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题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的第 1 课,是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开篇内容。它以考古发现为依据,构建了我国远古人类活动的时空框架,既回应了 “人类起源” 的终极问题,又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首次接触 “史前时期” 的历史研究方法(如考古实证),对后续学习原始农耕、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起点。 2. 内容结构 本课以 “人类进化与远古活动” 为逻辑主线,分为三个递进层次: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以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为例,介绍早期古人类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及考古证据,结合 “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分析 “数量多、分布广” 的特点; 北京人:作为旧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重点阐述其体貌特征、打制石器技术、用火遗迹及历史意义,体现直立人的进化阶段;山顶洞人:通过与北京人的对比,突出其进步性(磨光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爱美意识等),展现智人阶段的人类文明雏形。
2、学习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对 “人类起源” 的认知多源于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对生物进化论、考古学等科学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对 “化石”“史料” 等概念的理解。 2.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性、故事性内容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较弱,对 “时间轴”“进化阶段” 等逻辑性内容理解存在困难。 3.学习障碍:易混淆 “神话传说” 与 “科学结论”,对 “考古发现如何证明历史” 的逻辑链条缺乏认知,难以自主梳理不同古人类的进化关系。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标注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的时空位置,理解我国古人类分布的广泛性与时间延续性。 2.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石器等复制品,学会描述考古材料的特征,理解 “化石与工具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证据”。 3.历史解释:对比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如脑容量、肢体结构),解释 “直立行走与工具使用对人类进化的意义”;分析火的使用对古人类生存质量的影响。 4.唯物史观:通过模拟打制石器的过程,认识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古人类活动的制约与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址,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悠久性,树立 “尊重科学、探索未知” 的精神,体会人类在进化中展现的适应与创新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及进化意义 难点: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及人类进化的科学性;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评价:通过 “元谋人为什么被称为‘人’?”“山顶洞人的‘爱美意识’体现在哪里?” 等问题,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回答准确且能结合考古证据为优秀)。 2.小组合作评价:对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 的小组汇报进行评分,从 “证据完整性”“逻辑清晰度”“结论合理性” 三方面量化(满分 10 分,7 分以上为达标)。 3.课后作业评价:通过 “人类进化时间轴” 作业,检查学生对时空关系的掌握(时间标注准确、特征描述完整为优秀)。
教学过程
单元主题解读 展示七上综述,教师解读七上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聚焦 “史前时期”,从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到北京人的用火遗迹,从山顶洞人的骨针到原始农耕的稻粟,我们将循着考古发现的足迹,探寻人类如何从 “茹毛饮血” 走向 “刀耕火种”,从零散的群体走向初具雏形的社会。这不仅是人类进化的史诗,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 在这里,我们将读懂:华夏大地上的文明火种,早已在百万年前悄然点燃。 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人们通过神话和传说世代口耳相传保存着他们的历史。(时期划分) 原始社会: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为止,是我国历史的开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社会性质) 中华文明的起源重点讲诉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对应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文明古国时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人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自身的终极问题。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追问我从哪里来。”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请选择一个幸运数字,讲述你所了解的人类起源。 学生:讲述知道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传说:为了帮助宙斯打赢战争,普罗米修斯捧起泥土,用河水把它沾湿调和起来,按照天神的模样捏成人形。捏成的人没有生命,于是普罗米修斯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注入了人类的体内。但普罗米修斯的试验还是半成品,塑造成的人没有灵魂,只是会动的躯壳。普罗米修斯就邀请智慧女神雅典娜帮忙,把智慧注入人类的体内。人类终于有了灵魂。 教师: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二、探究新知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多媒体出示《人类进化示意图》,使学生明确: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距今300万年左右,有的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并会制作和使用工具,脑容量增加,后来演化成能人,进而演化成直立人。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为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人类,即早期智人。到距今约5万年,早期智人演化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5页“相关史事”梳理人类演化历程:距今300万年——距今20万年——距今5万年(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
