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的第二课,上承第 1 课远古人类的狩猎采集生活,下启早期国家的形成,是理解中华文明从游牧向农耕转型的关键节点。它通过展现原始农业的起源、不同地域农耕文化的特征,揭示了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源头” 的核心命题,为学生构建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的历史认知框架奠定了基础。 2. 内容结构 本课以 “原始农业的兴起与社会发展” 为逻辑主线,分为三个递进层次: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阐述原始农业兴起的背景、时间、地域及标志(栽培稻、粟、黍,磨制石器),分析农业发展如何推动人类从迁徙走向定居;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为案例,介绍其干栏式建筑、骨耜农具、稻作种植等特征,展现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聚焦黄河流域,通过半坡遗址(仰韶文化代表)与大汶口遗址,对比北方粟作农业特征、聚落形态及社会分化,体现史前文化的多元发展。
2、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掌握 “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过迁徙生活” 的知识,但对 “农业如何改变社会” 缺乏系统认知,对 “磨制石器”“聚落” 等概念较为陌生。 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对 “房屋建筑”“陶器图案” 等直观素材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较弱,难以理解 “农业与定居”“生产力与社会分化” 的内在联系。 学习障碍:易混淆 “河姆渡” 与 “半坡” 的地域特征,对 “农业起源为何是文明起点” 的深层意义理解不足。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出土文物的图片、历史故事,了解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等基本史实,知道考古发 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 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本课,体验原始农耕生活对文明社会的影响,感悟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在不 断改变人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难点 :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评价:通过 “河姆渡人为什么建造干栏式房屋?”“半坡彩陶的图案反映了什么?” 等问题,检测学生对核心特征的理解(能结合地理环境或生活需求回答为优秀)。 2.小组合作评价:对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对比” 表格的填写进行评分,从 “信息完整性”“差异分析准确性” 两方面量化(满分 10 分,8 分以上为优秀)。 3.课后作业评价:通过 “绘制史前农耕文化地图” 作业,检查学生对时空关系和地域特征的掌握(标注准确、特征清晰为优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农民丰收节”视频 同学们,每年秋分,中华大地都会沉浸在一片欢乐喜庆之中,那便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盛大开启之时。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广袤平原到丘陵山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稻穗、饱满的玉米、红彤彤的苹果,各种农产品堆积如山,农民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笑容。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当下农业丰收成果的庆贺,更是对绵延上万年农耕文明的致敬与传承。可你们知道吗,这样热闹非凡的丰收场景,其源头要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展示《白虎通》中 “神农教民农作” 的记载,提问:“神话中神农为什么要教人们耕种?仅靠狩猎采集的远古人类,能满足生存需求吗?” 那时,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开启农业篇章,一步步走向定居生活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程 ——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二、探究新知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提出问题旧石器时代晚期,气温逐步升高,洪水频繁发生,动植物急剧减少,人类的食物来源受到冲击……生活在原始社会的先民,仅靠在野外采集、狩猎为生能够满足生存需要? 引导学生思考:“当食物来源减少,先民会想出什么办法生存?” 教师讲述: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靠打猎采集为生,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方式并不稳定,且并不能养活足够多的人口。随着长时间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先民们对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先民们开始从采集渔猎生活向农业生活过渡,原始农业开始起源。原始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合作探究:观察左图,你能看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①分布广,数量多。②沿河流(水源)分布。③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提示:分布广泛、大多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 呈现玉蟾岩遗址的稻谷、东胡林遗址的粟和黍化石,明确:距今 10000 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栽培稻,北方种植粟和黍,原始农业兴起。 教师点拨:从原始农业地区分布看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的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北方地区的先民栽培粟、黍。 展示耒耜、石镰等磨制石器,对比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猜一猜他们使用什么工具进行农业活动? 强调:磨制石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讲解新石器时代:大约从距今约10000前到距今约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定居生活 教师指导:展示原始定居图片,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找找定居生活的证据 【史料实证】答案提示:磨制石器、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定居生活。 教师讲解: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考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以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够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示材料: 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称眼,点种包谷。 ——《怒俅边隘详情》 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用,以教万人。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 教师指导: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事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比较稳定的获得食物来源,陶器的发明,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些都有利于人类定居生活,同时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了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产出超过日常所需的食物,进而产生贫富差别,催生社会变革,促进社会文明的产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讲解意义: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始农业的兴起概况 师生归纳: 过渡语:农业的发展让食物有了稳定来源,先民们终于可以停下迁徙的脚步,开始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那么,不同地域的先民,会建造怎样的房屋呢?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活动探究 火眼金睛: 展示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呈现骨耜、碳化稻谷图等提问:哪些跟河姆渡人没有关系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提问:“这种房屋高出地面,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引导学生结合长江流域 “潮湿多雨” 的气候特点回答) 呈现骨耜、碳化稻谷图片,说明:河姆渡人用骨耜翻土,种植水稻,是我国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 展示猪纹陶钵、木结构水井遗址,总结:河姆渡人饲养家畜、制作陶器、掌握凿井技术,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填写河姆渡人考古报告。 学生回答: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3.粮食作物:水稻4.