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3.3.1几何问题与行程问题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2025-2026学年】2024沪科版 数学 七年级上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3.3.1 几何问题与行程问题汇报人:[教师姓名]汇报班级:[具体班级]知识回顾上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和、差、倍、分问题以及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几何问题和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解决它们同样需要我们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学习目标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相关的问题,掌握几何问题中常见的等量关系。理解行程问题中追及问题的特点,能找出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几何问题几何问题主要涉及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熟悉各种几何图形的相关公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常见几何图形的公式长方形:周长公式:\(C = 2 (é + )\)面积公式:\(S = é \)正方形:周长公式:\(C = 4 è é \)面积公式:\(S = è é è é \)三角形:面积公式:\(S=\frac{1}{2} é \)圆:周长公式:\(C = 2 r\)(\(r\)为半径)面积公式:\(S = r \)长方体:体积公式:\(V = é é \)正方体:体积公式:\(V = ±é ±é ±é \)例题解析例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40 厘米,长比宽多 4 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解:审: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 40 厘米,长比宽多 4 厘米,求长和宽。设: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为\((x + 4)\)厘米。找:等量关系是 “长方形的周长 = 2×(长 + 宽)”。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 (x + x + 4)=40\)。解:解这个方程:\(\begin{align*}2 (2x + 4)&=40\\4x + 8&=40\\4x&=32\\x&=8\end{align*}\)则长方形的长为:\(x + 4 = 8 + 4 = 12\)(厘米)。验:长方形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8 厘米,周长为\(2 (12 + 8)=40\)厘米,且长比宽多 4 厘米,符合题意。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8 厘米。例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底是 8 厘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高。解:审: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底是 8 厘米,求高。设:设这个三角形的高为\(h\)厘米。找:等量关系是 “三角形的面积 =\(\frac{1}{2} é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frac{1}{2} 8 h = 24\)。解:解这个方程:\(\begin{align*}4h&=24\\h&=6\end{align*}\)验:三角形的底是 8 厘米,高是 6 厘米,面积为\(\frac{1}{2} 8 6 = 24\)平方厘米,符合题意。答:这个三角形的高是 6 厘米。例 3: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20 立方厘米,长是 6 厘米,宽是 5 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高。解:审:已知长方体的体积是 120 立方厘米,长是 6 厘米,宽是 5 厘米,求高。设:设这个长方体的高为\(h\)厘米。找:等量关系是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 5 h = 120\)。解:解这个方程:\(\begin{align*}30h&=120\\h&=4\end{align*}\)验:长方体的长是 6 厘米,宽是 5 厘米,高是 4 厘米,体积为\(6 5 4 = 120\)立方厘米,符合题意。答:这个长方体的高是 4 厘米。例 4:把一个长为 10 厘米,宽为 8 厘米的长方形铁片,从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已知这个盒子的容积是 48 立方厘米,求\(x\)的值。(厚度忽略不计)解:审:长方形铁片长 10 厘米,宽 8 厘米,从四角剪去边长为\(x\)厘米的小正方形,折成无盖长方体盒子,容积 48 立方厘米,求\(x\)。分析:折成的长方体盒子的长为\((10 - 2x)\)厘米,宽为\((8 - 2x)\)厘米,高为\(x\)厘米,容积 = 长 × 宽 × 高。设: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找:等量关系是 “长方体盒子的容积 = 48 立方厘米”。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0 - 2x)(8 - 2x)x = 48\)。解:展开方程:\(\begin{align*}(80 - 20x - 16x + 4x )x&=48\\(80 - 36x + 4x )x&=48\\4x - 36x + 80x - 48&=0\\x - 9x + 20x - 12&=0\end{align*}\)尝试因式分解或代入数值验证,可得\(x = 1\)是方程的解(\(x = 3\)时,宽为\(8 - 2 3 = 2\),长为\(10 - 2 3 = 4\),容积为\(4 2 3 = 24 48\);\(x = 2\)时,长为\(10 - 4 = 6\),宽为\(8 - 4 = 4\),容积为\(6 4 2 = 48\),所以\(x = 2\)也是解,需结合实际,\(x\)不能过大,否则长和宽为负数,所以\(x = 1\)和\(x = 2\)均有可能,经检验都符合题意)。