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杜甫诗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前出塞九首(其一)①[唐]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②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注释】①选自《全唐诗》。②婴:遭受。同样是边塞诗,下列诗歌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贴近的一项是( )A.王维《使至塞上》 B.李贺《雁门太守行》C.《木兰诗》 D.《十五从军征》诗歌首联使用了两个叠词“戚戚”和“悠悠”,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春水环绕”“群鸥频来”描绘草堂清幽之景,暗含诗人远离尘俗的闲逸心境。B.颔联“花径不扫”“蓬门始开”通过细节对比,突出诗人对客人的珍视与欣喜。C.颈联“无兼味”“只旧醅”以朴实话语写待客简朴,流露出诗人因家贫而自惭形秽的愧疚。D.尾联“隔篱呼取”的洒脱举动,展现诗人不拘礼节的率真性情与邻里和睦的田园温情。请赏析颔联“蓬门今始为君开”中“始”字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③。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④。济时⑤敢爱⑥死,寂寞壮心⑦惊。【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此时杜甫客居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江城:指阆州城。④请缨:用西汉终军诸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⑤济时:这里指国家危难之时。⑥爱:吝惜。⑦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岁暮”二字,不仅指时序岁末,还指诗人已进入人生暮年,也指唐朝由盛而衰、风雨飘摇的景况。B.“还用兵”的“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C.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D.颈联的“朝廷谁请缨”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借典故暗示朝中将士不怕流血,为国出征的豪情壮志。诗人尾联写道“寂寞壮心惊”,请分析他“寂寞”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恨别①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注】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在成都作下此诗。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联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诗歌以“恨别”为题,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黄牛峡④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十四是他的排行。觐省:jìn xǐng,探望双亲。②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庭闱(wéi):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④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C.“白马江寒树影稀”一句寓情于景,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D.颈联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一句属实写,写诗人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一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请结合语句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江村[唐]杜甫清江①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释】①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古诗讲究炼字。《江村》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的“ ”字极富韵味,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 的情态。有评论说,全诗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②饮食犹寒,隐几③萧条戴鹖冠④。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朝廷还处在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的艰难恢复中,诗人杜甫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此诗。半年之后,杜甫去世。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②强:勉强。③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④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强饮”透露出诗人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萧条”则写出他穷愁潦倒的现状。B.颔联写诗人的真实体验:舟中漂荡起伏如坐在天上云间,看岸边花草如隔着一层薄雾。C.“娟娟戏蝶”“片片轻鸥”借用想象,为虚写,抒发诗人旅途赏景的自由得意之感。D.尾联之中“万余里”则极言潭州距离长安遥远,而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青山白云引至长安。尾联的一个“愁”字总括了全诗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别简要概括这首诗中“愁”的多层内涵。