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次北固山下》,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掌握五言律诗的语言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赏析。(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诗人王湾的思乡情感及其在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生能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通过绘画或文字创作表达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次北固山下》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所蕴含的时空转换与哲理,培养学生通过自然景象感悟人生哲思的能力,提升其文学鉴赏与思辨素养。(2)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分析诗歌中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的联系,培养跨学科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解。教学准备:(1)互动白板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北固山及其周边环境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地理和历史信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背景和地理特征。(2)《次北固山下》配套教材和注释集: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诗歌注释、背景知识和赏析指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3)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用于展示北固山和长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让学生通过互动式地图探索和学习,加深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 展示北固山及其周边环境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图片。这是北固山及周边地区的美丽景色。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哇,好美啊!真想亲眼去看看。) (教师:是的,北固山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诗来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地方。) 简要介绍王湾的生平和《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湾生活在唐代,他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并被授予荥阳县主簿的职位。后来,他在开元五年参与了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主持的校正群籍工作,与元行冲等人合作编撰了《群书四部录》200 卷。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王湾游历江南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教师:大家对王湾这位诗人有什么了解吗?) (生:我知道他是唐代的诗人,写了很多山水诗。) 二、文学鉴赏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节奏、韵律和停顿。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次北固山下》,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停顿。)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教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每句五个字,通常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音步。韵脚是 “前、悬、年、边”。首句仄起不押韵,而后三句都押韵,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现在我们再读一遍,体会这种美感。) (学生齐读诗歌)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描绘的是北固山下的景色?) (生: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海日、江春。) (教师:很好,这些词展现了北固山下的自然美景。那么,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思乡之情。) (教师:非常正确。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中?) (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教师: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还有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对比、象征。) (教师:不错,比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新旧交替的自然现象,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现在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生:这句诗描绘了江水涨潮后两岸显得更加开阔,风向正好,船帆高悬的景象。) (教师:非常好。这种景象给诗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生:可能是感到心情舒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师:没错,正是这种开阔、宁静的景象让诗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这种心情也反映在了诗句中。)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诗人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教师:下面我们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分享你们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和总结。) (生 A:我认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生 B:我注意到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句诗,它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让人感到非常动人。) (教师:大家都理解得很好。不同的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三、美术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构思绘画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教师:同学们,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想象空间,下面请你们根据诗歌的内容,构思一个绘画作品的主题和构图。你想画什么场景?) (生:我想画北固山下的景色,包括青山、绿水、潮平岸阔。) (教师:很好,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心中的北固山画出来。) 提供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由创作。 (教师:好,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构思开始作画。老师会在旁边指导你们。) (学生开始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这位同学,你的构图很独特,可以加一些细节,比如远处的小船或者飞翔的鸟儿,让画面更生动。) (生调整构图,继续完善作品。) 四、地理知识拓展 结合诗歌中的地理元素,介绍北固山、长江等地理知识。 (教师:《次北固山下》提到的北固山和长江有哪些地理特点呢?) (生: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教师:非常好。北固山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生:北固山位于东经 119°36′,北纬 32°14′左右,属于海洋性气候,兼具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 (教师: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全长 6397 公里,流经 11 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达到 180 万平方公里。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北固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王湾的创作有何影响?) (生:北固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王湾的创作灵感。) (教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长江的壮丽景象也给诗人带来了创作的素材和情感寄托。) (教师:非常好。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创作的背景,还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北固山和长江的地图和图片,讲解相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师:通过这些地图和图片,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北固山和长江的地理位置。大家可以看到,北固山就在长江边,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对诗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探讨地理文化与文学作品的联系。 (教师: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你们觉得地理环境对王湾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生:北固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王湾的创作灵感。) (教师: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长江的壮丽景象也给诗人带来了创作的素材和情感寄托。) (教师:非常好。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创作的背景,还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总结与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教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你们的绘画作品,并介绍一下你们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学生依次上台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 (生 C:我画的是北固山下的景色,包括青山、绿水和远处的小船。我觉得这样更能体现诗句中的意境。) (生 D:我画了一幅日出的场景,表现了 “海日生残夜” 的感觉。我还画了一些飞翔的鸟儿,让画面更生动。) (教师:两位同学的作品都很有创意,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意境。) 教师总结本次跨学科教学的收获和体会,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师: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不仅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还通过美术创作和地理知识的拓展,全面了解了北固山和长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使我们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增强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布置作业:(1)结合《次北固山下》中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句,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此句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绘制一幅北固山地理位置图,并标注出至少三个与《次北固山下》相关的自然景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