验:当\(x = 1\)时,长为\(10 - 2 1 = 8\)厘米,宽为\(8 - 2 1 = 6\)厘米,高为 1 厘米,容积为\(8 6 1 = 48\)立方厘米;当\(x = 2\)时,长为 6 厘米,宽为 4 厘米,高为 2 厘米,容积为\(6 4 2 = 48\)立方厘米,均符合题意。答:\(x\)的值为 1 厘米或 2 厘米。知识点: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重要类型,指两个物体同向运动,速度快的物体从后面追上速度慢的物体的问题。常见等量关系路程 = 速度 × 时间;追及路程 = 速度快的物体所走的路程 - 速度慢的物体所走的路程;追及时间 = 追及路程 ÷(快速度 - 慢速度)。例题解析例 5:甲、乙两人在同一地点,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如果乙先出发 10 分钟,甲骑自行车去追赶,甲每分钟行 250 米,乙每分钟走 80 米,甲出发后多少分钟能追上乙?解:审:甲、乙同一地点,乙先出发 10 分钟,甲骑车追,甲速 250 米 / 分钟,乙速 80 米 / 分钟,求甲出发后追上乙的时间。分析:乙先出发 10 分钟,所走路程为\(80 10 = 800\)米,这就是追及路程。设:设甲出发后\(x\)分钟能追上乙。找:等量关系是 “甲走的路程 = 乙先走路程 + 乙后走路程”。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50x = 80 10 + 80x\)。解:解这个方程:\(\begin{align*}250x - 80x&=800\\170x&=800\\x&=\frac{80}{17}\approx4.71\end{align*}\)验:甲出发\(\frac{80}{17}\)分钟走的路程为\(250 \frac{80}{17}=\frac{20000}{17}\)米,乙总共走的路程为\(80 (10 + \frac{80}{17})=80 \frac{250}{17}=\frac{20000}{17}\)米,两者相等,符合题意。答:甲出发后\(\frac{80}{17}\)分钟能追上乙。例 6:A、B 两地相距 200 千米,甲车从 A 地出发,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乙车从 B 地出发,每小时行驶 40 千米,两车同时同向行驶,甲车在乙车后面,经过多少小时甲车追上乙车?解:审:A、B 两地相距 200 千米,甲从 A 出发,速 60 千米 / 小时,乙从 B 出发,速 40 千米 / 小时,同向行驶,甲在乙后,求甲追上乙的时间。分析:追及路程就是 A、B 两地的距离 200 千米。设:设经过\(x\)小时甲车追上乙车。找:等量关系是 “甲车行驶的路程 = 乙车行驶的路程 + 200 千米”。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 = 40x + 200\)。解:解这个方程:\(\begin{align*}60x - 40x&=200\\20x&=200\\x&=10\end{align*}\)验:10 小时后,甲车行驶\(60 10 = 600\)千米,乙车行驶\(40 10 = 400\)千米,\(600 = 400 + 200\),符合题意。答:经过 10 小时甲车追上乙车。例 7: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跑步,跑道一圈长 400 米,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4 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秒甲首次追上乙?解:审:环形跑道长 400 米,甲速 6 米 / 秒,乙速 4 米 / 秒,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求甲首次追上乙的时间。分析:甲首次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即 400 米,这是追及路程。设:设经过\(x\)秒甲首次追上乙。找:等量关系是 “甲跑的路程 - 乙跑的路程 = 400 米”。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 - 4x = 400\)。解:解这个方程:\(\begin{align*}2x&=400\\x&=200\end{align*}\)验:200 秒后,甲跑了\(6 200 = 1200\)米,乙跑了\(4 200 = 800\)米,\(1200 - 800 = 400\)米,符合题意。答:经过 200 秒甲首次追上乙。小练习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30 厘米,长是宽的 2 倍,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一个圆的面积是\(25 \)平方厘米,求这个圆的半径。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54 平方厘米,求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正方体表面积公式:\(S = 6 ±é \))甲、乙两人相距 10 千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小时走 5 千米,乙每小时走 7 千米,两人同时同向出发,乙经过多少小时追上甲?一列火车长 200 米,以每秒 20 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 1000 米的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一共需要多少秒?思考讨论解决几何问题时,如何准确找到等量关系?解决几何问题,首先要明确涉及的几何图形类型,回忆其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 “周长相等”“面积增加了多少”“体积是多少” 等,结合图形的变化情况,确定等量关系。例如,在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图形的某些边的长度或面积是不变的,这就是重要的等量关系。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在等量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相遇问题中,等量关系通常是 “总路程 = 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而追及问题中,等量关系通常是 “快者走的路程 = 慢者走的路程 + 追及路程”(追及路程是两者开始时的距离)。两者的运动方向不同,相遇是相向而行,追及是同向而行,这导致了等量关系的差异。