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寇准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寇准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寇准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怀归①
寇准
背窗寒烛影沉沉,楚客②乡思欲不禁。
板阁漏残①人自远,水萤光淡夜方深。
牢愁闻雨眠疏屋,归梦随云彻故林。
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
【注】①本诗为诗人被贬官外地之作。②楚客,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漏残,指古代计时用的漏壶中的水将滴完,即天快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绵绵秋夜,寒窗烛影,诗人茕茕孑立,“欲不禁”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
B.诗人以“楚客”屈原自比,在难抑的乡愁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谪居的不平和苦闷。
C.夜色渐深,独处一室,闻更漏声声,秋雨敲窗,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D.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摹秋夜之景,烘托出一个孤独的思乡怀归诗人形象。
2.诗歌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引·塞草烟光阔
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写无垠的塞草和呜咽的渭河,描绘了远行者出发时的情景,含蓄地传达出浓浓的离愁。
B.“知有后会甚时节?”这一问句表达了对相聚无期的怅然之情,下阕的“难欢聚,易离别”与之相照应。
C.词人用“自此共明月”对友人进行宽慰,表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千里共婵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下阕运用了用典、直抒胸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表达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4.本词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所写生活场景相似,但艺术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邺中和崔迈著作
寇准
虚室凝愁厌夜眠,长吟静对欲凉天。
梦回故国人空还,望断重城①月自圆。
时泰未能抛组绶②,性孤终是忆林泉。
明朝奉诏遐方去,何处烟江寄客船。
【注】①重城:重重叠叠的城。②组绶:古代系玉佩的丝带,诗中指官爵。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身处空荡的房间,彻夜难眠,满怀愁绪,无论“长吟”或“静对”都难以排解。
B.颔联用“空”“自”二字,将诗人梦境中的内心感受与现实月满之相进行鲜明对比。
C.“忆林泉”指诗人念念不忘山野林泉,这与陶渊明“守拙归园田”表达的感情相同。
D.本诗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蕴含对追求真实自我的思考,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6.本诗以“凝愁”统摄全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东寒食①
寇准②
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
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
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注】①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寒食习俗,断烟火,吃冷食。②寇准,华州(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时年虚岁19,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曾两度为相。宋太宗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时节地点,渲染氛围,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犹”字语带凄楚,令人同情。
B.颔联凄婉感伤,寓情于景:暮春时节,断烟残照,深花鸟语,皆以哀景写愁,倍增其愁。
C.颈联转入抒怀,感慨自己所任官职不能让自己尽展雄心壮志,在政治清明之时虚度光阴。
D.寇准为政刚直果断,但他的诗词不乏凄婉萧瑟、多愁善感之作,颇有晚唐韵味。
8.诗人为什么“黯然”?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四首【注】
寇准
其一
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
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
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
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联;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
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词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
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
10.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被贬谪,他在诗中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日登楼怀归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①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释】①旧业:祖上的基业。 ②清渭: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1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楼。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朦胧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意境清新柔婉,契合下文情感的表达。
B.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尾联化景为情。
C.本诗对仗工整。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D.颔联化用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尽日”一词更强调了其时间之长,又有一“孤”字,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12.尾联以“惊”字收笔,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但是诗人却不直接点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答案
1.C 2.①虚写。诗人想象故乡烟村秋天的风景,一个“忆”字直接抒发对故乡“旧风景”的怀恋。
②视听结合。秋天之时,柿子“红”了,又听到阵阵的敲击砧板之声,“色”和“声”结合,更抒发出浓郁的乡愁。
③借景抒情。将故乡的景物细节一一展现,表明作者记忆之深,乡愁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等的能力。
C.“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错,通过后文的“眠疏屋”“归梦”可知,诗人后来在雨声中进入梦乡,并梦回故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意思是:回想着故乡烟气笼罩的村落原先的风景,耳畔似乎传来柿子变红时节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忆”表明是诗人想象,为虚写,以虚衬实,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同时,运用视听结合,柿子“红”了,又听到阵阵的敲击砧板之声,“色”和“声”结合,勾勒故乡绚丽、可亲的深秋景致,暗含着故乡的人们对远方游子的牵挂与思念,使抒情更为深挚感人。
最后,“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还有借景抒情,将故乡的景物细节一一展现,表明作者对家乡景物记忆之深,表现乡愁之深。
3.D 4.(1)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和深沉,下阕的“难欢聚,易离别”更是直接抒发了词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2)本词在结构安排上更为严谨和完整,将离别之情升华到对友情的珍视和未来的期待。
(3)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取胜。它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祝福。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下阕运用了用典、直抒胸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错。下阕主要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用“阳关彻”来借指离别的哀愁,这是借代手法。所以下阕没有用典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本词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但两者在艺术效果上有所不同。
