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临沧地区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临沧市临沧地区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6 届高三入学模拟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
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
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干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
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
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
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
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春秋至秦汉,不
仅秦成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
括抬梁、穿斗、井千三种木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
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
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
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
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壁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
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现更多的工巧意味。
“因天材,就地利”,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
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黄河中游
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
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
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墙,
东北地区习用谷草拉哈墙,西北地区取生土砌筑土坯墙,中原地区以粘土烧制青砖墙。
同时,中华大地上还有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作为补充。就地取材,构成了中
华建筑文化的诸多分支,形成了中华大地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多种地方形态并存的建造文
化体系。
“廊腰绶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房宫中华建筑
体系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周易系辞》提出“以
制器者尚其象”这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见物而起意象,触类而长之则揭示了传统营造技
艺中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先有象而后制器”。中华建筑之华章璀璨,正得益于掌握此理。
“象”,统指天地间万物之形象及其物性,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因而教民巢居。《周
易·系辞》列举了许多由象及物建造宫室的例子。周公作明堂,上圆以象天、下方以法地,
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意识: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梁柱、台基三部分,应对了天、人、地
的自然之象;建筑开间数量和尺寸多为奇数,隐喻了以奇数代表天之阳性;宫室建筑形象“如
跋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描摹了中国建筑的翼角如飞乌展翅之势等。“制器
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节选自张彤《如何读懂中国建筑蕴含的古典智慧 》)
材料二: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主要的民居建筑,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将自然洞穴作为容身之所。
最初人们开始在黄土崖上人工挖几孔窑洞,居住的过程中又发现窑洞面容易毁坏、耐久性差,
就用石头或砖块等垒砌成窑腔进行保护或加固。当古人掌握了拱券结构的原理后,又利用发
券技术和覆土来建造独立于地面的窑洞,称之为钢窑,现在山西、陕北一带还在使用这种建
筑形式。中国有六大窑洞区,根据地域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河南一带因古代中原战乱
频繁,因此靠崖式窑洞较多,“一门一窗一气孔”,内部相对封闭:而陕北地区的窑洞特点则
是采光好,内部通风和纳光能力强。再比如夯土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当时已
广泛使用版筑技术,把生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一堵一堵夯实成墙,这种古老的营造技艺现在
农村中也还在用。古人在建造建筑时能够就地取材,充分发挥能动性,把当地营造材料的特
性和生活需求结合得非常巧妙。古人依靠经验选择类似高岭土等具有黏性的土作为夯土材料,
这种土可塑性强,夯实之后强度很高,这些说明古人对材料和结构的掌握是非常精准的。
在农耕文明背景下,以土木为主要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来在历史变迁中缓慢发展,
直到今天依然为建筑建设提供着灵感与启示。当代,我国在国际上首创的全预制装配式地铁
