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章末复习】(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2024)57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章末复习】(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2024)57页ppt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章末复习
一、章节知识框架
本章以 “欧姆定律” 为核心,从电阻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应用及相关实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电阻是电路的基本元件,其大小由导体自身属性决定,是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是电学的基本规律。
欧姆定律的应用贯穿电路故障分析、动态电路计算、安全用电和伏安法测电阻等多个领域,是解决电学问题的核心工具。
二、核心知识点梳理
(一)电阻
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用符号 “\( R \)” 表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电阻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 “\( \Omega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 k\Omega \))和兆欧(\( M\Omega \)),换算关系为:\( 1\ \text{M}\Omega = 1000\ \text{k}\Omega \),\( 1\ \text{k}\Omega = 1000\ \Omega \)。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材料: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长度: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横截面积: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温度: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金属),少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
电阻的分类:
定值电阻:阻值固定不变的电阻,符号为 “\( \boxed{\text{ }\bigcirc\text{ }} \)”。
可变电阻:包括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符号为 “\( \boxed{\text{ }\parallel\!\!\!\!\text{ }} \)”)和电阻箱(可读出阻值,不能连续变化)。
(二)欧姆定律
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 I = \frac{U}{R} \),其中\( I \)为电流(单位:A),\( U \)为电压(单位:V),\( R \)为电阻(单位:Ω)。
公式变形:
求电压:\( U = IR \)
求电阻:\( R = \frac{U}{I}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此公式仅用于计算电阻)。
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导体、电解液等纯电阻电路,不适用于含电动机、电解槽等非纯电阻元件的电路。
单位统一性:计算时需保证电流、电压、电阻的单位分别为 A、V、Ω。
(三)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串联电路:
电流特点:\( I = I_1 = I_2 = \dots = I_n \)
电压特点:\( U = U_1 + U_2 + \dots + U_n \)
电阻特点:\( R_{\text{ }} = R_1 + R_2 + \dots + R_n \)(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分压规律: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即\( \frac{U_1}{U_2} = \frac{R_1}{R_2} \)
并联电路:
电流特点:\( I = I_1 + I_2 + \dots + I_n \)
电压特点:\( U = U_1 = U_2 = \dots = U_n \)
电阻特点:\( \frac{1}{R_{\text{ }}} = \frac{1}{R_1} + \frac{1}{R_2} + \dots + \frac{1}{R_n}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分流规律:通过各电阻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即\( \frac{I_1}{I_2} = \frac{R_2}{R_1} \)
(四)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 R = \frac{U}{I} \)(通过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计算电阻)。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
实验电路:待测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待测电阻两端电压。
滑动变阻器作用: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进行多次测量;保护电路。
数据处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误差分析:
电流表内接法:测量值大于真实值(适用于大电阻)。
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小于真实值(适用于小电阻)。
三、重点实验回顾
(一)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结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关键操作:每次实验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通过电流表示数判断电阻大小(电流越小,电阻越大)。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结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的实验基础)。
关键操作: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更换电阻后通过滑动变阻器保持电压不变。
(三)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实验步骤:连接电路(开关断开,滑片移至最大阻值处)→ 试触选择量程 → 测量并记录数据 → 多次测量 → 计算电阻平均值。
注意事项:电表正负极接线正确;量程选择合适;闭合开关前滑片位置正确。
四、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
(一)电路故障分析
