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内容。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七雄争霸的政治格局、商鞅变法的制度革新以及经济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核心,为后续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内容结构: 本课围绕 “社会变革” 主题,分为三个紧密关联的部分: 战国七雄:阐述政治格局的演变,包括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以及七雄并立的局面和兼并战争的特点。 商鞅变法:分析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涵盖变法背景、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及历史影响。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从铁器牛耕推广、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兴修、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等方面,说明生产力进步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学习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学习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和社会变化,对 “分封制瓦解”“诸侯割据” 等概念有初步认识,为理解战国时期的深化变革奠定基础,但对 “封建制度确立” 等抽象概念缺乏系统认知。 2.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对故事性、可视化内容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难以自主关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辩证关系。 3.学习障碍:易混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如 “尊王攘夷” 与兼并战争的本质区别)。对商鞅变法措施的具体作用及 “变法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理解困难。难以将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军事冲突三者形成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了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史实。 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主要内容及影响。 列举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铁器牛耕、都江堰等),分析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理解战国时期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的时代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铁器牛耕推广与变法运动的关联,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梳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事件的时间线。 史料实证:通过《史记 商君列传》等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培养史料解读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讨论 “商鞅变法成功与否”,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评价历史事件。 家国情怀:感悟都江堰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理解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和影响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通过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速记”“商鞅变法措施分类” 等问题,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围绕 “战国战争的影响”“不同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等话题,评价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课堂练习:采用文档中的选择题(如商鞅变法触犯贵族利益的原因、战国 “变” 的表现等),检测知识应用能力。 4.拓展任务:让学生撰写 100 字短文 “我眼中的商鞅”,评价其历史贡献,综合考察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猜成语:出示四张图片,请同学们猜相应成语。 同学们,第一幅中,一位身披荆条的大臣躬身请罪,这是 “负荆请罪” 的典故;第二幅里,指着纸上兵字,这是“纸上谈兵”的场景,第三幅有三个令和五个申,正是三令五申的意思,第四副军队绕开敌军主力直捣其后方,正是 “围魏救赵” 的谋略场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个充满戏剧性的成语,都诞生于同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没错,它们都与战国时期息息相关。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涌现出这么多惊心动魄的冲突与智慧博弈呢?周王室的权威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的 “尊王攘夷” 变成了赤裸裸的兼并扩张,诸侯国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上演着一场场生死较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 “大动荡、大变革” 的战国时代,看看七雄并立的格局如何形成,各国又在怎样的博弈中寻找出路。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第 6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时空建构:回顾东周分期 教师指导: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国不再满足于 “争霸”,而是追求 “兼并”,形成了七雄并立的格局,为富国强兵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过渡语:我们从三方面考察战国时期的变化,我们先看第一部分政治军事之变。
二、探究新知 (一)观时势之变 —— 战国七雄 1、背景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展示 “春秋列国形势图” 与 “战国形势图”,对比分析:“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的诸侯国数量有何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形成 ①晋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韩赵魏三家分晋 ②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 田氏代齐 ③齐、楚、燕、韩、赵、魏、秦 对号入座:结合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的口诀,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七雄位置,强化时空观念。 战争特点 任务一:据史料并结合P33-34正文,分析战争性质的变化以及战争的特点 教师指导:【史料实证】相比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呈现出哪些特征? 呈现材料(文档中关于战争规模、伤亡的史料),组织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相比,有哪些新特点?”(规模大、兵力多、残酷性强等)。 答案提示:①规模大,参战兵力多;②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③伤亡大 4、性质变化 材料展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结合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思考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变化。答案提示:兼并战争 教师指导:春秋时期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仍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战国七雄则是公然僭越,周天子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不可保。春秋时期的诸侯主要是争霸战,战国战争主要是兼并战。 5、著名战争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 答案提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任务二:了解主要的兼并战争 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进行思考,观看视频了解兼并战争著名战役的相关典故,并填写表格 长平之战有何影响?答案提示: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补充材料: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观察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 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战争结果: 教师讲解: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战争影响: 师生归纳:消极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争当时的影响: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什么? 