课堂小结几何问题:关键是熟悉各种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根据题目条件找出与这些公式相关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常见的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问题,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问题。追及问题:重点是确定追及路程,即开始时两者之间的距离,等量关系通常是快者行驶的路程等于慢者行驶的路程加上追及路程。要注意区分同向行驶的情况,准确计算两者的路程差。无论是几何问题还是追及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这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核心。课后作业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 3 厘米,面积是 40 平方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一个梯形的上底是 5 厘米,下底是 9 厘米,面积是 42 平方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高。(梯形面积公式:\(S=\frac{1}{2} ( + ) é \))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先出发 2 小时,甲车每小时行驶 4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乙车出发后经过多少小时追上甲车?一座大桥长 1500 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了 150 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 100 秒,求火车的长度和速度。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复习回顾常见几何体的体积、面积公式:(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6)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探索新知例1:如图,李明同学从一张正方形纸片上剪去一张宽为4cm的长方形纸条,再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张宽5cm的长方形纸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方形纸条面积正好相等,那么原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45(单位:cm)【教材P103 例1】思考:1.本题中有什么等量关系?45(单位:cm)宽为4cm的长方形面积=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2.设正方形的边长是 x cm,完成下表:宽 长 面积图形1 4 x 4x图形2 5 x-4 5(x-4)4x5(x-4)45(单位:cm)解:设正方形的边长是 x cm,根据题意,得4x = 5(x-4).解方程,得x=20.答:原正方形的边长为20cm.4x5(x-4)宽为4cm的长方形面积=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形积变化中的等量关系①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面积不变. 其相等关系是:变化前图形的体积/面积=变化后图形的体积/面积②形状、面积发生了变化,周长不变. 其相等关系是:变化前图形的周长=变化后图形的周长③形状、体积不同,面积相同.根据题意找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即相等关系.如图,长方形纸片的长是15cm,现从 长、宽上各剪去一个宽为3cm的长条,剩下的面积是原长方形面积的 .求原长方形纸片的宽.练一练解:设原长方形纸片的宽为x cm,则剩下的长方形的长为15-3=12(cm),宽为(x-3)cm.根据题意,得12(x-3)= ×15x,解得x=12.答:原长方形纸片的宽为12cm.例2:某县举办越野赛. 选手从起点出发,先沿着山区公路跑步到达补给站,再登山到达比赛终点. 张老师参加了这个比赛,他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总距离/km 跑步平均速度/km·h-1 登山平均速度/km·h-18.2 10 3已知张老师在补给站休息了10min,用时1.5h完成了比赛.求补给站与起点的距离.8.2km起点补给站终点跑步距离+登山距离=总距离【教材P103 例2】8.2km起点补给站终点x km8.2-x km跑步时间+登山时间=总用时-休息时间解:设补给站离起点x km. 根据题意,得注意单位换算!解方程,得x=6.答:补给站与起点的距离为6km.交流: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实际问题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数学问题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11月中旬七年级的学生开启了以“溯源千年谯城·浸润万缕药香”为主题的亳州研学之旅. 已知①号车和②号车同时从合肥出发沿同一路线开往亳州,①号车的行驶速度是 80km/h,②号车的行驶速度是72km/h,①号车比②号车早到h,求合肥与亳州相距多少千米 练一练解:设合肥与亳州相距x km.根据题意,得 ,解得x=320.答:合肥与亳州相距320km.归纳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如下:⑴弄清题意和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如x,y)表示问题涉及的未知数;⑵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可借助示意图、表格等);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并列出方程;⑷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⑸检查所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包括单位).随堂练习1.列方程,解下列各题:(1)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出粉率为80%(即20%成为麸子).