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2.4 线段的和与差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2024新教材】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第一页:标题页2.4 线段的和与差—— 理解线段运算,掌握作图与计算(右下角添加授课教师姓名及日期)第二页: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概念、比较方法以及中点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除了比较线段的长短,还常常需要对线段进行 “和” 与 “差” 的运算。比如,一根绳子的长度是另一根绳子长度的两倍多一些,我们需要计算它们的总长度或长度差;在几何图形中,也经常会遇到由多条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线段,需要通过和与差的关系来分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段的和与差。第三页:线段的和概念:如果一条线段的长度等于另外两条线段长度的和,那么这条线段就叫做另外两条线段的和。图形表示:如图,在线段\(AC\)上有一点\(B\),且\(AB = a\),\(BC = b\),那么线段\(AC\)就是线段\(AB\)与线段\(BC\)的和,记作\(AC = AB + BC = a + b\)。实例:线段\(AB\)长 3 厘米,线段\(BC\)长 5 厘米,且点\(B\)在线段\(AC\)上,那么线段\(AC\)的长度就是 3 + 5 = 8 厘米,即\(AC = AB + BC\)。几何语言描述:因为点\(B\)在线段\(AC\)上,所以\(AC = AB + BC\)。第四页:线段的差概念:如果一条线段的长度等于另外两条线段长度的差,那么这条线段就叫做另外两条线段的差。图形表示:如图,在线段\(AB\)上有一点\(C\),且\(AB = a\),\(AC = b\)(\(a > b\)),那么线段\(CB\)就是线段\(AB\)与线段\(AC\)的差,记作\(CB = AB - AC = a - b\)。实例:线段\(AB\)长 10 厘米,线段\(AC\)长 6 厘米,且点\(C\)在线段\(AB\)上,那么线段\(CB\)的长度就是 10 - 6 = 4 厘米,即\(CB = AB - AC\)。几何语言描述:因为点\(C\)在线段\(AB\)上,所以\(CB = AB - AC\)。第五页:线段和与差的作图(一)—— 作线段的和方法: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两条已知线段的和。已知线段\(a\)和线段\(b\),求作线段\(AC\),使\(AC = a + b\)。作图步骤:用直尺画一条射线\(AD\)。用圆规量取线段\(a\)的长度,在射线\(AD\)上截取\(AB = a\)。保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或重新量取线段\(b\)的长度),以点\(B\)为端点,在射线\(BD\)上截取\(BC = b\)。线段\(AC\)就是所求作的线段,即\(AC = a + b\)。实例:已知线段\(a = 2\)厘米,线段\(b = 3\)厘米,按照上述方法可作出长为 5 厘米的线段\(AC\)。第六页:线段和与差的作图(二)—— 作线段的差方法: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两条已知线段的差(假设\(a > b\))。已知线段\(a\)和线段\(b\)(\(a > b\)),求作线段\(CB\),使\(CB = a - b\)。作图步骤:用直尺画一条射线\(AD\)。用圆规量取线段\(a\)的长度,在射线\(AD\)上截取\(AB = a\)。用圆规量取线段\(b\)的长度,以点\(A\)为端点,在线段\(AB\)上截取\(AC = b\)。线段\(C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即\(CB = a - b\)。实例:已知线段\(a = 5\)厘米,线段\(b = 2\)厘米,按照上述方法可作出长为 3 厘米的线段\(CB\)。第七页:例题解析(一)—— 线段和与差的基本计算例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 = 7\)厘米,\(BC = 3\)厘米,点\(B\)在线段\(AC\)上,求线段\(AC\)的长度。解:因为点\(B\)在线段\(AC\)上,所以\(AC = AB + BC\)。又因为\(AB = 7\)厘米,\(BC = 3\)厘米,所以\(AC = 7 + 3 = 10\)厘米。例题 2:如图,已知线段\(AB = 12\)厘米,点\(C\)在线段\(AB\)上,且\(AC = 5\)厘米,求线段\(BC\)的长度。解:因为点\(C\)在线段\(AB\)上,所以\(BC = AB - AC\)。又因为\(AB = 12\)厘米,\(AC = 5\)厘米,所以\(BC = 12 - 5 = 7\)厘米。第八页:例题解析(二)—— 结合中点的线段和与差计算例题 3:已知线段\(AB = 14\)厘米,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度。解: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C = CB=\frac{1}{2}AB=\frac{1}{2} 14 = 7\)厘米。又因为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CD=\frac{1}{2}BC=\frac{1}{2} 7 = 3.5\)厘米。而\(AD = AC + CD\),所以\(AD = 7 + 3.5 = 10.5\)厘米。例题 4:如图,线段\(AC = 10\)厘米,线段\(BC = 6\)厘米,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求线段\(AB\)的长度。解:因为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所以\(AB = AC - BC\)。又因为\(AC = 10\)厘米,\(BC = 6\)厘米,所以\(AB = 10 - 6 = 4\)厘米。第九页:线段和与差的综合应用例题 5:已知线段\(a\)、\(b\)、\(c\)(\(a > b > c\)),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 + b - c\)。解:作图步骤:画射线\(AD\)。在射线\(AD\)上截取\(AB = a\)。以点\(B\)为端点,在射线\(BD\)上截取\(BC = b\),则\(AC = a + b\)。以点\(A\)为端点,在线段\(AC\)上截取\(AD = c\),则线段\(DC = AC - AD = a + b - c\)。所以线段\(DC\)就是所求作的线段。第十页:课堂练习填空题:如图,点\(B\)在线段\(AC\)上,若\(AB = 4\)厘米,\(BC = 5\)厘米,则\(AC=\)______厘米。