生产状况:(1)·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2)·畜牧业: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3)·手工业: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教师指导:时间易出现错误说法,如7000年,正确表达应为7000年前或距今约7000年,注意错别字“干栏” 2、稻作农业的繁荣 拓展:河姆渡人在建造干栏式建筑时,已经使用榫卯结构。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柱、梁、板,都采用了榫卯这种连接方式。 陶灶、陶釜、陶甑:陶灶口如箕形,宽流火门,略上翘,内壁三支丁用来支撑炊具。釜相当于现代的锅。甑底有孔,与釜一起使用,甑中盛放食物,釜中盛水加热,水蒸气上升煮熟食物。 升华:河姆渡人以骨耜垦稻海,用榫卯筑干栏,更创釜甑蒸煮之智——七千年前的长江畔,中华农耕文明已绽放技术之光! 过渡语: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创造了繁荣的稻作文化,而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先民们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坡人。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观看地图,教师指导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年代; 距今约7000年--5000年 分布:黄河中游,豫、陕、晋、甘为主 中心区:关中、豫西、晋南 代表性遗址: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双槐树遗址 生活状况: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讲解: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 000—5 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代表是半坡遗址。 展示相关图片,总结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2、半坡人概况 呈现人面鱼纹彩陶盆、粟的朽粒,等图片讲解:半坡人种植粟,制作精美的彩陶,会纺织、制衣,过定居生活等。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归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完成,填写半坡人考古报告。 学生回答:时间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地位: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生产状况:农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作物:粟、黍,有时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畜牧业:猪、狗。使用弓箭、渔叉进行渔猎。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 合作探究:展示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图对比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学生回答:房屋特点: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建筑原因: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建造意义: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通风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都是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师点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提升:对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异同 教师指导:通过南北文化遗址对比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物质生产水平有相似之处,如都是用磨制石器,都会制作陶器,都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定居生活。 3、仰韶文化的发展 教师指导:201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考古工作持续开展。发现各类遗迹现象有灰沟2条、灰坑56座(包括仰韶时期的7座房址)、灶址2个,出土陶范、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小铜器、铜炼渣、贝类等,共计1585件。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编号为H50的半地穴式袋形房屋中,出土了1枚仰韶时期石雕蚕蛹。其螺旋状的花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腹和尾部,形态逼真、造型精美。专家根据出土的陶片推测,这座房屋属于仰韶晚期偏早阶段,距今约5200年。蚕茧的发现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养蚕,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物的场所。 展示图文 教师指导:距今约6000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距今5000年,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4.大汶口文化 展示大汶口遗址 “随葬品差异” 的史料(有的墓葬器物众多,有的一无所有),引导学生分析:“这说明当时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贫富分化、阶级萌芽) 教师讲解: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思考:根据史料,该文化遗址的墓葬差异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史料: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现象)在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乐都柳湾﹑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较为明显的反映。——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答案提示 现象: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私有制已经产生。地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拓展: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新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他们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后期随着劳动成果的剩余,一些人利用公共职位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萌芽,阶级开始产生。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点,如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农业起源到不同地域农耕文化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生产力的进步如何推动社会一步步向前,为人类社会进入早期国家时代奠定了基础。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填写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对比表”(从地域、农作物、房屋、工具等方面); 查找良渚文化的玉器资料,思考:“精美玉器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有了怎样的发展?”(2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文明之根——原始农业三部曲 破土(起源):采集→耕作→定居 繁盛(河姆渡):稻作+干栏=江南模式 分化(仰韶/大汶口):彩陶+私有=社会变革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时间轴),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3.以考古实证链贯穿三大知识模块,符合历史学科思维逻辑;通过定量分析(稻谷堆积层厚度/随葬品数量)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分层作业兼顾空间定位与历史叙事能力训练。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探究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分析、解释材料及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课堂实践中,以完成考古表格的方法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表格绘制、表头设计、内容选择、同类项梳理,一步步先讲后练习。在课堂上,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这一学习方法,教学效果较好。通过视频导入和实物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兴趣;对比法的运用,有效突破了 “地域文化差异” 的重点。小组合作与实物观察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史料实证意识。 不足之处 对 “农业起源推动社会进步” 的逻辑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难以理解 “定居与社会分工的关系”。时间分配偏紧,“大汶口文化” 等次要知识点讲解简略,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措施 增加 “模拟原始生活” 活动,让学生体验 “狩猎采集” 与 “农耕” 的劳动效率差异;补充大汶口文化 “随葬品差异” 的具体数据,增强对 “社会分化” 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