(答出两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去秋行杜甫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①有去皆无归。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注释】①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借指军队。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战争残酷和战士们壮烈牺牲的诗歌,诗人以悲痛的笔触,描绘了行军的景象和战场的惨状。B.首联以秋日涪江为背景,用“木落”暗喻生命凋零,“臂枪走马”的战士形象与“谁家儿”的追问形成强烈张力。C.颔联中去年那个鲜活的生命,如今已化为白骨,而且连尸骨埋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是对生命消逝最彻底的否定和最深沉的悲哀,将战争的毁灭性推向极致。D.尾联采用实写的笔法,描绘战死者的“冤魂”在夜晚的战场上哭泣的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争罪恶的无声控诉。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颈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题。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②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③,不堪人事④日萧条。【注释】①三城戍:此三城为蜀边要镇,为防吐蕃侵犯,有兵戍守。②涓埃:滴水、微尘,一点点,丝毫。③极目:放眼远望。④人事:世事。从“ , ”这两句,读出战乱不息,背井离乡、天涯一方的离散悲楚(从该诗中摘录两句填空)。一个“ ”字写透诗人疾患缠身,病躯年衰的窘态。一个“ ”字写尽诗人心忧国事、奋不顾身的情怀。(摘录诗中两个动词填空,每空限填一个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西瀼溪①【唐】杜甫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冬来纯绿松杉树,春到间红桃李花。山下青莲遗故址,时时常有白云遮。①西瀼溪:位于湖北巴东北岸,今称神农溪。诗的颔联营造的写景氛围与陆游《游山西村》“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首写景感怀诗,与杜甫以往“沉郁顿挫”的诗风不同,本诗字里行间洋溢着 的气氛,其中颈联两句是诗人的 (写法),通过写冬来春到的景象突出西瀼溪的四季之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一去紫台③连朔漠,独留青冢④向黄昏。画图省识⑤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②明妃:指王昭君。③紫台:汉宫,紫富,宫廷。④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⑤省识:略识。从情感表达角度,对“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加点字“独”进行批注。关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明朝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适合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适的。而清朝吴瞻泰则认为,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借雄伟山川来使其“惊天动地”。你更认同谁的说法?请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及本诗的主旨,说说你的理由。学校准备制作“唐诗中的生活美学”数字展板,作为策划人,请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 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释:江村,江畔村庄。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环境,一个“抱”字用得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B.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C.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生活情趣盎然。D.全诗表达了杜甫闲适、恬静而惬意的心境,但也暗含着强烈的幽怨愤懑之情。诗歌以问句结尾,发表感叹,有人认为是诗人“自足”,有人认为是“自嘲”,你怎么理解?请加以简析。答案1.D 2.“戚戚”指忧惧的样子,表现了征夫被迫应征、离开家乡时内心的担忧、害怕和愁苦;“悠悠”指远行的样子,表现了征夫奔赴前线时路途的遥远、行程的漫长,两个叠词都有强调程度之深的作用。【导语】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一)》以征夫口吻控诉开边之祸,通过“戚戚”“悠悠”的叠词运用,强化了离乡的悲戚与征途的漫长。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首联绘离愁,颔联揭兵役残酷,颈联斥统治者贪欲,尾联写亲情断绝之痛。语言质朴而情感沉郁,典型体现杜诗“诗史”特质。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一)》通过描写征人被迫离乡、远赴边塞的悲苦,表达了对战争和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控诉,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戚戚去故里”“弃绝父母恩”等句,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庭离散的哀伤。A.主要描绘边塞风光,虽有孤寂之感,但整体情感较为雄浑,与本诗的悲愤不同;B.歌颂将士英勇作战,风格悲壮瑰丽,与本诗的批判现实主题不同;C.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侧重表现木兰的英勇和孝心,虽有战争背景,但整体基调积极,与本诗的哀伤愤懑不同;D.描写了一个老兵从军65年后返乡,发现家园已成废墟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情感基调与本诗最为贴近;故选D。