车站,就充分运用了榫卯结构的营造原理,这种建造方式大大减少了施工人数,提升了建造
速度,同时还可减少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在北京冬奥会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
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利用传统吊脚楼的“吊脚”架空建造方式,在不破坏山体地形的基础上
还为当地珍稀的动植物保留了活动和生长空间,也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建筑来源于生活和生产,生活中很多语汇也来源于营造的智慧。例如“瓦解”,就可以
从瓦的制作技术上来理解这个词汇的由来。制瓦是在制陶的技术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古代的
瓦也多为陶瓦。瓦片并不是直接做成半圆形的,制瓦是先将黏土烧制成简状,再从中间锯开
变成两片瓦,故而“瓦解”就代表了分离、分裂的意思。另外还有“规矩”“准绳”“水平”
等词汇,都是由建筑的规范标准或营造工具引申得来。
(节选自沈唯《中国古代建筑:贯越古今的营造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穴居、巢居分别体现了黄河、长江流域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建筑由此自然分化为土、木
两大体系。
B.佛塔融入楼阁,寺庙建筑汉藏合璧,都表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建筑文化实现了民
族大融合。
C.窑洞经历了自然洞穴、人工挖掘、锢窑等发展阶段,其间,掌握券结构的原理是举足轻重
的环节。
D.我国建造全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汲取古代建筑智慧,运用卯结构的营造原理提高了建造效
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茅茨土阶”构筑方式,体现了穴居与木构技术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标志着土木共济
建造体系的成熟。
B.木构体系包括拍梁、穿斗、井干三种形式以及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在春秋至秦
汉时期已经成型。
C.中华大地盛产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有利于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
然的有机统一。
D.有巢氏观察鸟巢之象而教百姓巢居的传说,反映了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中“先有象而后制器”
的观念。
3.根据原文,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①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核心材料,在中国传统营造技术和建筑文化遗产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既可以单独用土或木做结构,② 。营造材料
的运用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大多采用钢网架结构等来完成大跨度建筑的营造,
但在古代,人们通过积累的经验改进技术,③ 就已经实现了大跨度的桥梁建造。
4.请仿照材料二中关于“瓦解”的解释,从“规矩”“准绳”“水平”中任选一词,说说它是如
何从建筑的规范标准或营造工具中引申出来的。(4 分)
5.中国建筑中蕴含着哪些古典智慧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好吃的“捧面”
徐永忠
严铭正想为“美食在舌尖”栏目拍一期节目。想起曾去临江区看任宣传部副部长的老同
学章孝春,对方在当地老街请他吃过一碗面,味道极好,好像叫什么“面”。于是一大早就
带着摄制组赶往临江老街………
这是家老店,店名很怪,叫“80 碗捧面店”。店面不大,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板王志
高在忙活。严铭一进店,就让老板给每人来一碗面。那老板见他们有好几个人,犹豫了一下,
还是转身进厨房了。没一会儿,香气扑鼻的面条就端到了大家面前。这“捧面”确实与众不
同,面条非常筋道,而汤里透着一种清香。大家吃得连汤都没剩。
吃好了面,严铭说明来意,没想到,那老板当即摇头,说:“我这店小,每天就卖 80
碗面,顾客都是街坊邻居,没啥好拍的。”说着,他还将严铭几人推了出去,“砰”地关上了
门。
严铭较真的脾气上来了:你不让我拍,我偏要拍!他摸出手机打给章孝春,请他帮忙沟
通……
没多久,店门开了,老板探出了脑袋,对严铭说:“进来吧!”
严铭查过字典,“捧”字的解释是“琴和瑟碰到的声音”,所以他问老板:“你的面为啥
叫'捧面’ 有什么故事吗 ”老板却淡淡地说:“这个字是方言,是用拳头捶打面团的意思,
没故事。”
严铭想要拍“捧面”的制作过程,可王老板一口拒绝了。严铭警觉性很高,觉得老板有
意掩盖什么。突然想到了几年前采访过的一件事:一人开了个面馆,为了招揽顾客竟然偷偷
用禁用的添加剂当调料………
第二天凌晨,严铭和摄影师蹑手蹑脚地来到揍面店的后屋,窗户上拉着窗帘,但并不严
实。透过缝隙拍摄,只见王志高将一袋面粉倒进一只大白铁盆里,拿起塑料桶倒进了一些液
体,而塑料桶中明显能看到浸泡着一种植物,上面还有圆圆的壳……严铭的心揪紧了,看来
自己的猜测没错,王志高是用违禁品浸泡水和面呀!不一会儿,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王志
高捧起面团,放到了地上的一个木盆里,然后,人趴在一条横杠上用脚开始踩面团。严铭和
摄影师见状,不禁都一阵反胃……
回到酒店,出差回来的章孝春打来电话,约在“80 碗面店”见面。严铭一听当即说:“老
同学,你快给工商检查人员打电话,我们怀疑,这捧面店添加了违禁食材!章孝春大吃一惊:
“老同学,这话可不能乱说……”
我乱说啥呀!都拍下来了!”
……
严铭招呼大家一起去捧面店,想拍个反面角色,来个曝光片子,收视率估计不会低……
果然,一行人到了捧面店,就拍到了“素材”。检查人员正提取面条样本,并责令老板
停业,等待检测结果。
下午章孝春又给严铭打电话,说检查结果出来了,让严铭他们再去捧面店。
严铭等人赶到店里,章孝春递来一张检测报告,面条根本没有违禁成分。这下,严铭有
些蒙;轻声说:“我看到王志高拿塑料桶加不明液体的呀!”
