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所属的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聚焦于夏商周时期,此阶段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王朝发展与社会形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首个奴隶制王朝,其建立标志着国家的诞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更是开启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先河,为后续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商朝在文化领域创造了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灿烂文明,彰显了奴隶制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西周时期,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完善,使奴隶制国家达到成熟阶段。本课上承史前时期的中华文明起源,下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学生构建古代史知识框架的重要环节。 2.内容结构: 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着重介绍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都城位于阳城。这一时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 局面形成,国家机构初步建立,如军队、刑法、监狱等。同时,通过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夏朝的存在与文明发展程度,展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商朝的统治:阐述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发展。商朝在政治上通过征服周边方国,建立起方国联盟的统治模式;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文化方面,甲骨文的出现是重要标志,它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对研究商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周的兴衰:讲述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功臣等,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需向周天子履行进贡、服从调兵等义务,形成了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秩序。同时,周公旦 “制礼作乐”,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等级和秩序。然而,西周后期,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幽王昏庸无道,最终西周被犬戎所灭。
2、学习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品德等学科以及课外读物、影视作品等途径,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些碎片化的了解,如大禹治水、商纣王的残暴等故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他们仅停留在简单的人物和事件认知上,对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结构的特点等缺乏深入理解。 认知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好奇心强,对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充满兴趣,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复杂的历史发展规律时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对于世袭制、分封制等制度,他们难以把握其内涵和作用,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事例、直观教具等方式进行引导和讲解。 学习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理解不清、历史时间记忆混淆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和暴君、亡国之君等基本信息;分析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的道理;了解世袭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基本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夏商西周王朝兴衰的原因,认识到统治者的治理措施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时空观念:掌握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存在时间、都城位置等时空信息,能够在时间轴和地图上准确标注相关内容,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时空概念。 史料实证:结合二里头遗址、殷墟、利簋等考古资料和《史记》等文献资料,印证夏商西周历史的真实性,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世袭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分析,理解这些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家国情怀:从夏商西周的兴衰中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认同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难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评价: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提问学生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建立时间等,根据学生的回答准确性给予即时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评价:在分析分封制的作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包括参与度、观点的合理性等,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3.课堂练习评价:利用随堂练习(如教材中的相关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批改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4.课后作业评价:通过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下次课上进行集中讲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 “鼎” 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它是‘鼎’,在我国古代社会,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播放“字从遇见你 鼎”视频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个古老而厚重的文字——“鼎”,它最初的形象就来源于我们祖先烹煮食物的器物。但你知道吗?在夏商西周时期,鼎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炊具!它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国家的重器,甚至决定着一个人身份的尊卑。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家制度?又见证了多少王朝兴衰更替的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从这尊“鼎”出发,一起探寻中国早期王朝——夏、商、西周更替的历史密码!
二、探究新知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 —— 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教师展示夏朝形势图,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的内容,提取信息完成夏朝的名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 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中心区域: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教师指导:禹在涂山邀请各位诸侯召开大会,在诸侯面前手拿玉帛向天祭祀。以奉行天命自居,表明已取得“夏后”地位,一般认为,涂山之会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不久后禹命各方诸侯进献金,将其铸造成九个大鼎。这就是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典故。九鼎象征着九州。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2、“家天下“ 提问:“在夏朝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如何传承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禅让制,即 “选贤与能” 的 “公天下”。 自主学习:禹最初想传位于谁?但最终谁成为了夏朝新的继承人?他能继承王位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开创了哪一制度? 答案提示:伯益、启、血缘关系、世袭制 教师指导: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使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由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从《礼记·礼运》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以看到,在以前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彼此之间讲诚信,和睦相处。而世袭制后,家天下取代了以往的公天下,这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3、夏朝的统治 介绍夏朝的统治:“禹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禹刑》,设置了监狱‘圜土’,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此外,夏朝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4、二里头遗址 【史料实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合作探究: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说明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建立的统治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过渡:“世袭制让夏朝延续400年,但昏君夏桀却将其推向灭亡……,那么,哪个王朝会取而代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商朝的统治。” (二)早期国家的发展 —— 商朝的统治 1、商汤灭夏 教师讲解: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残暴。 