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结合诗歌语境理解其含义与作用。“戚戚去故里”中,“戚戚”形容忧惧不安的样子。此句描绘征人被迫离开家乡时的状态,“去故里”点明离别之实,而“戚戚”则深刻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愁苦、恐惧与不舍——被迫抛家舍业奔赴战场,前路未卜,对家乡与亲人的眷恋、对未知命运的担忧都凝聚在这一叠词中,强化了离别时的悲苦情绪。“悠悠赴交河”里,“悠悠”有遥远、漫长之意。“赴交河”指出征的目的地,“悠悠”既写出了前往交河的路途遥远漫长,也暗示了征人奔赴战场时沉重、压抑的心情。漫长的行程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凸显了他们被迫远离故土、投身未知战事的无奈与悲凉,叠词的运用让这种漫长感和沉重感更为突出。这两个叠词从情感与行程两方面入手,既细致刻画了征人的内心感受,又展现了客观处境,共同强化了诗歌中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与无奈,使情感表达更为真切动人。3.C 4.“始”意为“初次、第一次”;强调草堂之门因贵客到来而特意打开,突显诗人对客人的珍视;流露出久无访客的寂寥被打破后的欣喜,暗含诗人隐居中的孤独与偶得友情的慰藉。【导语】杜甫《客至》以质朴语言勾勒草堂春景,通过待客细节展现隐逸之趣与真挚情谊,末联“呼邻共饮”更添田园温情,全诗洋溢着疏放自然的生活意趣。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意思是因为集市遥远,盘中的饭菜没有多样的美味;又因家境贫寒,酒樽里只有陈酿的旧酒。诗人坦诚说明因“市远”“家贫”,待客的饭菜简单、酒是陈酿,语言朴实自然。但这并非“自惭形秽的愧疚”,而是展现了诗人不刻意铺张、以真诚待客的态度,暗含田园生活的质朴与随性。故选C。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蓬门今始为君开”,意思是简陋的柴门,今天才特意为您(客人)打开。“始”意为“初次、第一次”。句中“蓬门”指简陋的柴门,是诗人隐居草堂的日常居所;“为君开”点明开门的对象是“君”(客人)。“始”字强调这扇平时紧闭的柴门,因客人的到来才第一次特意开启,与上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花径从不因客人而打扫形成对比——平时不扫径、不开门,今日因“君”至而扫径、开门,“始”字精准凸显了诗人对这位客人的特殊重视。“始”字背后暗含诗人隐居生活的状态——平时访客稀少,柴门常闭,带有几分寂寥。而“今始为君开”则将这份寂寥被打破的欣喜托出,既写出了对客人到来的珍视,也流露了诗人在独居生活中偶得友情时的温暖与慰藉,让朴素的待客场景更添一份真挚的人情味儿。5.D 6.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诗人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导语】杜甫《岁暮》以岁末战乱为背景,通过“烟尘”“鼓角”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愤。“天地日流血”的惨烈与“朝廷谁请缨”的质问,凸显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孤独感。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表现手法。D.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意思是:天下每天都在因战乱而流淌鲜血,朝廷中却没有人主动请求出征,为国分忧。“谁请缨”是一个反问句,运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实际表达的是“朝廷无人请缨”的含义。当时吐蕃入侵,国家处于“天地日流血”的危难境地,但朝廷中却没有人为国分忧、主动请求出征御敌。这并非暗示“朝中将士不怕流血,为国出征的豪情壮志”,而是诗人对朝廷中缺乏担当者的忧虑与愤慨,反衬出诗人自身“济时敢爱死”的爱国情怀。故选D。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前句“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意思是天地之间,百姓每天都在因战乱而流血牺牲,国家陷入深重灾难;可朝廷之上,又有谁主动站出来请求出征,为国分忧呢?描绘出战乱惨烈、国土涂炭的景象,然而朝堂之上竟无一人主动请缨出征、为国分忧。诗人目睹国家危难,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恶化,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力感,让他因缺乏同道者而感到寂寞。首句“岁暮远为客”,意思是在一年将尽的年末时节,我却远在他乡,身为异客。此句点明诗人在岁末之际仍客居阆中,身处边隅异地,远离故土与朝堂。战乱中漂泊无依,既无安定的居所,也难与亲友相守,这种物理空间上的孤独,加剧了他内心的寂寞。“济时敢爱死”,意思是若能拯救时局、匡扶国家,我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呢?诗人自身“济时敢爱死”,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愿为拯救时局不惜牺牲生命。但现实是,他既无机会亲赴战场,又看不到朝廷有扭转危局的行动,崇高的责任感与报国愿望无法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深感壮志难酬的寂寞与悲叹。诗人的“寂寞”既是对时局的忧虑、对朝廷无人担当的失望,也是自身漂泊处境与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交织,最终凝聚成“寂寞壮心惊”的沉重感慨。7.D 8.诗人的“恨”包含了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导语】杜甫《恨别》以“四千里”“五六年”起笔,直抒离家之远与战乱之久。中两联借草木变衰、宵立昼眠写漂泊之苦与思亲之切,尾联闻捷盼收故园,将个人悲愁与家国情怀交织,“恨”意深沉,感人至深。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结合“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意为: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闻道”表明诗人听闻唐军在河阳打了胜仗,“急为破幽燕”则体现出对司徒李光弼乘胜追击、攻克幽燕的期盼与信心,并无“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之意。