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古诗词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 古诗词三首
教材pp.8~9
1.会写“德、鹊”等3个字。
2.抓住诗词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画面,并能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古诗词的相关图片。
【学生准备】
搜集描写月色的古诗。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从而可以更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查找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有助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理解诗词内容。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而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初读课文
一、了解作者
教师对诗词作者进行简要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别号稼轩,与苏轼合称“苏辛”,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的称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词,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生字词,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生读生字词。
品德 惊鹊 鸣蝉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3.再读古诗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这三首古诗词的体裁分别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五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人游览杭州西湖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是一首七言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三、学习《宿建德江》
1.朗读思考:诗的第1句有什么作用?
一是点题;二是为写景抒情作准备,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空间环境,又引出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还为下文抒发羁旅客愁作铺垫。
2.思考提问:如何理解“日暮客愁新”中的“新”字?
“新”字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太阳快要落山,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除“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3.思考:诗中哪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这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佛更与人相亲。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一片辽远清旷的景色。
4.思考:如何理解第3、4句诗?
这片辽远清旷的景色,让诗人恍如置身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更觉家乡之远。加之撩人的明月与人如此亲近,更勾起诗人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和思乡之情。
5.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的是哪个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篇的是“愁”字。
指导书写
德:左窄右宽,“心”上一横稍短,不要漏写。
鹊:左边下部的“日”略小,右边“鸟”横平。
蝉:“单”的横画稍长,最后一竖为悬针竖。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透过辽远清旷的景色与撩人的明月,我们体悟到了诗人浓郁的羁旅愁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探究新知
一、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首诗的标题点明了什么?
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及诗人当时的状态。
2.思考: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云比作翻滚的墨汁,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3.提问:第3句中哪个字用得巧妙?
“忽”字用得巧妙,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特点一是“景物多”:云、山、雨、船、地、风、楼、水。特点二是“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特点三是“动态多”:
翻、遮、跳、入、吹。
5.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骤雨图,抒发了诗人在舟中赏雨时喜悦的心情。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标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时间是夜晚;地点是黄沙道;事情是行。
2.提问: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词的上片通过对鹊、蝉和蛙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并通过描写明月、清风、稻花展现了乡村夏夜的幽美和静谧。
3.思考: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整个上片动静结合,表达了词人因景美、年丰而愈加欢快的心情。
4.提问:词的下片是怎样描写天上的“星”和“雨”的?
“七八个星”,言星之稀少;“两三点雨”,写雨点的稀疏,暗含静谧和清爽之意。
5.提问: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情感的?
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洒下“两三点雨”。词人猝不及防,匆忙地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店”蓦然出现在眼前,这让词人感到无比欣喜。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情感。
2.不同点:抒发的情感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的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词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的情感,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看到一片辽远清旷的景色生出愁思,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归宿,写出了内心的羁旅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诗人坐船游览西湖时所看到的情景,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夏夜美景,体现了夜行乡间的乐趣,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学习了这三首诗词,我们通过江边夜景感受到了诗人的旅愁,通过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黄沙岭的夏夜美景感受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对丰年的企盼。
教师注重学习与互动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通过品读悟情,调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与诗词产生共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