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魏了翁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魏了翁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魏了翁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次韵高才卿恭叔见贻,生日因以为寿
魏了翁
桃李眩春昼,松柏傲霜时。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画斧①河边瘴雾,叱驭关前险阻,马竭复人疲。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
居之安,于胥乐②,咏而归。毡裘鴂舌③成市,书史俨相围。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未听杜鹃啼。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
[注]①画斧:指统辖之外的疆域。②于胥乐:大家一同欢乐。③毡裘鴂(jué)舌:形容异族的语言和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逢友人高才卿的生日,词人按照其赠词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词,为友人祝寿。
B.桃李在春日中绚烂夺目,而松柏在霜寒之时傲然挺立,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姿态。
C.“瘴雾”“险阻”描绘边关险景,一个“疲”字道出奔波劳顿的身心俱乏之感。
D.友人身处异族他乡,虽然生活安乐,但难免有语言不通的孤寂,只能靠读书慰藉。
2.“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监试潼川提刑张兵部有怀家山木犀①
魏了翁
形安宇泰即吾乡,花解随人到处黄。
何事归心起张翰②,有来妙语出君房③。
荣枯境里自殊观,造化机中无别香。
不见儋州④安乐法,随花随客作重阳。
【注】①木犀:桂花。②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③君房:贾捐之,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有“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之称。④儋州:此处指苏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态,眼前的桂花好像也知晓人的心意,开得灿烂金黄。
B.颔联运用张翰和贾捐之的典故,言明这涌起的归乡之情,即使君房的妙语也难以消解。
C.尾联作者思及东坡居士远谪儋州依然安乐如故之事,表露出自己潇洒与从容的心境。
D.本诗议论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将说理寓于形象中,衔接自然流畅,语句富有启发性。
4.有俚语曰:“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请结合本诗第五句,谈谈你对这句俚语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至合江度周卿以诗相迓次韵
[宋]魏了翁①
雨满长空水拍畴,荔香松色倚江流。
半窗灯火千年梦,万里风波一叶舟。
谩道班卿②若仙去,谁知谢傅③正同忧。
西归待我期相告,横被风师三日留。
【注】①魏了翁:南宋诗人。宝庆元年,他遭到诬陷,被贬至靖州。绍定五年,起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这首诗即作于此时。②班卿:指东汉的班超。他平定西域,被封为“定远侯”。③谢傅:东晋的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他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朝得以存续。死后被追赠太傅,后人称其为“谢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卿得知诗人在合江度上岸,特意来江边等待,诗人先写此诗相赠,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B.首联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漫天的大雨,江里浪涛汹涌;江岸生长着带有清香的荔枝,树色苍翠。
C.颔联上句是说自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依然不忘理想;下句则是说自己远道而来,以舟自喻。
D.尾联写诗人告诉朋友此次西来因为大风晚到几日,下次再来会提前告诉朋友,以免朋友白等。
6.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王教授之官临邛
魏了翁
剩喜人从义理趋,却忧末羽①堕浮虚。
未通经术先谈传,只送人言不识渠。
偶向檐头觅桃李,径从纸上索鸢鱼。
君今去主师儒席,后倦先传②谨在初。
[注]①末羽:指那些初入门或学识尚浅的学生。②后倦先传:出自《论语·子张》一则关于传道与为学次序的对话,“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讨厌浮华、乐于追求道理道义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真正理解知识的源头,不能依靠先去学习经书的注解之书。
C.诗人采用类比修辞批评错误的治学方法,形象说理,显得生动有趣。
D.尾联使用“谨”“初”二字,希望王教授开始就谨慎对待教学次序。
8.有人认为“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名言与本诗颈联表达了魏了翁对于读经学习相同的主张,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
魏了翁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①挂木杪,半破夫须②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③,卧看人间蛮触争④。
