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日本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 古代日本 同步导学案
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与影响,认识到生产关系调整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规律性。
时空观念:结合时间轴梳理古代日本发展的关键节点(大和政权统一、大化改新、幕府统治建立),结合地图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及与中国的交流通道,建立时空概念。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大化改新诏书节选等史料,提取改革措施的关键信息,学会从史料中佐证历史结论,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
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及古代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表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现象与历史联系。
家国情怀:认识到文明交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培养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幕府统治的建立与特点。
难点: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古代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作用。
基础考点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3.统治: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时间 从646年开始 人物 孝德天皇
学习方向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影响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三、幕府统治
1.背景: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武士团形成。
2.标志:12世纪晚期,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3.特点: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达标训练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新经济政策 C.明治维新D.罗斯福新政
2.646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  )
A.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日本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甚至连名称与走向都相同。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大和政权的建立 B.大化改新的影响
C.幕府统治的强化 D.明治维新的推动
4.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的战争使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此时中国唐朝的统一、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此材料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的(  )
A.内容 B.性质 C.背景 D.意义
5.大化改新前,部民是主要生产者,没有人身自由。大化改新后,国家占有土地,班给公民口分田,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而公民紧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这说明大化改新 (  )
A.提高了地方管理职能 B.加强了武士阶层的力量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推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6.日本自“大化”开始,至今共使用了248个年号,这些年号大多出自中国典籍。这反映了(  )
A.社会转型的实现 B.中国文化的影响
C.明治维新的成效 D.日本文化的消失
7.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
A.大化改新取得胜利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幕府统治由此开始 D.天皇大权独揽
8.幕府统治,又名“武家政治”,表现为军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进行统治。下列内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
B.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C.幕府频繁参与皇室、贵族间的权力斗争
D.社会局势动荡,土地私有与兼并盛行
9.某考古队在奈良发现一块8世纪的木简,其上记载:“废除世袭氏姓,仿唐制设国、郡、里,田土归于公家。”该木简记录的改革措施最可能出自(  )
A.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 C.明治维新D.戊戌变法
10.日本大化改新前“各个氏实际上是一支支独立倾向很强的政治势力”,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甚至拥有独立的武装。这种状况促使日本 (  )
A.学习唐朝强化集权 B.废藩置县强化统治
C.对外扩张掠夺资源 D.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摘编自部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6—9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制实力强大,政局混乱……凡田,六年一班(赐给)……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日本《田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封建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根据材料概括日本为解决危机采取的经济措施。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在影响上有何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0 ABBCD BCAAA
11.(1)变化:由无偿的赏赐变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特点:等级森严;权利与义务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大化改新;措施: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共同之处:都确立了封建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