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同步导学案
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大致时间(10世纪起)和主要区域(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了解大学兴起的时间(12世纪前后)和早期著名大学的分布,构建城市与大学兴起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中世纪城市平面图、市民与领主斗争的史料片段、大学课程设置表等,证实城市的工商业特征、自治斗争的历史事实和大学的教育内容。
历史解释:通过对城市兴起原因、自治方式的分析,解释中世纪城市成为“相对自治共同体”的原因;结合城市发展与大学兴起的关系,解释城市对大学产生的推动作用。
家国情怀:认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西欧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理解工商业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通过了解大学的兴起,感受知识传承与创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培养对教育的重视。
唯物史观:理解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农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结果,认识工商业发展是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经济基础;理解大学的兴起是城市发展、社会需求(如法律、医学人才)的产物,体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间、原因和发展过程;城市的自治斗争及自治形式;大学兴起的背景、早期大学的特点。
难点:理解城市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如市民阶层壮大、冲击封建制度等);分析城市与大学兴起的内在联系;认识城市自治的实质。
基础考点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兴起背景:从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争取自由和自治:
(1)原因:领主任意征税,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2)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代表:琅城起义)
(3)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4)局限: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辨易混 自治城市一定是自由城市,自由城市不一定是自治城市。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
2.身份转换: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并享有自由。
3.阶级演化:
三、大学的兴起
背景 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
地位 欧洲中世纪教育是“最美好的花朵”
特权 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
课程设置 内容 基础课程(文法等)和专业课程(神学等)
特点 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达标训练
1. “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表述的是西欧大学兴起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特点
2. 12-15世纪的欧洲大学通过官方特许状,获取了免税、司法管辖、生活和教学秩序不受干扰、迁徙等权利,这体现了欧洲大学的(  )
A.自治地位 B.严格等级 C.多元文化D.基本义务
3. 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指(  )
A.教会的统治 B.庄园的流行 C.城市的自治D.大学的兴起
4.13世纪,西欧市民阶级以一种近乎迷信的尊敬守护领主颁发的“特许状”,将其镌刻在城市的重要场所,或者藏在保险柜里再加上三道锁。如果领主出现违反特许状的情况,特许状可以为他们的反抗辩护。由此可见特许状(  )
A.是城市自由和自治权的保障 B.明确了领主对市民的土地分封
C.使市民完全摆脱了领主控制 D.是市民在庄园法庭维权的依据
5.13世纪的英国学者马修·帕里斯在《大编年史》中记载:“市民们组建行会,规范手工业生产与商业交易,城市的市场上不仅有本地的农产品,还出现了来自佛兰德的毛织品、意大利的香料。”这则材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的强化 B.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
C.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 D.王权与教权矛盾尖锐
6.如图为11-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可知当时欧洲(  )
A.大学兴起与发展状况 B.高等教育已全面普及
C.庄园遍布于世界各地 D.城市摆脱了神权影响
7.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完全摆脱了封建领主控制 B.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C.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D.在规模上微不足道
8.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及贸易发展,行业在竞争过程中,要想保持优势地位,就需要对拥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员进行管理,而这些专业人员需要进入专门的教育组织进行培训,来提高专业能力。这表明(  )
A.中世纪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 B.城市发展推动大学的兴起
C.新兴城市获得了一定自主权 D.大学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9.1432年,博洛尼亚大学章程中明确规定:任何情况下……地方政府无权擅自逮捕扣押学生。即便学生因携带武器遭到当局指控,大学也有权将其保释。这一规定表明中世纪的大学(  )
A.拥有免赋税特权 B.章程体系完善
C.教育自主性强 D.享有司法特权
10.公元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中提到:“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 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与法律赐予彼等”,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 B.大学的自治地位
C.西欧庄园的流行 D.城市的自治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单就人口和贸易而言,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这些城市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的地位显得十分独特。可以说,恰恰因为它们是刚刚形成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结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而这种精神正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区都没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经济地位,并概括其兴起带来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文明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10 AADAB ACBDD
11.(1)主要区别:中世纪西欧城市规模小,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以经济职能为主;中国古代城市一般是政府统治中心,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规模大,控制很严,市民没有自治权。
(2)经济地位:工商业中心;变化:逐步摆脱封建约束,获得自由或自治权利;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开始出现早期的资产阶级;商业文明逐渐流行。
(3)历史作用:中世纪西欧城市文明孕育了近现代文明;促进了西欧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