教师追问并进行崇尚劳动德育教育:为何古猿由动物演化成人类呢?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导学生快速找出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位置并思考: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生活的地方有何共同点?为什么都生活在这些地方? 教师讲述:旧石器时代: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分布特点:中国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提示:共同点: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原因: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植被茂盛,食物和水源相对充足,适宜人类生存。 教师:这些结论如何证实,有何科学依据? 学生:化石 考古 教师讲述:古化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发展的过程。 作用: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师讲解:史料分类按载体分为:实物史料(遗留物件)、文献史料(文字材料)、口述史料(口头讲述)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第二手史料(后人研究)化石是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 观察地图:1.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 结合P4教材,圈画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古人类。 拓展识图技巧:①图名,明确时间及主题; ②看方位、图注及图例;看南北,分区域,是否集中 结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考古,在下面的考古现场我们能发现哪些发现呢?学生自主归纳 根据考古发现,完善我国境内的古人类考古报告    得出相应结论: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都会制作工具,且采用打制方式,属于旧石器时代。 深度思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会制作工具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是北京人遗址。他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北京人。 (二)北京人 1.发现过程 教师提问:(1)说出北京人遗址被发现的具体地点、北京人距今年代。 (2)用图表或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出北京人和北京人遗址的发现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梳理北京人发现过程 2.体貌特征 观察北京人复原像,对比现代北京人,描述北京人有哪些体貌特征? 学生: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教师讲解: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我们现在在北京人周口店遗址考古现场,观察考古化石我们能得到那些信息或者推论?请为左侧石器命名 展示石器分类请同学们为时期命名 砍砸器:器型不固定,较为粗大,便于手握,大多用来砍伐树木或打击野兽。 尖状器:有尖刃,多用来锥或割。 刮削器:一侧边缘有凸出的、不规则的刃用以刮削兽皮、木、骨的表面。 拓展:碳14测年,又称“碳—14年代测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是根据碳14的衰变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这些化石能告诉我们北京人的那些信息?我们一起来完成北京人考古报告 你如何理解“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师生归纳:火的用途: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兽;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补充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教师过渡: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还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那么,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如何呢? (三)山顶洞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观看视频我们能得到那些信息或者推论?展示相关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视频完成山顶洞人考古报告。 对比见进步: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自主完成对比表格(结合教材): 师生归纳:①体貌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属于直立人,而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③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④意识形态: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 教师点拨:山顶洞人的 “磨光钻孔技术”“人工取火”“埋葬行为”,体现了生产力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对于人类进化起决定作用,因此今天的我们也应该有劳动意识,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加快人类进化。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绘制 “人类进化时间轴”,标注三个古人类的年代、地点及核心特征; 围绕 “北京人的一天” ,写一段 200 字的小作文。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通过历史小视频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考古实物图片库: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山顶洞人骨针等,直观呈现考古发现; 动态遗址分布图:点击地图上的遗址图标,可显示对应古人类的年代、发现物,强化时空观念; 复原动画:《北京人生活场景》《山顶洞人制作饰品》,增强历史场景的代入感。 PPT 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时间轴); 电子白板:实时标注地图中的遗址位置,动态演示 “人类进化阶段”; 在线互动平台:发布 “小组讨论任务单”,学生上传讨论结果,教师实时点评。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正式的历史课时,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课程具体内容中,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能够应用学习历史的方法。课堂实践中,以绘制图表的方法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表格绘制、表头设计、内容选择、同类项梳理,一步步先讲后练习。在课堂上,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这一学习方法,教学效果较好。通过 “神话导入→考古实证→对比分析” 的逻辑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突破了重点; 小组合作与实物观察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史料实证意识。 不足之处 对 “旧石器时代” 概念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混淆 “打制石器” 与 “磨制石器”; 时间分配偏紧,“郧县人” 等次要知识点讲解简略,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措施 增加 “石器制作体验” 活动:让学生用黏土模拟 “打制” 与 “磨制” 石器,理解 “旧石器” 与 “新石器” 的区别; 设计 “考古工作站” 任务:分组负责一个古人类(元谋人 / 北京人 / 山顶洞人)的资料整理,课堂展示时兼顾次要知识点; 课后推送 “碳 14 测年法” 科普视频,帮助学生深化对考古技术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