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电现象--2025-2026学年2024教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同步课件 35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电现象--2025-2026学年2024教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同步课件 35页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3.1 电现象
第3章 简单电路
教科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电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准确阐述摩擦起电现象,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熟练掌握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牢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清晰认识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准确区分常见物质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知晓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摩擦起电的实验,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如探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分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等,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实验事实,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及物体带电的本质。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区别。
(二)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从微观角度解释电现象。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并演示多个与电现象相关的实验,如摩擦起电实验、电荷间相互作用实验、验电器使用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电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如讨论如何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差异的原因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微观的电子转移过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抽象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实验演示:教师用塑料梳子快速梳理干燥的头发,然后将梳子靠近碎纸屑,让学生观察现象;再用气球在毛衣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墙壁,观察气球是否能吸附在墙壁上。
提问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梳子能吸引碎纸屑,气球能吸附在墙壁上,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干燥天气脱毛衣时的静电现象等)
引出课题: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电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神奇的电现象。(板书课题:电现象)
(二)新课讲授
1. 摩擦起电(10 分钟)
实验探究:给每个小组发放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屑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分别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摩擦后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经过摩擦后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能够吸引碎纸屑?教师适时讲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这种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
微观解释: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电子转移的过程,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的一些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举例说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并尝试用电子转移的理论进行解释,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0 分钟)
实验演示:教师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让其中一根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它,让学生观察现象;再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同样进行上述操作;最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师明确指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应用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应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例,如静电植绒、静电喷漆等,并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拓展。
3. 验电器(10 分钟)
实物展示:教师拿出验电器,向学生展示验电器的构造,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等,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原理讲解: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验电器的工作过程,讲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会通过金属杆传递到金属箔片上,两片金属箔片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所带的电荷越多。
操作演示:教师亲自演示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正确操作方法,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手不要接触金属杆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 导体和绝缘体(10 分钟)
实验探究:教师准备好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金属片、塑料片、玻璃片、橡胶棒、盐水、人体等实验材料,连接好简单的电路。分别将上述材料接入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概念讲解: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教师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盐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并举例说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如玻璃在高温下会变成导体。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知识梳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区别等。
强调重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等,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理解和记忆。
总结方法:总结学习本节课所运用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探索更多的物理知识。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选择题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这是因为( )
A. 摩擦创造了正电荷
B. 丝绸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 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 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2)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甲球排斥乙球,乙球吸引丙球,则( )
A. 甲、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丙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甲、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丙球可能不带电
C. 甲、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丙球可能不带电
D. 甲、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丙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填空题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
(2)常见的导体有______(写出两种),常见的绝缘体有______(写出两种)。
简答题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油罐车的尾部要拖着一条铁链?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相关习题,加深对电现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注意答题规范。
实践作业:回家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的电现象,尝试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对电现象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在理解物体带电本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应用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同时,观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操作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作业的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2.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4.知道电池的极性、外部的电流方向及供电时电池中的能量转化。
自然界及生活中的电现象:
仔细观察实验 猜猜看黑箱里面有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电现象?
生活中的电现象
分组实验
探究主题:摩擦起电
实验过程:利用吸管和纸巾摩擦、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再靠近装有泡沫屑、碎纸屑、塑料纸屑的盒子。
实验现象:

吸管和纸巾、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都能分别吸引泡沫屑、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实验结论:
相互摩擦的不同物体都能同时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带电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的定义: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3.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正电荷与负电荷量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4.摩擦起电的过程: 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5.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
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一:隔空驱动
①用手驱动放在支架上用毛皮摩擦过的水管,再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驱动水管。
②现象:水管受手的力的作用转动,橡胶棒也能驱动水管,让水管与橡胶棒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生活动
①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靠近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相互 ;
②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相互 ;
③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相互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二:探究电荷相互作用
排斥
吸引
排斥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6.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7.验电器:
(1)结构:如图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例1.小浩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从而使气球带上了电荷
B.若气球带负电,气球与一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该物体一定带正电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若气球带负电,则摩擦过程中气球失去了电子
C
电流
学生活动三:莱顿瓶实验
用装满电荷的莱顿瓶,
并邀请3位同学一并参加,
体验电流
学生活动
8.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2)方向:正电荷的定向移动
例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其中带正电、不带电。用带
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和连接起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B.连接的一瞬间,自由电子从B流向A
C.连接的一瞬间,正电荷从A流向B
D.连接的一瞬间,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A流向B
C
注意: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是电子
电池
电池
学生活动四:制作一个硬币电池
两枚硬币(1毛铝制硬币、5毛铜质硬币),用醋泡过卫生纸,二极管。
学生活动
9.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
电池
知识点1 静电现象
1. [2024·常州]壁画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幽暗、
潮湿,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壁画受损。为此,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研制出机器人,机器人高速喷射带负电的粒子杀灭微生
物,从而保护壁画。该粒子可能是( )
A
A. 电子 B. 原子核 C. 质子 D. 中子
返回
2. 我国西晋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写有“今人梳
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脱衣时有
光有声这其实是一种__________现象。脱下后的衣服容易粘
上灰尘,是由于带电体具有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摩擦起电
吸引轻小物体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的一些______(填“正电荷”
或“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使丝绸带上____电荷,玻璃棒带
等量的____电荷,______(填“丝绸”或“玻璃棒”)中原子核束
缚电子的本领更强。
电子


丝绸
返回
知识点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小华把一段扁平、干燥的塑料绳一端扎紧,把另
一端撕成许多轻质细丝,用干燥的手向下捋几下,
发现细丝张开了,如图所示。细丝之所以张开是由
于( )
A
A.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D. 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返回
5. [2024·湖北]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能正
确表示橡胶棒和验电器金属箔片带电情况的图是( )
A
A. B. C. D.
返回
知识点3 电荷的移动
6. 关于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 自由电子或正、负离子运动就会形成电流
B. 正、负电荷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C. 电荷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
D. 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返回
7.[2024·深圳]用航标灯发出的光来让海上的船只看清方位
(如图所示)说明光能传递______,____是正极,是______
能转化为电能。
信息

化学
返回
8. [2025·珠海期中]下列现象中,与摩擦起电现象无关的
是( )
C
A. 汽车的汽油桶不能用塑料桶,而要用金属桶
B. 用手从保鲜膜筒撕下一张时,发现它吸到手上
C. 风里的蒲公英,随着风儿的方向落到不同的远方
D. 脱化纤衣物时常有火花产生
返回
9. [2024·东营]甲、乙、
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
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
负电,则甲( )
B
A. 一定带负电 B. 一定带正电
C. 一定不带电 D. 可能带负电
返回
10. 某科创小组的同学们模拟静电复印。透明玻璃板下放
一张爱心图案,用丝绸裹住手指,照着图案用力摩擦玻璃板后,在
玻璃板上均匀撒上泡沫粒,竖起玻璃板轻敲,板上就留下了一颗由
泡沫粒组成的爱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
A. 摩擦后的玻璃板带负电
B. 摩擦后的玻璃板和丝绸带上了同种电荷
C. 摩擦后的玻璃板会带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创
造了电荷
D. 泡沫粒在玻璃板上留下爱心图案,是因为带电
体吸引轻小物体
返回
11. [2025·黄石期中]
如图所示为部分物质的原子核对
D
A.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会失去电子
B.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正电
C. 与丝绸摩擦过后的橡胶棒所带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D. 用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
同种电荷
核外电子束缚能力的强弱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返回
静电现象
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电。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所带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所带电荷。
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检验是否带电。
原因: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电子从本领弱的转移到能力强的物体。
电流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
方向:正电荷的定向移动的方向。
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极流向-极。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