失都会使测量结果失去意义。
记录规范:记录测量结果时,要使用规范的数字和单位表示方法,书写要清晰、准确,避免涂改。同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统一,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展示规范的测量结果记录示例,让学生了解记录要求。
幻灯片 1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 累积法
原理与适用范围:累积法适用于测量微小长度,如一张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等。由于这些物体的长度非常小,直接测量误差较大,采用累积法将多个相同微小长度的物体累积起来测量,再除以个数,就可以得到单个物体的长度,从而减小测量误差。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为例,说明累积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测量步骤:例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等圆柱形物体上若干圈,用刻度尺测量出线圈的总长度,再数出圈数,最后用线圈总长度除以圈数,即可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详细介绍累积法的测量步骤,可通过动画演示或实际操作展示。
注意事项:在使用累积法测量时,要确保物体排列紧密,避免有空隙;测量过程中要准确数出圈数和测量总长度,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际测量中避免出现错误。
幻灯片 16: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 化曲为直法
原理与适用范围:化曲为直法适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如地图上铁路、河流的长度,圆的周长等。其原理是用不易拉长的软线、滚轮等工具与曲线重合,然后将软线拉直或计算滚轮滚动的圈数,从而间接测量出曲线的长度。以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为例,讲解化曲为直法的原理和适用情况。
测量方法:如测量圆的周长,可以用一根细线绕圆一周,在细线的起点和终点处做好标记,然后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细线标记间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也可以使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曲线滚动,记录滚轮滚动的圈数,通过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得到曲线长度。介绍不同的化曲为直测量方法,展示相关测量工具的使用。
应用实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化曲为直法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园林工人在规划园林小径时,需要测量弯曲小径的长度;考古人员在测量文物上的曲线花纹长度时,也会用到这种方法。列举实际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化曲为直法的实用性。
幻灯片 17: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 平移法
原理与适用范围:平移法适用于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或部分长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的物体,如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通过利用辅助器材(如三角板、直尺等)将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以测量硬币的直径为例,说明平移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测量步骤:例如测量圆柱的直径,将圆柱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柱,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直尺紧密贴合,读取直尺上两个三角板直角边对应的刻度值,两者之差即为圆柱的直径。详细介绍平移法的测量步骤,通过示意图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操作过程。
辅助器材的选择与使用:在使用平移法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器材,确保其能够准确地将被测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同时,要注意辅助器材的摆放和使用方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强调辅助器材选择和使用的要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幻灯片 18:测量误差分析 - 误差的定义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减小误差。以测量物体长度为例,说明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因素的影响,测量值很难与真实值完全一致,从而产生误差。
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限制导致的,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明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避免将两者混淆。
幻灯片 19:测量误差分析 - 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工具的原因: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度有限,如刻度尺的刻度可能存在微小的不均匀,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精密测量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制造误差。这些误差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展示不同精度测量工具的图片,说明测量工具精度对误差的影响。
测量方法的原因: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也会产生误差。例如,在使用化曲为直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如果软线与曲线贴合不紧密,或者在测量过程中软线被拉伸,都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讲解测量方法不当可能导致误差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明白测量方法对误差的影响。
测量者的原因:测量者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不当、读数时的视觉误差等也会引入误差。例如,读数时视线没有垂直于尺面,或者在估读时判断不准确,都会使测量结果产生偏差。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测量者因素对误差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测量时规范操作,减小误差。
幻灯片 20:测量误差分析 -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取这些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操作和读数等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一般来说,测量次数越多,平均值就越接近真实值。例如,测量物体长度,进行 5 次测量,将 5 次测量值相加后除以 5 得到平均值。讲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和原理,让学生明白其减小误差的作用。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使用精度更高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例如,用游标卡尺测量比用刻度尺测量精度更高,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比用游标
2024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长度及其测量
第二章 机械运动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
2
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
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长度单位的历史演变。
1
图中的线是直的吗?
中心圆大小一样吗?
靠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只靠感官判断不准确。
情境问题
②“步”
中国的唐太宗李世民以他的左右脚各走一步来订为长度单位,称为“步”。
① “腕尺”
古埃及人用“腕尺”作为长度单位,但腕尺的标准常常是不一样的。
(1)长度单位的历史
③“呎”
英国人把麦穗中较大的36 粒麦粒,头尾相接地排列起来,定为 1 呎的长度。
长度的单位
(2)国际单位制
长期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选定的测量标准各不相同。如:我国使用尺来做长度单位,美洲国家用英尺来做单位。同一个长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表示,结果不同,国际间交流不方便。人们逐渐认识到,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自然界中比较稳定的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
①单位的概念:测量要有标准,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②国际单位制: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③我国法定单位用国际单位制。
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
长度的单位是米(metre),符号是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m
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m
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公共场所应该保持约1m的距离。
长度的单位
(2) 常用单位:
毫米(mm)
千米(km)
厘米(cm)
分米(dm)
微米(μm)
纳米(nm)
1m的大小
1dm
1dm的大小
1cm
1cm的大小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长度单位换算
长度的单位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03
103
103
103
101
101
101
巧记长度单位
之间的关系
1mm= nm
1nm= mm
106
10-6
长度的单位
视频讲解—《长度的单位》
长度的单位
长度单位换算的步骤
数值不变,乘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为目标单位。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如图所示: 是把25.68 cm换算为0.2568 m的过程。
25.68 cm
数值不变
原单位
目标单位
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1cm=10-2m
= 25.68 × 10-2 m
= 0.2568 m
长度的单位
长度单位换算:
5.4km = m = nm

