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2024)43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2024)43页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副标题:规律推导 实例解析 综合计算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掌握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掌握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能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路的计算问题。
学会分析复杂电路的连接方式,培养电路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体会欧姆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核心作用,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幻灯片 3: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回顾
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 I = I_1 = I_2 = \dots = I_n \)。
电压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 U = U_1 + U_2 + \dots + U_n \)。
电阻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 R_{\text{ }} = R_1 + R_2 + \dots + R_n \)。
电路图示例:绘制两个定值电阻串联的电路图,标注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测量总电压和各电阻电压),明确电流路径和电压测量对象。
幻灯片 4: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推导
总电阻推导:
根据欧姆定律,总电压\( U = I R_{\text{ }} \),各电阻电压\( U_1 = I R_1 \),\( U_2 = I R_2 \)。
由串联电压规律\( U = U_1 + U_2 \),代入得\( I R_{\text{ }} = I R_1 + I R_2 \)。
两边约去电流\( I \)(\( I \neq 0 \)),可得\( R_{\text{ }} = R_1 + R_2 \),推广到 n 个电阻串联:\( R_{\text{ }} = R_1 + R_2 + \dots + R_n \)。
电压分配规律:
由\( U_1 = I R_1 \),\( U_2 = I R_2 \),可得\( \frac{U_1}{U_2} = \frac{R_1}{R_2} \),即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结论: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
幻灯片 5:串联电路计算示例
例题 1:两个电阻\( R_1 = 10 \)、\( R_2 = 20 \)串联在电压为 30V 的电源上,求:
电路的总电阻;
电路中的总电流;
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
解答步骤:
总电阻\( R_{\text{ }} = R_1 + R_2 = 10 + 20 = 30 \)。
总电流\( I = \frac{U}{R_{\text{ }}} = \frac{30V}{30 } = 1A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I = I_1 = I_2 = 1A \))。
\( U_1 = I R_1 = 1A \times 10 = 10V \),\( U_2 = I R_2 = 1A \times 20 = 20V \)。
验证:\( U_1 + U_2 = 10V + 20V = 30V = U \),符合串联电压规律;\( \frac{U_1}{U_2} = \frac{10V}{20V} = \frac{1}{2} = \frac{R_1}{R_2} \),符合电压分配规律。
幻灯片 6: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回顾
电流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 I = I_1 + I_2 + \dots + I_n \)。
电压特点: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即\( U = U_1 = U_2 = \dots = U_n \)。
电阻特点: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即\( \frac{1}{R_{\text{ }}} = \frac{1}{R_1} + \frac{1}{R_2} + \dots + \frac{1}{R_n} \)。
电路图示例:绘制两个定值电阻并联的电路图,标注电源、开关、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明确电流分支和汇合路径。
幻灯片 7: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推导
总电阻推导:
根据欧姆定律,干路电流\( I = \frac{U}{R_{\text{ }}} \),各支路电流\( I_1 = \frac{U}{R_1} \),\( I_2 = \frac{U}{R_2} \)。
由并联电流规律\( I = I_1 + I_2 \),代入得\( \frac{U}{R_{\text{ }}} = \frac{U}{R_1} + \frac{U}{R_2} \)。