串联电路故障:
断路:电流表示数为 0,断路处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其他处电压为 0。
短路:短路处电压表示数为 0,电流表示数变大,其他用电器电压升高。
并联电路故障:
支路断路:该支路电流为 0,其他支路正常,干路电流减小。
支路短路:电源短路,所有用电器不工作,电流表示数极大可能损坏。
(二)动态电路分析
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
步骤:确定连接方式→分析电阻变化→判断总电阻变化→分析总电流变化→推导各物理量变化。
示例:串联电路中,滑片右移(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定值电阻电压减小,滑动变阻器电压增大。
开关通断:
步骤:明确开关通断前后的电路结构→计算总电阻变化→分析总电流变化→推导各物理量变化。
示例:并联电路中,开关闭合(增加支路)→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各支路电压不变。
(三)安全用电
人体安全: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通过人体的安全电流不超过 30mA(由欧姆定律\( I = \frac{U}{R} \)推导)。
电路保护: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根据允许的最大电流选择,避免短路或总功率过大导致电流过大引发事故。
五、典型例题解析
(一)基础计算
例题 1: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6V 时,通过的电流为 0.3A,求该电阻的阻值;若电压变为 12V,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解析:由\( R = \frac{U}{I} = \frac{6V}{0.3A} = 20\Omega \);电压变为 12V 时,\( I' = \frac{U'}{R} = \frac{12V}{20\Omega} = 0.6A \)。
答案:20Ω;0.6A。
(二)串联电路计算
例题 2:电源电压为 18V,R = 5Ω,R = 10Ω,串联后求:(1)总电阻;(2)总电流;(3)各电阻两端电压。
解析:(1)\( R_{\text{ }} = 5\Omega + 10\Omega = 15\Omega \);(2)\( I = \frac{18V}{15\Omega} = 1.2A \);(3)\( U_1 = 1.2A \times 5\Omega = 6V \),\( U_2 = 1.2A \times 10\Omega = 12V \)。
答案:(1)15Ω;(2)1.2A;(3)6V,12V。
(三)并联电路计算
例题 3:电源电压为 12V,R = 4Ω,R = 6Ω,并联后求:(1)各支路电流;(2)干路电流;(3)总电阻。
解析:(1)\( I_1 = \frac{12V}{4\Omega} = 3A \),\( I_2 = \frac{12V}{6\Omega} = 2A \);(2)\( I = 3A + 2A = 5A \);(3)\( R_{\text{ }} = \frac{12V}{5A} = 2.4\Omega \) 或 \( \frac{1}{R_{\text{ }}} = \frac{1}{4\Omega} + \frac{1}{6\Omega} \),解得\( R_{\text{ }} = 2.4\Omega \)。
答案:(1)3A,2A;(2)5A;(3)2.4Ω。
(四)故障分析
例题 4:串联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电流表示数为 0,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故障可能是什么?
解析:电流表示数为 0 说明断路,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故故障为电压表所测灯泡断路。
答案:电压表所测灯泡断路。
六、易错点提醒
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误解:误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实际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欧姆定律适用范围混淆:将欧姆定律应用于非纯电阻电路(如含电动机的电路),导致计算错误。
串、并联电路规律应用错误:串联电路中误认为电压相等,并联电路中误认为电流相等。
动态电路分析步骤混乱:未按 “电阻→总电阻→总电流→各物理量” 的步骤分析,导致结论错误。
伏安法测电阻接法错误:未根据电阻大小选择内接法或外接法,导致误差增大。
七、章末检测题
一、选择题
关于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的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C. 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D. 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 )
A. \( U = IR \) B. \( I = \frac{U}{R} \) C. \( R = \frac{U}{I} \) D. \( P = UI \)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 )
A. 各电阻倒数之和 B. 各电阻之和 C. 各电阻之积 D. 无法确定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 )
A. 相等 B. 与电阻成正比 C. 与电阻成反比 D. 等于总电压的一半
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 )
A. \( I = \frac{U}{R} \) B. \( U = IR \) C. \( R = \frac{U}{I} \) D. \( R = \rho \frac{l}{S} \)
二、填空题
电阻的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kΩ = ______Ω,1MΩ = ______kΩ。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______成正比,跟导体的______成反比。
串联电路中,电流______,总电压等于______;并联电路中,电压______,总电流等于______。
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______来改变电阻的,它在电路中的作用是______和______。
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______V,家庭电路的电压是______V。
三、计算题
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25Ω,两端的电压为 10V,求通过该电阻的电流。
电源电压为 9V,R = 3Ω,R = 6Ω,串联后接入电路,求:
(1)电路的总电阻;
(2)通过 R 和 R 的电流;
(3)R 和 R 两端的电压。
电源电压为 6V,R = 2Ω,R = 3Ω,并联后接入电路,求:
(1)通过 R 和 R 的电流;
(2)干路电流;
(3)电路的总电阻。
四、简答题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步骤。
为什么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会导致保险丝熔断?