线段\(AB = 15\)厘米,点\(C\)在线段\(AB\)上,且\(AC = 9\)厘米,则\(BC=\)______厘米。已知线段\(a = 3\)厘米,\(b = 5\)厘米,则\(a + b=\)______厘米,\(b - a=\)______厘米(\(b > a\))。选择题:点\(C\)在线段\(AB\)上,下列关系式中不能表示点\(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A. \(AC = BC\) B. \(AB = 2AC\) C. \(AC + BC = AB\) D. \(BC=\frac{1}{2}AB\)已知线段\(AB = 8\)厘米,点\(C\)在直线\(AB\)上,且\(AC = 2\)厘米,则线段\(BC\)的长度是( )A. 6 厘米 B. 10 厘米 C. 6 厘米或 10 厘米 D. 以上都不对解答题:(1)已知线段\(a = 4\)厘米,\(b = 2\)厘米,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 - b\)。(2)如图,线段\(AB = 10\)厘米,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 = 6\)厘米,点\(D\)是线段\(AC\)的中点,点\(E\)是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第十一页:课堂小结线段的和:若点\(B\)在线段\(AC\)上,则\(AC = AB + BC\)。线段的差:若点\(C\)在线段\(AB\)上(且\(AB > AC\)),则\(CB = AB - AC\)。线段和与差的作图:作线段的和:在射线上依次截取两条线段。作线段的差:先截取较长线段,再在其上截取较短线段。在计算线段的和与差时,要结合图形确定点的位置关系,明确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必要时利用中点的性质简化计算。第十二页:作业布置教材第 XX 页习题 2.4 第 1、2、3、4 题。填空题:线段\(AB = 7\)厘米,延长\(AB\)到点\(C\),使\(BC = 3\)厘米,则\(AC=\)______厘米。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AB = 12\)厘米,点\(N\)是线段\(AM\)的中点,则\(AN=\)______厘米,\(BN=\)______厘米。解答题:(1)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的 3 倍(即\(3a\))。(2)已知线段\(AB = 16\)厘米,点\(C\)在直线\(AB\)上,且\(AC = 10\)厘米,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度(提示:分点\(C\)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3)如图,已知线段\(a\)、\(b\),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c\),使\(c = 3a - 2b\)(\(3a > 2b\))。思考:平面上有四点\(A\)、\(B\)、\(C\)、\(D\),且\(AB = BC = CD = DA\),那么这四点可能构成什么图形?画出示意图并说明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点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二)讲授新课(25 分钟)互逆命题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命题真假的判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互逆定理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三)例题讲解(15 分钟)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如果 a = 0,那么 ab = 0。(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分析:(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已知:在△ABC 中,∠B = ∠C。求证:AB = AC。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在△ABD 和△ACD 中,∠B = ∠C,∠BAD = ∠CAD,AD = AD(公共边),所以△ABD≌△ACD(AAS)。所以 AB = AC。(四)课堂练习(10 分钟)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1)如果 x = 2,那么 x = 4。(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对顶角相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五)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六)布置作业(5 分钟)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并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增强动手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习目标两条线段不仅可以比较长短,还可以求出它们的和与差.A小区B小区M影院N药店3km5km3km(1)线段AM,MB,A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线段AB,NB,A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M+MB=ABAB-NB=AN观察思考课堂导入已知线段a,b,且a>b.1.在直线l上顺次画线段AB=a, BC=b.则线段AC=ab我们说线段AC是线段a与b的和,记作:AC=a+b.BACAB+BC=a+b.ab新知探究知识点1 线段的和与差l2.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线段AB上画AD=b.则线段BD= .我们说线段BD是线段a与b的差,记作:BD=a-b.已知线段a,b,且a > b.abBADabAB-AD=a-b新知探究知识点1 线段的和与差l例1 已知线段AB=5 cm,在直线AB上截取BC=3 cm,则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___.2 cm或8 cm解析:先确定点C的位置,再分析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线段AC长.