首先,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和深沉。它不仅描述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如“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还通过“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等细节,展现了离别的缠绵和不舍。同时,下阕的“难欢聚,易离别”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其次,本词在结构安排上更为严谨和完整。它采用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手法,并在上下阕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使整首词浑然一体。此外,词人还通过“自此共明月”等句,将离别之情升华到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取胜。它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虽然两首作品都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但本词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更为细腻和严谨,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取胜。
5.C 6.①颔联写诗人梦回故国,物是人非,表达思念故国之愁。②颈联写诗人想要归隐却未能摆脱官场束缚,表达矛盾纠结之愁。③尾联写诗人将奉命远赴他乡,不知何处是归宿,表达羁旅之愁。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感情相同”错误,“守拙归园田”表达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的欣喜之情,而本诗用“忆林泉”来表达自己对归隐的渴望。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中的“凝愁”统摄全诗,诗人在开篇就交代了自己在虚室中的孤独和忧愁,分析时应从颔联、颈联、尾联切入,具体分析诗人“凝愁”的原因及表现。
颔联,梦中回到故国,人已空空,望着重重叠叠的城,一直到远方望不到的地方,明亮的月亮自在天空圆着。诗句写诗人梦回故国,月亮依旧,人已不在,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体现出思念故国之愁。
颈联,提到时局太平,但自己却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仍然无法超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作者自称性格孤僻,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怀念山林泉水之间的宁静与自由,这是他真正向往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了诗人想要归隐却未能摆脱官场束缚的矛盾纠结之愁。
尾联,诗人将要远行,但他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何处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只能如同一艘漂泊的船只寄托在烟雾弥漫的江河上。写除了诗人即将奉命远赴他乡,面对未来的漂泊之状,不知何处是归宿,表达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愁。
7.B 8.(1)清明时节身在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潇潇春雨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倍感黯然。(2)在政治清明之时,官职卑微,无奈流年似水,却壮志难酬,宏图难展,也倍感黯然。(3)想效仿陶渊明归隐超脱,又想遵循正统理念建功立业,在进退之间纠结,更倍感黯然。
【解析】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皆以哀景写愁”错误,“鸟隔深花语”意思是:春花繁盛,鸟儿在花丛中鸣叫,是以乐景写哀情。
故选B。
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和赏析诗歌关键字词的能力。
“黯然”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首联“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写暮春的寒食节,春雨萧瑟,诗人远行楚江,远离故土,心情黯然。颔联“人思故国迷残照”写诗人羁旅异乡,思念故园,却只见断烟残照,内心黯然。“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写诗人官职卑微,壮志难酬,年华逝去,倍感黯然。尾联“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写诗人内心矛盾,既想建功立业,又想归隐田园,心情黯然。
9.D 10.①情绪自持。第一首诗,诗人以多病之身面对春色,想开怀畅饮而不能,生发隐隐的失落感,唯有惆怅叹息而已;第二首诗,诗人独倚危栏,面对秋日黄昏之景,只用“思何长”一句带过无限感慨。②融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第一首诗,借堤草、岸花等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淡远的思情;第二首诗,秋景虽萧瑟,夕阳却美丽,寄托虽被贬却不颓废的情绪,表现出诗人的刚毅性格。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首先陶潜《归园田居》(其一)并不具备境界壮阔的特点,而是清新自然。其二,这首诗写的是虽是在这样酷热燥人的日子里,诗人却镇静地手执竹杖,独自行吟避暑,这与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意相通,而非陶潜的诗。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从诗人的情感态度上来分析,第一首中,“年来多病辜春醉”一句是说以多病之身置于这美好春光之中,实在是有违春意,辜负大好时光。诗人因为年来多病,不能去酒肆豪饮,而依诗人的豪放本性是多么向往在这大好春光里开怀畅饮啊。正是这种欲饮不能、欲罢不忍的心境使得诗人生出了无限伤春之感。但是,对这一情感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而是仅仅以淡淡的“惆怅”表现出来。第二首中,诗人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潮激荡,不尽的思绪像东流之水一样悠长难收。面对秋日黄昏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只用“思何长”一句省净地一带而过,给人留下了大片咀嚼回味的空白。
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作者在这两首诗里,都没有进行直接抒情,而是通篇以景物开始,又以写景做结,将情感寄托在对景物的观察和感叹中。如第一首,对于向往“春醉”与自身多病不能豪饮的矛盾,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矛盾的失意、不满、痛苦激烈地直接喷发出来,而是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河桥酒旆风”的惆怅之景中。第二首中,东去的秋水、浩渺的烟波,使人易生人生无定之感,“独凭危槛”又表明自己处境的艰危困厄。以艰危困厄之身,登楼远望烟波渺茫的不尽东流之水,逝者如斯、人生无端的感思和谪人的离忧自然会涌上心头。然而诗人没有一任这伤感的情绪发展,而是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远天的树林和秋山。诗人抬眼远望,一片稀疏的树林在苍苍暮色中若隐若现,略带几分萧瑟;秋树之外是莽莽秋山,此时已有一半被夕阳染红。那景观,虽仍不免迟暮苍凉,而那一半秋山在夕照中的灿亮却透出一种悲壮的意味,诗人在这美好的景致里获得了快慰。
11.A 12.(1)前三联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不由得让诗人怀念起故乡,进入沉思遐想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2)“惊”字则写出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醒,回到现实中。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心理变化过程。(3)惊的过程正是诗人“怀归”主题的体现,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首联……放眼所见的是朦胧之景,……意境清新柔婉,契合下文情感的表达”错误,从诗中来看,首联“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应是点明登楼,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意境开阔,气势宏大,为下文情感表达做铺垫。故选A项。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以‘惊’字收笔,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但是诗人却不直接点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心情经过了哪些变化。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春日登楼怀归”表明诗歌要表现的是思乡怀归,然后选取了最能表现这一情绪的“登楼”来写。首联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颔联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入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里飘啊悠的,诗人心里琢磨着: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入后,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颈联写抬眼见闻。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村里入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嗽着。也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的怀归之情。此时,诗人不可遏止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经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里,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有自己的亲人 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他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这时,他的心头该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可以说“惊”的过程正是诗人“怀归”主题的体现,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