五、分析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 = 10Ω,滑动变阻器 R 的最大阻值为 20Ω。当开关 S 闭合,滑片 P 在最左端时,电流表示数为 0.9A。求:
(1)电源电压;
(2)当滑片 P 在最右端时,电流表示数为多少;
(3)滑片 P 从最左端移到最右端时,R 两端的电压变化了多少。
2024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章末复习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知识结构
欧姆定律
电阻的测量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原理
电路图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方法
欧姆定律
内容
成立条件
表达式
注意事项
电阻
变阻器
滑动
变阻器
变阻箱
影响因素
使用方法
作用
原理
定义
重点回顾:电阻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__________的大小。通常用字母____表示。
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________。
3.其他常用电阻的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4.单位换算:1kΩ=103 Ω,1MΩ=106 Ω。
5.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电阻大小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返回知识结构图
阻碍作用
R
Ω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前往实验突破
典例精析
例1 一根铜导线的电阻为R,要使电路中的电阻变为4R,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
A.将铜导线对折起来,接在电路中
B.将铜导线用拉丝机缩短至原来的一半
C.将铜导线用拉丝机拉长至原来的两倍
D.将同样长、同样粗的铝导线代替铜导线接在电路中
C
长度变短,横截面积变大,电阻变小
铜导线体积没变,与对折效果相同
长度变为两倍,电阻增大,横截面积变为一半,电阻增大。
铝导线的电阻大于铜导线的电阻,但不是4倍关系
【方法总结】其他条件不变时,导线长度增大几倍,电阻相应增大几倍,横截面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电阻便增大为原来的几倍。
重点回顾:变阻器
1.定义: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________的元件叫变阻器。
2.符号:
3.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
________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4.铭牌:某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2A”
字样,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50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返回知识结构图
大小
长度
5.连接方式:与被控制部分电路_______联,接线柱“__________”接入电路。
6.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节
到最________。
7.作用: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知识结构图
一上一下
保护电路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典例精析
例 如图是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亮度的几种方案,你认为可能达到目的的方案是 (  )
C
灯泡被短路,灯泡始终不亮
滑动变阻器实质上与灯泡并联,也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
滑动变阻器和灯泡都被短路
重点实验突破
实验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设计和进行实验】
1.主要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或小灯泡)、带鳄鱼夹的导线、不同规格的金属丝等。
2.转换法的应用:用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电流表示数
灯泡的亮度
3.控制变量法及其应用
a.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选取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均相同的不同______制成的导体。
b. 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选取相同_______制成的____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的导体。
c. 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选取同种________制成的_______相同、___________不同的导体。
d. 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对同一个导体进行加热。
长度
横截面积
材料
材料
横截面积
长度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4.多次测量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灯泡代替电流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的不足:不能较准确的反应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9. 金属丝对折后接入电路无法得出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验的评估与改进:电流表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11.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
【交流与反思】
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没有控制导体长度
典例精析
例 某兴趣小组要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电源电压不变。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状态。
(2)该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比较导线电阻大小的,这应用了________的研究方法。
断开 
比较电流表示数的大小
转换法
(3)分别将a、b、c、d四根电阻丝接入电路,得到表格所示的数据。
电阻丝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电流表示数/A
a 0.5 0.4 锰铜合金 0.20
b 0.5 0.4 镍铬合金 0.16
c 0.5 0.2 镍铬合金 0.08
d 1.0 0.2 镍铬合金 0.04
(4)若分别将电阻丝a、b接入电路,这是为了探究电阻大小与导体的________的关系。
材料
(5)为了验证“导体电阻跟长度有关”,上表中可选用的导体是________(填导体编号)。
(6)为了探究电阻大小是否与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________(填导体编号)进行实验。
(7)某同学把一根白炽灯的钨丝串联接入图甲电路中MN之间,闭合开关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说明导体的电阻还可能跟导体的________有关。
c、d 
b、c
温度
