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题 第7课百家争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在单元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从单元脉络来看,前几课已阐述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为本课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 —— 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逐步形成,社会动荡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活跃。同时,本课所呈现的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更对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重要起点,也为后续学习秦汉及以后的思想文化发展埋下了伏笔。在整个初中历史学科体系中,本课是学生首次系统接触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内容结构 一、老子与道家: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集中于《道德经》。其核心是辩证思维,认为万物有对立面且可相互转化,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还主张 “无为而治”,倡导统治者顺应自然,反映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二、孔子与儒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为 “仁”,主张 “爱人” 与 “仁政”,反对苛政。教育上提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其言行被整理成《论语》,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三、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催生了思想繁荣。除儒道外,墨家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强调法治与中央集权,兵家孙武著《孙子兵法》总结军事思想。各学派相互辩论,形成 “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如战国七雄)和经济变革(如铁器牛耕),对 “社会大变革” 有初步认识;部分学生在语文课接触过《论语》选篇,对孔子有模糊印象,但对各学派思想体系缺乏系统了解。 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对故事化、生活化的内容兴趣浓厚,能通过直观材料理解具体观点,但抽象思维较弱,对 “道”“仁” 等哲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难以自主关联思想主张与社会背景。 学习障碍:易混淆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如孟子 “仁政” 与孔子 “仁” 的区别,道家 “无为” 与法家 “法治” 的对立)。 难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对思想主张的现实意义缺乏共鸣(如 “兼爱” 与现代平等观念的关联)。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识记《道德经》《论语》等代表作。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掌握墨子、孟子、庄子、韩非等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认识思想文化繁荣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的学习,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而树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通过对各个学派的学习,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感悟传统文化的智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结合时间轴梳理春秋到战国思想流派的演变,明确不同学派的时代背景。通过解读《论语》《道德经》选句,培养对原始史料的理解能力。(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 “仁” 学思想及教育成就;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核心主张。 难点:老子 “道” 的哲学概念及辩证思想;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通过 “孔子的教育主张有哪些?”“墨子为什么反对战争?” 等问题,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小组辩论:围绕 “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最能解决社会问题?” 展开辩论,评价学生对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史料解读:提供《论语》“为政以德”、《韩非子》“法治” 选段,让学生分析其思想内涵,评估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课后小练:完成文档中的中考真题(如孔子 “恕” 的思想、墨子 “兼爱” 主张),巩固核心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百家争鸣,解析概念何为百家?何为争鸣? 答案提示:“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教师过渡语:“百家争鸣”—— 这个词背后藏着春秋战国最热烈的思想碰撞。那时,诸子蜂起,学派林立,有人说要 “爱人”,有人说要 “无为”,有人宣扬 “兼爱”,有人主张 “法治”。这些声音为何会同时迸发?又如何塑造了华夏文明的底色?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迷雾,走进这场跨越数百年的思想盛宴。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课标: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等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春秋篇——双星辉映 “百家争鸣” 的时代,要从老子与孔子的智慧说起,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一起探寻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 展示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 教师讲解:视频里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年拜访老子的情形,这是浓缩在山东嘉祥武长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里的故事。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老子与《道德经》:
展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图片,简介老子生平(楚国史官,道家创始人)。
学生自主学习:完善老子个人简介 教师指导:老子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人,其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在此期间,老子广泛涉猎,积累了深厚学识,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史料实证】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主张 展示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①答案提示:核心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应顺应自然。 教师指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 “自然”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因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展示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 ②答案提示:辩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教师点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福存在的根本理由,福,则总是隐藏在祸患之中。祸与福,虽然通常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本质上其实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相互对立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相互转化的,哲学上,我们将这种思想称之为辩证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老子认为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由此说明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 问题:说到祸福相依大家能想起哪一个寓言故事呢? 答案提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教师讲解:辩证思想应用到生活中,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补充:故事中老人先后经历了失马(祸)―得马(福)―摔伤(祸)―幸存 (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所以我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常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展示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七十五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③答案提示: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教师指导: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陷于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才陷于饥饿。人民不好治理,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所作为,因此才不好治理。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统治者干涉过多,应当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统治者要建立的社会,应当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问题: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么? 答案提示: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干预、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 请学生完善孔子个人介绍 儒家始祖,至圣先师 答案提示:姓名:孔子,名丘,字神尼 时期:春秋后期 籍贯:鲁国 著作:弟子整理的《论语》 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师讲解: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评价与地位 教师讲解:孔子称他'龙'——因思想太深奥!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炼丹神仙的原型!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视其为东方哲学巅峰!他的《道德经》是外译版本最多的中国典籍(仅次于《圣经》),影响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在道家学派内部,老子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后世道家学者如庄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老庄流派。道教兴起后,老子被进一步神化,奉为 “太上老君”,其思想成为道教的重要理论基石。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脉络来看,老子凭借其深邃的思想,堪称诸子百家中的学术领袖 。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 教师指导:从《论语》看孔子思想。什么是“仁”?如何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提示:仁者爱人; 人要有爱心、同理心和同情心。 教师指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孔子把仁的概念加以扩充,使它涵盖了仁的全部美德,成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总结(1)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主张 教师指导:从《论语》看政治主张。 