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秦观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秦观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秦观诗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
宋·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下列选项中虚写的场景是( )
A.饮酒甚欢 B.春去花谢 C.云层重叠 D.飞鸟偶遇
本词与《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有写到“鬓”和“酒”,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洛阳怀古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①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②妨花。兰苑③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释】①冰澌:冰块流融。②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③兰苑:指西园。
下列不是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的一项是( )
A.对眼前美好景物的赞美 B.对政治之路失意的慨叹
C.对过去游乐生活的追忆 D.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该词:“‘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二句……设想奇绝,语意妙绝,极得前人称赏。”请你结合词句,分析“乱”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宋】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的“弄”字化静为动,勾勒出春风微拂、万千柔条款款起舞、婀娜多姿之景。
B.上片通过叙写故地重游,忆昔日“碧野朱桥”同游之乐,虚实结合,反衬今日形单影只的悲伤。
C.下片写词人后悔自己少年时不珍惜时光,登楼远眺,见柳絮飞坠,落花飘零,倍增壮志难酬之感。
D.本词上片主要叙事,下片主要抒情,文情流畅而意味无穷。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下列句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B.第二句写的是秋风借着夜色不断袭来,虽然驿亭的门已经关闭,却仍然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意。
C.最后一句不仅写出了驿站晨时的光景,从中体味到失眠人听到马嘶人声的倦怠情绪,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了旅途跋涉,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D.词人用词华丽,写出了夜晚宿在驿站里的景况,直接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沉如水”的比喻,别有深意。时处深秋,水已寒凉, 以夜沉如水为喻,透出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
B.前两句抒情,看似平实,实际字字含情,句句见意,真的是羁旅之愁满纸。
C.两个“无寐”,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
D.夜色如水是联想,风吹驿亭是耳闻,老鼠窥灯是目见,寒气侵被是身受,层层叠加,气氛顿出,可谓别具特色。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yuān lù):两种鸟,这里借指同僚、朋友。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首二句即写回忆往昔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
B.“碎”与“乱”既写出了莺声呖呖,花影摇曳,同时又暗含春光虽好,但也令人心碎意乱。
C.“离别宽衣带”是因各遭贬谪,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离别,所以痛苦更甚,形瘦衣宽。
D.词的下片从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写起,但重返帝京时,旧友重聚已不可能。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阕与上阕一样定点观察,写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词中“倚东风,豪兴徜徉”主要表现了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
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还自广陵①
秦观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②一齐飞。
【注】①还自广陵:作者从广陵返回高邮老家。②冰响:冰将裂时发出的响声。
(1)历来诗评家皆赞本诗富有情趣,请结合一、二两句的“依”“戏”简要分析。
(2)本诗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源于“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一例并略作分析。
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②,霁光③浮瓦碧参差④。
有情芍药含春泪⑤,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②万丝:指密蒙的雨丝。③霁光:雨后初晴的阳光。④参差:指层叠的瓦片。⑤春泪:指雨珠。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四句写出了一种柔媚的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
B.本诗通过对偶形式,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C.本诗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D.这首诗通过描写雨丝、浮瓦、芍药、蔷薇等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图。
请赏析最后一句“卧”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晦日①偶题
[宋]秦观
节物②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③。
[注]①三月晦曰: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晦日,指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②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③可人:称人心意。
赏析“节物相催各自新”中的“催”字。
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①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③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这首词一题作《郴州旅社》。本词是作者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在郴州被贬时所作。②驿寄梅花: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③幸自:本自,本来是。
