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材pp.28~30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
2.抓住课文中有关描写“我”的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1.学习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感受本课借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英勇形象,突出中心的手法的作用。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搜集邱少云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标注出生字词;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接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走进课文;在解疑过程中,通过导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邱少云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学习方法】
自读扫清词语障碍,合作探究梳理课文。
1课时
情景导入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一百多万人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和朝鲜人民一道,抗击美国侵略者,其中有十四万人,为了和平,为了正义,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邱少云。(板书:我的战友邱少云)
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好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指生读词语。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身上被烈火烧着,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也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事。
3.在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件出示:这篇文章是按事情的开端、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
4.试着用小标题概括事件的经过。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2)得出结论: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四部分:潜伏山沟→等待突击→烈火焚身→战斗胜利
二、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互动,交流。(邱少云是个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3.师归纳概括学生提出的问题:
(1)“我”能救邱少云,但是为什么不救?
(2)“我”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
(3)“我”为什么不忍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
三、深入课文,探究解疑
(一)探究一:“我”能救邱少云,但是为什么不救?
1.自读第1、2、6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
2.交流:
(1)有什么办法可以救邱少云?(自救、战友救。)
(2)为什么不救?(联系当时的环境、作战策略等方面回答)
3.理解“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战士们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更是本次突袭能取得胜利的关键。)
4.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做的?(当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5.师总结:邱少云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啊!
(二)探究二:“我”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
1.眼看着战友邱少云被烈火灼烧。此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引读:我的心紧缩着。
2.“我”担心什么?(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为什么会担心?(可以联系当时的环境和“年轻”一词理解)
3.指导朗读:如果你看到亲密的战友被大火包围,内心会怎样呢?带着这种心情去读。
(三)探究三:“我”为什么不忍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
1.引读: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2.“我”为什么不敢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邱少云被烈火焚身,随时都会死去,“我”多想多看战友一眼,写出了“我”矛盾、痛苦的心情。)
3.当看到烈火把亲密的战友一点一点地吞噬时,“我”的心——引读: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四、理解文章的结尾
1.“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怎么理解这句话?(永远忘不了邱少云牺牲的日子,就是永远忘不了邱少云烈火中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永远忘不了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精神。)
2.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生自由说)
3.学生大声齐读。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赞扬了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纪律的品质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也明白了新一代的少年要奋发向上,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中,以学生读为主,并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提出疑问;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及教师引读相关语句,准确表达“我”的内心变化,使朗读和感悟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