章孝春笑着问王志高:“塑料桶里浸泡的是啥 ”王志高哭丧着脸说:“那是'仙草’浸泡
的山泉水,和面用的。”说着,转身取出一大包东西,“你们自己看,这是违禁品吗 ”
呀,果然不是。
原来,临江的山上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方言叫“捧仙草”,也叫“踏不死”,入夏后连
枝条带果子采来晒干、存放后,泡茶喝能生津止咳。用捧仙草浸泡的山泉水和面.反复大力
挤压后能产生大量的氨基酸,这就是王家祖传的秘方。王志高埋怨说:“我家的面店,年龄
比我父亲还大,顾客都是街坊邻居,哪个缺德鬼举报我做违法乱纪的事 ”严铭一听自己被
骂缺德鬼,不服气地说:“用脚踩面团,多恶心啊……”
王志高看了一眼严铭,说:“我不把面卖给外地人,就是怕他们不习惯,其实,用脚踩
面团,这样做出来的面更筋道,能放大捧面仙草水的功效。”
严铭反驳说:“用脚踩终究不卫生!”
王志高苦笑着说:“我的脚套了层橡胶膜,和面团压根没实质性接触。”
这时,章孝春插话说:“老同学呀,在我们临江,用脚踩面团是有历史的。那年石达开
手下猛将刘裕在临江构筑防线,准备和清军决一死战,他下令伙房让大家饱餐一顿。伙房当
时建在窑场,做面条时因为人手不够,便让一个姓王的窑工来和面。王窑工是踩泥制瓦片的,
他嫌用手和面太慢,便用脚踩面。将士们吃了这面条,一天一夜没觉得饿,身上还特别有劲,
最终大败了清军,也就是著名的'临江之战’。太平军失败后王窑工就改行开了面馆,他就是
王志高的租先。”
严铭一听来了兴趣,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美食故事吗
这时,王志高苦笑道:“我年纪大了,现在每天踩 80 碗面也吃不消。试过用揉面但效
果不好。所以,我打算关了这捧面店!机。严铭又愣住了。章孝春说:“王叔,你的捧面店不
用关,我帮你物色了一个徒弟,他特别喜欢吃你的揍面,还发明了一台踩面机,可以边试边
改进,等味道和脚踩的效果一样了,就可以扩大规模了。如果你觉得合适的话,过几天就举
办拜师仪式,我们绝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因为一点瑕疵而荒废!”说完,章孝春笑
嘻嘻地问严铭,“这'揍面’的片子,能在你们台里播出吗 ”
严铭几人几乎同时回答:“能,一定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店名“80 碗揍面店”别有深意,既是指老板因为年龄大,每天只能做 80 碗面,也带有“物
以稀为贵”的深意。
B.严铭带领摄制组人员来到面店点面时,老板“犹豫了一下”,与下文老板解释不愿意卖面
给外地人前后照应。
C.“老板探出了脑袋”的“探”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不情愿接受严格的采访和有些心虚的
情态,画面感极强。
D.严铭等人吃完“捺面”的感受是面条筋道、面汤清香,与后文怀疑面里“加料”和用脚踩
面团觉得恶心形成鲜明对比。
7.关于文本最后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志高的“苦笑”既有因为年纪大而无力制作榛面、经营面馆的无奈,也有对祖祖辈辈传
下来的技艺面临失传的惋惜。
B.严铭的“愣”写出了其听到王志高想关面馆的意外和刚惊喜于找到心目中的美食故事而美
食却将消失的巨大落差。
C.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出一位深入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又关注传统技艺
传承与创新的干部形象。
D.“能,一定能!”既是对“捺面”片子在台里播出的肯定回答,更是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技
艺必将发扬光大充满信心。
8.本文结尾部分章孝春提及脚踩面团的历史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云:“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从文学创作的角度
看,此语正与“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论相合,本文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请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Ш(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
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政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
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
蔽明也:难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
则所守者少。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感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若欲规之,乃
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有删改)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 ”简曰:“以君之出
也处已,入也烦已,饥食其案,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
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狂。一夫不可狂,而况国乎!晋师溃,我马泞而止。公号庆
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
与以归之,与复之,利 ”公子禁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
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公子絷曰:“吾岂
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
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候笑。战而取笑诸候,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
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 ”公孙枝曰:“不若以归,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图,
秦始知河东之政。
(选自《国语·晋语三》,有删改)
【注】①鞋纩(tǒu kuàng):黄绵。古之冕制,用大如丸的黄绵,悬于冕之两旁以示不听无益之
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耳妄 A 听 B 则惑 C 口妄 D 言 E 则乱 F 夫 G 三关者 H 不可不慎 I 守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统一,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意义相同。
B.术,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其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手段。
C.迩,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意义和用法相同。
D.耻,使……蒙受耻辱,《师说》中“则耻师焉”的“耻”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的帝王,头上戴冤,前面有旒,它是用来掩蔽自己视觉的,这样才能不视邪行。
B,国君统治天下要知道谋划大业需要太师太傅劝谕教导,口中表达需要执行的官员来陈说。
C.秦晋交战,秦军没有不愤怒的,晋军没有不懈息的,惠公认为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
众多。
D.秦穆公听从臣子们的建议后,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泰国当人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②)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独,而况国乎!
