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题 第 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隶属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对该时期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重要补充。夏商周作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科技与文化成就既是奴隶制社会繁荣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佐证。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重维度理解早期国家的发展,为后续学习秦汉文化奠定历史基础,同时深化对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特征的认知。 2. 内容结构 本课以 “科技与文化” 为核心,分为三个逻辑板块: 天文、历法和医学:涵盖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时期的天文观测(如哈雷彗星记载、日食月食记录)、历法发展(夏历、商代历法、二十四节气)及医学成就(神农尝百草、扁鹊 “四诊法”、《黄帝内经》),体现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应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介绍甲骨文的发现、造字方法、历史价值,以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功能演变(从实用器到礼器),揭示文字与手工业技术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诗经》和 “楚辞”:以《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展现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反映社会生活与人文精神,体现早期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者分析 1. 认知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通过前两课学习,掌握夏商周的朝代更替、分封制等政治制度基础知识,但对科技文化细节了解有限。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 “二十四节气”“甲骨文” 等概念,但缺乏系统性、历史性认知,需建立 “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相联系” 的思维。 2. 思维特点 此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具体的历史素材(如文物图片、文献片段)兴趣浓厚,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 “礼器与等级制度的关系”“文字演变与文明传承” 等深层逻辑理解存在难度,需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设引导思考。 3. 学习障碍 难以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 “历史意义”(如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作用、甲骨文作为 “信史开端” 的价值); 对青铜器 “从实用到礼器” 的功能转变与政治制度的关联缺乏认知; 易混淆不同时期的文化成果(如《黄帝内经》与扁鹊的时代差异)。
教学目标 1. 课程目标 认识夏商周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感受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梳理从夏到战国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线(如 “夏朝历法→商代甲骨文→战国《黄帝内经》”),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史料实证:通过甲骨文卜辞、青铜器铭文(如利簋 “武王征商” 铭文)等原始史料,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历史解释:结合分封制背景,解释青铜器 “列鼎列簋制度” 与等级秩序的关系。 家国情怀:通过 “三星堆遗址与黄河流域文明的共性”,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通过屈原 “上下而求索” 的精神,传承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甲骨文的地位与意义(中国最早成熟文字、信史开端); 青铜器的特点(工艺高超、功能与等级制度关联); 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代表性成果(如二十四节气、《诗经》)。 难点 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历法对农业的指导、礼器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认识甲骨文、青铜器作为 “历史证据” 的价值(二重证据法的初步感知)。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评价:通过 “甲骨文记载了哪些内容?”“司母戊鼎的制作反映了商代什么社会特征?” 等问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采用 “回答准确性 + 史料关联度” 评分。 小组合作评价:针对 “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如何守护文化遗产” 等讨论题,从 “观点逻辑性 + 史料运用 + 团队参与度” 三方面评价,鼓励多角度思考。 课后作业评价:基础题侧重知识识记(如列表归纳科技文化成果),拓展题侧重能力提升(如撰写 “假如我是甲骨文守护者” 短文),采用 “知识点完整度 + 创新性” 评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四川金沙遗址 “太阳神鸟金箔” 图片播放《商 太阳神鸟金饰》)同学们,这件距今 3000 多年的金箔,以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夏商周时期科技与艺术的缩影。为什么这一时期会涌现出如此辉煌的文明成果?今天,让我们走进第 8 课,探索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密码。 过渡语:首先,让我们从先民对天空的探索开始,看看他们如何记录星辰运转、四季变化。
