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阴铿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阴铿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阴铿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注】念归情。
【注】轸:伤痛、痛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岁暮时节,在冷寂的江边送别傅姓朋友回湘洲。
B.棠花干枯,红叶落尽,芦花冰冷,写景状物细腻逼真,烘托出离愁别绪。
C.末二句以湘水比兴,引出诗人思归的悲伤情绪,“空”字极言悲情的深重。
D.中间三联对仗工整,描写景物由远及近,由静而动,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2.诗人为什么说客行“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津送刘光禄①不及
阴铿②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③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④。
【注】①刘光禄,指刘孺,曾任光禄卿。②阴铿,南北朝时期梁、陈间著名诗人。③鼓声,古时开船,以打鼓为号。④江汉,指朋友前去之地。城闉(yīn),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到江边送别朋友时所作,题目中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及结果。
B.透过第二句中“长望”一词,能窥见作者情绪的起伏,如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C.末联说朋友背离自己后无奈返归,流露埋怨之意,暗写出两人道路选择的相悖。
D.本诗在勾勒江渚、远帆等景物时运用了白描手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相同。
4.本诗“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四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渡青草湖①
(南朝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 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
5.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
A.王之涣的《凉州词》 B.左思的《咏史》 C.柳永的《八声甘州》 D.杜甫的《登高》
6.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
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
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
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7.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①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②?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注】①李十二白:与诗中“李侯”均指李白。范十:李、杜的朋友,诗中“北郭生”亦指他;②莼羹:味道鲜美的莼菜羹,代指家乡风物。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和李白白天携手一同游玩,醉酒后同被而眠,表现了他们的情谊深厚。
B.侍立小童之“清”不仅点出小童的清秀,更从侧面衬托出主人的超凡脱俗。
C.“落景”“屯云”表现天色已晚,但此时主客兴致高昂,吟《橘颂》而忘情。
D.末尾两句表现了李白、杜甫无意仕途,而想回到家乡泛舟,过逍遥的生活。
9.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五洲①夜发
【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③,愁人数问更。【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②溜船:顺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桨。
10.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五绝 B.小令 C.五古 D.诗余
11.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写了作者晚上从五洲出发后沿途所见的景物。
B.作品描写了江上雾气弥漫、新月高挂天穹的景象。
C.结尾写船夫不时唱起忧伤的船歌,使人难以入眠。
D.作品写景状物,由远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结。
12.作品善于从细微处表现江上夜景,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
1.D 2.①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友人行舟,当更小心;②扁舟独行,友人孤寂;③天寒地冻,远行不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由远及近”说法错误,由“沙禽”句中的“迥”字可知,诗句写景是“由近及远”;“由静而动”说法错误,“征”“尽”“轻”是写事物的动态,而“不望”“未惊”是静态描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辛苦”是这首诗的诗眼,在诗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辛苦”指“客”“行”“辛苦”。
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二、四联,即“静犹浪”“独”“寒”。组织答案时,要联系具体诗句,结合生活经验适当诠释,如“静犹浪”可解释为“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这是在叮嘱友人舟行应当小心;而“独”,感念友人扁舟独行,难免孤独寂寞;“寒”,指天寒地冻,对远行的人来说,实属不易。
3.C 4.(1)五六句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用泊处空留余鸟,反衬朋友已经远行,写出了诗人送别不及的惆怅之情。
(2)七八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渲染出萧瑟苍茫的氛围。天寒日暮,朋友远去,景的黯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流露埋怨之意,暗写出两人道路选择的相悖”错误,“如何相背远”,为什么要让我们背离得这么远,一个远去江汉,一个归返城中。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其中透露出作者深深不舍和无奈。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泊处已空,只剩有飞鸟在盘旋往还,飞鸟是不领会诗人的离别之苦的,依旧追逐嬉戏,这就突出了诗人的离别之愁。离亭依旧存在,人却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诗人写鸟的实有,更对比反衬出泊处的空寂和朋友之间的离别惆怅。由此可以概括出:五六句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用泊处空留余鸟,反衬朋友已经远行,写出了诗人送别不及的惆怅之情。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说的是天气寒冷而树木纷纷落叶,当时正向晚而钓者也要收起钓丝返家,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正渲染出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情绪和氛围,景的色调灰暗,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这里树叶的纷纷落下象征着朋友的孤帆远去、萍水漂泊,钓晚收纶暗示着诗人即将怏怏归去的凄凉。由此可以概括出:七八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渲染出萧瑟苍茫的氛围。天寒日暮,朋友远去,景的黯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5.B 6.C 7.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A.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七言绝句。
B.左思的《咏史》是五言诗。
C.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
D.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错误,“带天”一联着力描绘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
“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
8.D 9.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末尾两句表现了李白、杜甫无意仕途,而想回到家乡泛舟,过逍遥的生活”错,“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意思是“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此处的“沧海情”指的是纯真的友情,而非回乡隐居之情。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能力。
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二人白天携手一同游玩,醉酒后同被而眠,亲如兄弟,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两人游玩中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写造访范居。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10.C 11.C 12.画线句巧妙地捕捉到夜晚江面上的丁点渔火和水鸭子的鸣叫声,用一个“惟”字和一个“但”字细腻入微地刻画(反衬)出周围漆黑一片的视觉景象和寂静无声的听觉效果,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孤寂的独特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解析】10.此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集中在中外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方面。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五古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小令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诗余,指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本诗共六句,不是五绝,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本诗每句五个字,不是词,排除ABD。故选C。
1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C项,“唱起忧伤的船歌”理解错误,为减轻夜行的劳顿,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唱起悠扬的歌;而在这幽静清寂的夜里,对于行舟水上,急于赶路的诗人来说,却是愁苦难耐,难以安眠的,亟待早早天明。故选C。
12.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要抓住“细微处”来赏析画线句,“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这两句,前句写所见:夜雾中闪烁着点点灯火,只有从灯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后句写所闻:江面上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那是行船惊动了夜栖的水鸟,写出了夜江行舟的独特景致。“识火”和“听声”,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听觉,“惟识”两个字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黑暗;“但”是“只”的意思,“惊凫”声可闻,可见环境的安静,也更衬托出“愁人”孤单单的身影。作品通过“夜江”上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夜发”之“愁”。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