14.材料一的“人主之术”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 (5 分)
(三)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蝶恋花
史达祖
二月东风吹客袂。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今岁清明逢上已,相思先到裙水。
【注】①苏小: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此处借指所恋之女子。②评泊:思量,度。③溅裙水:指
妇女在水边洗裙,这里代指游春的场景。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的开篇“二月东风”点明时间,“吹客袂”既写出词人旅途奔波之感,又暗示其心境因
即将到达思念之地而有所波动。
B.“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既展现了初春杨柳的柔美姿态,又烘托出“苏小”居所的清幽
雅致,暗示出词人心中女子的婀娜形象。
C.“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侧面烘托出此地为昔日游乐之所,词人借 C 问蝴蝶
花开与否,含蓄地表达出对旧景重现、佳人依旧的期盼。
D.整首词用词精准,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上阕侧重于描写春日之景与往昔回忆,下阕侧重
于抒发当下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过渡自然。
16.本词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萍泊寻芳,只怕春寒里”在表情达意上极具特色,请结合
词句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小李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到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初来乍到的他常常感觉自
己像李密在《陈情表》中所写的“ , ”,孤独感如影随形。
(2)屈 原 在 《 离 骚 》 中 批 评 世 俗 违 背 准 绳 追 随 邪 曲 、 竟 相 迎 合 讨 好 , 以 致 自 己
“ , ”,即使这样也宁死不为小人的丑态。
(3)与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近年来,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教科书解锁万里路
的新打开方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①无数热梗被催生,②在“寻找
张怀民”的接力中,③许多人生出“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④“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本”
掀起的分享热潮,⑤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⑥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 A ——“课本
里尽是人生”。
(甲) 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一方面,数宇技术搭建起全民
舞台,无论是短视频里的朗读再现,还是热帖里的金句翻新,人人皆能以经典为蓝本、以生
活为灵感,来一段即兴的创作,抒发个性。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
创的文化体验。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你分享课本里的人生感
悟,我在评论区里寻找知音……从学生时代的“全文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
创”“造梗”,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字字句句,从书页走向生活。
更在于,文字的声音,本就 B 。《游子吟》中的密密针脚,缝补着异乡客
的孤独:《游褒禅山记》里的“非常之观”,召唤有志者勇往直前;《我与地坛》留下的车辙
印记,(乙)……积淀千年的人生智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旨趣,构筑起C 的
生命力,凝结成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正因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纵然
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却总能因为同一句话、同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这是文化基因的觉
醒和碰撞。
18.下列选项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这种疾病,全球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水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人类学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21.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 分)
22.某校高二学生小然打算暑假“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用脚步丈量语文课本里的山河印记。
请你在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两个地点推荐给小然,并写一段推荐文字要求:内容贴切,句
式与示例句相似,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示例:漫步荷塘,品味朱自清笔下月色朦胧的静谧;泛舟赤壁,感受苏轼词里清风明月的旷达。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前,高考女孩刘燕挑着行李回家的视频火了,一天就收获了 80 多万次点赞。视频中,
没有豪车接送,没有鲜花和拥抱,但她步伐稳健,眼神坚定,骨子里透着韧劲。《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点赞:“肩膀扛起的不仅是行囊,更是希望。”刘燕也成了全网热议的“励志标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2026 届高三入学模拟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①土和木;②也可以是土木混合结构:③仅用木结构
4.示例 1:“规矩”原指木工用来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规”和“矩”。“规”是圆规