两边约去电压\( U \)(\( U \neq 0 \)),可得\( \frac{1}{R_{\text{ }}} = \frac{1}{R_1} + \frac{1}{R_2} \),推广到 n 个电阻并联:\( \frac{1}{R_{\text{ }}} = \frac{1}{R_1} + \dots + \frac{1}{R_n} \)。
电流分配规律:
由\( I_1 = \frac{U}{R_1} \),\( I_2 = \frac{U}{R_2} \),可得\( \frac{I_1}{I_2} = \frac{R_2}{R_1} \),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结论:并联电路中,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小。
幻灯片 8:并联电路计算示例
例题 2:两个电阻\( R_1 = 15 \)、\( R_2 = 30 \)并联在电压为 15V 的电源上,求:
各支路的电流;
干路的总电流;
电路的总电阻。
解答步骤:
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U = U_1 = U_2 = 15V \),\( I_1 = \frac{U}{R_1} = \frac{15V}{15 } = 1A \),\( I_2 = \frac{U}{R_2} = \frac{15V}{30 } = 0.5A \)。
干路总电流\( I = I_1 + I_2 = 1A + 0.5A = 1.5A \)。
总电阻计算:方法一(公式法)\( \frac{1}{R_{\text{ }}} = \frac{1}{15 } + \frac{1}{30 } = \frac{2 + 1}{30 } = \frac{3}{30 } = \frac{1}{10 } \),故\( R_{\text{ }} = 10 \);方法二(欧姆定律)\( R_{\text{ }} = \frac{U}{I} = \frac{15V}{1.5A} = 10 \)。
验证:\( I_1 + I_2 = 1A + 0.5A = 1.5A = I \),符合并联电流规律;\( \frac{I_1}{I_2} = \frac{1A}{0.5A} = 2 = \frac{R_2}{R_1} = \frac{30 }{15 } \),符合电流分配规律。
幻灯片 9:串、并联电路电阻规律的拓展
串联电阻的等效理解:
串联电阻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R_{\text{ }} > R_1 \),\( R_{\text{ }} > R_2 \))。
若 n 个相同电阻\( R \)串联,总电阻\( R_{\text{ }} = nR \)(如 3 个 5Ω 电阻串联,总电阻 15Ω)。
并联电阻的等效理解:
并联电阻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R_{\text{ }} < R_1 \),\( R_{\text{ }} < R_2 \))。
若 n 个相同电阻\( R \)并联,总电阻\( R_{\text{ }} = \frac{R}{n} \)(如 2 个 10Ω 电阻并联,总电阻 5Ω)。
两个电阻并联的简化公式:\( R_{\text{ }} = \frac{R_1 R_2}{R_1 + R_2} \)(仅适用于两个电阻并联)。
幻灯片 10: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步骤 1:判断电路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电流路径只有一条,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不工作,其他都不工作)。
并联电路:电流路径有多条,用电器互不影响(一个不工作,其他仍能工作)。
技巧:拆除法 —— 拆除一个用电器,若其他用电器停止工作,则为串联;若仍工作,则为并联。
步骤 2:明确电表测量对象:
电流表:与被测电路串联,测量通过该电路的电流。
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测量该电路两端的电压。
技巧:“去表法” 分析电路 —— 将电流表视为导线,电压表视为断路,简化电路后判断连接方式。
步骤 3:运用规律计算:
串联电路:先算总电阻,再算总电流,最后算各部分电压。
并联电路:先算各支路电流,再算总电流,最后算总电阻(或直接用并联电阻公式)。
幻灯片 11:综合计算示例(串、并联结合)
例题 3:如图所示,\( R_1 = 5 \),\( R_2 = 10 \),电源电压为 15V。开关 S 闭合后,求:
电路的总电阻;
电流表 A 和 A 的示数(A 测干路电流,A 测 R 电流)。
电路分析:\( R_1 \)与\( R_2 \)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电压(15V),A 测干路电流,A 测 R 支路电流。
解答步骤:
总电阻\( \frac{1}{R_{\text{ }}} = \frac{1}{R_1} + \frac{1}{R_2} = \frac{1}{5 } + \frac{1}{10 } = \frac{3}{10 } \),故\( R_{\text{ }} = \frac{10}{3} \approx 3.33 \)。
A 示数(R 电流)\( I_2 = \frac{U}{R_2} = \frac{15V}{10 } = 1.5A \);R 电流\( I_1 = \frac{U}{R_1} = \frac{15V}{5 } = 3A \);A 示数(干路电流)\( I = I_1 + I_2 = 3A + 1.5A = 4.5A \)。
幻灯片 12:电路动态分析(滑动变阻器的影响)
串联电路动态分析:
示例:定值电阻\( R_1 \)与滑动变阻器\( R_2 \)串联,电源电压不变,滑片右移(\( R_2 \)增大)。
分析过程:\( R_2 \uparrow \to R_{\text{ }} = R_1 + R_2 \uparrow \to I = \frac{U}{R_{\text{ }}} \downarrow \to U_1 = I R_1 \downarrow \to U_2 = U - U_1 \uparrow \)。
结论:电流表示数变小,\( R_1 \)电压变小,\( R_2 \)电压变大。
并联电路动态分析:
示例:定值电阻\( R_1 \)与滑动变阻器\( R_2 \)并联,电源电压不变,滑片右移(\( R_2 \)增大)。