展示材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提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教师指导:克己复礼为仁。——当你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行为恢复到合乎规定的礼仪要求,就是仁。由此可见实现仁的外在要求就是遵循礼乐。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统治者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由此提倡以德治国。 【史料实证】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师讲解: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的教育成就 教师指导: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张及成就? 答案提示: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师指导:闻斯行诸——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面对两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认为冉求畏缩不前,所以必须鼓励他进取;而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孔子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拓展:自行束脩(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教诲)焉。 ——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说明 “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念,联系现代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展示材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实事求是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孔子的教育成就。 教师指导:孔子也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私学的创办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成就 自主学习:孔子在文化上有哪些贡献?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孔子思想被整理成《论语》; 孔子整理“六经” ①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②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教师指导:孔子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后成为儒家文化的经典。 教师点拨:在中国,孔子 “仁”“礼” 等思想深刻塑造了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教育传统,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影响绵延两千多年。 在国际上,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备受推崇。全球众多国家设立大量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成为传播汉语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为解决西方文明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思路,彰显了孔子思想超越国界的影响力, 孔子也因此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过渡语: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为中国思想文化埋下了种子。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盛况。 第二部分:战国篇——群星璀璨 1.背景分析:
呈现材料(铁器牛耕推广、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提问:“这些社会变化如何为思想繁荣提供条件?”(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动荡促使士人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答案提示: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极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王室衰微,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教师指导: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主要指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新兴地主阶级出现,社会性质开始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各学派之间、统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百家争鸣在哪里争鸣,播放稷下学宫相关视频 提问:争论内容有哪些?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学派的思想家们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教师指导:“百家争鸣”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质上争的是国家的治理方略。 2、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儒、墨、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二者相同么?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有区别吗 答案提示:仁爱是有等级的爱。先爱父母子女,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是一视同仁的博爱。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准则;孟子的“仁”是要求君主实施仁政,是一种治国理政的策略。 【历史解释】你如果是诸侯王,你会采用哪一学派的主张统治国家?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法家; 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迎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探究:根据材料说一说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答案提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情景模拟:百家争鸣课堂剧本,体验诸子百家争鸣 争鸣 共鸣 共塑华夏 人物:主持人、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孟子(儒家)、墨子(墨家)、庄子(道家)、韩非(法家) 场景:跨时空稷下学宫辩论台 主持人:(击鼓开场)"天下纷争,何以治国?请诸子畅言!" 老子:(拄杖缓步)"道法自然!君王当 无为而治,如溪水般柔顺。祸福相依,强求反遭其乱—— 小国寡民 方是至境。" 孔子:(拱手行礼)"吾倡 '仁者爱人' !君臣父子各守其礼,为政以德则天下归心。更要 有教无类 ——学问岂分贵贱?" 孟子:(激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行仁政 才能得民心,反对不义之战!" 墨子:(手持工具)"止战!当兼爱非攻,视人如己。尚贤节用——选贤才治国,节俭 以利万民!" 庄子:(倚树逍遥)"老子师言极是!吾等应顺应自然,逍遥无待。鹪鹩[jiāo liáo]巢林,不过一枝——权力徒增烦忧啊!" 韩非:(佩剑冷峻)"乱世当用重典!以法治国,刑过不避大臣!中央集权,方能终结纷争!" 主持人:(总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兼爱尚贤,法治集权... 此乃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 (全体拱手)"百家争鸣,共塑华夏!" 教师指导: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不仅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更成为后世文化的根基。 合作探究:【家国情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先秦诸子的哪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基? 答案提示: 乃至世界影响巨教师讲述: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百家争鸣就构成了这棵大树的根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的诸多学派中,儒家的思想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思想则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而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可以这样说。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教师提问: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传承“百家争鸣”的哪些精神? 提示:态度: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探索创新、勇于变革和实践精神。 教师提问: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的? 拓展:儒家的“仁政”——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的社会;道家的辩证思想——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与时俱进,变法革新,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课堂小结 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逻辑:春秋社会变动→老子(道、无为)、孔子(仁、德治、教育)→战国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墨、儒、道、法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础。强调:思想的碰撞与社会的变革相互推动,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 春秋战国的动荡,催生出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花。老子的辩证哲思、孔子的仁爱教化,还有战国诸子的交锋,共同塑造了中国思想的根基。这些智慧,不仅解答了当时的社会困惑,更成为后世文化的底色。下节课,我们将带着对百家思想的理解,走进秦汉时期,看这些思想如何在大一统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 四. 课后作业 基础题:背诵各学派代表人物及核心主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拓展题:1.思想家朋友圈:设计孔子/老子的“朋友圈动态”(配图+文字),评论区用各学派观点互动。2.调查报告:采访家人:“你认为‘仁’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 五.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通过历史小视频和历史剧场,历史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3.经典原著精选片段:选取《论语》《道德经》《墨子》等诸子著作中通俗易懂、能体现核心思想的语句,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法自然”“兼相爱,交相利” 等。这些原始史料能让学生直接触摸思想本源,感受诸子思想的精髓,增强对各学派主张的理解。4.制作思想流派对比图表,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帮助学生快速区分不同学派的特点,梳理复杂的思想体系,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成语导入、角色扮演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史料分析思想主张,体现了 “论从史出” 的原则。 不足之处:老子 “道” 的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浮于表面;战国学派较多,部分学生可能混淆主张。 改进措施:用 “水流遵循自然规律” 等生活化例子解释 “道”;设计 “学派主张连连看” 游戏,帮助学生区分不同学派;增加课后 “思想小剧场” 活动,让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各学派辩论场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