用来画圆:“矩”是曲尺(直角尺),用来画方或测量直角。在古代建筑中,工匠必须严格遵循
规矩来确保建筑的方正和结构的稳定,因此“规矩”象征着标准和法度。后来,这个词从具
体的工具引申为抽象的行为准则,如“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表示人要遵循
一定的规范、礼法或道德标准。这样,“规矩”就从建筑工具演变成了社会生活中衡量行为
的标准,体现了营造智慧对语言的影响。示例 2:“准绳”可以从古代建筑测量工具上来理
解这个词汇的由来。古代工匠在建造房屋时,需要使用两种重要的测量工具-“准”和“绳”。
“准”是指水准仪,用来测量地面是否水平:“绳”是指墨线,用来弹划直线确保建筑构件
笔直。这两种工具都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故而“准绳”就代表了标准、准则的意思。示
例 3:“水平”可以从古代建筑测量技术上来理解这个词汇的由来。古代工匠在施工时会利用
水的自然特性来测量平整度,他们发明了“水准仪”这种工具。这种工具通过观察水面静止
时的平面来判断地面或构件是否平整,故而“水平”就代表了平衡、标准的意思,后来引申
为能力或程度的高低。
5.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中国建筑因南北气候与地理差异形成土、木两大体系,就地取材构
建多样化围护结构,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②)技术不断演进:从早期“茅茨土阶”
到成熟木构体系,再到窑洞拱券技术、夯土版筑工艺,体现古人对材料与结构的精准掌握,
以及营造技术的发展进步。③象天法地的文化内涵:建筑设计遵循“制器尚象”思想,如明
堂象征天圆地方,梁柱台基对应天、人、地,屋顶形态仿自然物象,融合哲学观念与艺术表
达。④)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卯)现代应用(装配式地铁站),体现建筑智慧的传承创新;建筑术
语源自营造实践,体现技艺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6.B
7.C
8.①这段内容解释说明了用脚踩面团的历史由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也使得“80 碗捧
面店”更显得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传承意义。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严谨、
完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①本文情节创作上可谓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如,严铭满怀希望与信心去拍节目,出乎意
料的是遭到拒绝,并被推出门:在老同学的帮助下,终于让进门了,此处波澜一起一伏:②)想
要拍“搽面”的制作过程,结果再次被拒绝,心生怀疑,此处波澜再起:凌晨偷拍,怀疑似
乎被验证了,波澜持续推高:检测后面条成分正常,没有违禁成分,至此波澜渐平:③严铭觉
得面条“用脚踩”恶心波澜再起;王老板解释脚套了橡胶膜,和面团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而
且用脚踩面有一定的历史,波澜又趋于平静:④)满心欢喜自己寻找到了美食故事,结果王老
板却要关店,波澜又起;章孝春为其找到传承人,并带来现代工艺,有望扩大生产,皆大欢

10.CFH
11.D
12.C
13.①所以(如果)天子思虑中没有失策的地方,谋划没有错误的地方:(那么)用言语表达就成为
礼乐法度,行动表现就可以作为天下的表率。②)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
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被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
14.①因循而任下,贵成而不劳:晋惠公迎战秦军时,派韩简探视秦军情况;得知敌军斗士众多
后,他却认为,按常理,一介匹夫都不可轻侮,更何况国家呢,因此继续作战。②)清静而
不动:秦穆公面对俘获的晋惠公没有立即做出处置方式,而是听臣下的建议,权衡利弊后才
做出决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是用无为的原则处理政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保持清静而不妄
动,确定一个法度就不轻易动摇;因循自然规律而任用臣下,要求臣下完成职责而自己不辛
劳。因此,心里明白治国的规范而让师傅去教诲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让行人去陈说外交
辞令,脚能够行走而让相者在前面引导,耳朵能够听事而让执政者进谏。所以谋虑不会出现
失策,计划不会出现失误:言论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文章,行为成为天下人遵循的准则:进退符
合时宜,动静遵循事理;不因为美丑而产生喜好或憎悉,不因为赏罚而表现出欢喜或愤怒:名
称各自有其名分,事物各自有其类别,一切都像自然形成的一样,不要出自自己的主观意志。
所以古代的君王,戴的冤冠前面有垂旒,用米遮蔽视线:用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掩蔽听
觉;天子在门外设置屏风,用来遮挡自己。所以所治理的地方远,那么所直接处理的事情就
近;所治理的事情大,那么所操持的事务就少。眼睛乱看就会感乱,耳朵乱听就会迷感,嘴
巴乱说就会造成混乱,这三个关键部位不能不谨慎地加以守护。如果想要去规范它们,反而
会使它们背离正道:如果想要去修饰它们,反而会使它们受到损害。
材料二:
惠公迎战泰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泰军人数比我们少,但
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 ”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泰国,回国继承
君位时烦劳过泰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泰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
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攻打。如今你又攻击泰国,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息,
所以泰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
且不可被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患公
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愿公,于是惠公被泰军俘获。泰穆公班师
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泰国,
