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题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的第 3 课,承接了前面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又为后续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通过对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探究,以及远古传说的解读,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整体认知,是理解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特征的关键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具有开篇破题的重要地位。 2. 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围绕 “中华文明的起源” 展开,分为三个紧密关联的部分: 第一部分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介绍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等早期文化遗存,阐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国家过渡的背景,包括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以良渚遗址(距今约 5300-4300 年,长江下游)和陶寺遗址(距今约 4300-4000 年,黄河中游)为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早期国家的特征,如城市规划、社会分化、权力象征等。 第三部分 “远古的传说”,讲述了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以及禅让制,展现了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传承。
2、学习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对 “炎黄子孙” 等传说有初步了解,通过前两课学习,已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征(如种植作物、制作陶器等),但对 “国家起源”“阶级分化”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薄弱。 认知特点:学生对考古遗址、文物图片等直观材料兴趣浓厚,善于通过视觉和故事性内容接受知识,但对历史概念的逻辑关联(如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产生的关系)缺乏深入思考能力。 学习需求:渴望了解中华文明 “五千年” 的具体证据,对 “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存在困惑,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探究来化解疑问,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过程,认识到这些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了解炎帝、黄帝等古史传说,区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理解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生产力发展(如农业进步、手工业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规律。 时空观念:结合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明确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时空分布(距今时间、流域位置),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史料实证:通过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陶寺遗址的观象台等考古发现,学会从文物和遗址中提取历史信息,论证早期国家的存在。 历史解释:对比不同遗址的特征(如红山玉器、良渚玉琮、陶寺礼器),解释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起源特征;分析 “禅让制” 传说,理解其反映的原始民主制内涵。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考古实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认同 “炎黄子孙” 的文化认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及其反映的早期国家特征(如城市规划、社会分化、权力象征)。 炎帝、黄帝传说与华夏族形成的关系。 难点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内在逻辑关系。 区分远古传说与历史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评价:通过提问 “良渚古城的玉琮象征什么?”“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反映了当时的什么能力?” 等问题,实时检测学生对考古发现与历史信息关联的理解,采用等级制(优、良、中)记录。 2.小组探究评价:针对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关系” 开展小组讨论,根据发言的逻辑性、史料运用的合理性进行评分,计入课堂表现。 3.课后练习评价:通过课后习题(如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结合正确率分析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视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国家组织众多学科专家,历经多年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旨在揭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神秘面纱。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将距今5800-3500年分为古国和王朝阶段,古国时代分为三个阶段,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究竟于何时何处发轫?文明的长河又是如何流淌的?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带着这份好奇,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程 —— 中华文明的起源。
过渡语:要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早期国家是如何从原始社会中孕育而生的? 二、探究新知 (一)文明曙光-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活动:走出蛮荒,探查早期国家的诞生(展示材料) 材料一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列宁选集》第3卷,转引自《辞海》第7版 材料三 世界上各个有疆域、人民、独立地位和主权的不同于地区的政治实体。现代国家一般为联合国承认。——《辞海》第7版 依据材料我们走进牛河梁遗址看看早期国家的模样 展示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重点介绍牛河梁遗址:展示玉猪龙、祭坛、积石冢图片,提问:“这些发现(玉器、祭坛、墓葬)说明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社会分化、宗教祭祀活动、权力萌芽)。 补充:牛河梁遗址 “总结提升”梳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强调:生产力在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活动 思考:依据教材,分析国家是怎样产生的,探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 “总结提升” 部分,梳理逻辑: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私有制产生(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分化(贵族与平民)→早期国家萌芽。 教师讲解 :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例,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过渡语:“这些标志在两大古城中如何体现?让我们分区域探查。” (二)文明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师:展示地图,请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并回答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何处,产生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活动:任选一个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说说你从中读取到哪些文明曙光的信息,完善考古报告。(自主学习)先来考考选择良渚文化遗址的同学。请你依据教材结合视频回答 教师: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其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这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许多高等级建筑和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 生: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教师总结:大型城市的出现 ;明确的城市功能区分;城市规划合理,生产力水平高,建筑技术高超 管理水平高,强大的权力机构;工程规划视野之阔、技术水平之高、动员能力之强 师:在莫角山宫殿区东坡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堆积,约有3万斤;在池中寺台地发现36万余斤炭化稻米的遗迹,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内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提示:稻作农业繁荣 人口较多 师: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贵族墓地的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提示: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贫富分化 阅读课本内容,为什么说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显著? 生:城内贵族墓地随葬品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 展示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等图片 提示:权力象征、神权和 王权的结合、艺术、工艺水平高超;神人兽面纹——精神信仰;统治阶级有军政大权,对内治理,对外发达战争 引用考古学家科林 伦福儒的评价和习近平的讲话,强调良渚古城是 “早期国家” 的实证。 