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欧阳修诗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通过“花光浓烂”“柳轻明”勾勒出滁州春日明丽烂漫的景象,奠定欢快基调。B.“酌酒花前送我行”描绘出当地民众在花丛前设宴饯行的场景,暗含诗人与百姓的深厚情谊。C.“我亦且如常日醉”写诗人借酒消愁,借醉酒掩饰离别时的伤感,与前文欢快氛围矛盾。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以乐景写哀情,在看似旷达的笔触中蕴含复杂情感。2.本诗尾句“莫教弦管作离声”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一个“好”字直抒胸臆,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C.下阕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D.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色调清丽,风格娟秀。(2)词中的“隐隐笙歌处处随”与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中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中的“隐隐”的意思各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宋]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注】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时任颍州知州。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乐章、诗余等。“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B.上片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C.下片“隔花啼鸟唤行人”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D.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5.古诗词讲究炼字,说说本词“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浸”的妙处。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B.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C.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是以景物暗喻人品。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六句写所感,是虚写;后两句写来朝风物,是实写。7.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宋】欧阳修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①酩酊插花归。【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注释】①篮舆:竹轿。8.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前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借太守插花醉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B.乙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眷恋酣畅。C.甲诗“草惹行襟絮拂衣”中“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D.乙诗作者描绘了早春时节,春光烂漫、草木青翠的特点,写出了作者的插花醉归之态。9.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①。芳林②逢旅雁③,候馆④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⑤。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注释】①赊:遥远。②芳林:春日的树木。③旅雁:北归的雁群。④候馆:接待过往官员的驿馆。⑤槎(chá):木筏。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写古楚大地春色无边,所以远行之人不会有路途遥远之感。其中,“楚色”照应“南征”,“行人”照应“寄友”。B.首联的一个“苦”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以下的景物描写,无不透露出诗人的情感。C.雁群北归,诗人却要往南行,这一对比,更增加了诗人有家不能归的感慨。D.尾联写诗人迎着春风,饮上一杯闷酒,在新年到来之际,独自思念远方的亲朋。11.请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满欧阳修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1)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绝句,写出了初夏时节乡村的迷人夜色,诗人情不自禁,道出心中最爱。B.“夜莺啼绿柳”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夜晚黄莺在绿柳间自由啼鸣的景象,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自然氛围。C.这首诗的亮点在于色泽明艳、冷暖相衬,如“绿柳”的绿,“长空”的蓝,“垄头麦”的金黄。D.这首诗,语言清丽明快,传神地写出时令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2)请赏析“迎风笑落红”一句中“笑”字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武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律诗,是宋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首联中“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抒发了自己山居的闲适。C.颔联为写景,残雪压着枝条,枝丫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这句是想突出环境的极度恶劣。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14.请分析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填写下面的表格。诗句 情感夜闻归雁生乡思 ①病入新年感物华 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B.第二联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C.最后两联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就被疾去的轻舟带走了。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16.请你结合诗歌的最后两联,品味作者的情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黄溪夜泊①欧阳修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②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殊乡③况复惊残岁,慰客④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注】①本诗是诗人于景祐四年被贬夷陵经黄溪时所作。②暂到:刚到,乍到。③殊乡;异域,他乡。④慰客:迁客。1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不仅描写了三峡苍暗、明月满川的景象,揭示出峡川月夜的苍茫、辽阔、凄清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受。B.