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同步导学案
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认识宗教信仰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宗教、政治)的相互作用。
时空观念:结合《阿拉伯帝国示意图》和时间轴,梳理阿拉伯半岛统一(7世纪)、阿拉伯帝国扩张(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的时空进程,明确关键时间节点与疆域范围。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伊斯兰教经典节选、《天方夜谭》故事片段等材料,提取阿拉伯文化的核心特征,学会从史料中佐证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归纳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的作用,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阿拉伯数字”“翻译运动”等历史现象的意义。
家国情怀:认识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价值,培养对多元文明的尊重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基本史实;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
难点:理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中的推动作用;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基础考点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化成就:
领域 成就
数学 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2.阿拉伯人的贡献: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达标训练
1. 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的是(  )
A.斯巴达人 B.罗马人 C.日耳曼人D.阿拉伯人
2.西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初期实际上已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保留了下来,并将其传回欧洲。由此可见阿拉伯人(  )
A.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欧洲文化 B.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C.用理性之光驱散了愚昧黑暗 D.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3.如图是阿拉伯的一种水力自动计时的时钟,该时钟造型中的龙来自中国,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不死鸟让人想到埃及,水利装置则不禁让人想到古希腊。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  )
A.领先于其他国家文化 B.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C.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D.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
4.他们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了欧洲。他们是(  )
A.罗马人 B.希腊人 C.雅利安人D.阿拉伯人
5.在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这客观上都有利于(  )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
C.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6.下图的古代帝国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宗教本位、承上启下、连贯东西”的特点。以下成果与“连贯东西”有关的是(  )
A.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B.佛教的传播
C.马铃薯的传播 D.希腊文化的传播
7.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他带来了一部经典,直到今天,还被五分之一的人类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材料中的“帝国”指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8.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多次引用阿拉伯天文学家尔巴塔尼的数据,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如Altair(天鹰座α),Dennb(天鹅座α)等,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苏菲,此外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 B.促进世界宗教的交融
C.借鉴他国优秀的文化 D.孕育欧洲近代的文化
9.伊斯兰帝国在文化、数学和科学发明等领域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人翻译了许多希腊文著作,并创造出自己的文化。8世纪初,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数千年文明区的深厚积淀 B.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C.信仰与征服的持久性力量 D.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0.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穆罕默德”、“安拉”、“穆斯林”等信息,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D.犹太教
11.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阿拉伯人直接接受了拜占庭的土地制度,借用了拜占庭的部分官制和管理模式,吸收了拜占庭的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接收和保护了拜占庭的城市建筑,保存了拜占庭大批的图书资料和艺术珍品等等。阿拉伯人自己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造,变成阿拉伯(伊斯兰化)的东西。
——王三义《阿拉伯文明与拜占庭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总之,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明是如何受益于拜占庭文明的。
(3)材料三中“革新”指的是哪一事件 它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0 DACDC ACADC
11.(1)共同之处:君权神授,都认为所居地为世界中心,统治区域认识模糊等。
(2)如何:阿拉伯文明直接接受了拜占庭的土地制度、部分官制和管理模式,吸收了拜占庭的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接收并保护了拜占庭的城市建筑,保存了拜占庭大批的图书资料和艺术珍品,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造,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化)的文化。
(3)事件:大化改新;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认识: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文明交流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