(8)实验小组中乙、丙两位同学分别对实验小组的电路做了如下改进:乙把电流表更换为灯泡;丙在原电路中串联接入灯泡。 你认为________(选填“乙”或“丙”)同学的改进方式更好一些,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因为将电流表换为灯泡后,只能靠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且灯泡亮度在电流变化较小时不易判断;而采用丙同学的连接方式,既可以保护电路,还可以准确读出电流的大小
重点回顾: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__。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_。
正比
反比
I/A
U/V
O
R 阻值一定时
UR 电压一定时
I/A
R/Ω
O
【警示】表述电流、电阻与电压关系时,绝对不能错误的描述为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例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通过导体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______比,当在导体甲两端加上2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
甲的电流为______A;当在导体甲、
乙并联接在3V的电路中时,干路
的电流为______A。

0.4
0.9
I/A
U/V
0.5
1.0
1.5
2.0
O
0.2
0.4
0.6
2.5
3.0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0.3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重点回顾: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 ,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 。
2.公式:_________。其中 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是伏特(V),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为欧姆(Ω),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为安培(A)。
3.变形公式:求电压:________,求电阻:_________ 。
正比
反比
返回知识结构图
I=
U=IR
R=
【注意】I、U、R的同一性和同时性。
4.串、并联电路中的I、U、R的关系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路图
电流关系 I=I1=I2;I=I1=I2=…=In I=I1+I2;I=I1+I2+…+In
电压关系 U=U1+U2;U=U1+U2+…+Un U=U1=U2;U=U1=U2=…=Un
电阻关系 R=R1+R2;R=R1+R2+…+Rn;若电阻均为r,则R=nr
=+;
=++…+;
若电阻均为r,则R=
返回知识结构图
例1 某定值电阻两端加上10 V的电压时,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2 A,则其阻值为________Ω,若通过它的电流为0,则它的阻值为________Ω。
5
典例精析
5
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
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
R=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加不加电压,通不通电流无关。
例2 某已知R1:R2=2 :3,将它们接在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2 V的电路中,闭合S,则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及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是(  )
A.I1:I2=3:2,U1:U2=1:1
B.I1:I2=3:2,U1:U2=3:2
C.I1:I2=2:3,U1:U2=1:1
D.I1:I2=1:1,U1:U2=2:3
典例精析
两电阻并联,两端的电压相等,U1:U2=1 :1,
并联电路中,I1 :I2=R2 :R1=3 :2。
A 
典例精析
例3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电路正常工作。现只将S2断开,则(  )
A.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B.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不变
C.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
D.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A 
电路为R1R2的并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电压表测电源电压,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变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仍测电源电压,电流表测通过R1的电流,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减小
典例精析
例4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定值电阻R1为10 Ω,R2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片P从b端移动到a端的过程,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1)电源电压。
(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根据U=IR可求出电源电压
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R1分得电压最小,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根据 I=
解:(1)由题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题图乙可知I1=0.6 A,由I=可得,电源的电压:U=I1R1=0.6 A×10 Ω=6 V。
(2)由欧姆定律可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2===20Ω。
重点实验突破
1.实验主要器材:电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关、导线、几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如5 Ω、10 Ω、15 Ω规格的电阻)。
2.电路图:
实验一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返回知识结构图
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S
R
A
V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a.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
c.保护电路。
4.实物图的连接:
a.连接电路时开关________。
b.滑动变阻器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接法。
c.电流表____联在电路中,电压表____联在电路中,电流____进____出。
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断开
一上一下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a.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移动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b.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
6.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更换电阻后滑片移动方向的判断:
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更换大电阻,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阻值_____的方向移动;更换小电阻,应将滑片向阻值_______的方向移动。
增大
减小
实验序号 1 2 3 4
电阻R/Ω
电流I/A
【数据处理和分析】
7.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并在坐标图中画出图像。任取一组数据可利用________计算电阻,利用________计算电压。
实验序号 1 2 3 4
电压U/V
电流I/A
I/A
R/Ω
5
10
15
20
O
0.2
0.4
0.6
I/A
U/V
0.5
1.0
1.5
2.0
O
0.2
0.4
0.6
R=
U=IR
8.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进行探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中:
更换阻值大的定值电阻后,电压表示数不能调节到所需要的值是因为电源电压_______或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_______。
更换阻值较小的定值电阻后,实验无法进行的原因是电流表所选的量程______。
【交流与反思】
小灯泡灯丝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过大
过小
过小
10.多次测量的目的:获得多组数据,得出普遍规律。
11.实验改进:
(1)若电压表示数不能降低到某一数值:可通过_______电源电压、串联一个电阻或换用阻值更大的滑动变阻器等。
(2)若滑动变阻器损坏:改变____________进行多次测量。
12.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减小
电源电压
典例精析
例 小明和同学们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准备了两节新干电池、定值电阻R、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刚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发现两表指针
立即偏转,小明连接电路时不合理的地
方是____________。
开关未断开
S
R
A
V
A
B

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开关闭合前,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在零刻度线左端,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_______ (选填“A”或“B”)。
A. 电流表没调零  B.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
示数,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3 V,则电
路中存在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A
滑动变阻器短路
电流表有示数,电路为通路,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3V,则变阻器的电压为0,则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可能是变阻器短路
(4)排除所有故障后,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的位置,目的是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将滑片逐渐向B端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________,电流表示数__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变小
S
R
A
V
A
B

变小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变大,电路总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电路电流变小,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小
或根据串联分压,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分得电压变多,总电压不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小
A
S
R
A
V
A
B

实验序号 1 2 3 4 5
电压U/V 0.5 1.0 1.5 2.0 2.5
电流I/A 0.10 0.20 0.30 0.40
①实验过程中,当第3次实验结束后,若要继续测量第4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
(5)小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要使电压表示数变大,根据欧姆定律U=IR,电路的电流变大,则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向A端移动
②第5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读数是________A,小明实验中所用电阻R的电阻阻值为________Ω。
0.50
实验序号 1 2 3 4 5
电压U/V 0.5 1.0 1.5 2.0 2.5
电流I/A 0.10 0.20 0.30 0.40
5

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读数是0.5A
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 计算电阻
③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图像。
④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
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实验序号 1 2 3 4 5
电压U/V 0.5 1.0 1.5 2.0 2.5
电流I/A 0.10 0.20 0.30 0.40
(7)本实验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进行上述实验,原因是本实验需要控制________不变,小灯泡灯丝电阻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8)小明实验中所用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 20 Ω 1 A  B. 25 Ω 0.6 A  C. 30 Ω 0.4 A
返回知识结构图
电阻
温度
B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控制电阻不变
实验序号 1 2 3 4 5
电压U/V 0.5 1.0 1.5 2.0 2.5
电流I/A 0.10 0.20 0.30 0.40 0.50
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由表中数据,计算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R滑=
R滑1=25Ω
R滑2=10Ω
R滑3=5Ω
R滑4=2.5Ω
R滑5=1Ω
(9)小明在探究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后想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于是他先将5 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 V,并记下电流值。接着断开开关,将5 Ω电阻更换成10 Ω电阻(滑动变阻器滑片未动),闭合开关后,接着应做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至电压表示数为2 V,并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移动