2.4nm = mm = km

1.5mm= μm = m
5.4×103
5.4×1012
2.4×10-6
2.4×10-12
1.5×103
1.5×10-3
1m=109nm
1nm=10-3μm
=10-6mm
1mm=103μm
长度的单位
1、某同学的身高是1.67 ;
2、物理书的长度是2.56 ;
3、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 ;
4、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
5、头发丝直径约0.07 ;
6、一层楼房高约30 ;
7、地球半径约?6400 。
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m
dm
cm
mm
mm
dm
km
长度的单位
(1)常用测量工具
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出了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我们可以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测量
激光测距仪
长度的测量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2)比较精确的测量工具
(1)测量前:会认
认识刻度尺的“0”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 0~15cm
分度值1mm
量程:测量的范围。它决定着一次能测出的最大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单位
量程
分度值

零刻度线位置:起始刻度线。如果零刻度线已经磨损,可以选用一个完好的整刻度线开始测量。

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cm
0~15cm
0.1cm
零刻度线
单位:cm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长度的测量
(2)测量时:五会
①会选
根据测量对象、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选量程:测量物体长度时,所选刻度尺的量程应尽量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保证一次就能完成测量.
选分度值:根据测量精确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分度值的刻度尺。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需选用分度值是1mm的米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可选用分度值是1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
注意:实际测量时,并不是测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达到测量精度要求就可以.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②会“放”
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甲图),不能歪斜(乙图)。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③会“看”
读数时,视线应该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
×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④会“读”
读数时,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如图所示的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
单位为: ,
分度值: ,
准确值: ,
估读值: ,
铅笔长度为: 。
0.05cm(0.03~0.06均正确)
4.7cm
1mm
cm
4.75cm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准确值
估读值
物体长度
4.7cm
0.05cm
4.75cm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如图所示的刻度尺:
单位为: ,
分度值是: ,
准确值为: ,
估读值为: ,
铅笔长度为: 。
0.00cm
5.2cm
1mm
cm
5.20cm
读数时,如果物体的长度恰好对准整数刻度线,应该用0补上。
图中铅笔长度应该记录为: 52.0mm 或 5.20cm。
如果记录为:52mm或5.2cm,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估读值,体现不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
刻度尺的使用
长度的测量
如图所示,如果物体的长度恰好对准大刻度线上(cm),此时应该特别注意,记录结果有两个0。
图中物体的长度记为6.00cm,其中6.0cm是准确值,最后面的0是估读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准确值
估读值
物体长度
6.0cm
0.00cm
6.00cm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⑤会“记”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图中铅笔长度应该记录为52.0mm或5.20cm。
如果记录为52.0,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单位,不清楚是52.0mm还是52.0cm或 52.0dm等等。只写数字,不带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测量值=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单位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视频演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长度的测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测量对象
长度
宽度
课本
作业本
_____
_____
18.40cm
25.94cm
实验:用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将
测量结果记入下表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计算方法:细铁丝的直径
?????????????????? = 总长度????圈数????=?20.0mm22= 0.9mm
?
a. 把铜丝紧密绕在铅笔上;
b. 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的圈数n;
c. 用刻度尺量出n圈铜丝圈的长度L;
d. 铜丝的直径 d= ????????。
?

累积法——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
长度L
圈数n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圆锥体的高度为8.2mm
平移法——测硬币直径、圆锥体高
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
纪念币的直径为1.06cm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化曲为直法——测较短曲线的长度
测量图所示曲线AB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AB与曲线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A'B'就是AB的长度。
测量一段曲线AB的长度

测出京沪高铁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

用棉线(图中红线)与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完全重合,测出棉线AB的长度,根据地图的比例尺即可求出铁路线的长度S:
S= SAB×n
(n比例尺)
A
B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当所测曲线长度较大,如测量跑道的长度,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用滚轮周长乘以滚动周数即可计算出跑道的长度。

同学用测距轮测花坛的周长。已知测距轮的直径为D,测距轮绕花坛滚动的圈数为n,则可以得出花坛周长为L= 。
πDn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视频讲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甲、乙两位同学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比较。
甲同学


乙同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分度值
准确值
估读值
物体长度
1cm
2cm
0.2cm
2.2cm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分度值
准确值
估读值
物体长度
1mm
2.2cm
0.07cm
2.27cm
测量时的误差
甲、乙两个测量值哪一次精确度高?为什么有差别?是否都是正确的?你能测量出物体的真实长度吗?
甲、乙两个测量值中乙的精确到高,因为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
甲的精确度尽管没有乙的高,但是测量值也是正确的。
物体有一个真实长度,但测量不出来,测量值和长度的真实值总是有差别。




