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山甫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山甫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山甫诗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举别所知
李山甫
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黄祖不怜鹦鹉客①,志公偏赏麒麟儿②。
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
【注】①东汉名士称衡曾作《鹦鹉赋》,因恃才傲物被太守黄祖所杀。②传说南朝梁徐陵四岁即聪颖异常,被高僧宝志赞为“麒麟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腰剑囊书”的具体形象,突出诗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壮心”。
B.颔联中“一双手”“三两枝”,在朴实无华的数词当中蕴涵着深意。
C.颈联中黄祖杀才子祢衡和志公赞幼年徐陵的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
D.尾联用鲍叔牙之典,呼应诗题,点明此诗是诗人应举前告别友人之作。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怀
李山甫
长松埋涧底,郁郁未出原。
孤云飞陇首,高洁不可攀。
古道贵拙直,时事不足言。
莫饮盗泉水,无为天下先。
智者与愚者,尽归北邙山。
唯有东流水,年光不暂闲。
【注】李山甫,唐朝诗人。成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松伏卧深涧,郁郁葱葱却无法显露于原野;闲云孤寂超然,凡人又难以企及。开篇四句运用象征的手法,耐人寻味。
B.古人崇尚淳朴直率的生活态度,不随波逐流;诗人借此告诫自己,不做违背道义之事。中间四句直抒胸臆,态度鲜明。
C.北邙山自古是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理想的墓葬之地,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全都安葬于此,表达了诗人无限向往之情。
D.“东流水”也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使用,该意象有着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4.人的渴望与人的局限之间的矛盾常常成为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内容。诗中暗含着“矛盾”,请结合全诗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二首(选一)
李山甫①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注]①李山甫,晚唐诗人。本诗为作者旅滞长安时在寒食节感怀而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题目为“寒食”,通篇写寒食时节的景物与心情,不事点染,笔意自然生动。
B.首句写柳枝在春风中向-一个方向倾斜,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春时节春风的和畅与柳枝的轻柔。
C.“有时”二句写出清明时节的景物特色,稀疏春雨时有数点沾衣,花未繁盛而有几枝已绽放。
D.颈联写远望长安,千门万户,楼台锦绣如画,郊原烟霞似珠翠,一派奢侈繁华的自然景象。
6.诗的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与前三联写景形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元①怀古(节选)
李山甫②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
【注】①上元:故址在今江苏南京。②李山甫:晚唐诗人,累举进士不第。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南朝统治者为切入点,点出其风流误国的历史教训,暗含着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喻,立意高远。
B.颔联承接首联,指出君主通过战争夺得江山,却因沉迷歌舞享乐而最终失去江山,引发读者的思考。
C.颈联将“尧行道德”与“秦把金汤”对照,强调施行仁德对治国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D.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怀古之作,前者旨在批判现实,而后者则重在反思历史。
8.请赏析本诗尾联“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山甫
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
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道劲的青松如苍龙腾飞,势拔云天,从众多平庸的树术中脱颖而出。
B.颔联“孤标”“长啸”从视听角度凸显了松树独立寒风、傲雪凌霜的神的。
C.颈联运用反衬的手法,借谄媚的桃李和攀附的藤萝来突出松树的形象特征。
D.尾联诗意转折,松树如此受人喜爱,可在修竹面前,仍有不足,颇有深意。
10.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松树表达了怎样的理想追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应考举子之多与录取名额之少对比鲜明,表达了对能否考中的担忧;②用志公偏赏徐陵之典,表达了对获得赏识的渴望;③用鲍叔牙之典暗含友人对“我”的理解与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思念。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突出诗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壮心’”错误,根据诗人的行为“出户迟”和后句“壮心奇命两相疑”可见,诗人并非充满“壮心”,而是对自己“奇命”(命途多舛)而有所怀疑,故而有些迟疑,担心自己无法考中。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中,“麻衣”是借代参考的士子,“尽举”可见所有读书人都期盼着能够考中,然而“桂树只生三两枝”,运用“折桂”典故,能攀折的桂枝只有“两三枝”,指出能考中的人只有“两三个”,考试举子之“尽”与录取人数之“两三”之少形成对比,流露出作者对自己能否考中的担忧之情。
“志公偏赏麒麟儿”一句,运用典故,流露出作者渴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伯乐赏识的心情。
“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中,运用管仲受鲍叔牙信任、举荐的典故,把友人比作鲍叔牙,暗含友人最理解“我”的心意,同时写其“忧我”,又表达出友人对“我”的关心和担忧之情,而诗人临别写诗相赠,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思念之情。
3.C 4.①“长松”的处境象征着诗人的处境,诗人虽然“文笔雄健,名著一方”,却落得“累举不第”的下场。
②“孤云”的孤寂超然,象征着世外高人,让诗人艳羡不已,但作为凡人的诗人又难以企及。
③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全都以安葬于北邙山为理想的归宿,以为可与北邙山同在,哪有“东流水”这般永恒。
