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清照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宋]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③,当庭际,玉人④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⑤沈⑥绿蚁⑦,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释】①琼枝: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②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③旖旎:轻柔的样子。④玉人:美人。此处将梅花比作美人。⑤金尊:珍贵的酒杯。尊:同“樽”。⑥沈chén:同“沉”。⑦绿蚁: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下列内容在词中没有体现的一项是( )A.白雪悬挂枝头 B.梅花含苞初绽 C.玉人欢歌起舞 D.月色玲珑剔透这首词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都写梅花,但表达意图却不尽相同。陆游写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饱受摧残仍香气不改的梅花,表达自己虽仕途坎坷仍坚持正义的决心。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意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鹧鸪天 桂花①[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②。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③。【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③“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 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的美学观点。B.词中“何须”二字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C.下片前三句运用比喻、衬托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D.下片后两句用典,诘问《离骚》无视桂花的高洁芬芳,把桂花之美推向了极致。(2)词中的“桂花”有什么寓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讲述了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与鸟语花香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读之令人沉醉。B.这首词是词人前期的作品,是婉约派的代表作。C.“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到词人创作的意境。D.“误入”写出作者醉得连回去的路都难以辨识的惊愕。结合内容,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完成问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①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词的上片,“红藕香残”写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一个“(1) ”字暗示了词人凄凉孤寂的内心感受;“(2) ”一句,令人想起杜甫《春望》中的“家书抵万金”。词的下片,前三句写(3) ;末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一上一下之中是词人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与相思之苦,深婉细腻,蕴含真情。要求:(1)用词中的字填空;(2)用词中句子填空;(3)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全词通过描写红稀香少、① 、② 等秋景,表现了词人略带感伤,却又愉悦、闲适的心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的妙处。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菩萨蛮①(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②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③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流落浙江期间作。②乍著:刚刚穿上。③沉水:即沉香,为一种熏香料。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风柔日薄春犹早”是说春天临近,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了。B.词的上阕通过“风柔” “微寒”和 “梅花残”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词人对春临大地时淡淡的喜悦和难以言说的惆怅之感。C.词的末句“沉水卧时烧”是说沉香燃烧的时间很长,“香消酒未消”是说沉香香味消失了,可是词人因春来之喜而贪杯,酒力还没有消失。D.词的上下两阕的情感反差较大,上阕直接描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了衬托下阕强烈思乡之痛。结合全词,说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B.“物是人非事事休”是说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不如人意,“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C.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D.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残①李清照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②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金兵入居中原,诗人丈夫病死,流落南方。②梁燕:指栖于梁头的燕子。赏析“病里梳头恨最长”一句中“长”的妙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摊破浣溪沙①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③。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②彦辅: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③太鲜明:《晋书 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的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桂花的 和 。请分析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的画面,并说说这诗句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称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宋)李清照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与这首词都写到了“梦”这一意象,前者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特别是“蓬舟”“三山”这两个意象,写出了词人渴望 的生活;而后者更注重写实,写出了梦醒以后久不成寐。词中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 的内心世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家傲》是一首记梦词,词一开头,便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B.《渔家傲》中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倾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上下求索的心志。C.《诉衷情》中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接写酒后入睡,但从“卸妆迟”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乱。D.《诉衷情》中“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是比喻句式,感情表现得婉曲有致,既合格律,又灵活多变。