分析过程:各支路电压不变(等于电源电压)→ \( I_1 = \frac{U}{R_1} \)不变,\( I_2 = \frac{U}{R_2} \downarrow \to \) 干路电流\( I = I_1 + I_2 \downarrow \)。
结论:\( R_1 \)电流不变,\( R_2 \)电流变小,干路电流变小。
幻灯片 13:常见错误分析与纠正
错误 1:串联电路中认为各电阻电压相等,忽略电压与电阻的正比关系。
纠正:串联电路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只有电阻相等时电压才相等,电阻不同则电压不同。
错误 2:并联电路中总电阻计算错误,直接将电阻相加。
纠正:并联总电阻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两个电阻并联可用\( R_{\text{ }} = \frac{R_1 R_2}{R_1 + R_2} \)计算。
错误 3:动态电路分析时,忽略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或混淆电流、电压的变化方向。
纠正:分析时以电源电压不变为基础,按 “电阻变化→总电阻变化→总电流变化→部分电压变化” 的逻辑推导。
错误 4:电表测量对象判断错误,将并联电路中电压表读数误认为等于某一支路电压。
纠正: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电压表无论测哪条支路电压,读数都等于电源电压。
幻灯片 14:知识梳理与思维导图
串联电路:
电流:\( I = I_1 = I_2 \)
电压:\( U = U_1 + U_2 \)
电阻:\( R_{\text{ }} = R_1 + R_2 \)
规律:\( \frac{U_1}{U_2} = \frac{R_1}{R_2} \)
并联电路:
电流:\( I = I_1 + I_2 \)
电压:\( U = U_1 = U_2 \)
电阻:\( \frac{1}{R_{\text{ }}} = \frac{1}{R_1} + \frac{1}{R_2} \)
规律:\( \frac{I_1}{I_2} = \frac{R_2}{R_1} \)
核心公式:欧姆定律\( I = \frac{U}{R} \)及变形式\( U = IR \)、\( R = \frac{U}{I} \)。
思维导图:以串、并联电路为分支,分别呈现电流、电压、电阻关系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标注关键公式和规律。
幻灯片 15:课堂练习
串联电路中,\( R_1 = 3 \),\( R_2 = 6 \),总电压为 9V,则总电阻为______Ω,总电流为______A,\( R_1 \)两端电压为______V。
并联电路中,\( R_1 = 20 \),\( R_2 = 30 \),电源电压 12V
2024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 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联电路中的电学问题。(重点)
2. 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并联电路中的电学问题。(重点)
3. 典例应用及方法提炼。(难点)
1. 欧姆定律
(1)内容:
(2)数学表达式: 。
(3)变式: 、 。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 =
U
R
R=
U
I
U= IR
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电路图 电流 电压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L2
L1
L2
L1
s
I = I1 = I2
I = I1 + I2
U = U1 + U2
U= U1 = U2
探索新知
知识点 1 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
一、串联电路中电阻特点
U = IR
U1 = I1R1
U2 = I2R2
U = U1 + U2
IR = I1R1 + I2R2
R = R1 + R2
总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有什么特点?
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
+ =
(越串越大)
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1. 若有 n 个电阻 R1、R2、…、Rn 串联,则它们的总电阻
R总 等于多少?
R总 = R1 + R2 + … + Rn
2. 若有 n 个相同阻值的电阻串联,总电阻为多少?
R总 = nR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有什么特点?
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有什么比例关系?
U1
R1
I1 =
U2
R2
I2 =
I1 = I2
U1
R1
=
U2
R2
U1
U2
=
R1
R2
(阻大压大)
总结:串联分压,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总 结:
1. 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2. 串联电路分压规律:
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即:R总 = R1 + R2
即:
U1
U2
=
R1
R2
为开展科技活动,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开关 S2,控制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电压的工作电路,如图 1 所示,电源电压为 18 V。此外,利用实验测得通过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 2 所示。
图 1
图 2
例 题 1
图 1
图 2
(1)电阻 R1 是多少?