④诗中充满着这样的“矛盾”,诗人欲言又止,更显含蓄蕴藉,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导语】文章通过长松与孤云的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高洁孤傲却艰难处世的境况。诗人崇尚淳朴正直的生活态度,坦言对浑浊世俗的不满。同时,通过对东流水和北邙山的描写,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终极归宿的感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全都安葬于此,表达了诗人无限向往之情”错,“全都安葬于此”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诗人原意。从最后两句“唯有东流水,年光不暂闲”中的“唯有”一词可以推断,诗人向往的是像“东流水”一样永恒,并不是向往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埋葬在北邙山。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长松埋涧底,郁郁未出原”,意为:高高的松伏卧在深涧底,郁郁葱葱却无法显露于原野。开篇运用象征的手法,“长松埋涧底”的处境象征着诗人的处境。结合注释可知,诗人虽然“文笔雄健,名著一方”,却落得“累举不第”的下场。
②“孤云飞陇首,高洁不可攀”,意为:天空孤独的云飞在陇山山顶,它高洁而不可攀。“孤云”的孤寂超然,象征着世外高人,凡人难以企及,这让作为凡人的诗人艳羡不已。
③“智者与愚者,尽归北邙山”,意为:智者和愚者终将归于北邙山。此句让人心生感慨,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全都把安葬于北邙山作为理想的归宿,以为这样就可与北邙山同在,但是哪有“东流水”永恒呢。“唯有东流水,年光不暂闲”,意为:只有东流的水永不停歇,时光正如这东流水,从不曾停留。“东流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时间、生命等,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④诗人探讨了理想与现实、廉洁与污浊、永恒与短暂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对高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诗中充满着“矛盾”,而诗人欲言又止,借“长松”“孤云”“东流水”等意象,委婉表达出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5.D 6.第一问:①抒发诗人独处异地的孤独之情。年年寒食节诗人都在长安度过,没有人来安慰。②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客居长安多年,时光流逝仕途不顺,诗人伤心欲泣。第二问:前三联的景与尾联情形成了乐景衬哀情的关系。前三联清新明丽的景物反衬了尾联的孤独哀伤之情,使哀情更哀。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郊原烟霞似珠翠”错误,应是九原珠翠似烟霞,突出了人间岁月的繁盛。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中的“年年今日”突出作者内心场面漂泊长安的无奈之悲,“独卧”写出了春景无人共赏的孤寂;“长安泣岁华”写出了年华消逝的悲伤;“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两句集中鲜明展现出诗人对家国的悲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前三联写景,从东风、春阴、花可以看出,此时正是初春时节,绣画、烟霞两处比喻表现出雨中的长安城景色秀美,与尾联情形成了乐景衬哀情的关系,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哀伤。
7.D 8.①意象选择:以“雨苔”“烟草”“古城秋”等萧瑟意象,勾勒出城中的荒凉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历史兴亡的无常感。②以景结情:通过“雨苔烟草”的萧瑟秋景,渲染古城的荒凉,抒发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蓄深沉。③情感深化:秋景的凄清与“繁华何处有”的诘问呼应,表达诗人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深切慨叹,暗含对晚唐社会的隐忧。
【导语】这首怀古诗以南京(上元)为背景,借南朝统治者因风流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暗讽晚唐统治者。前两联直指战争夺权、歌舞亡国的历史循环,颈联通过尧舜与秦朝的对比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尾联“雨苔烟草古城秋”以衰败之景收束,将历史沧桑与眼前荒凉交织,形成强烈反差,表达对当权者的警醒与对现实的忧虑。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主题思想的能力。
D.“后者则重在反思历史”错误。王安石在反思历史的同时,蕴含着对现实的忧虑和警示。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①诗人选取了“雨苔”“烟草”“古城秋”这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三个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冷寂、荒芜、衰败”的秋景图,与诗题“上元”及诗中提到的“南朝天子爱风流”“歌舞”所暗示的昔日的极度繁华、奢靡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凸显历史兴亡的无常感。
②尾联上句“试问繁华何处有”是一个强烈的诘问,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疑惑:曾经的繁华盛景,如今安在?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陡然转向眼前实景,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荒芜之景作结,表达诗人未尽的唏嘘与感慨。
③上句“试问繁华何处有”是诗人情感的直接爆发点,一个“试问”饱含了诗人对历史无情变迁的困惑、质问与强烈的感慨。尾联描绘的“古城秋”的衰败景象,以及对“繁华何处有”的沉重诘问,蕴含着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深切的忧虑。
9.D 10.①拒绝平庸,卓尔不群。诗人借高大苍劲、势拔云天、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的松树,表达对卓越气质的追求。②无畏困境,百折不挠。诗人借傲雪凌风、屹立不倒的松树,表达了对不屈于恶劣环境的精神的追求。③刚直不阿,永葆高洁。诗人以桃李、藤萝喻指肆意毁谤、长于攀附的奸佞小人,表达对独立精神、高洁品格的追求。(意近即可)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可在修竹面前,仍有不足”是错误的。诗歌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谁说修竹胜过松树呢”,这个反问句用竹子村托松树,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的喜爱。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以及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诗的题目是“松”,通过写松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
首联写到青松如苍龙腾飞,势拔云天,从众多平庸的树术中脱颖而出,所以诗人借写松树来表达对卓越气质的追求,写出了拒绝平庸,对卓尔不群的追求。
颔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到青松傲立风雪之中,并在风雪中长啸,写出了青松不屈于恶劣环境,一种无畏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
颈联写到桃李对青松的依傍谄媚,藤萝对青松的攀附,用谄媚的桃李和攀附的藤萝来突出松树追求独立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形象特征,从而表现作者对刚直不阿,永葆高洁的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