答案1.A 2.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或从理想、志向、胸怀、抱负等角度作答亦可)。②才华横溢(或富有诗才)。③怀才不遇(或无人赏识)。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导语】这首《渔家傲》展现了李清照罕见的豪放词风。上阕以“天接云涛”的壮阔意象开篇,通过梦境与天帝对话,营造出奇幻意境;下阕化用《庄子》典故,以“九万里风鹏”自喻,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之志。全词想象瑰丽,意境雄浑,突破了作者惯常的婉约风格,体现了其词作风格的多样性。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A.诗句“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的是梦中星河转动,千帆舞动的奇幻画面,是纯粹的梦境虚幻场景,并非“有生活的真实感”。“舞”字虽化静为动写星河、千帆动态,但不存在生活真实感。故选A。2.本题考查分析诗人形象。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大鹏乘风高飞,希望风别停,送自己的蓬舟到三山(神话中仙境),展现出豪迈气概与对高远境界(自由、美好仙境)的追求。②才华横溢:“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是空有,说自己学诗空有惊人之句,侧面体现本身有诗才、才华横溢。③怀才不遇: “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路长日暮”比喻人生道路漫长且已近暮年,空有写诗才华却难以施展,体现怀才不遇的苦闷。④孤苦无依:结合李清照经历,南宋乱世,她历经国破、家亡、夫死,“梦魂归帝所”,在现实中孤独漂泊,借梦寻天帝居所,隐含孤苦无依之感。3.C 4.示例一:“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词人写梅花斗雪迎寒而开,将梅枝点缀得光明润泽,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示例二:“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词人用美人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表现对梅花的喜爱。示例三:“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词人月夜赏梅,让澄澈皎洁的月光来陪衬梅花,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示例四:“此花不与群花比”,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着风雪傲然怒放,赞颂了梅花不畏霜寒、坚强独立的品格。【导语】这首《渔家傲》以雪中寒梅为意象,通过“香脸半开”“玉人新妆”等拟人化描写,展现梅花娇艳高洁之姿。“造化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则抒发了对梅花的独特钟爱,暗含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全词笔调清丽,意境空灵,体现了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婉约风格。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A.“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雪里”体现白雪,所以能体现“白雪悬挂枝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香脸半开娇旖旎”,“香脸半开”描绘出梅花含苞初绽、花瓣半开的姿态,体现“梅花含苞初绽”,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词中“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是将梅花比作刚沐浴完、妆容清新的美人,并非真的“玉人欢歌起舞”,词里无此内容体现,该选项符合题意;D.“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明月玲珑”体现月色玲珑剔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词句描绘寒冬里,梅花在覆雪梅枝(琼枝)上绽放,让梅枝因雪与梅的映衬,显得光洁润泽。词人以细腻笔触写梅花“斗雪迎寒开放,点缀琼枝”的姿态,传递出对梅花在寒冬报春、装点枝桠的欣赏,直接抒发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借梅的“报春”与“美态”,表达对其独特风姿的认可。“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把“将开未开的梅花”比作“半开香脸、姿态娇柔的美人”,又以“玉人刚沐浴完、妆容清新”的画面,类比梅花的冰清玉洁。用美人、玉人浴出的形象比喻梅花,赋予梅花柔美、洁净的人格化特质,从梅花的形态、气质角度,展现其娇美动人,体现词人对梅花外在美与内在洁的喜爱,是借生动比喻传递对梅的欣赏。“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词人猜想“大自然似偏爱梅花,特意安排澄澈、皎洁的月光,营造玲珑氛围来陪衬”。借对“造化偏爱梅花,以明月衬梅”的想象,侧面凸显梅花值得被如此眷顾,在月夜赏梅的情境里,融入对梅花的珍视与喜爱,借环境烘托,强化对梅的情感。“此花不与群花比”,寒冬时,百花凋零,梅花却“迎雪绽放”,词人以“不与群花比”,突出梅花的独特。对比百花与梅花的不同境遇,赞颂梅花“不畏霜寒、独立绽放、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借梅花的“孤高”,既表达对梅的推崇,也可能隐含词人对如梅花般“坚守自我、超拔于众”精神的向往。这些角度,从梅花的“外在美(形态、环境映衬)”到“内在格(不与群花比的孤高)”,层层深入,借对梅的描写,传递喜爱、赞美,也赋予梅花人格化内涵,实现“以梅寄情、以梅言志”的表达意图。据此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5.(1)C(2)词中的桂花是情操高洁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写照。【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C.有误,“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几句中“妒”“羞”分别赋予梅花、菊花以人的情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的典故,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画栏开处冠中秋”的意思是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突出桂花芳香浓郁的特点。“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化用屈原《离骚》典故。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化用屈原《离骚》典故,突出了桂花品质高洁,具有君子美德的形象。这两个典故都表达出词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突出了词人对桂花品质高洁的赞美。在这首词中,桂花被用来象征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风范。它不仅代表了一种高洁的品质,还展现了词人对世俗观念的蔑视以及其独特而卓越的正直品质。6.D 7.这首词融情于景,写了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清溪、观赏美景的喜悦与欢乐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D.“误入”不是写出词人的惊愕,而是惊喜。故选D。7.本题考查对诗文主旨的理解分析。开头两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词《如梦令》采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词人出游归来泛舟清溪,观赏到美景后的喜悦与欢愉之情。8. 独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两地相思之情如流水落花的伤感和无奈。【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第一空:“独上兰舟”意思是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一个“独”字暗示了词人凄凉孤寂的内心感受;第二空:“云中谁寄锦书来”,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令人想起杜甫《春望》中的“家书抵万金”。