词人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本词艺术表现“绝伦”,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请把下列李老师和小明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明:李老师,我觉得题目“纳凉”就明显地写出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李老师:确实如此。你仔细品鉴,就会发现诗歌里的(1)“ ”字表达出诗人寻觅纳凉之地的愿望。
小明:是啊,听您这么提示,我又认真阅读了一遍,发现诗歌里的(2)“ ”字表现出诗人纳凉时的悠闲自在的心情呢。
李老师:老师再提示一下,透过诗句“风定池莲自在香”,隐约地表现出诗人的什么志趣,请作分析。
小明:(3)“ 。”
李老师:这次的分析贴切准确,条理清晰。希望你继续努力。
小明:谢谢老师的指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天娇]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请描绘一下“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说说句中“动”字的妙处。
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词的结尾作者酣然醉卧,以此排解贬谪之苦,物我两忘。
D.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答案
1.B 2.在《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作者头发虽白,却依然豪情不减,喝酒酣畅,义气风发,都体现出豪迈之情;在这首词中“绿鬓朱颜”到“两衰翁”,从青年到老年,写出时光流逝,感慨人生,“春酒”“饮散”后如“落花流水”各西东,表达对即将离别的伤感。
【导语】这首《江城子》以“飞燕”“归鸿”起兴,通过“偶相逢”的戏剧性场景,展现秦观晚年漂泊中的沧桑感。“绿鬓朱颜”与“两衰翁”的今昔对比,暗含人生无常之叹。下阕“春酒”“落花”的意象群,将离愁别绪融入时空流转的苍茫感中,末句“烟浪远,暮云重”以景结情,余韵悠长,堪称婉约词中时空书写的典范。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词中“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是说饮酒之后,像落花随流水一样各自分离,这里的“落花流水”并非实写眼前之景,而是通过想象来描绘未来分别后的情景,属于虚写。
“饮酒甚欢”是当下饮酒场景的实写;“云层重叠”对应“暮云重”,是对眼前傍晚天空中云层厚重景象的实写;“飞鸟偶遇”对应“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是对现实中飞鸟偶然相逢场景的描写,也是实写。所以虚写的场景是春去花谢;
故选B。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可知,作者描绘了自己在饮酒至酣畅之时,展现出胸怀开阔、胆气豪壮的状态,即便两鬓已有微微白发,却丝毫不以为意,仍觉得自己能够像年轻时一样有所作为。由此可知,这里的“鬓”和“酒”体现出作者虽已不再年轻,但豪情壮志丝毫未减,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展现出作者渴望为国家效力、杀敌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结合《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中“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以及“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可知,词中先是将眼前两人的衰老与曾经的青春年少进行对比,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然后通过写一起饮酒,却又即将像落花随流水般各自分离,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由此可知,这里的“鬓”和“酒”承载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即将离别的伤感。曾经的“绿鬓朱颜”已不复存在,如今面对离别,只能借酒消愁,却更添愁绪,流露出一种人生的无奈和惆怅。
3.A 4.示例:“乱”形容姹紫嫣红的春色无处不在,“乱”字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导语】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阳春景,通过对金谷园、铜驼巷等地的追忆,抒发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词中“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一句,以“乱”字巧妙传达出春色肆意蔓延的动感,既展现了春光的烂漫,又暗含了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语言精妙,意境深远。
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以及“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可知,这些词句描绘了过去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如在金谷园、铜驼巷等地游玩,在西园夜饮等,表达了对过去游乐生活的追忆。
结合“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可知,词人感慨兰苑依然存在,但自己却逐渐老去,重来故地,事事都令人叹息,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人生变化的感慨,也暗示了政治之路失意的慨叹。
结合“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可知,词人描绘了傍晚时分的黯淡景色,看到归鸦,引发了归心,无奈归心随着流水流向天涯,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对如今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等情感,并没有对眼前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词中的景物描写多是为了烘托情感,而非单纯赞美景物。
故选A。
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可知,词人描绘了柳树下、桃蹊旁,春色似乎毫无章法地“乱分”到了家家户户的画面。“乱”字在此处打破了常规对于春色分布的描写,不是有序地展现春色,而是强调其毫无秩序、四处弥漫的状态。由此可知,“乱”形容姹紫嫣红的春色无处不在,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生动且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竞发、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春天那种蓬勃而热烈的氛围。