解:从图 2 可知,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U′ 为 19 V 时,通过它的电流I′ 为 0.95 A。由欧姆定律可得
U′
I′
19 V
0.95 A
R1 = = = 20 Ω
(2)闭合开关 S1,要使开关 S2 断开时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变为 16 V,另一个电阻器的电阻 R2 应为多少?
解:S2 断开后,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U1 为 16 V。根据欧姆定律,此时通过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的电流
U1
R1
16 V
20 Ω
I1 = = = 0.8 A
图 1
由于 S2 断开时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和电阻为 R2 的电阻器是串联的,因此它们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 U。
此时电阻为 R2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U2 = U- U1 = 18 V-16 V = 2 V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此时通过电阻为 R2 的电阻器的电流
I2 = I1 = 0.8 A
由欧姆定律可得
U2
I2
2 V
0.8 A
R2 = = = 2.5 Ω
图 1
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
图 1
解:S2 断开后,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U1 为 16 V。根据欧姆定律,此时通过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的电流
U1
R1
16 V
20 Ω
I1 = = = 0.8 A
由串联电路电阻规律 R总= R1 + R2 可得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R总=
U总
I1
18 V
0.8 A
= = 22.5 Ω
R2 = R总- R1 = 22.5 Ω-20 Ω = 2.5 Ω
方法三
解:由于 S2 断开时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和电阻为 R2 的电阻器是串联的,因此它们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 U。
此时电阻为 R2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U2 = U- U1 = 18 V-16 V = 2 V
由串联电路分压规律 可得
U1
U2
R1
R2
=
R2 = 2.5 Ω
知识点 2 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
(1)并联电路中各处的电压_______;
相等
即:U总 = U1 = U2
(2)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_______;
之和
即:I总 = I1 + I2
并联电路的电阻有什么特点呢?
一、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由欧姆定律 可知:
U
R
I =
U
R并
I =
U1
R1
I1 =
U2
R2
I2 =
I = I1 + I2
U
R并
= +
U1
R1
U2
R2
1
R并
= +
1
R1
1
R2
总结: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有什么特点?
特点: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1. 当只有两个电阻并联在电路中时:
1
R并
= +
1
R1
1
R2
=
R1 + R2
R1R2
2. n 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总电阻 R总 =
R
n
(越并越小)
R总 =
R1R2
R1+R2
二、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比例关系?
U1 = I1R1
U2 = I2R2
U1 = U2
I1R1 = I2R2
R2
R1
=
I1
I2
(阻大流小)
总结:并联分流,电流之比等于电阻之比的倒数。
总 结:
1. 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串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2. 并联电路分流规律:
1
R总
= +
1
R1
1
R2
R总 =
R1R2
R1 + R2
电流之比等于电阻之比的倒数。
I1
I2
=
R2
R1
如图所示,一个电阻器的电阻 R1 为 10 Ω,开关 S1 闭合、S2 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1.2 A,再把 S2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
变为 1.5 A。
(1)开关 S1 闭合、S2 断开时,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开关 S1 闭合、S2 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等于通过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的电流 I1。由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阻为 R1 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U1 = I1R1 = 1.2 A×10 Ω = 12 V.
例 题 2
(2)另一个电阻器的电阻 R2 是多少?
由于两个电阻器是并联的,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即 U2 = U1 = 12V,且电流表的示数等于通过两个支路的电流之和 I,因此 S2 闭合后通过电阻为 R2 的电阻器的电流
I2 = I-I1 = 1.5 A-1.2 A = 0.3 A.