测量时的误差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分度值
准确值
估读值
物体长度
1cm
2cm
0.2cm
2.2cm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分度值
准确值
估读值
物体长度
1mm
2.2cm
0.07cm
2.27cm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①测量值:用测量仪器测量出的值。
②真实值:任何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客观大小,这个客观值称为真实值。
2、误差的产生
①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②跟测量的人读取的估计值不同有关;
③受环境等因素影响。
测量时的误差
3、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与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可以避免。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而错误可以避免 。
测量时的误差
视频欣赏——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
1.你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吗?下列物体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地球、太阳、银河系
B.分子、微生物、原子
C.电子、原子核、分子
D.银河系、太阳、地球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3.6 km=3.6 km×1 000 m=3 600 m
B.3.6 km=3.6 km×1 000=3 600 m
C.3.6 km=3.6×1 000 m=3 600 m
D.3.6 km=3.6×1 000=3 60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3. (教材改编题)一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给他补充完整。
(1)小明的身高为160________。
(2)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 848.86________。
(3)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________。
(4)分子的直径约为0.1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m
m
km
nm
4.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62 m=________cm。
(2)3.4×103 mm=________m。
(3)90 km=________m。
(4)105 μm=________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2
3.4
9×104
1×10-1
5.(原创题)小点在学完测量后,想要进行下表中提及的测量活动,请你帮他从图中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将字母填入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测量
对象
物理课
本的宽度
桌子的
高度
螺母的
外径
地月
距离
工具
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C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D
E
6. (原创题)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看: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
(2)放:如图所示,下列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方法正确
的是________。
0~1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mm

(3)读:如图所示,读数时,A、B两种观察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A”或“B”),测量结果是________cm。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50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②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③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④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⑤只要测量就会出现误差
⑥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实验中记录数据和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
①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新情境题)小点观看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第五集《粮安天下》,了解到截至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稻米和小麦的自给能力达到100%。他想知道一粒长粒米的长度,于是用刻度尺测量了多次并得到了以下数据:10.6 mm、10.5 mm、11.2 mm、10.4 mm、10.4 mm,明显错误的一组数据是________。其他几次结果的尾数也不都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________(填“误差”或“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2 mm
误差
9.(立德树人·国家科技进展)如图是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场景,从图片的信息可知返回舱的高度最接近(  )
A.1.5 m
B.2.5 m
C.4.5 m
D.5.5 m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星题 情境应用
10.[2025年1月西安期末]小明看到奶奶家的窗户有一块玻璃坏了,他为了给窗户配上一块玻璃,需要测量窗框的尺寸,下列刻度尺中,最适合完成测量任务的是(  )
A.量程0~10 cm,分度值是1 mm
B.量程0~10 m,分度值是1 cm
C.量程0~2 m,分度值是1 mm
D.量程0~1 m,分度值是1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11. (新情境题)2024年10月,受台风“潭美”的影响,许多地区经历了极端暴雨天气。小明同学用饮料瓶和自制刻度尺制作了一个简易量雨器(如图所示)。在某次暴雨日,他测得一小时的降雨量为38.0 m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结果中的“8”是估读值
B.记录结果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C.最后一位“0”无意义,可以去掉
D.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12.小明同学测量某款手机宽度时记录的数据为“7.6”,忘记写单位了,该数据的单位应该是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m
13.如图所示,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刻度尺更精确些。利用甲刻度尺读出数据为______________cm,利用乙刻度尺读出数据为__________________cm。由此可以分析,分度值越______,测量结果越精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1(合理即可)
3.12(合理即可)

14.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 cm、12.83 cm、12.8 cm、14.82 cm、12.81 cm。
(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误差
不可以
(2)其中测量结果明显错误的是同学________,这是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若其他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丙同学与其他同学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__________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可以
分度值
(4)若丙同学用的刻度尺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都是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则丙同学的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这把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________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没有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12.82
15.(新 考 法 2025·无锡模拟)小点想网购一双鞋,她需要知道自己的鞋码。已知鞋码与鞋长的换算关系是:鞋码=鞋长×2-10(鞋码单位为码,鞋长单位为cm),她根据网页上的方法测量自己脚长,但是她只有
一把量程为0~15 cm的刻度尺,这把刻
度尺的量程太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星题 思维提升
小点将刻度尺和脚拍好照片,再用该刻度尺测量照片中脚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所示,照片中脚的长度是________cm,根据测量结果,此脚的实际长度约是________cm。则小点同学适合穿________码的鞋子(假设鞋长等于脚长,最后一空结果保留整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50
22.50
35
①国际单位: m(米)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②单位换算: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①使用刻度尺前“三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
②使用刻度尺时“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③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单位。
④比较精密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⑤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平移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等。
长度的
单位
长度的
测量
长度的测量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