故选D。8.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洛城一别四千里”可知,“四千里”极言离家距离之远,诗人因与家乡长久隔绝而心生怅恨。结合“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可知,“五六年”写出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草木变衰”暗示时光流逝,诗人在战乱中漂泊多年,对战乱不息充满愤懑。结合“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可知,兵戈阻断归途,诗人只能在日夜思念中煎熬,因与家人骨肉分离而痛苦。结合“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可知,诗人听闻唐军获胜,却仍盼故园收复,因故土未归而心存遗憾。9.D 10.“此别应须各努力”一句,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一句,写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朋友一同回乡,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导语】这首送别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老莱衣”典故反衬乱世孝道难全。诗人以“无家寻弟妹”与友人“访庭闱”对举,展现战乱中的人伦悲剧。颈联“黄牛峡静”“白马江寒”的意象对比,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境遇。尾联“各努力”的劝勉与“未同归”的忧虑,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时代悲歌,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D.“‘黄牛峡静滩声转’一句属实写……‘白马江寒树影稀’一句属虚写”错误,“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诗人送别韩十四的地点就在白马江,此句描写的是送别时眼前的实景(江边寒冷、树影稀疏),属于实写;“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黄牛峡位于宜昌以西,并非送别现场,这是诗人想象韩十四乘船东行途中经过黄牛峡的情景,属于虚写。选项“黄牛峡静滩声转属实写”“白马江寒树影稀属虚写”的表述完全颠倒,与原文不符。故选D。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结合“此别应须各努力”可知,这是战乱背景下的真诚嘱托。当时家国动荡,友人要前往江东探亲,诗人自身也漂泊无依,“各努力”既包含对友人“觐省”之行的祝愿,希望他能顺利见到亲人、保重自身;也暗含两人在乱世中需各自坚守、共渡时艰的期许,体现了患难中人与人之间的扶持之意。结合“故乡犹恐未同归”可知,“犹恐”二字直接点出不确定性:战乱未平,前路难料,即便两人都心怀归乡之愿,也可能因时局动荡、生死无常而无法实现“同归”的约定。这既是对两人命运的担忧,也折射出乱世中人们对安宁与团聚的渴望,以及现实带来的无力与悲凉,将个人离别之愁与时代的苦难融为一体。11. 抱 江水围绕村庄的安适祥和 12.同意这种看法。对于饱经离乱的杜甫来说,江水环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对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导语】杜甫《江村》以“抱”字绘清江绕村之柔,燕鸥自适、妻儿闲乐,尽显村居之幽。末句“故人供禄米”道破闲适根基之虚,表面知足下,藏着离乱后的无奈与志士失路的隐痛,乐景实含悲音。11.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结合“清江一曲抱村流”可知,句中“抱”字将清江拟人化,赋予江水人的动作情态。“抱”有环绕、拥揽之意,生动描绘出清澈的江水像人一样温柔地环绕着村庄流淌的景象。由此可知,“抱”字极富韵味,通过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江水围绕村庄的安适祥和的情态,也暗含了诗人对这宁静江村生活的喜爱与满足。1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首先明确观点:同意这种看法。结合“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可知,这些诗句描绘了江村清澈江水环绕、夏日宁静,燕子自在飞舞、鸥鸟相亲相近,老妻画棋、稚子作钩的景象,展现出生活的安定与闲适,让饱经离乱的杜甫感受到欣喜与满足。结合“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可知,这种安定生活的前提是“故人供禄米”,并非依靠自身,是不稳固的;而“微躯此外更何求”看似知足,实则是杜甫在经历诸多磨难后的无奈自慰,对于心怀家国的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并非真正所求。由此可知,全诗表面流露的是对江村闲适生活的欣喜,实则蕴含着寄人篱下的悲苦与壮志难酬的无奈,所以说似是欣喜,实含悲苦。13.C 14.示例:①年老体衰,从“老年花似雾中看”可以看出诗人年老体衰、老眼昏花;②穷困潦倒,漂泊流浪,落寞失意。从“停留潭州”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在外,从“萧条戴鹖冠”看出诗人生活困苦,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③忧虑朝廷,从“愁看直北是长安”可以看出诗人牵挂国家安危。【导语】这首诗写于杜甫漂泊流离的晚年,主要通过闲景描绘及景中有情的表达,刻画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愁思。首联表面描写“强饮”和“萧条”,实则折射出其内心无奈;颔联的景色描写出梦幻与现实的交织感;尾联点出直北长安,强调思乡之苦与对国都的眷恋。诗歌整体上通过悠闲的外在景象表达内心的深沉隐痛。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是作者于舟中所见,是实写,不是想象。“抒发诗人于旅途中赏景的自由得意之感”亦赏析不当。颈联以乐景写哀情,以蝴蝶、沙鸥的自由反衬自己因牵挂国事而不得自在;故选C。14.本题考查理解诗意。