第三空:词的下片,前三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借眼前之景来抒发,暗合流水落花的伤感和无奈,既是即景,又兼比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女词人和丈夫在两处作同一的感受、感应,表明女词人和丈夫的心灵感应是同一个节拍,可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据此分析概括即可。9. ①莲实叶老 ②露洗萍草10.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说人不愿离去,而是说安歇在河岸上的鸥鹭不愿让游人抛下它们离去,表明词人(或人们)对此地景色的喜爱与陶醉之情。【分析】9.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词作下片,词人集中笔触描绘湖面景致,“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湖面上已无夏日那种“十里荷花”盛景,但词人睹此情形,丝毫没有惆怅、悲凉之感,而是觉得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也一样给人以欢愉。更何况还有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似经过清露泼洗过一番,清爽,葱俊。在这里作者写了莲实叶老,露洗萍草等秋景。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的意思是:沙滩上睡眠的沙鸥头也不回地飞向了沙滩,他们也好像在怨恨这些游湖的人类,这么美好的景色你们都不多游览欣赏一会儿?你们那么早就归去了?这里词人明明是自己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离去。但却不明说,反婉转地说是眠沙鸥鹭舍不得游人离去,以致不肯理睬归去的游人。这是将鸥鹭人格化,将作者对景象的情感移情到鸥鹭身上,更深切、更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此地景色的喜爱与陶醉之情。11.C 12.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故乡的遥远难归,及词人对故乡的念念难忘之情。【分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此题,首先需要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其次关注选项内容与诗歌内容认真对照进行分析。C.“词人因春来之喜而贪杯”的表述有误,作者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可见,作者不是贪杯,而是借醉酒表现思乡愁绪之浓之深沉。故选C。1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作者直抒胸臆,有力地揭示出作者灵魂深处的悲愤、不安和强烈的思乡情绪。13.A 14.同意:作者以两个外在的行为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表达了内心无限的惆怅。【分析】13.A.“日晚倦梳头”意思是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所以“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的赏析不正确。故选A。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表态:同意;然后结合上阕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由以上可得出:两个外在的行为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表达了作者内心无限的惆怅。15.示例1:“长”是“很长”的意思,在诗句中是说诗人病中无力梳妆,怨恨头发太长,写出了诗人憔悴的状态,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愁苦孤独忧闷之情。示例2:“长”是“很长”的意思,诗句运用比喻,将愁烦苦闷之情比作长长的头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愁苦孤独忧闷之情。 16.示例:梁间燕子整天叫个不停,微风掀动帘子送来蔷薇花香。这两句诗运用反衬(或“以乐衬哀”“衬托”)的手法,用清丽欢快的场景反衬诗人凄苦忧闷的心情,突出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深重。【解析】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长”是“很长”的意思,探究“长”字的上下文语境,抓住“苦思乡”“病里”“恨”,这些词语表现了诗人此时在病中的孤独、思乡、愁苦之情。“病里梳头恨最长”,而“最长”修饰的是“恨”,这里是表现诗人病中无力梳妆,怨恨头发太长;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将愁烦苦闷之情比作长长的头发,突出这种极端思亲、极端愁苦、极端孤独、极端郁闷的心境。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抓住“梁燕”和“蔷薇”两个意象,这两句诗是说梁间燕子整天叫个不停,微风掀动帘子送来蔷薇花香,渲染了一种清丽欢快的氛围;用这两个意象的“终日在”“一帘香”,与诗人“苦思乡”“病里”“恨最长”的凄苦忧闷的心境进行对比,诗人此时的心情,在清丽欢快氛围的衬托下,更显得思乡念亲之情的深重,以乐景衬哀情,更能够突出诗歌的主旨。17. “颜色金黄” “叶子碧绿、茂密、繁多” 18.词人分别用“梅花”和 “丁香”的“俗”、“粗”,来反衬(对比)桂花清雅不俗,表达词人对高尚品行的向往与追求。【解析】17.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前两句的意思是: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星星点点。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因此,它写出了桂花的颜色金黄和桂叶的碧绿繁盛。18.本题考查对比的作用。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写出了梅花和丁香的“粗”“俗”之气,和桂花风流飘逸,名重于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词人对“风度精神如彦辅”的桂花的欣赏,表达对高尚品行的向往与追求。19.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 20.语言都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浅近之中使用比喻,以花黄喻人瘦,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所以可评说“妙绝古今”。(大意对即可)【解析】19.考查描绘和感受诗中画面的能力。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本句景物有“薄雾”“浓云”“瑞脑(烟)”“金兽(炉)”,写了室外室内云缭雾绕之景,是环境描写,可加上想象再创造,如:这漫漫长日,早有薄雾缭绕,午有浓云蔽日,不见一丝阳光,古雅的香炉里瑞脑香冒出缕缕灰白迷蒙的烟,一切都那么阴郁。这诗句以低徊迷蒙黯淡的云烟雾,渲染出压抑沉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低迷抑郁的心情。20.考查语言特色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①赏析修辞。②赏析表达方式。③赏析句式。④品味词语。⑤赏析表现手法。⑥赏析衔接照应。⑦赏析语言风格。⑧赏析蕴含的哲理与情感。具体赏析时,要注意作家作品风格,抓住具有明显特征的语句,从某个角度准确切入,灵活运用答题方法精确表达。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21. 自由自在 孤单清冷 22.D【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分析和概括。《渔家傲》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结合前一句进行理解,看似写“大鹏高飞”,实则在描述自己的志向,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自由自在的美好境界的追求。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诉衷情》中,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在描写客观物态中,更增加几分静谧。一个“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这幅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2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D.这一句是排比句,不是比喻句,“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更挼”“更捻”,连续单调的动作,突显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理,包含着复杂的心绪。三个“更”字叠加,更把词人内心的愁绪表现褥淋漓尽致;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