【注】①不借:草鞋。②夫须:斗笠。③犊鼻:短裤,此处指农夫穿着的粗布衣物。④蛮触争:典出《庄子 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 “一犁春雨”,串联春耕背景、人物活动与农具描写,层次清晰且画面感强。
B.颔联对 “老妇携儿”“老翁呵牛” 的细节勾勒,展现出农家分工协作、忙碌春耕的画面。
C.颈联以 “挂木杪” 和 “冲晓行” 写农人将草鞋晾在树梢,披着斗笠冒雨出行的状态。
D.尾联用“洗泥”和“枕衣”的动作,自然呈现农人耕作后稍事休息的状态,富有生活气息。
10.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注]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光的艳丽不一定是全部美好的代表,晚时的秀美也不能说不好;
②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同阶段都有独特价值,不能单纯以成功的早晚来判断;
③鼓励人们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在较晚时候取得成就,同样值得肯定。
【分析】魏了翁的《水调歌头·次韵高才卿恭叔见贻,生日因以为寿》通过对桃李和松柏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坚韧品格和晚年秀丽的赞美之情。全词描绘了边关的艰辛景象,叹息友人在边疆的孤寂。词人以自然景物抒发感慨,展现人生态度,艺术手法娴熟,情感浓烈。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难免有语言不通的孤寂,只能靠读书慰藉 ”错,于文无据。词中“居之安,于胥乐,咏而归”描绘友人虽然身处异族他乡,但生活安定,而且能与他人一同欢乐,显然并不孤寂。“书史俨相围”也表达了一种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并非只靠读书慰藉。整个词作展现了友人在异地生活的安乐与满足,并没有孤寂之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绚丽风光虽美,但并不是唯一的美丽景象,而晚春的景色也有其独特的美丽之处。这句诗通过对比春天与晚春景色的不同,传达出一种包容和接纳不同阶段美丽的思想。
②人生哲理。在人生阶段的意义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因为有些人成就取得较早就认为他们是唯一的成功者,晚些年取得成就的人也值得同样的尊重和认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地表达了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
③诗人借景抒怀,鼓励人们要积极面对人生,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是春天还是晚春,只要不断努力,都有独特的风景,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和成就。这句话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醒人们重视自己每一个阶段的独特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
3.B 4.①笼中的鸡虽然有人喂食,但面临的是被宰杀蒸煮的命运;野外的鹤虽然饥肠辘辘,但在它面前却有宽广无边的天地。
②笼鸡三餐无忧,野鹤食不果腹,二者当下的不同境遇对应着“荣枯”;“殊观”,即用别样的视角看问题,笼鸡面临宰杀,野鹤却可自由地翱翔天地之间,二者未来的命运也是另一番“荣枯”。
③正因为世事无定、祸福得失互相倚伏转化,所以更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导语】魏了翁的《次韵监试潼川提刑张兵部有怀家山木犀》以桂花为引,表达了随遇而安、心境豁达的人生态度。首联通过桂花的金黄灿烂,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颔联运用张翰和贾捐之的典故,巧妙地将归乡之情与人生哲理结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荣枯的深刻理解。尾联提及苏轼在儋州的安乐生活,进一步展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的心境。全诗议论新奇,寓理于景,衔接自然,语句富有启发性,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言明这涌起的归乡之情,即使君房的妙语也难以消解”错误。颔联的意思是为什么会像张翰那样涌起归心呢,原来是有像贾捐之那样美妙的语言出现。这里是说张翰因思念家乡而有归心,而不是说妙语难以消解归心。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从字面意义上看,俚语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笼中的鸡虽然有人定时喂食,看似生活无忧,但实际上却面临着被宰杀蒸煮的悲惨命运;而野外的鹤,虽然常常饥肠辘辘,但它却拥有宽广无边的天地,可以自由翱翔。这两种境遇的对比,恰如诗中所言的“荣枯”,即生活中的兴衰、得失、顺逆等不同的境遇。
②结合本诗的第五句“荣枯境里自殊观”,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句俚语。诗句中的“荣枯境”指的是人生中的各种境遇,而“殊观”则是一种超越当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态度。正因为世事无定,所以我们更需要用这种“殊观”来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无论是笼鸡还是野鹤,它们的命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笼鸡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逃脱被宰杀的命运,而野鹤也可能因为环境恶化而失去生存的空间。