根据注释“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朝廷还处在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的艰难恢复中,诗人杜甫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此诗。半年之后,杜甫去世”可知,这首诗是杜甫的晚年之作,此刻他漂泊外地,逢寒食节,此刻因节日佳辰,作者却身在舟中,淹留潭州,倍觉孤寂无聊。根据“隐几萧条戴鹖冠”的注释“鹖冠”,传为楚隐者鹃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可知杜甫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杜甫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最为伤情之处,所以产生“愁”。“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抒发了杜甫因年老体衰之愁。“愁看直北是长安”直抒胸臆,意思是: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愁”主要因个人漂泊异乡、思念故都长安而生,表现了对国都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牵挂。15.D 16.颈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以城中“汉节”与城外“巴人稀”形成对比;城中象征官家权利的使节依旧,城外民间却已凋零不堪;深刻揭露了战争的破坏力和统治者与人民苦难脱节的社会现象。【导语】杜甫《去秋行》以沉郁笔调控诉战争残酷。全诗通过时空转换、虚实相生手法,展现战争对个体与集体的双重摧残,体现杜甫“诗史”笔力。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D.尾联“冤魂每夜哭”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并非实写;故选D。16.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赏析诗句。颈联“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城中”与“城外”,“汉节在”与“巴人稀”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汉节”象征朝廷的权威与军队的坚守,是秩序与抗争的标志,暗含着守城将士仍在坚持抵抗的意象,传递出一丝微弱的希望或坚守的信念。“巴人稀”则描绘出城外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的荒凉景象,暗示战争对民间的摧残,曾经的家园因战乱变得萧条,百姓或亡或逃,只剩一片空寂。二者对比强烈,“汉节在”的形式坚守与“巴人稀”的实质惨状形成张力,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民生凋敝,也暗示了这种“坚守”背后付出的沉重代价,深化了对战争灾难的控诉。17.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18. 供 答【导语】全诗前两联写野望之景,西山白雪、南浦清江与海内风尘、天涯涕泪形成对比,后两联直抒胸臆,“供”“答”二字见衰病之愁与报国之情,以郊野萧瑟之景收束,尽显战乱中诗人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叹。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海内风尘诸弟隔”可知,意思是:因海内战争不息兄弟被悬隔。“海内风尘”点明天下战乱不息,“诸弟隔”则直接写出因战乱与诸弟分离、天各一方的状况。结合“天涯涕泪一身遥”可知,“天涯”表明自己身处遥远之地,“涕泪”写出流泪的状态,“一身遥”则体现出孤身一人漂泊天涯的孤独。由此可知,这两句从战乱背景与个人处境两方面,鲜明地展现出战乱不息、背井离乡、天涯一方的离散悲楚之情。1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惟将迟暮供多病”可知,意思是:只有将这晚年的时光,用来应对身体的多种疾病。“供”字在此处意为“交付、托付”,诗人将迟暮之年托付给多病之躯,生动展现出其疾患缠身、年老体衰的窘迫状态。结合“未有涓埃答圣朝”可知,“答”字意为“报答”,诗人因未能以微薄之力报答朝廷而深感愧疚,凸显出其心忧国事、渴望为国效力的赤诚情怀。由此可知,“供”“答”二字分别从个人身体状况与报国志向两方面,精准传递出诗人的生命状态与精神追求。19.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 明快愉悦 想象【导语】本诗以清新笔触突破其惯常沉郁风格。首联以“长蛇”喻溪水蜿蜒,颔联“兰舟”“茅屋”勾勒隐逸图景,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共显田园意趣。颈联“纯绿”“间红”运用色彩对照,展现四季嬗变。尾联“青莲遗址”“白云”暗含禅意,全诗洋溢着闲适恬淡的隐逸情趣,体现诗人暂离乱世的精神栖居。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可知,诗句描绘了在幽深的溪水中,兰舟仿佛驶入龙的洞府,忽然出现几间茅屋点缀的野人家园,展现出一种曲径通幽、意外遇景的惊喜感。由此可知,这与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营造的在曲折探寻后忽见佳境的豁然开朗氛围相似,均通过景物转折传递出柳暗花明的意趣。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结合“冬来纯绿松杉树,春到间红桃李花”可知,诗人用“纯绿”“间红”等明丽色彩描绘松杉、桃李,展现出四季景物的生机与活力,语言明快流畅。由此可知,诗中洋溢着明快愉悦的气氛。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此时身处西瀼溪,颈联所写冬春景象是对不同季节景色的概括与设想,并非当下实时所见。由此可知,颈联是诗人的想象,通过虚实结合突出西瀼溪的四季之美。21.一个“独”字突出了王昭君远嫁后独葬异乡的孤寂与凄凉。 22.示例一:认同明朝胡震亨的评价。理由:首句写山峦相接的雄伟壮丽景象,更符合救国救民的英雄人物,昭君只是远嫁和亲,没有惊世之举。故不符合。示例二:认同清朝吴瞻泰的评价。首句写山峦相接的雄伟景象,以此烘托昭君虽远离家乡但仍然心系祖国、眷恋家乡的情怀;昭君虽是女流,但其深厚的家国之情却是极为崇高的;同时,诗人也是借咏叹昭君抒发个人的身世家国之情。【导语】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以雄浑笔法写昭君遗恨。“独”字点睛,孤冢黄昏中尽显悲怆;“群山万壑”的壮阔起笔,实为以天地气韵烘托红颜悲剧。