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此时AC=AB-BC=5-3=2 (cm);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此时AC=AB+BC=5+3=8 (cm).新知探究知识点1 线段的和与差(1)如图,线段AB=a+2b.(2)如图,线段MN=3a-b.解:abbABPQbaaaNP1MPP2例2 如图,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ab一看起点,二看方向,三看落点.新知探究知识点1 线段的和与差例3 如图,如果AB=CD,试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关系 BACD解:因为AB = CD,所以AB + BC = CD + BC,所以AC = BD.新知探究知识点1 线段的和与差问题 如图,已知线段a和直线l.(1)在直线l上依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AC=____AB, AD=__ AB,AE=____AB;AB= ____ ,AB= _____,AB= _____.alABCDE234ACADAE新知探究知识点2 线段的中点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AM与MB.如果AM=MB,那么点M就叫作线段AB的中点.此时,有 AM=MB= AB, AB=2AM=2MB.AMB线段的三等分点线段的四等分点新知探究知识点2 线段的中点定义:CAB因为点C在线段AB上,且AC=BC,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所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1)线段的中点的定义解析:(2)线段的中点的性质:(3)线段的中点的判定:因为点C在线段AB上,且 ;所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BC新知探究知识点2 线段的中点;;.ACD8cmE例4 如下图,线段AC=8cm,点E为AC的中点,D是线段EC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解:因为E为AC的中点 ,所以,AE=CE= AC=4 (cm).因为D为CE的中点.所以CD= EC=2 (cm).因为AD=AE+ED,所以AD=4+2=6(cm).新知探究知识点2 线段的中点1.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形不符合的是( )A. AD-CD=AC B. AC+CD=BDC. AC-BC=AB D. AB+BD=ADB随堂练习2.如果点B在线段AC上,有下列各式:①AB=0.5AC;②AB=BC;③AC=2AB;④AB+BC=AC.其中,能表示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C随堂练习3.下列四个语句中正确的是 ( )A.如果AP=BP,那么点P是AB的中点;B.两点间的距离就是两点间的线段;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比较线段的长短只能用度量法.C随堂练习4.根据下图填空:(1)MN=AN-_______;(2)AM=AB-MN- _______ ;(3)AB=AM+MN+ _______ = _______ +MB.AMNBNBAM随堂练习知识点1 线段的和与差1. 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符合的是( C )A. AD - CD = AB + BCB. AC - BC = AD - BDC. AC - BC = AC + BDD. AD - AC = BD - BCC123456789101112132. (荣德原创题)如图,点 A , B , C , D 是直线 l 上的四点,根据图形填空.(1) AB + BC = ;(2) AC + = AD ;(3) BD - BC = ;(4) AD - = CD .AC CD CD AC 123456789101112133. [2024·长沙北雅中学期末]已知点 C , D 在线段 AB 上,且AC = BD =1.5,若 AB =7,则 CD 的长为 .【点拨】如图,因为 AC = BD =1.5, AB =7,所以 CD = AB - AC - BD =7-1.5-1.5=4.4 12345678910111213知识点2 线段的中点4. 把一条线段分成 的两条线段的点,叫作这条线段的中点.若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则有 AM = =, AB =2 =2 .相等 BM AB AM BM 123456789101112135. [2024·邯郸峰峰矿区模拟]如图是投影屏上出示的抢答题,需要回答横线上符号代表的内容,下列回答不正确的是( D )12345678910111213A. ※代表 MNC. ▲代表18 D. ◎代表 CN12345678910111213【点拨】因为 MN =36, MC ∶ CN =5∶4,所以 MC = MN= ×36=20.因为 P 是 MN 的中点,所以 MP = MN =×36=18,所以 PC = MC - MP =2,故D不正确.D【答案】123456789101112136. [母题教材P75例2]如图,线段 AB =6, BC =4,点 D 是AB 的中点,则线段 CD 的长为( C )A. 3 B. 5 C. 7 D. 8C123456789101112137. 如图①,已知线段 a , b ,则图②中的线段 AB 表示的是( D )A. a - b B. a + bC. a -2 b D. 2 a - b【点拨】由题图可知, AB = AC - BC = a + a - b =2 a - b .故选D.D123456789101112138. [2024·保定清苑区模拟]如图所示,已知线段 a , b , c ( a> b > c ),请你利用刻度尺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 MN ,使 MN = a + b - c ,写出画法.【解】画法如下:①利用刻度尺度量,得 a =3 cm, b =2 cm, c =1 cm;②计算: a + b - c =3+2-1=4(cm);12345678910111213③画射线 MP ,在射线上取点 N ,使得 MN =4 cm,则线段 MN 即为所作,如图所示.12345678910111213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如图,点C在线段AB上,则AB=AC+BC,AC=AB-BC.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线段 AB分成两条线段AM与MB.如果AM=MB,那么点M就叫作线段AB的中点.AMB课堂小结线段的和与差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