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传染病及其预防(课件)--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同步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7.1传染病及其预防(课件)--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同步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4.7.1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2024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幻灯片 1:标题页
标题: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副标题:守护健康的 “防线”
配图:一张展示传染病防控场景的示意图,如佩戴口罩、消毒、接种疫苗等元素组合
幻灯片 2:引入 —— 身边的传染病
标题:你了解这些 “传染性疾病” 吗?
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流感、新冠肺炎、水痘、肺结核等疾病,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具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如历史上的鼠疫、天花等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传染病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那么,传染病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配图:展示几种常见传染病相关的图片,如流感患者咳嗽、水痘皮疹、肺结核患者胸片等(图片需注意尺度,以示意为主)
幻灯片 3:传染病的定义与特点
标题:什么是传染病?
内容:
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特点:
传染性:这是传染病最主要的特点,病原体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从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传播给健康人。
流行性:传染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迅速蔓延,根据流行范围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
免疫性: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力,使人体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感染该传染病,如患过水痘的人通常不会再次患水痘。
配图:用简洁的图标和文字说明传染病的定义和三个特点,搭配病原体的微观示意图
幻灯片 4:传染病的病因 —— 病原体
标题:传染病的 “罪魁祸首”
内容: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病毒:如流感病毒引起流感,新冠病毒引起新冠肺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艾滋病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细菌:如结核杆菌引起肺结核,链球菌引起猩红热、扁桃体炎等。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有些细菌可以独立生活。
真菌:如皮肤癣菌引起手癣、足癣等皮肤癣病。
寄生虫:如蛔虫引起蛔虫病,疟原虫引起疟疾,血吸虫引起血吸虫病等。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等。
配图:不同类型病原体的显微镜照片或示意图,标注对应的传染病名称
幻灯片 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一)
标题:流行的 “三大要素”——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内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无法流行。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主要包括患者(正在患病的人)、病原体携带者(没有明显症状但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如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猫等)。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饮食传播(如痢疾杆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接触传播(如皮肤癣菌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如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等。
配图:展示传染源(如流感患者)和不同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播、食物传播)的示意图
幻灯片 6: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二)
标题:流行的 “三大要素”—— 易感人群
内容: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越高,传染病越容易流行。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对水痘病毒的免疫力较低,是水痘的易感人群;未接种流感疫苗且体质较弱的人是流感的易感人群。
三个环节的关系: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到达易感人群,从而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只要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有效阻止传染病的流行。
配图:展示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关系的示意图,用箭头连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链
幻灯片 7: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 控制传染源
标题:切断流行的 “源头”
内容: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对传染源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患者: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将其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继续散播。例如,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直到病原体检测为阴性。
对病原体携带者:有些病原体携带者虽然没有症状,但仍能散播病原体,也需要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如伤寒带菌者需要调离饮食行业并接受治疗。
对受感染的动物:根据情况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处理,如对患狂犬病的狗进行捕杀和无害化处理,防止其咬伤人类传播病毒。
配图:展示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受感染动物进行处理的场景图片
幻灯片 8: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二)—— 切断传播途径
标题:阻断病原体的 “传播之路”
内容: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能有效阻止传染病的传播:
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消毒,戴口罩等。例如,预防流感、新冠肺炎时,戴口罩能有效阻断飞沫传播。
饮食传播的传染病: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进行消毒等。例如,预防痢疾、肝炎等疾病需注重饮食卫生。
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勤洗手,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等。例如,预防手足口病、皮肤癣病时需注意个人卫生和物品消毒。
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消灭传播媒介,如灭蚊、灭蝇、灭鼠等。例如,预防疟疾需要消灭蚊子,预防鼠疫需要灭鼠。
配图:展示戴口罩、勤洗手、餐具消毒、灭蚊等切断传播途径的场景图片
幻灯片 9: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三)—— 保护易感人群
标题:增强自身的 “防御能力”
内容: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
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疫苗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例如,接种水痘疫苗可预防水痘,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患流感的风险。
增强体质:坚持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避免接触: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配图:展示儿童接种疫苗、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景图片,以及疫苗作用原理的示意图
幻灯片 10: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举例
标题:学以致用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内容: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保持室内通风、不随地吐痰、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饮食传播。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对玩具和餐具消毒、避免接触患者等。
配图:对应每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图片,如流感预防戴口罩、肺结核预防接种卡介苗等
幻灯片 11:课堂小结
标题:知识回顾与总结
内容: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消毒、防护等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增强体质等)。
预防传染病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配图: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综合思维导图,涵盖定义、病原体、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
幻灯片 12:课后作业
标题:巩固与实践
内容:
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说明它们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主要预防措施。
结合本节课知识,制定一份家庭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公约。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历史上重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预防措施的演变,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配图:作业内容清晰展示,背景选用家庭卫生场景或历史传染病资料相关的插画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新课导入
黑洲黑死病
  发生在中世纪时期席卷整个欧洲的鼠疫大瘟疫,患者皮肤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所以称为“黑死病”。
  1347年至1353年,这场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这场大灾难是由黑死病导致的,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鼠疫。黑死病的传染源是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身上所携带的鼠疫杆菌。
美洲大瘟疫——天花
  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16-17世纪,欧洲人将天花病毒带进美洲,致使美洲土著人种受到极大冲击。直到欧洲一位科学家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抑制天花病毒。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宣告胜利,天花病毒成为人类第一个战胜的病毒。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往往表现出高热、乏力、四肢酸痛的症状,并且皮肤表面也会出现皮疹等情况,即便被成功治愈,也会在脸上留下麻子,伴随人的一生。
新课导入
传染病
判断
血吸虫病
贫血
病毒性肝炎
近视
肺结核
天花
流行性感冒
麻疹
脂肪性肝炎






×
×
×
传染病
思考
为什么有些疾病可以传染,有些疾病不能传染?