首联的“恨”和“愁”二字,为全篇定下了基调,诗人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C.中间两联即事抒怀,情与景合:以苍茫暮色和月夜猿啼,渲染了寂寞的气氛。而异乡残岁和举杯消愁,表现出作者落泊的处境。D.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虽极力自嘲自解,却依然怀不可言状之凄苦与孤独,无以释怀。18.诗歌最后两联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朝中措·平山堂欧阳修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释】北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好友刘敞赴扬州任官,欧阳修便作此词送给他。欧阳修曾于仁宗历八年(1048)知扬州,词中所写平山堂是其任职扬州时所建。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凄婉哀伤。C.“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一句流露出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垂柳;下片勉人劝己,写人生感慨。2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妙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劳停驿①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②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③前。【注释】①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距夷陵不远。②树杪:树枝的细梢。③鸟道:小道。言山高而险,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21.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状写一叶孤舟穿行曲折回环的峡谷之景,后写江面豁然开朗,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峡江行舟图。B.颔联抬眼望见帆似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诗人醉情山水、超脱旷达的意旨与《醉翁亭记》异曲同工。C.本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叙事中抒情,既照应了标题,首尾呼应,也将诗人幽微的情感寓于其中。D.全诗一句一景,变化丰富。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景巧妙。22.简要赏析颈联中“瘦”字的妙处。答案1.C 2.两者都表达了豁达乐观的离别之情。欧阳修辞“莫教弦管作离声”避免离别乐声引发伤感,王勃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不必伤感,均展现对离别的坦然。【导语】这首《别滁》以明丽春景反衬离情,手法精妙。首联“花光浓烂”的欢宴场景与尾句“莫教弦管作离声”的克制形成张力,展现欧阳修外示旷达、内藏不舍的复杂心境。其“以乐写哀”的笔法,比直抒离愁更显情深,在宋代送别诗中独具含蓄深婉之致。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我亦且如常日醉”的意思是: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此句写践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使世人内心不能平静。诗人以“如常日醉”的旷达姿态,实则是不想因离别破坏与百姓相聚的欢悦,暗含对百姓的不舍与自我宽慰,体现了复杂情感而非矛盾,选项“借酒消愁”和“与前文欢快氛围矛盾”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和分析。欧阳修“莫教弦管作离声”的意思是: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诗人在饯别宴上,希望不要让乐器演奏伤感的离别之音,表面是怕破坏宴饮的欢悦,实则是用豁达的态度掩饰离别时的不舍,不愿让百姓因自己的离去而伤感,体现了对他人的体谅与洒脱。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在分别的路口,诗人劝勉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流泪伤感,以豪迈的语气鼓励彼此坦然面对离别,同样展现了不沉溺于离愁的豁达,传递出对友人的劝慰与积极的离别态度。两句诗均体现了离别时的豁达洒脱,坦然面对,不愿因伤感离别而影响对方的情感。3.(1)C(2)断断续续 模模糊糊,不分明。【导语】这首《采桑子》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所作,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西湖泛舟的闲适之趣。上阕通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等意象构建出春日西湖的明媚画卷,而“隐隐笙歌”的听觉描写更添生活气息。下阕“无风水面琉璃滑”的比喻精妙,以静写动的手法展现细腻观察。全词语言平易却意境深远,在动静相生中流露出词人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体现了宋代文人词追求“平淡有味”的审美趣味。【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C.下阕应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描绘出湖面平静的静态画面,“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通过涟漪和惊起的沙禽的动态描写,衬托出西湖的幽静,而不是以静衬动,该选项理解不恰当;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理解。“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意思是:隐隐约约传来柔和的笙歌声,仿佛是随着船儿在湖面上飘荡一样。“隐隐”形容笙歌的声音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因为是在西湖上,距离较远,且有环境的衬托,所以笙歌之声显得悠远而模糊。“隐隐茅堂”的意思是: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隐隐”形容茅堂在远处看起来模糊不清,由于距离远,加上可能有树木等遮挡,茅堂的轮廓不清晰。“隐隐笙歌处处随”与“隐隐茅堂”中的“隐隐”都是形容词,前者的意思是:断断续续,后者的意思是模模糊糊,不分明。4.C 5.“浸”是浸泡的意思,把倒映说成浸泡,形象地写出了春水倒映着云影的情景,表现出湖水的清澈。【导语】这首《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西湖的美景,展现了欧阳修深厚的艺术造诣。上片通过“朱桥响画轮”和“春水浸春云”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既表现了游人的欢愉,又渲染了春日的宁静与祥和。下片则以“游丝萦醉客”和“啼鸟唤行人”进一步点染春日的生机,而“日斜归去奈何春”则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形成乐景与哀情的巧妙对比。全词语言清新,意境开阔,情感含蓄,令人回味无穷。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赏析。C.根据下片“隔花啼鸟唤行人”可知,此句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啼鸟的叫声来吸引行人,而非视觉角度;故选C。5.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溶溶春水浸春云”意思是: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浸”字将春水与春云的关系生动展现出来。“浸”有浸泡之意,本句中把云在水中的倒影想象成云被水浸泡着,以一种动态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看到那洁白的春云在清澈的春水中舒展开来,形象且逼真地描绘出湖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仿佛能一眼看到水底,同时也让整个画面富有诗意和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6.D 7.