为了得到4500 kg面粉,至少需要多少小麦 【教材P104 练习】解:设至少需要x kg小麦.根据题意,得x·80% = 4500.解方程,得x=5625.答:至少需要 5625 kg小麦.(2)甲厂有钢材432t,乙厂有钢材96t.如果每天从甲厂运出20t,乙厂运出4t,几天后甲厂剩余的钢材是乙厂的2倍 解:设x天后,甲厂剩余的钢材是乙厂的2倍.根据题意,得432-20x=2(96-4x).解方程,得x=20.答:20天后,甲厂剩余的钢材是乙厂的2倍.(3)甲、乙两地相距180km.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骑行15km.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同时出发.两人相向而行.已知摩托车车速是自行车车速的3倍.多少时间后两人相遇?解:设x h后两人相遇.根据题意,得x(15+15×3)=180.解方程,得x=3.答:3h后两人相遇.2.有一根合金圆柱,底面半径为1 dm,高为64 cm,若将其锻造成长方体工件,使长方体工件的长为20π cm,高为32 cm,则长方体工件的宽是多少 解:设长方体工件的宽是x cm.1 dm=10 cm,根据题意,得π×102×64=20π×32x,解得x=10.答:长方体工件的宽是10cm.3. 甲、乙两人从相距200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乘汽车每小时行60km,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0km. 如果乙先行2h,那么甲出发多长时间后两人相遇 解:设甲出发x h后两人相遇.根据题意,得60x+20(x+2)=200,解得x=2.答:甲出发2h后两人相遇.1.为增加展示作品的质感,需要准备一些相框进行展示,现将一根木条进行切割制作相框,原计划制作正方形的相框,现改为制作长方形的相框,若新的长方形相框的宽比原正方形相框的边长少 ,新的长方形相框的长等于原正方形相框的边长,且新的长方形相框需要用 长的木条,若设原正方形相框的边长为 ,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2.为增加展示作品的美感,学校打算用彩纸包装相框.如图,将一张正方形彩纸剪下一个宽为 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长方形彩纸上剪去一个宽为 的长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条面积相等,那么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_____ .1503.(8分)为增加展示现场的氛围感,学校决定购买彩色的地垫,进行地面装饰.如图,其中一部分图案为用8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求1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解:设1个小长方形的宽为 ,根据题图可知1个小长方形的长为,则 ,解得,则答:1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 .知识点2 行程问题4.[2025年1月滁州期末]一艘轮船在, 两个码头之间航行,顺水航行需,逆水航行需.已知水流速度为 ,求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若设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则可列一元一次方程为( )BA. B.C. D.5.[2025年1月马鞍山期末]已知学校距离敬老院 .小明和小刚两人从学校出发去敬老院送水果,小明带着水果先走了,然后小刚才出发.若小明每分钟行 ,小刚每分钟行,则小刚用___ 可以追上小明.56.(8分)[2024·合肥模拟]小刚和小强从, 两地同时出发,小刚骑自行车,小强步行,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而行,出发后两人相遇,相遇时小刚比小强多行进 ,相遇后小刚到达 地.两人的行进速度分别是多少?解:设小刚的行进速度为 ,则相遇时小刚走了,小强走了 ,由题意,得,解得 ,则小强的行进速度为答:小刚的行进速度是 ,小强的行进速度是.2星题 中档练7.数学文化 我国古代名著《九章算术》中有一个问题,原文:“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译文:野鸭从南海出发,7天后到达北海;大雁从北海出发,9天后到达南海,今野鸭和大雁分别从南海和北海同时出发,几天后相遇?设 天后相遇,可列方程为( )BA. B.C. D.8.匀速行驶的动车经过一座大桥时,动车从车头上桥到车头离桥共需要 ;而从动车车尾上桥开始到车头离桥结束,整列动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 .已知该列动车长为,则动车经过的这座大桥的长度为_______ .9.(8分) 教材改编题 [2025· 安庆月考] 将一个底面内径是,高是 的圆柱体桶内装满水,再将桶内的水倒入一个底面内径是,高是 的圆柱体玻璃杯内,能否完全装下?若装不下,则桶内还有多高的水?若没装满,求杯内水面的高度.解:不能完全装下.由题意得,水的体积为.圆柱体玻璃杯的容积为.因为 ,即水的体积大于圆柱体玻璃杯的容积,所以不能完全装下.设桶内还有高的水,由题意,得 ,解得.故桶内还有 高的水.10.(12分)真实情境如图是两张不同类型火车(“ 次”表示动车,“ 次”表示高铁)的车票的部分信息.(1)根据车票中的信息填空:该列动车和高铁是____(填“相”或“同”)向而行,并且动车比高铁发车____(填“早”或“晚”);同早(2)已知该列动车和高铁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两列火车的长度不计,高铁比动车早到 ,求, 两地之间的距离;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根据题意得,解得 .答:,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3)在(2)的条件下,若高铁到达 地后停止运动,求高铁出发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 .设高铁出发后两车相距 ,①当高铁还未追上动车时, ,解得;②当高铁追上动车后, ,解得;③当高铁到达 地,动车还未到达时,,解得 .答:高铁出发或 或后两车相距 .课堂小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实际问题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数学问题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