5.C 6.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倍增壮志难酬”错误。此词写贬谪凄哀之情。绍圣元年春,秦观被贬杭州通判,于是年春离京。词中“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动离忧,泪难收”,皆与其生平事合。上片以忆昔为主,贬谪情怀间或出之。下片集中叙写词人被贬离京的感伤情怀。故可知,词中并无壮志难酬的感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先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感情。“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几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动离忧,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可知,作者将泪水、忧愁比作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将满腔愁绪夸张为不断上涨的春水,将抽象的伤感之情描述的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地写出泪水之多,忧愁之多,充分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飘飞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7.D 8.B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细味全词,此人善用极省净的笔墨,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委婉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选项“用词华丽”“直接”表述错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C.两个“无寐”,正是他归梦难成,夜阑无绪,欲眠不能,欲怨无由的心理写照,使人仿佛觉得是词人在万般无奈之时脱口而出的怨语。选项“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表述错误;
故选C。
9.A 10.示例一: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愁绪比作海,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因看到落花千点万点,春天正在逝去,深感前路茫茫,加之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
示例二:“春去也”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曾经的风华正茂、仕途得意之时。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愁绪,如海潮一般在心头涌起,抒发了词人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理解和赏析不恰当。词的起首二句“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意思是: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写的是眼前的春景,而非“回忆往昔之景”。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意思是: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春去也”,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已经离去,又指曾经的风华正茂、仕途得意之时的时光一去不返。“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飞红”指春花(或落花),运用了借代手法;把愁绪比作海,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正在逝去,深感前路茫茫,加之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抒发了贬徙之痛,飘零之苦。
11.B 12.《行香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B.下阕移步换景,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本词下阕与上阕一样定点观察”说法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徜徉”“步过”诗人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信步而行。“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倚东风,豪兴徜徉”“偶然乘兴,步过东冈”,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13.(1)这二字运用拟人,生动了刻画了群鸟互相依偎、嬉戏的场景,渲染了一种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情趣(或把群鸟写得像天真烂漫的孩子),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安闲自在、物物相亲情境的赞美
(2)①天寒的冷意和落晖的暖意,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种天寒地冻里的温暖。②水鸟相依的静态和嬉戏的动态,形成对比,刻画了它动静相宜的安闲之态。③水鸟行人过尽都不起,与听闻冰裂齐惊飞形成对比,表现了一种盎然的生趣。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开头两句既自然清新,又生动传神。“依”、“戏”二字,把水鸟天真烂漫之姿,表现得真是惟妙惟肖。它们仿佛不是一群鸟,而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相戏打闹。晚霞抚摸着它们,它们也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它们安排的和谐、安逸、自由的生活,这种物物相亲的情景,令人羡慕神往。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寒”有冷意,“相依”是静态,这是一幅表现静态美的画面;“戏”是动态,“落晖”却有暖意,这又是一幅表现动态美的画面。二者既形成鲜明对比又浑然一体。一部分水鸟在“自相依”,另一部分水鸟却在“十百为群”地嬉戏,这种合而有分,分而有合的状态,这种动静相宜的情调,正是自然界每时每刻所呈现的生动而实在的面貌。
14.B 15.“卧”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的景象。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蔷薇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导语】秦观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雨后春景,轻雷、雨丝、浮瓦的意象铺垫出清新底色。“含春泪”与“卧晓枝”的拟人手法尤为精妙,将芍药、蔷薇赋予闺阁情态,柔婉中暗含身世飘零之叹。全诗在明媚春光里隐现诗人贬谪的淡淡哀愁,物我交融,体现了宋代文人“以丽景写哀情”的典型笔法。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诗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意为: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芍药和蔷薇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姿态,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衬托出庭院的宁静美好;
故选B。
15.本题考查炼字。
首先明确赏析重点在于诗句中练字的精妙之处。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诗句“无力蔷薇卧晓枝”中“卧”字赋予了蔷薇人格化特征;然后分析这个字如何精准描绘出花在雨后的姿态,展现其娇弱。最后联系诗人秦观一生潦倒失意的背景,体会他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这种怜惜也暗合自身境遇,借花自怜,故而这两个字不仅写花,更含深层情感意蕴。