二、探究新知 (一)生活科学—— 天文、历法和医学 探索自然的智慧 1.天文观测: 展示《春秋》“星孛入于北斗” 记载、甲骨文 “月有食” 卜辞图片,提问:“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哪些天文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归纳:日食、月食、彗星) 教师讲解: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分为《甘经》和《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甘经》的作者是齐国人甘徳,《石经》的作者是魏国人石申。后人把《甘经》和《石经》合编,两书合称《甘石星经》,此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甘徳和石申系统的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动,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余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强调《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确切记录,甲骨文的天文记录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历法发展: 2.历法 梳理时间线:夏朝历法→商代 12 个月(大小月)→战国二十四节气,体现历法的渐进性。 教师讲解:历法是根据天象,以一定的单位对年、月、日的计量方法。商朝的甲骨文中有记载,商朝历法为“阴阳历法”(即现在的农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历法。 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想一想:制定历法、测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结合 “春雨惊春清谷天” 谚语,提问:“战国时期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何作用?”(明确:根据天象、物候;指导农时,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提示:指导农业生产 教师指导:观象授时,其实就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确认年、月、日的关系,提前安排日常生活、生产计划。这种观察天象、顺应自然的智慧,使得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医学成就: 讲述 “神农尝百草” 传说,展示《黄帝内经》书影,介绍扁鹊 “望、闻、问、切” 四诊法,强调:“这些成就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在沿用。” 教师讲解: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鹃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过渡语:先民不仅探索自然,还创造了记录历史的工具 —— 文字。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 的故事。 (二)文明曙光——甲骨文与青铜器 文明传承的载体 1.甲骨文的发现与内容: 讲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善国宝档案,模拟讲解甲骨文。 讲解参考: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认识甲骨文。它诞生于商周时期 ,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 年,清代的王懿荣发现了它,发现地点在殷墟,也就是如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有着非凡地位,它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里,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为咱们了解商周历史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 ,是研究早期中华文明的关键密码 。 合作探究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 教师指导: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北京官员王懿(yi)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展示殷墟遗址图片,明确:“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商周时期占卜记事的文字。” 问题:它们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 教师指导:甲骨文制作分四步:先以铜钻在甲骨钻出深圆孔;接着在钻孔一侧凿枣核形槽;再用燃炽物灼烧钻凿处,使甲骨爆裂出 “卜” 形兆纹;最后依兆纹判吉凶,将卜辞刻于兆纹旁 呈现甲骨文拓片文字,依据教材,下列甲骨文记载了哪个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指导:【史料实证】通过甲骨文可以推断商朝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祭祀、农业、生育、天文 教师点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合作探究:甲骨文记载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史料实证甲骨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归纳:内容涵盖祭祀、农牧业等;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造字方法与地位: 展示材料:甲骨文首次被发现后,至今发掘商代有字甲骨15万片,其中大部分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甲骨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说明商代晚期文字已相当繁多。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中国史纲要》整理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后人是如何破译出甲骨文的呢? 举例说明 “六书”(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明、休),提问:“这些造字方法体现了汉字的什么特点?”(表意性、系统性)强调:“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活动:仿仓颉造字,借助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投屏在电脑上,请同学们用刚才的造字方法写出胜利的甲骨文史料研读:结合材料和教材,探究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 学生回答: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教师指导:(1)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传说时代进入到信史时代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3)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3.