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自觉抵制犯罪 同步练习A卷2024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一、选择题1.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 刑事违法性 B. 应受刑罚处罚性C. 严重社会危害性 D. 主观故意性2. 下列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的是( )A. 旷课、逃学 B. 参与赌博C. 吸食毒品 D. 携带管制刀具3.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属于主刑的是( )A. 罚金 B. 拘役C. 剥夺政治权利 D. 没收财产4.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应当负刑事责任。A. 盗窃罪 B. 抢劫罪C. 诈骗罪 D. 交通肇事罪5.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 )进行。A. 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 B. 已经结束的不法侵害C. 尚未发生的不法侵害 D. 假想的不法侵害6. 下列行为中,属于网络犯罪的是( )A. 传播淫秽物品 B. 旷课逃学C. 打架斗殴 D. 破坏公物7.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是( )A. 从重处罚 B. 从轻或减轻处罚C. 免除处罚 D. 不追究刑事责任8. 下列不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9.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是( )A. 家庭监管 B. 学校教育C. 社会治理 D. 自我防范10. 下列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社会保护内容的是( )A. 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 B. 父母履行监护职责C. 学校开展法治教育 D. 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二、多选题1.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A. 犯罪主体 B. 犯罪主观方面C. 犯罪客体 D. 犯罪客观方面2. 下列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 多次偷窃 B.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C. 吸食、注射毒品 D.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3. 刑罚的目的包括( )A. 惩罚犯罪 B. 预防犯罪C. 教育改造罪犯 D. 维护社会秩序4. 面对违法犯罪,正确的做法是( )A. 见义勇为,正面搏斗 B. 及时报警,寻求帮助C. 保护现场,保留证据 D. 有勇有谋,机智应对5. 下列属于未成年人保护防线的是( )A. 家庭保护 B. 学校保护C. 社会保护 D. 司法保护三、填空题1.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 __________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 __________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3.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 __________处罚。4.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 __________销售网点。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教育和 __________,从小抓起。四、判断题1. 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2. 未成年人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刑罚的主刑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4. 网络欺凌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5.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五、简答题1. 简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2.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3. 什么是正当防卫?其构成要件有哪些?六、材料分析题案例一:某中职学生小吴,多次在校园内欺凌同学,强迫其交出财物,并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辱骂和威胁。后因情节严重,被公安机关以寻衅滋事罪立案侦查。问题:1. 小吴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什么?2. 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析学校和家庭应如何预防此类行为。案例二:17岁的中职学生小李,在网络上传播淫秽视频,被警方抓获。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的行为已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但因其未满18周岁,依法从轻处罚。问题:1. 小李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2. 结合案例,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法律后果。答案A卷答案一、选择题1. C 2. A 3. B 4. B 5. A 6. A 7. B 8. D 9. D 10. A二、多选题1. ABCD 2. ABCD 3. ABCD 4. BCD 5. ABCD三、填空题1. 刑法 2. 16 3. 减轻或免除 4. 彩票 5. 保护四、判断题1. × 2. × 3. × 4. × 5. √五、简答题1.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加强监管。3. 正当防卫的定义及构成要件:定义: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要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针对不法侵害人;未超过必要限度。六、材料分析题案例一:1. 小吴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寻衅滋事罪),法律后果是承担刑事责任,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2. 学校应加强法治教育和校园管理,建立欺凌干预机制;家庭应履行监护职责,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况。案例二:1. 小李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2.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低龄化、手段多样化;法律后果: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仍需承担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