教师点拨: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师:展示地图,请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并回答问题:陶寺都城遗址位于何处,产生时间是什么时候? 教师讲解:陶寺都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都城建筑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师:再来考考选择陶寺都城遗址的同学。请你依据教材结合视频回答 师: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 提示:大型城市的出现 、明确的城市功能区分城市规划合理、生产力水平高、建筑技术高超 管理水平高、强大的权力机构 师: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提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文明交流 学生回答:①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②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③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引用考古学大家苏秉琦的评价,强调陶寺都城是 “早期国家” 的实证。 教师点拨: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据图,说说中华文明的特点。 展示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位置,提问:“这些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哪些流域?这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分布广泛,起源众多,多分布在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沿河沿江分布,以中原为核心,相互影响、交融共生。) 教师讲解:距今五千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他们彼此之间不断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开始形成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过渡语:“除了考古实证,古史传说也暗藏线索。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是历史吗?” (三)文明传说——远古的传说 展示 “部落联盟时期地域示意图”,讲述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传说,提问:“炎黄联盟战胜蚩尤后,形成了哪个民族?”(华夏族)。 师:阅读课本问:距今五六千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生:主要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师:随着部落逐步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与财富,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那你们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生:从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师: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只不过是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的其中一个。那么,这些战争对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生: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打破了氏族界限,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涿鹿一战,促使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结合梁启超的话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多民族融合。 师: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那么黄帝之后,中国历史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从尧舜禹的禅让中寻找答案吧! 师:阅读课本远古的传说中第三段内容,回答问题: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哪些部落?他们形成联盟后,部落联盟首领依次是哪些? 生: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部落联盟首领依次为:尧、舜、禹。 展示尧舜禹传位顺序和史料,总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禅让制注重的是人的贤德。 介绍禅让制: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提问:“禅让制的标准是什么?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治理方式是什么?”(贤德;原始民主制)。 师:尧、舜、禹部落首领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这种选拔制度的含义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禅让制度,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其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拓展: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禹和鲧的治水办法有何不同,其结果怎样?第二,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第三,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鲧采取围堵的办法治水,最终失败;禹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最终成功解除了水患。 (2)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总结: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远古传说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是口述史料,考古挖掘是实物史料,经过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就是真实的历史。因此,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过渡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既看到了考古实证的早期国家,也了解了远古传说中的文明线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脉络: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循着中华文明探源的足迹,共同梳理了文明起源的脉络。从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与祭坛,我们看到了早期社会分化与信仰萌芽的曙光,理解了生产力发展如何催生私有制、阶级,最终推动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通过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玉琮玉钺,以及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宫殿区,我们直观感受到早期国家的成熟形态 —— 规整的城市规划、鲜明的阶级分化、集中的权力象征,印证了 “多元一体” 的文明特征;而炎帝黄帝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与禅让制的故事,则让我们触摸到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 这些考古实证与远古传说交织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壮阔图景。它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点,而是满天星斗般的汇聚;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数千年积淀的必然。希望大家记住这份厚重的历史根基,带着对文明源头的敬畏,继续探索更多华夏故事。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任选一个本课提到的遗址,查阅资料,写一段 200 字的 “我眼中的文明遗址” 短文。 预习下一课《夏商周的更替》。 五.板书设计 中华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起源: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萌芽(牛河梁遗址)。 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长江下游,水利、玉器)、陶寺都城(黄河中游,观象台、礼器)。 远古传说:炎黄联盟→华夏族;禅让制。 强调: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考古实证与传说共同构成了文明起源的历史图景。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时间轴),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和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3.以考古实证链贯穿三大知识模块,符合历史学科思维逻辑。、 4.拓展“何以文明” 数字大展资源:利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 “央博” 数字博物馆资源,展示良渚、陶寺等遗址的 3D 复原场景,让学生 “云参观” 遗址,增强直观感受。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成功之处 结合数字展览和考古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 不足之处 对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关系” 这一难点,部分学生仍理解模糊,课堂讨论时间不足。 传说与史实的区分部分,案例不够丰富,学生易混淆。 3. 改进措施 针对难点,可增加 “原始社会与早期国家对比表”(从生产资料、社会结构等方面),通过表格直观呈现逻辑关系。 补充更多案例(如大禹治水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的洪水遗迹),帮助学生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