合作探究:夏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暴政的表现? 学生回答:建造豪华宫室,征发百姓服劳役,不分昼夜饮酒作乐…… 讲解商汤灭夏:“约公元前 16 世纪初,商的首领汤率领军队与夏军在鸣条展开决战,也就是鸣条之战,最终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展示鸣条之战的地图,介绍战争过程。 教师指导:夏桀施行暴政,荒淫无道,成汤持着象征权威的斧钺击败昆吾氏后,乘胜讨伐夏桀。各地诸侯都表示归附商朝,于是成汤登上天子之位,天下得以平定。夏朝最终因夏桀的暴政而亡。 商朝的建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商朝建立及统治的基本概况。 填写商朝名片: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商朝的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1600 年)、建立者(商汤)、都城(亳 —— 殷,盘庚迁殷)、政权性质(奴隶制王朝)等信息,教师进行核对和补充。 3.盘庚迁殷 教师讲解: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合作探究:为什么商朝前期不断迁都? 学生回答:为了躲避自然灾害,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经济商朝不断迁都。 教师指导: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郑州)。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朝曾多次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 4.商朝的统治 “盘庚迁殷后,商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同时,商朝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展示殷墟王陵遗址、戴枷奴隶陶俑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5.商朝的衰亡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引用《史记 殷本纪》中对商纣王残暴行为的记载,如 “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史记·殷本纪》 ”,让学生体会其残暴。 周的崛起:商朝晚期,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 过渡语:“商朝也因统治者的残暴而走向灭亡,随后,一个新的王朝崛起,它就是西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西周的兴衰。”下面,我们一起见证“武王伐纣”的历史吧! (三)早期国家的巩固 —— 西周的兴衰 1.牧野之战 “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人吕尚、周公等人,国力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开始准备讨伐商。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史称牧野之战。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 展示牧野之战的地图和利簋图片,结合利簋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印证战争史实。 教师指导:在甲子日早晨,武王发动了对殷商的战争,此时岁星正当其位,这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迅速打败商纣王,占领商国,建立西周 拓展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 2.西周的建立 填写西周名片:让学生自主完成西周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1046 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建国之战(牧野之战)等信息,教师检查指导。 3.西周的统治 建立:周武王王建立周朝,稍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巩固: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 衰亡: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4.西周的分封制 合作探究:结合夏商西周地图,思考:周武王面对如此大的疆域,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巩固呢? 学生回答:西周实行分封制。 问题探究:展示西周分封制的等级结构图,【历史解释】将图片中贵族等级身份填充完整,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谁才能被封为诸侯?诸侯有什么权力和义务?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要向周王承担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特点:①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②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③等级森严,臣属关系明确。 讲解分封制的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卿大夫、士等统治阶级,建立诸侯国;诸侯等要服从调遣、镇守疆土、进献贡赋”。 教师点拨: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等级之间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成为周朝的贵族等级。这样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答案提示: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补充: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天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宗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封制的作用,结合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和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总结其积极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和消极作用(地方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威胁中央,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了隐患)。 合作探究:填写分封制总结报告 教师补充: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未能使西周长治久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特别是东周(春秋)时期,出现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周朝统治渐趋瓦解。 教师指导: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其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包括饮食、起居、祭祀、婚姻、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拓展:周公旦为何要制定礼乐制度?展示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和乐舞制度表,让学生了解礼乐制度对等级秩序的维护。 答案提示:它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体现了严格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西周政治稳定。 以史为鉴 教师讲解: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合作探究:夏、商、西周灭亡的相似之处及启示? 学生回答: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伤害人民。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因时而变,不断进行创新。 补充(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意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同时也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此治国之道。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搜集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件文物(如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殷墟的甲骨文、利簋等),撰写一段介绍文字,阐述其历史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思考:如果你是西周的一位诸侯,你会如何治理自己的封地?结合分封制的内容进行回答,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时间轴),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探究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分析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环节设计较为合理,能够按照夏商西周的更替顺序展开,逻辑清晰;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史料等资源,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讲解分封制的作用时,虽然组织了小组讨论,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分封制消极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 “世袭制”“礼乐制度” 等概念,虽然进行了讲解,但可能还存在学生理解模糊的情况;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不够及时全面。 改进措施:在讲解分封制时,提前设计更具体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适当延长讨论时间,确保学生充分参与;对于抽象的制度概念,结合更多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如用具体的史实说明世袭制如何运作、礼乐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等;增加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解,确保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