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题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中的第 5 课。它处于从奴隶制王朝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节点,承接了前面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的发展历程,又为后续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单元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讲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在土地、兵力、财力和人口等方面实力大减,政治地位下降,周天子沦为傀儡,分封制逐渐瓦解的状况。第二部分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析了诸侯争霸的原因、目的、方式、主要霸主以及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介绍了春秋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表现,以及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联,经济发展是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深层原因,而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学习者分析 1.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地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的积累相对较少,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思维特点: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 “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等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历史故事和文物等具有浓厚的兴趣。 3.学习障碍: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结合东周时间轴,明确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阅读《史记 周本纪》等史料,以及观察文物图片等,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诸侯争霸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及对王室衰微现象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诸侯争霸的主要情况(原因、霸主、影响);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实质和历史意义。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 “春秋时期周王室在土地和兵力方面有哪些变化?”“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是什么?” 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发言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如在讨论 “诸侯争霸的影响” 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3.课堂练习:课后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以及教师补充的相关习题,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辅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播放“越王勾践剑”视频:介绍越王勾践剑的基本情况,如年代、尺寸、收藏单位等,提问这把剑举世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出土那一刻仍然剑气如虹、寒光闪闪,穿越两千多年 依旧削铁如泥、毫无生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越王勾践剑!它见证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总结:这把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依旧锋利无比,它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那么,春秋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诸侯之间又有哪些纷争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 5 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拓展东周的分期 提出问题:西周是怎么灭亡的呢? 学生回答: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提出问题: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前期我们把它称为春秋时期,被称为战国时期,那同学们知道春秋战国得名于什么吗? 学生回答:“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东周后期得名于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记述了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 教师讲解:进入东周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春秋有哪些故事呢?
二、探究新知 (一)察王室之衰——礼崩乐坏王室衰微
1.周王室东迁 展示地图,动态展示迁都洛邑 教师讲解: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2.王室衰微 教师活动:展示西周和东周王室实力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东周王室实力发生的变化。然后讲解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在土地、兵力、财力和人口等方面的衰减情况,以及周天子与诸侯关系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结论王室实力大减 唱反调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周天子和诸侯,再现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甚至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场景,如 “诸侯用九鼎”“不向周天子纳贡” 等。 对比西周和东周分封制的实行效果,得出结论:分封制逐步瓦解 礼崩乐坏 展示材料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教师讲解:周王室衰微是指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王室实力大减,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的现象。 教师总结:分封制逐步瓦解导致礼崩乐坏,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这时候,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竟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诸侯争霸的新面貌。
过渡语:“周王室的衰微,使得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就为诸侯之间的争霸埋下了伏笔。那么,诸侯争霸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二)探诸侯之争——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1.诸侯争霸概况 教师讲解: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教师活动:提问 “诸侯为什么要进行争霸战争呢?” 引导学生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分析原因。然后介绍诸侯争霸的目的是追逐自身利益、争夺霸主地位,方式包括结盟和军事征伐等,以及 “尊王攘夷” 的口号及其作用。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诸侯争霸为什么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1)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2.主要霸主 播放视频,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一说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回答: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 教师点拨:春秋五霸的版本有多种 合作探究:结合地图,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 学生回答:①地理上近海,有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 。②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 。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获得政治优势。 展示材料:孔子赞叹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百姓受惠直到今天。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头散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结果: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3.晋楚争霸 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中处于劣势的晋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答案提示:晋文公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避开楚军的锋芒,“退避三舍”,诱敌深入,使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楚庄王称霸: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三年毫无作为的楚庄王之后开始改革政治,扩充军队,准备与晋国决一死战,一雪前耻。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消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打败了戎族。从此楚国的势力和威望在其它诸侯国之间响亮起来。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一鸣惊人。 知识拓展:为什么诸侯们会召开弭兵大会?召开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 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 内容: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 影响:一方面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赢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吴越争霸 教师讲解: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于公元前506年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公元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吴王阖闾因伤逝世。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 教师讲解: 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会盟内部空虚之时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此后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诸侯争霸带来的影响?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 据《春秋》记载,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此外,小国人民还得为大国统治者服兵役和劳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点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但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和痛苦。春秋争霸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总结:①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②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③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过渡语:“在诸侯争霸的动荡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经济上的发展又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析春秋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活动: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介绍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的表现 在农业方面,重点讲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其意义,展示不同时期的农具图片进行对比。 【问题探究】铁制农具出现于何时 与青铜工具相比,铁制农具有哪些优点 铁制农具的使用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①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②优点:青铜工具轻巧锋利,硬度大,但铜蕴藏量较少。铁制农具硬度更高,蕴藏丰富,方便开采,易于普及。 ③意义: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铁制农具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 展示材料: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国语·晋语》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铁制农具的使用有何作用。除了铁农具的使用,还有哪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答案提示: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为以后中国强大、雄踞东方奠定了物质基础。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 教师讲解: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牺尊”,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了。 问题探究:【唯物史观】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及对应的时代。生产工具的演变体现了什么? 答案提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 展示材料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盐铁论·水旱》思考: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的意义? 答案提示:(1)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在手工业方面,介绍冶铁业、煮盐业等的发展,以及手工业产品的精美,如莲鹤方壶。 教师讲解: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发展的表现 在商业方面,说明商品交换的活跃和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
教师讲解: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合作探究:春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方面会有何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教师指导: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诸侯视这些土地为私产,势力逐渐增强。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奴隶减少,都去帮诸侯开垦私田,周天子在井田制上所收的赋税减少,导致王室经济困难,天子权威日趋下降,以公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就逐渐瓦解了。由此可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变革引起政治和社会变革。 三、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春秋的动荡是伤痛也是机遇。周王室衰微的无奈,诸侯争霸的残酷,让我们看到时代的波折;但经济发展的新曙光、霸主们在困境中求变的努力,又彰显着历史前进的韧性。先辈们在动荡里摸索出路,这份勇于突破、适应变化的精神,值得我们在面对学习生活挑战时汲取力量,传承下去 。 教师活动: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梳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变化的时代,既有战争带来的灾难,也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搜集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思考: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时间轴),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角色扮演的展示和小组讨论成果的分享,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3.越王勾践剑是本课的重要特色资源,它是春秋时期的珍贵文物,能够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春秋时期的手工业水平和时代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西周和东周王室实力对比表、各诸侯国地图、不同时期的农具图片、莲鹤方壶等文物图片,以及《史记 周本纪》等史料,都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和讲述历史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在讲解 “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等抽象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更形象的解释和举例。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对于抽象概念,可多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例进行讲解,或者制作简单的动画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在小组讨论前,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分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同时,增加课堂练习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