答案提示想法: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过渡语:频繁的战争让各国统治者意识到 “生存不易”,为了富国强兵,一场场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二)探应变之策 —— 商鞅变法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播放 “秦孝公求贤令” 动画片段,提问:“秦孝公为何要发布求贤令?这反映了秦国当时的处境如何?”(被诸侯轻视,渴望强国)。 教师指导: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李悝为相,国力大增。三十余年间,大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由于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于其他各国,一向为各国所轻视,于是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对此提出,治理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管理国家不能因循守旧,效法古代的方法,所以商汤与武王不遵循礼制而称王,夏殷王朝不改变礼制而亡了国。 师生归纳商鞅变法概括1.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创造条件,公元前3562.时间!3.人物:商鞅4.支持者: 秦孝公 教师指导: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宣传变法,舌战群臣,不畏权贵,徙木立信取信于民,那他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任务三:请你代表其中一个阶层,你最支持或反对变法的哪条措施,为什么? 展示商鞅变法内容表格,采用 “角色扮演” 活动:“假设你是秦国的贵族、农民、士兵,你会支持变法中的哪些措施?反对哪些?为什么?”(如贵族反对 “军功授爵”,农民支持 “奖励耕织”)。 答案提示 地主:1、支持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保证了我的利益。 3、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一条最为不满,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按军功授予爵位也不满,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农民: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的生产生活。 士兵:奖励军功使得只要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的爵位和官职。这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 设置秦国“乡”亲“乡”爱群情景带入,增强学生对商鞅变法影响的认知。 师生完成表格,答案提示如下 思考: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最终商鞅战败,被五马分尸但商鞅个人的命运却以悲剧结束。请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展示史料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乡邑大治”(《史记》),指导学生分析变法成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升)。 辩论:“商鞅被处死,是否意味着变法失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变法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实现目标,而非执行者的命运)。 教师指导:衡量变法是否成功的标准?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商鞅虽死,变法犹存!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结合图文,商鞅治秦有何特点,商鞅变法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你有什么感悟? 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答案提示 治秦特点: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同旧势力作斗争,取信于民 原因:1、(根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3、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不畏强权,严格执法,取信于民) 教师指导: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而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感悟:①改革是强国之路,要不断改革创新,顺应时代潮流。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过渡语:商鞅变法的成功离不开秦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而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又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三)析变革之因 ——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任务四:根据战国展厅,并结合课本P36,撰写一小段解说词介绍各部门在经济上的表现(注意: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进行解说) 农业表现:①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②牛耕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③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的发展 (1)背景: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2)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的发展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富商大贾。 教师讲解:“经济发展如何为社会变革提供物质基础?”(农业进步推动分工,商业繁荣促进交流) 补充材料 任务五:阅读教材P37页,给都江堰做一份基本简历 播放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动画,结合表格(文档中都江堰的背景、时间、功能等),讲解:“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为何被称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防洪、灌溉、水运多功能结合,造就成都平原沃野)。 教师:都江堰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就控制了岷江的激流,使水势平缓,免除了水灾,灌溉了三百多亩的农田。李冰带领群众用竹篓装满鹅卵石,再连成数丈一段,投入江心。一层层垒叠起来,筑成分水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提问: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方面会有何变化?
教师指导:,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同时,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推动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 三、课堂小结 师生归纳: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逻辑: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济繁荣→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政治制度革新→七雄争霸→封建社会形成。强调:战国时期的 “乱” 与 “变”,最终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完了战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旅程。从七雄并立的烽烟四起,到商鞅变法的破旧立新,再到铁犁牛耕与都江堰勾勒出的经济图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刀光剑影的纷争,更是一个时代在 “变” 中求存、在 “革” 中前行的生命力。 战争无情,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战国的 “乱”,乱在诸侯国的兼并攻伐,却也乱出了统一的曙光;战国的 “变”,变在制度的革新、生产力的飞跃,更变出了封建社会的雏形。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终将推动文明向前。我们下次课再见。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基础题: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背诵战国七雄名称及商鞅变法内容。 拓展题:搜集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时间轴),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角色扮演的展示和小组讨论成果的分享,任务式教学,秦国“乡”亲“乡”爱群聊的情景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3.特色资源:文档中的 “春秋与战国形势图” 可用于对比政治格局变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帮助理解工程原理;《史记 商君列传》《孟子》等史料可培养实证精神;“课堂练习” 中的选择题可直接用于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成语导入、角色扮演、史料分析等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利用地图和时间线强化时空观念,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不足之处:商鞅变法中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等概念较抽象,学生可能理解不深;课堂讨论时间较难把控,部分小组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 改进措施:针对抽象概念,可增加 “商周井田制” 与 “战国土地私有” 的对比图示,用通俗语言解释;设计 “讨论任务单”,明确小组发言的时间和要点,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