特点: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感情:昂扬向上,豪放达观。【导语】欧阳修的《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借怀嵩楼的景致抒发被贬滁州的情怀。诗中观察细腻,霜林、野菊、画角、青松等意象层层丰富意境,表现了诗人落寞中仍乐观旷达的胸襟。尾联将踏雪赏景寄托未来,展现超然旷达之情怀。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本诗的写法是前六句是实写,描写眼前的景色,如“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等;后两句是虚写,想象冬日乘兴携客踏雪看山的情景,该选项说前六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错误;故选D。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情感分析。一问,“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意为: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落,裸露出的山峦像是在争先而出;野外的菊花盛开的时候,正好是饮酒兴致正浓的时候。这一联中,“霜林落后”点明了深秋霜降的时节,树叶凋零本是衰败之景,但“山争出”却展现出群山像是在挣脱霜林的遮蔽,争先崭露头角的姿态,这体现出群山不畏寒霜、蓬勃竞出的活力;“野菊开时”描绘了在这秋寒之际,野菊肆意绽放,黄色的花朵在霜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尽显生机盎然之态。 二问,从全诗来看,诗人被贬滁州却未显消沉。开篇写怀嵩楼周边云烟环绕,引出古人在此的感怀,而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富有生机与力量。他赏着这霜林、秋山、野菊,在西风中解带,倚栏赏青松,还想着日后乘兴踏雪看峰,毫无被贬的哀怨与落寞,反而充满了对自然之景的热爱与欣赏,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怀,于困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情。8.D 9.甲诗中借太守插花醉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乙诗则通过对天已暮,春将老时,游人不管这些,依旧踏花赏春情况的描写,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缠绵酣畅。【导语】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以清新的笔触展示了春日游玩时的迷人景象。前两首透过云淡、日辉、草色等景物,传达春日的生机与诗人的沉醉。在最后一首诗中,红树青山与游人踏花,则把对春天的眷恋深入描画,把春游的欢愉和惜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分析。D.结合乙诗“长郊草色绿无涯”“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乙诗描绘的是暮春时的景象,不是“早春”时节;而且乙诗也没有提及插花醉归的情形;故选D。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意思是: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着一个小竹轿子半醺半醉的,头上插满了鲜花嘻笑归来。这两句诗描述了作者在游玩过程中偶遇太守的情景。“篮舆酩酊插花归”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太守乘着花篮装饰的小轿子,带着几分醉意悠然归去,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美好时光的享受与珍惜。“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意思是: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这两句诗表现了游人们不顾春天即将逝去的事实,仍然频繁地在丰乐亭前来回走动,甚至踏过地上的落花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并未因季节变化而减少。即使面对即将到来的春末,游人依旧享受着最后的美好时光,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不愿放手、对春天无限眷恋的情感。10.A 11.诗人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河边水上的一派春天景色,衬托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流露出对亲友和家乡的无尽思念。【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的意思是:极目千里,所看到的树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国的范围之内。远行的人最怕望不到边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却正有千里之遥。我这个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担忧这遥远的路程啊(何苦赊)!本项的“所以远行之人不会有路途遥远之感”说法不当;故选A。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颈联“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写在水路看到的景象:春意已进入到河边的青草,也就是说,青草已经抽芽,长出来了,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水上植物也已经开了花,就在木筏的边上。河边水上的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欣赏这良辰美景;联系尾联“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可知,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不能同亲友共赏,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虚设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静。诗人运用反衬手法或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写美丽的早春景物,衬托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流露出对亲友和家乡的无尽思念。12.(1)B(2)①“笑”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态;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满时节,百花渐落,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象和灌浆饱满的麦穗于风中微摆的憨态可爱;③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也可答:暗含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C.“夜莺啼绿柳”意思是: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初夏夜晚的勃勃生机。选项“只从视觉的角度”理解不全面;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意思是:我最喜欢观看这个时节田垄间的麦子了,未成熟的小麦在风中微摆好似在嘲笑那些落花。“笑”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麦以人的情态,把小麦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满时节,百花逐渐凋零,而麦子却茁壮成长起来的景象,未成熟但已灌浆饱满的麦子在风中微摆,表现了小麦的娇憨可爱,预示着丰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13.D 14. 