由欧姆定律可得
U2
I2
12 V
0.3 A
R2 = = = 40 Ω
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
U = IR总
R总 =
U
I
=
12
1.5
= 8 Ω
R总 =
R1R2
R1 + R2
8 =
10R2
10 + R2
R2 = 40 Ω
方法三
I1 = 1.2 A
I2 = I-I1 = 1.5 A-1.2 A = 0.3 A
I1
I2
=
R2
R1
1.2
0.3
=
R2
10
R2 = 40 Ω
知识点1 电阻的串联及简单计算
1.【演绎推理】如图所示,由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知 ,即
,可见 _________。
2.将 、 两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为____ ,它们串联后接到电
压为 的电源上,电路中的电流为____A。
12
0.5
3.学了电阻的串联后,小涵归纳了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
C
A.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每个分电阻都小
B.两个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C.两个阻值均为的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为
D.串联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电阻变大,总电阻都会变小
4.在串联电路中,阻值相同的两个电阻的两端加 电压时,通过的电
流为 ,则一个电阻的阻值为( )
C
A. B. C. D.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
和均为定值电阻,其中 ,
,为单刀双掷开关。当闭合,与
连接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求:
(1)电阻 两端的电压。
解:闭合,将与相连时,电阻 两端的电压

(2)电源电压 。
解:电源电压 。
(3)将与相连时,电流表的示数为,电阻 的阻值。
解:闭合,将与相连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
电阻的阻值 。
知识点2 串联分压
6.【演绎推理】电阻 ,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通过 、
的电流之比为_____,、两端的电压之比 为_____。
7.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源电压为 ,
, ,则电压表示数为___ 。
3
(第7题)
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不变,当开关 闭合时,电压表
的示数为___;当开关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则和
的电阻之比为_____。
6
(第8题)
9.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后,电压表、 的指针偏转均
如图乙所示,则两端电压为___,电阻和 的电阻之比是_____。
8
10.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滑动变阻器 铭牌上标
有“”字样,的阻值为 ,为了不损坏滑动变阻器 ,
则其接入电路的阻值应不小于___ 。
4
11.一盏正常工作时电压为、电阻为 的电灯接在 的电路上,
要让电灯正常工作,应该( )
A
A.串联一个 的电阻 B.串联一个 的电阻
C.并联一个 的电阻 D.串联一个 的电阻
12.[2024连云港三模]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
滑动变阻器滑片从最左端移至最右端的过程中,
电压表示数及滑动变阻器 接入电路电阻的变
化情况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通过的电流变化范围为 ;
②电源电压为 ;
③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
④滑片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之比变小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④
(第13题)
13.[2024吉林期中]如图是地磅的工作原
理示意图,秤台连在竖直弹簧上,电路与恒
压电源连接。未称量时,滑动变阻器 的滑
片在最上端,称量时,滑片 向下滑动。
闭合开关 ,车辆的总质量越大时,电压表
的示数______,电流表的示数______。
(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变大
不变
(第14题)
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电阻、、 的
阻值均为 ,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压恒为 的
电路中。某同学误将一个电流表并联在电阻 两
端,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则通过电阻 的
电流为___A,电源电压为____ ;若撤去电流表,
0
36
12
将一个电压表并联在电阻的两端,则电压表示数为____ 。
15. 小孟在实验室设计了一款测
量物体重力的装置,其示意图如图甲,物体放
在有弹簧支撑的托盘上,弹簧底部固定,该装
置可以通过电表示数的转换测出重力大小。图
乙是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与被测物体重力 的关系图像。电源电
压恒为,定值电阻为 ,电流表测量范围为 ,电压
表测量范围为,变阻器标有“ ”字样。
(1)闭合开关,当电流表示数时,求物体的重力 。
解:由图可知,与串联,闭合开关,当电流表示数 时,
电路中总电阻为 ,此时 的阻值
,根据图乙可知,此时物体的重
力为 。
(2)在保证电路各元件安全的情况下,求 的变化范围。
解:因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故 能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结合电流表测量范围、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
最大电流可知,电路的最大电流,此时 的阻值最
小, ,当物体重力为 时,
取最大阻值 ,电路中电流最小,此时电路安全,故
。综上, 的变化范围为 。
课堂小结
串联 并联
电路图
电流 I = I1 + I2 I = I1 + I2
电压 U = U1 + U2 U = U1 + U2
电阻 R = R1 + R2
电压与电流 分配关系
1
R
= +
1
R1
1
R2
U1
U2
=
R1
R2
I1
I2
=
R2
R1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