青铜器 教师讲解: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指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铸造加工而成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把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 4.青铜器的特点 吉金辨识: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用途呢?说明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特点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展示在殷墟和郑州商朝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都有比较细致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中国古代史》 根据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指导用书《考工记》记载,不同的青铜器,铜与锡的配比是不同的:制作钟鼎,需铜85.71%,锡14.29%。    制作斧斤,需铜83.33%,锡16.67%。   制作戈戟,需铜80%,锡20%。   制作大刃,需铜75%,锡25%。   制作杀矢,需铜71.43%,锡28.57%。   制作鉴燧,需铜50%,锡50%。 结合教材和以下图文,谈谈青铜器的特点。 学生归纳特点: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工艺高超 阅读图文,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对比 “食器(甗)、礼器(鼎)、兵器(戈)”,结合《周礼》“天子九鼎八簋” 记载,讨论:“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明确:从实用器到礼器,象征等级制度与国家权力) 学生归纳:礼器类型与数量与反映贵族权力大小等级高低有关 特点: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反映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图表和文字里,能清晰看到周代青铜器的大变化!原本的食器,慢慢成了礼器 。像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这数量、类型,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就像一把 “尺子”,量出贵族权力大小、等级高低,稳稳反映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专门用来规范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秩序,这就是青铜器在周代独特的价值 。 展示司母戊鼎图片,结合数据(司母戊鼎高 133cm,重 832.84 公斤),分析工艺:“泥范铸造、分体铸造等技术,反映商代青铜工艺的高超。” 同学们,咱们之前了解了青铜器从食器到礼器的功能转变,知道它背后藏着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门道。现在,咱们要聚焦一件超厉害的青铜器 —— 司母戊鼎,通过填写它的 “国宝档案”,深入认识这位 “青铜之王”! 学生完善档案信息:它来自商代,中文名原本叫司母戊鼎,现在也叫后母戊鼎 。它是用泥范铸造法打造的,重量高达 832.84 公斤,是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教师讲解:司母戊鼎可是商代的 “超级明星” 。先看档案里的年代,它来自商代,中文名原本叫司母戊鼎,现在也叫后母戊鼎 。它是用泥范铸造法打造的,这种工艺在当时可是顶尖技术,能造出这么庞大又精美的鼎,足以证明商代青铜铸造有多牛!它现在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作为 “镇国之宝”“礼器之尊”,见证着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也藏着商代的礼仪与文化密码 ,妥妥的 “青铜之王” !补充国家博物馆数字展览中的中华文明展,司母戊鼎的讲解。 教师总结:中国青铜文明 ,它是多面一体的宝藏!从物质层面说,青铜器代表着当时超厉害的手工业文明,工匠们用智慧造出精美的器物;政治上呢,它是礼乐文明的载体,不同的青铜器对应不同身份地位,规范着社会秩序 ;文化上,青铜器又是重要史料,上面的铭文、造型,藏着古人的生活、思想 。这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中国青铜文明,让咱们能透过青铜器,触摸到夏商周时期的社会脉络,感受祖先的智慧与创造,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 过渡语:文字与器物记录了历史,而文学则抒发了先民的情感。让我们走进《诗经》与 “楚辞” 的世界。 诗歌源头—— 《诗经》和 “楚辞”精神文化的外显 1.《诗经》: 现在咱们一同走进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 ——《诗经》 。请大家翻开教材第 48 页,边读边批注重点,跟着老师一起解码这部古老诗集。 教师讲解:《诗经》诞生于先秦时期,跨越漫长岁月流传至今。它的内容很丰富,一共有 305 篇诗歌,还巧妙分成了 “风”“雅”“颂” 三部分 。这三部分就像三面镜子,“风” 多是民间歌谣,反映民俗民情,比如大家熟悉的爱情诗,传递着普通人的浪漫;“雅” 有不少宫廷乐歌,能让咱们瞥见当时贵族生活;“颂” 则多是祭祀用的诗歌,满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敬 。 内容上这些诗歌题材超广,有的歌颂美好爱情,让咱们看到先秦人纯粹的情感;有的颂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比如描绘农夫辛勤耕种,这可是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的鲜活素材;还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替百姓说出了心声 。如《秦风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反映战争中的团结。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这 “第一” 的分量可太重啦!它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先秦的社会百态,一头通向咱们对古代文化的探索 。从意义来说,它保存了超丰富的先秦史料,不管是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还是语言文字,《诗经》都是绕不开的宝藏 。 2.“楚辞” 与屈原: 展示屈原画像,朗读《离骚》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问:“这句诗体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爱国、探索精神) 对比《诗经》与 “楚辞”:前者写实,后者浪漫,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教师讲解:“楚辞” 诞生于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碰撞、文化多元的时代。