“卧”字精妙非凡。运用拟人,让蔷薇似慵懒佳人卧于晓枝。一夜风雨后,蔷薇枝条低垂,花朵斜倚,那柔弱无骨、娇憨可人的模样瞬间呈现,尽显娇弱。秦观一生辗转漂泊,壮志难酬,见此蔷薇横卧之态,恰似看到自己在命运摆弄下的无力。“卧”字写尽蔷薇的柔弱,也饱含诗人自伤身世之情,叹命运无常,如风雨折花,自己亦如这蔷薇难以自主,满是无奈与怜惜,融情于景,韵味悠长。
16.“催”字运用拟人修辞,写出自然运行,万物更迭的自然规律,流露出世人的惜春之情。(大意对即可) 17.表达了诗人不为春去而伤悲的乐观、豪放、豁达之情。(大意对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炼字。
“节物相催各自新”意思是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催”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以人的动作,“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催”生动形象地写出自然运行,万物更迭的自然规律,结合“痴心儿女挽留春”可知,流露出世人的惜春之情。
17.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意思是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这两句翻出新意,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18.遭受贬谪后,孤独、迷惘、愁苦的失意者形象。 19.示例一 情景交融。“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希望。“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孤馆”更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孤馆”紧闭于春寒之中,此时此刻,夕阳正徐徐落下,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置身其间的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最物于境, 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示例二 虚实结合。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上片楼台、津渡、桃源为虚景,孤馆、斜阳、杜鹃为实景,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下片由叙实开始,结尾化实为虚,借眼前山水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虚实结合,抒写了词人遭受贬谪后孤独、迷惘、凄凉的心情。
示例三 用典。“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书信,按理应该欣喜,但身遭贬谪的词人,北归无望,每一封书信,每一份礼物,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次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示例四 化无形为有形。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突出了朋友的关怀反而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愁绪。
【解析】18.考查赏析作者形象。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便更添哀愁。“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词中的作者是一个遭受贬谪后,孤独、迷惘、愁苦的失意者形象。
19.考查赏析表现手法。
①本词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与希望比作“楼台”“津渡”,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桃源一语又让人联想到了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离世厌俗的情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
②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为虚,“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实。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这些书信引起的却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由实入虚,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 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③本词运用用典手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引用典故,都是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友人写来的书信,都是对作者的同情与安慰。但作者一个被贬之人,北归无望,与友人自然也是相见无期,友人来信也只能是让作者徒增伤感罢了,让作者内心的愁苦更加浓郁,不可消解。
④本词化有形为无形。“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之情化为有形之物,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最终砌成一道坚固无比,无法跨越的高墙。联系前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可知,友人的书信不仅没有给作者带来安慰,反而让作者心中的哀愁越积越多,终至无穷。
20. 追 倚 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志趣(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第一空:“携扙来追柳外凉”的意思是: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
第二空:“画桥南畔倚胡床”的意思是: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表现出诗人纳凉时的悠闲自在的心情。
第三空:“风定池莲自在香”的意思是: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像莲一样高洁品性的志趣。
21.示例: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写出了春雨的播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烂漫,生机勃勃。 22.A
【分析】21.第一问:考查描绘句中画面,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可。如:春雨过后,百花盛开,给人以无比绚烂的印象;而春花一动,整个山间又出现一片明媚的春光,遂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
第二问:考查赏析诗歌炼字。“动”可理解为惊动之意。春雨生花,百花齐放,于是一山的春色都被唤醒了,都被惊动了。一个“动”字,化静为动,把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春雨过后,一山花开的美丽春色,表现了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之情。
22.A.“真实见闻”有误,结合题目“梦中作”可知上片春景皆是作者梦魂所见,非是真实见闻。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