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串联分压规律知道电压表示数会变大,需要减小电路中的电流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小为2V,因此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增大
调节方法可简记为:换大调大,换小调小。
(10)若实验中不小心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两端,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电流与电阻的正确关系 ,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实验中需要不断更换电阻,操作比较麻烦,请你写出一条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电源
电压不变,由串联电路分压原理,更换定值电阻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不变,即可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用电阻箱代替定值电阻
电阻及其影响因素
1. 下列有关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铜导线的电阻比铁导线的电阻小
B. 导体电阻越大,表明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强
C. 导体电阻越小,表示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
D. 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也相同的导线,在任何
情况下,电阻都一样大
C
2
3
4
5
6
7
8
9
1
2. 将一根电阻为R的合金丝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后,其电阻
为( D )
C. 2R D. 4R
D
2
3
4
5
6
7
8
9
1
3. [2024年1月宣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插入式电阻箱的结构示意
图,它的最大阻值是 Ω,图中A、B两个接线柱之间
的电阻是 Ω。
15 
7 
2
3
4
5
6
7
8
9
1
4. 【中考趋势题】如图所示科技小组设计的风力测定仪。金
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 ,观察灯泡L的亮度可以粗略地反映风力的大小,若要提高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取的方法是 。
滑动变阻器 
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 
2
3
4
5
6
7
8
9
1
欧姆定律及应用
5. [物理观念]请完成下列公式解读。
2
3
4
5
6
7
8
9
1
简单计算
6. (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若R1=10 Ω,R2=5 Ω,闭合开关
S,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 V,则电源电压为 。
C 
A. 2 V B. 4 V
C. 6 V D. 8 V
2
3
4
5
6
7
8
9
1
(2)[2023·合肥庐阳模拟]如图2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
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20 Ω。ab间不接入电阻
时,闭合开关,c点的电流为0.3 A;若c点的电流变为
0.5 A时,ab间接入电阻的阻值为 Ω。
30 
2
3
4
5
6
7
8
9
1
点拨:a、b间不接入电阻时,电路为R的简单电路,c点
的电流为通过R的电流,由I=知电源电压U=IR=0.3
A×20 Ω=6 V;当a、b间接入电阻时,两电阻并联,c点的电流为通过R和a、b间的电流之和,由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知通过a、b间的电流Iab=I'-I=0.5 A-0.3 A=0.2 A,由I=得a、b间接入电阻的阻值Rab===30 Ω。
2
3
4
5
6
7
8
9
1
图像问题
7. (1)如图1所示,A、B、C为三个通电导体的I-U图像,由
图可知,电阻最小的导体是 (填“A”“B”或
“C”)。
A 
(第7题图1)
2
3
4
5
6
7
8
9
1
(2)如图2所示,是定值电阻R和小灯泡L电流随电压变化的
图像,由图像可知 (填“甲”或“乙”)是小灯泡
的I-U图像,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Ω。
甲 
10 
(第7题图2)
2
3
4
5
6
7
8
9
1
(3)如图3(a)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如图(b)所示为电流表示数与两个
电压表示数的关系图像,由图(b)可以看出: (填
“甲”或“乙”)是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V2示数的关系
图像,电源电压为 V,R2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化范
围是 Ω。
乙 
6 
0~20 
(第7题图3)
2
3
4
5
6
7
8
9
1
(4)如图4甲所示,R1是电阻箱,R2是定值电阻。闭合开关
S,改变R1的阻值,两电压表示数与R1阻值变化关系图
像如图乙所示,已知图线①和②相互平行。则 是
V1示数和R1的关系图线,供电设备两端的电压
,电路中电流随R1的增大而 。
② 

大 
不变 
(第7题图4)
2
3
4
5
6
7
8
9
1
比例问题
8. (1)[2023·安徽名校联考一模]如图1所示,R1和R2串联在电
路中,闭合开关S,发现两电压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完全一
样,若将R1和R2并联在电路中,则流过R1和R2的电流之比
为 。
4∶1 
2
3
4
5
6
7
8
9
1
(2)[2024·铜陵月考]如图2所示,当S闭合,甲、乙两表为
电压表时,两表示数比为U甲∶U乙=7∶2,则关于图中各
个元件的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C 
A. 两个电阻的比值为R1∶R2=7∶2
B. 两个电阻的比值为R1∶R2=5∶3
C. 当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表示数比为
I甲∶I乙=5∶7
D. 当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流过R1的电流和流过R2的电流之比为I1∶I2=5∶2
2
3
4
5
6
7
8
9
1
项目式探究
9. 【创新题·新考法】学校“水培种植小屋”的蔬菜适宜生
长的温度在10~30 ℃之间,学习小组利用热敏电阻和电阻
箱设计温度报警电路,电阻箱是可以调节并显示阻值的变
阻器。
(1)实验获得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如表:
温度t/℃ 0 10 20 30 40
阻值Rt/Ω 2 800 1 800 1 200 800 600
分析数据可得: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小 
2
3
4
5
6
7
8
9
1
(2)根据上述探究结果,设计报警电路。
实验器材:电源(恒为12 V)、热敏电阻Rt、电阻箱
R0(0~9 999 Ω)、数字电压表 (U≥7.2 V时报警)、数字
电流表 (I≥6 mA时报警)、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设计要求:小屋温度t≥30 ℃或t≤10 ℃时都有一个电
表报警。
2
3
4
5
6
7
8
9
1
①如图所示的虚线框中的电路图是学习小组设计的报警
电路,但它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请你根据设计要求将电
路图补画完整。
解:如图所示。
2
3
4
5
6
7
8
9
1
②设计的电路中,电阻箱R0应调为 Ω。当温度
降低到10 ℃时电路报警,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为 mA。
1 200 
4 
2
3
4
5
6
7
8
9
1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