它的创作者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它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 瞧瞧《离骚》里的经典句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光是读着,就能感受到那种浓烈的情感。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楚地的诗人用家乡话,把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对理想的执着,融入到诗句里,还用了特别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诗歌体式 。 这种新体诗歌,可不只是文字游戏。屈原在《离骚》里,用浓郁的情感,诉说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就算遭遇再多苦难,也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既是他个人的心声,也让 “楚辞” 成为了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直到今天,还能让我们触摸到战国时期楚地的文化脉搏,感受到古人的家国情怀 。 接下来咱们聚焦四羊方尊和甲骨文的故事,看看文化遗产是如何在岁月里 “重生”,又怎样被代代守护的。 教师讲解:1938 年四羊方尊,它在战火中遭遇空袭,被炸成 20 多块,变成一堆破铜烂铁,就像一位受伤的历史 “使者”。但幸好,1954 年文物修复大师张欣站了出来,花一年多时间精心修复,让它 “浴火重生”,如今稳稳地在国家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商代青铜工艺的神奇。这修复的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在拼接历史的碎片,让咱们能触摸到古人的智慧 。 1899 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开启了探索商代历史的新窗口。之后的岁月里,学者们太拼啦!20 世纪社会动荡,可他们死守着甲骨文研究,让这门古老学问没断了传承。到 21 世纪更厉害,“殷契文渊” 大数据平台直接免费开放,把甲骨文从 “沉睡地下” 送到 “跃动云端”,全世界都能共享这份文明宝藏 。 不管是四羊方尊的修复,还是甲骨文研究的传承,背后都是一群 “文化守护者”。他们用双手拼起破碎的文物,用脑力挖掘文字里的历史,让咱们祖先的创造,穿越千年还能发光发热。这就是文化遗产的力量 —— 它是历史的根脉,咱们记住这些故事,更要明白:守护遗产,就是守护咱们文明的魂,传承下去,才能让古老智慧永远鲜活! 提问:守护咱们文明的魂我们怎样做? 教师讲解:传承可以很具体 —— 比如去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 。像图里的小朋友,在博物馆认真听讲解,亲眼看看青铜器多精美、甲骨文怎么刻,这就是在和历史 “交朋友” 。还有看纪录片、读《国家宝藏》这类书,能让我们在家也能 “穿越” 回夏商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更厉害的是,我们还能主动当 “传承小使者”!比如做普法宣传,告诉身边人要保护文物;或者去当博物馆讲解员志愿者,把你知道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要是你有创意,还能制作文创作品,给古老文物 “穿新衣”,让它们以更有趣的样子活在当下 。 文化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任务,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的 “小事” 。不管是去一次博物馆,还是给家人讲一段文物故事,都是在为传承添砖加瓦 。希望大家记住:夏商周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用脚步、用眼睛、用行动,一代代传递下去,让祖先的智慧,永远发光!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咱们这堂课的探索就要暂告一段落啦!现在,跟着老师一起,用这张思维导图,再来梳理一遍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科技” 板块,古人在天文上观测彗星、日食月食,历法发展出夏历、二十四节气,医学有扁鹊 “四诊法” 这些成果,每一项都是先民探索自然、守护生命的智慧结晶 。 “文化” 这边,甲骨文让我们触摸到汉字的起源,青铜器见证着礼仪与权力,《诗经》《楚辞》则用诗歌传递着情感与理想 。 这些科技文化成就,串起了夏商周的历史脉络,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 “根” 与 “魂” 。就像图里的编钟,一声声敲击,传递的是千年不变的文化韵律 。希望大家课后也继续当 “文明传承者”,要承担起守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让文明之光永远闪耀。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基础题:列表归纳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字、青铜器、文学的代表性成果。 拓展题:选择一件本课提到的文物(如甲骨文、司母戊鼎、何尊),以 “我是这件文物的守护者” 为题,写一段 150 字的短文,阐述其价值与保护意义。 五.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吉金辨识、仿仓颉造字和小组讨论成果的分享,任务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文物表情包选题,提高学生趣味性。 3.特色学习资源: 三星堆遗址图片、太阳神鸟金箔高清图:补充长江流域文明成果,体现 “多元一体”; “殷契文渊” 甲骨文大数据平台链接:引导学生在线查看甲骨文拓片,增强互动性; 《国家宝藏》中 “四羊方尊修复” 片段:通过纪录片形式展现文物保护的意义。 技术手段应用: 数字化工具:中华文明展数字展览馆、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 时间轴工具:梳理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线,强化时空观念。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 “文物图片 + 文献记载” 的双重呈现,落实 “史料实证” 素养;小组讨论 “文化遗产保护”,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不足之处:对 “青铜器工艺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讲解较浅,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手工业专业化与奴隶制国家的关联”;部分抽象概念(如 “二重证据法”)未充分解释。 改进措施:增加 “商代青铜作坊遗址” 图片,分析工匠分工与国家组织能力的关系;用 “甲骨文记载与《史记》对应” 的案例,通俗解释 “二重证据法”,降低理解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