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泰国)更有利 ”公子禁说:“杀死他对秦国有
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使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
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
泰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 ”公子繁说:“我们难道仅仅是杀死他吗 我将用公子重耳来
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
怕不可以吧 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候取笑。战胜大国被诸候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
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
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穆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 ”公孙枝说:
“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
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没有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国到泰国为人质,泰国
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15.A
16.①“几夜湖山生梦寐”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词人因思念佳人,连续几夜在梦中与湖光
山色相伴,借梦寐之景侧面展现出其对往昔与佳人同游湖山时光的眷恋之深,日有所思,夜有
所梦,足见思念之切。②“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评泊”意为思量、忖度,词人想去
寻觅芳踪,却又担忧春寒料峭,这细腻地刻画了词人既渴望与佳人相见,又害怕外界环境阻
碍的矛盾心理,将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复杂深沉。
③这几句词通过描写词人的心理活动,由梦寐的虚幻场景过渡到现实中的顾虑,虚实结合,
使情感表达富有层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在春寒时节对佳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17.【答案】【小题 1】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小题 2】
炖郁邑余侘僚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小题 3】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18.A
19.A:恍然大悟 B:震耳欲聋 C:经久不衰(绵延不绝)
20.甲:“语文热”因何而起 乙:指引失意者探寻生活的意义
21.①将“无数热梗被催生”改为"催生无数热梗”④)将“掀起的分享热潮”改为“掀起分享
热潮”,或⑤将“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改为“让/使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
22.示例一:伫立橘子洲头,领略毛泽东词中浪遏飞舟的豪情:游历兰亭旧址,领略王羲之笔下
竹林清流的雅致。
示例二:跋涉蜀道,惊叹李白诗中巉岩绝壁的险峻;登临泰山极顶,感文中苍山负雪的雄浑。
示例三:夜宿洵阳,聆听司马青衫泪染的琵琶哀曲:闲步草堂,体诗圣笔下济世的家国情怀。
示例四:穿行湘西,领略沈从文书中边城古镇的温婉;踏访北平,品味郁达夫笔下梧桐落蕊的
静寂。
23.市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关于高考女孩刘燕的材料,展现了一个朴素却动人的成长故事。视频中挑着行李独自回
家的画面之所以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它呈现了当代青年最珍贵的品质--在平凡中孕育不凡的
生命力。
材料中最触动人的是几个看似平常的细节:没有豪车接送,却“步伐稳健”;没有鲜花拥抱,
却“眼神坚定”。这些细节构成强烈反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相--真正的成长往往发
生在聚光灯之外。刘燕肩上沉甸甸的行李,既是具体的生活重担,更是象征着她主动扛起的
责任。这种不依赖外在条件、专注自我成长的姿态,恰是当代青年最需要的品质。
《人民日报》的点评“肩膀扛起的不仅是行囊,更是希望”点出了故事的精神内核。在物质
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陷入追求表面光鲜的误区,而刘燕的故事提醒我们:决定人生高度的
不是外在条件,而是内在的韧性。她稳健的步伐背后,是对未来的清醒认知:坚定的眼神深
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个故事之所以引发热议,正因为它击中了社会集体心理--在浮
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渴望看到这种纯粹的精神力量。刘燕成为“励志标杆”的现象表明,
社会大众内心深处依然敬重那些靠自身努力成长的普通人。这种共鸣反映了人们对真诚、朴
实价值观的回归期待。
写作时,开头可以简述刘燕的故事,突出她挑着行李回家的画面,强调她身上体现的坚韧和
希望。接着提出核心观点:朴素而强大的精神力量非常可贵。中间部分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
一是分析刘燕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核,比如自立自强、不惧艰苦的品质;二是探讨这种品质在
当代社会的价值,尤其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上的坚韧更显珍贵:三是联系现实,指出社
会上仍有许多像刘燕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条件,但依然脚踏实地追求梦想,
这种精神值得学习。结尾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每个人都可以从刘燕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生活中扛起“希望的行囊”
参考立意:
1.自立自强,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2.物质匮乏不可怕,精神贫瘠才可悲。
3.勇扛责任,点亮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