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和寄生虫等,称为病原体。
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 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作传染病。
传染病及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传染病及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
传染病及病原体
手癣、足癣
皮肤癣菌(真菌)
传染病及病原体
血吸虫病
血吸虫
传染病分类
细菌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寄生虫病
如:鼠疫等
如:病毒性肝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
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传染病特点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非传染病是由患者自身的组织、器官等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引起的
传染病特点
传染性
流行性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讨论
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
为什么老人和儿童更容易患流感?
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含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他们会从口腔、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可能感染。
老人和儿童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易感人群感染病原体后,会变成传染源。
但传染源不一定都患病,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无症状感染者是传染源吗?

传染源
携带狂犬病毒的狗
例如:狂犬病毒
将“病原体”与“传染源”区分开!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空气传播
母婴传播
饮食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性传播
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对患病动物进行杀灭、掩埋、焚烧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戴口罩、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
勤洗手
消毒
戴口罩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接种等。
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比较
病原体
名称 传染病 非传染病
病因 由__________引起 由自身组织、器官等结构发生改变或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
特点 具有______性和 流行性 不具有传染性
举例 艾滋病、流感、乙肝等 色盲、近视、骨折等
传染
2.传染病的概念
由____________(如细菌、____________、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____________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
病毒
动物
3.传染病的常见类型
病毒性
传染病类型 举例
细菌性传染病 结核分枝杆菌、鼠疫、伤寒、淋病
________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________病 血吸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
寄生虫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环节 概念 举例
传染源 能够散播________的人或动物 携带鼠疫耶尔森菌的鼠类
________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________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婴幼儿等
病原体
传播途径
免疫力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连一连)
①焚烧、深埋患病的动物
②隔离或治疗传染病患者
③消灭蚊蝇
④加强体育锻炼
⑤接种疫苗
⑥戴口罩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释疑解惑】
1.传染源≠病原体
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是指引起人或动物患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辨别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凡是对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如隔离治疗,及时杀死、焚烧、掩埋患病的动物等,都属于控制传染源。
(2)凡是对环境、场所、用过的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的措施,以及消除各种媒介生物,如苍蝇、蚊子等,均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凡是能提高健康人本身免疫力的措施,如锻炼身体、接种疫苗等,均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主题情境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任务一 识别医务室的“神秘访客”】
1.[2025·广州模拟]学校医务室来了一位同学,他眼睛又红又肿,校医初步判断他患上了病毒性结膜炎。下列疾病中,和病毒性结膜炎一样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
①麻疹 ②呆小病 ③坏血病 ④肺结核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校园健康守护行动
2.为了科普传染病知识,校医向同学们解释道,传染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不包括(  )
A.植物 B.寄生虫
C.细菌 D.病毒
A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3.[2024·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改编]病毒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的。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夜盲症 B.蛔虫病
C.艾滋病 D.破伤风
C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任务二 应对流感来袭的校园】
4.了解传染病流行必须清楚三个基本环节,这至关重要。下列不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的是(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A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5.[2025·南京模拟改编]流感病毒在校园里悄悄“肆虐”,不少同学纷纷“中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那些感冒咳嗽的同学、他们咳嗽喷出的飞沫分别属于(  )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病原体、传染源
A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6.学校为抑制流感的流行,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教室内经常通风
B.班级定期消毒
C.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D.患病同学进行隔离治疗
C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7. [真实情境 2024·盐城中考改编]校医还分享了一个古代预防传染病的故事。“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B
点拨:“常习不唾地”可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任务三 建构模型综合认知传染病及其预防】
8. [思维训练·建模思维]学校的健康社团听闻校园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制作了科普资料。如图是社团成员绘制的传染
病相关知识概念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传染病是由图中A引起的
B.传染病患者属于B
C.将病死的动物深埋属于C
D.加强体育锻炼属于D
C
易错点睛:将病死的动物深埋属于控制传染源,不是切断传播途径。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任务四 健康社团新挑战:分析其他传染病】
9. [真实情境]社团还关注到校园周边社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展开了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调查结果,建议中学生自带餐具就餐
B.给餐具消毒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公众聚餐时使用消毒公筷会降低幽门
螺杆菌的感染率
D.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是传染源
B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10. [真实情境]冬季,支原体肺炎在校园周边时有发生,社团成员们查阅资料时了解到支原体是一种类似细菌但不具有细胞壁的微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下列有关这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措施之一
B.未生病前吃药和加强体育锻炼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主要方式
C.支原体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寄生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D.支原体是支原体肺炎的传染源
A
点拨:未生病前吃药并不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式,反而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支原体是病原体。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传染病
概念
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性、流行性
特点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流行环节
控制
切断
保护
知识小结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