全诗在历史沧桑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完成对昭君“怨恨曲中论”的史诗级定格。2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独留青冢向黄昏”意为:最后只留下青色的坟墓,面对着黄色的天幕。“青冢”点明王昭君葬身异乡,“向黄昏”以暮色渲染苍凉氛围。“独”字强调其坟墓孤零零地留存于塞外,与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中远离汉宫、身处荒漠的孤独命运相呼应。由此可知,“独”字不仅写出空间上的孤立无依,更透露出她死后无人陪伴的凄苦,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远嫁塞外、寂寞长眠的同情,以及对其命运悲剧的感慨。22.本题考查内容及情感主旨理解。示例一:认同明朝胡震亨的评价。结合“群山万壑赴荆门”可知,诗句以雄浑壮阔的笔调勾勒出群山万壑奔腾向荆门的磅礴气势,这种“赴”字所蕴含的力量感与动态美,通常用于塑造如英雄豪杰般具有宏大功业的人物形象。而王昭君的人生轨迹主要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的远嫁和亲,其行为更多体现为个人命运的被动选择,而非主动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由此可知,胡震亨认为雄伟之景更适合“英雄”的观点,基于传统认知中对“英雄”的界定——即通过实际功绩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昭君的和亲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但其形象更偏向于命运悲剧的承载者,而非主动的“英雄”。因此,首句的气象与昭君的人物特质在表层叙事中存在一定错位,胡震亨的评价符合对传统英雄史观的理解。示例二:认同清朝吴瞻泰的评价。结合“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可知,诗人以雄奇山川为昭君的诞生地造势,看似突兀的笔法实则暗藏深意:山川的“奔赴”之势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背景,将昭君从“尚有村”的平凡村落中托举出来,使其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诗中后续“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等句,揭示昭君的“怨恨”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叹,更蕴含着对家国的眷恋与对乱世的忧思。由此可知,吴瞻泰所言“借雄伟山川抬高昭君”,正是杜甫以“以景衬情”“以大见小”的艺术手法,将昭君的个体悲剧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集体共鸣。昭君虽为女子,但其“怨恨”中折射出的深沉情感,与杜甫自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相呼应。雄奇的起笔并非单纯描写地理景观,而是以天地为纸、山川为墨,为昭君书写了一曲超越性别与时代的悲歌,使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惊天动地”。这种艺术构思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局限,更契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学追求与对人性深度的挖掘。23.D 24.示例1:自足:联系全诗看,诗人在诗中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此句“但”“更何求?”包含着诗人历经漂泊,暂得安定,对简单生活感到满足之意。示例2:自嘲:诗句表面闲适自足,实为“自嘲”。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靠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自己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平常的语言让读者倍感其自嘲之意。【导语】这首《江村》展现了杜甫晚年难得的闲适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江村清幽景致:曲水绕村、燕鸥自在,老妻稚子各得其乐。尾联“微躯此外更何求”表面自足,实则暗含乱世中暂得栖身的复杂心绪。全诗在恬淡中见深沉,寻常生活场景里蕴含着诗人对安宁的珍视与对时局的隐忧。2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全诗虽有闲适,但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暗含对他人接济的依赖,情感复杂,并非“强烈的幽怨愤懑”,而是隐含隐忧。 故选D。2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表明自己的选择,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自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意思是,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但有”表示自己很庆幸有老朋友的帮忙,“更何求”表现诗人对现状表示珍惜。结合“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可知:诗人安居江村,这里“事事幽”,体现作者在江村里获得宁静安稳的生活。“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这些体现诗人与家人一同生活,家庭和睦,“故人供禄米”体现当时的物质虽简朴,但让人精神满足。“更何求”体现诗人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足,对现状的珍惜。自嘲:“但有故人”表现诗人目前的生活要依赖他人接济,体现依附他人的无奈,倘若没有朋友的接济,那“我”的生活怎么会有目前的安稳和悠闲?此句隐含漂泊无依的苦涩。“微躯”表现诗人自贬身份,暗含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无奈,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更何求”体现作者对这样的生活不敢提出更多要求,暗含对动荡生活的隐忧。平常的语言让读者倍感其自嘲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