③深入到俚语的内涵层面。笼鸡和野鹤的当下境遇虽然截然不同,但它们的未来命运却充满了变数。笼鸡虽然三餐无忧,但却无法逃脱被宰杀的命运;而野鹤虽然食不果腹,但它却拥有无限的自由和可能。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殊观”所体现的别样视角。它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从当下的境遇来判断一个人的命运,因为世事无常,祸福得失往往互相倚伏转化。
5.A 6.①对合江度美景的喜爱之情;②对仕途坎坷、羁旅飘零的无奈之情;③关心国事、不忘理想的报国之情;④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特意来江边等待,诗人先写此诗相赠”错。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由题目“舟至合江度周卿以诗相迓次韵”可知,是诗人的船到达合江度后,周卿写了一首诗来迎接“我”,“我”又和了这首诗。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雨满长空水拍畴,荔香松色倚江流”描写长空雨落,水浪拍打着岸边的田地,荔枝散发着清香,松柏呈现出碧绿的颜色,江水浩浩荡荡,小舟倚着江边。写出了雨后合江度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②颔联“半窗灯火千年梦,万里风波一叶舟”写诗人遭到诬陷,无端被贬,然后又被起用,如同做了一场大梦,这一叶扁舟在这万里风波之上飘飘摇摇,灯火昏暗,仕途坎坷。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羁旅飘零的无奈之情。
③颈联“谩道班卿若仙去,谁知谢傅正同忧”用了班超和谢安的典故,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谢安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关心国事,虽仕途坎坷,但不忘报国之志的情感。
④尾联“西归待我期相告,横被风师三日留”照应标题,写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有朝一日,“我”若西归,将要告诉朋友“我”的归期,以免让朋友白等几天。二人的深情厚谊不言而喻。
7.A 8.名言说:不要看卖花担上失去了根基的桃李,因为它们不如树梢枝头的花有真正的生机活力。颈联说:不读经书先去读传,就好似去屋檐寻觅桃李,从纸上求索鸢鱼一样是舍本逐末。这句名言与本诗颈联都表达:魏了翁对于读经学习,主张一定要从儒家经典的原典入手,接触其根本,而不能只是读传注,接受别人的解释。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描述了人们讨厌浮华、乐于追求道理道义的学术风气”理解错误,首联一“喜”一“忧”,可见诗人对当时治学风气有忧虑之情。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理解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的含义,强调看事物要看本质。
颈联“偶向檐头觅桃李,径从纸上索鸢鱼”批判了舍本逐末的做法,诗人认为真正理解知识的源头,不能依靠先去学习经书的注解之书。采用类比手法,用去屋檐寻觅桃李,从纸上求索鸢鱼来批评错误的治学方法,说理形象。
由此可知,名言与本诗颈联都强调看事物要看本质,做事情也要抓根本。联系到治学方法,强调要从儒家经典的原典入手,而不是只读传注。
9.C 10.①表面上写农人耕作后洗净泥土、枕着粗布衣物休憩,呈现出田园生活的质朴与闲适;实际上用“蛮触争”的典故,借农人“卧看”的视角暗指对世间微小纷争的超然与不屑。
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画中展现的田园生活充满认同与向往(或对简单本真生活的推崇);对世俗社会的追名逐利的批判(或表达对超脱纷争的精神境界的肯定)。
【导语】魏了翁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日农耕图景,笔墨简淡却意趣盎然。“夜雨滴明”“春水生”铺陈湿润静谧的田园背景,老翁赤脚耕田、草鞋挂树的细节鲜活质朴。尾联以“枕犊鼻”“看蛮触”点睛,将农人劳作后的闲适与庄子寓言相融,暗含对世俗纷争的疏离与对田园生活的恬淡向往,展现宋诗理趣与生活诗意的交织。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披着斗笠冒雨出行的状态”错误,“冲晓”意为“迎着晨光出发”,“晓” 指破晓时分,而非在雨中赶路。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耕罢洗泥枕犊鼻”直写农人劳作后洗去泥土、枕衣小憩的淳朴场景;“卧看人间蛮触争”化用《庄子》典故,通过“卧看”这一闲适姿态与“蛮触争”的强烈对比,以农人“卧看”的视角,冷眼旁观人世间的名利纷争:农人虽辛劳,却因贴近自然而心境澄明;世人追逐虚浮,反如蛮触般无谓耗损。将农人超然物外的形象与世俗争斗形成反差,暗含对人间纷争的渺小与荒诞的暗讽。
②从“枕犊鼻”的细节可见诗人对田园躬耕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认同,对“自然本真”的推崇——农人枕衣观天,超脱于世俗纷争之外,恰是诗人向往的境界,暗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蛮触争”的典故选择表明其借农人视角传递价值判断:以道家无为思想否定功利争夺。既流露对简单劳作的向往,又包含对现实社会中名利之争的疏离与批判。
11.A 12.①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②“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③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导语】这首词以人日民俗为背景,通过描绘春色、祈愿场景和三代同行的温馨画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词人巧妙将议论融入情境,由“祈麦祈蚕”的现世关怀升华至“日日是人日”的哲理感悟,在质朴语言中传递出对生命延续与伦理传承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词雅俗交融的特质。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③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