抒发了思乡之情 对光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叹【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A.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B.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隐晦地表达了内心的幽怨;C.颔联为写景,残雪压着枝条,枝丫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这句是写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并非突出环境恶劣;故选D。14.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意思是: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自己被贬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阳,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怀念。然后由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目下的处境,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面对缠绵病榻的身体不免伤感,面对时光流逝,景物变换,不免感慨人生短暂。故第一空可填“抒发了思乡之情”,第二空可填“对光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叹”。15.C 16.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那一曲回家的歌儿令人听而不厌,只是轻舟转眼已如飞而去,留下的只有诗人独自面对江月,作者以景寓情,含蓄地表达自己失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C.“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的意思是: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 驶过我停泊的地方。选项“但还未得尽兴欣赏,就被疾去的轻舟带走了”表述不正确;故选C。1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的意思是: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 驶过我停泊的地方。“轻舟短楫去如飞”写的是轻快的小舟飞快地从身边驶过,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作者却无法归乡,带出作者思乡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前途茫然的苦闷。17.D 18.后两联刻画了一个满心谪迁异乡之愁却又有着一股豁达豪迈之情的诗人形象。诗人无辜被贬异乡,岁末之时只能借酒浇愁,满心愁怨,然而看到秀丽江山,想到若不是被贬,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风景,于无奈之中又有一股豁达豪迈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D.有误,由“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可知,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故选D。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首先,颈联“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揭示了诗人当前的处境和情感状态。诗人身处异乡,又恰逢岁末,这种时空背景加剧了诗人的孤寂感。而“惊残岁”三字更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无奈。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选择以酒浇愁,试图在醉意中找到片刻的安慰。这一联中,诗人形象呈现出一种满心谪迁异乡之愁的状态。然而,尾联“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却展现了诗人性格的另一面——豁达与豪迈。尽管身处逆境,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愁怨之中,而是选择欣赏眼前的江山美景,并通过吟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看似旷达的态度,实际上是诗人在逆境中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宽慰。他认识到,正是因为被贬谪到此地,他才有机会欣赏到如此秀美的风景。这种认识使得诗人在无奈之中找到了一股豁达豪迈之情。综上所述,诗歌后两联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既满心谪迁异乡之愁却又有着一股豁达豪迈之情的诗人形象。这一形象既体现了诗人对逆境的敏感和无奈,也展示了他在困境中寻求自我宽慰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和人格魅力使得诗人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19.B 20.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一边挥毫一边畅饮的儒雅豪放的太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颂以及抒发了内心的豪迈气度。【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B.错误。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凄婉哀伤”词意过重;故选B。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意思是:你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千杯。这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夸张的手法。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21.B 22.“瘦”字用字传神: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瘦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瘦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分析】2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B.颔联“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的意思是: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但颈联两句“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醉翁亭记》中作者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但另一方面也写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情怀。因此这里说“诗人醉情山水、超脱旷达的意旨与《醉翁亭记》异曲同工”错误。故选B。22.本题考查炼字。颈联“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的意思是: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这里写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这两句形象地写出山区农村的贫瘠苦寒。村庄里没有几户人家,田地贫瘠偏僻,这是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瘦”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