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林逋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林逋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林逋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隐
[宋]林逋
鲁望①无来已百年,又生吾辈在林泉。
谁知隐遁为高尚,敢道文章到圣贤。
月界晓窗琴岳②润,竹摇秋机③墨云鲜。
南塘一霎霏微雨,更拥渔蓑上钓船。
[注]①鲁望:晚唐诗人陆龟蒙,苏州人,曾隐居在松江甫里。②古代琴制中,“琴岳”又称“临岳”或“岳山”,指琴头端的统枕,因其高耸如山岳而得名。③机:诗中指几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陆龟蒙入手,自陈继承隐逸传统;句中虽有“无来”“又生”等口头语,仍显典雅。
B.“谁知”“敢道”属无疑而问,既为隐逸生活正名,又表明用文章追求圣贤境界的抱负。
C.颈联以清丽笔触转而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可见诗人从追求世俗到安于隐逸的心态变化。
D.尾联以雨中垂钓的场景收束,暗含着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淡然,也表达了超脱尘嚣的志趣。
2.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提到,林逋“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隐居生活。这一观点在颈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赵时校书之任临川司理
林逋
南国古来风物好,早时游览熟登临。
青山满路人家远,丹橘隔江秋色深。
官况暂应劳折狱,病怀终自重分襟。
三年解罢当求试,多草新文慰我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南国风物好,点明临川地域特色,“熟”字表明诗人往昔经常到此游览。
B.颔联实写了青山满路、人家稀疏、丹橘隔江、秋色浓郁的沿途风光,意境开阔。
C.颈联写诗人想到友人赴任后应会公务繁忙,“病怀”让诗人更加珍视这次离别。
D.全诗围绕送别友人来展开,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4.尾联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脑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5.本诗作者林逋,世称“林和靖”,终身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故而人谓“ ”。本诗诗句“鸡犬林萝隐隐声”之意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的诗句“ , ”有异曲同工之妙。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7.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芜湖县
林逋①
诗中长爱杜池州②,说著芜湖是胜游。
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捎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③斗山幽。
【注】①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隐逸诗人。②杜池州,即唐代诗人杜牧。杜牧曾任池州刺史。池州在芜湖上游,只有半日水路,杜牧写有吟咏池州、芜湖一带山水风物的诗篇。③松衣,松树上的苔。石发,生于水边石上的苔藻。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追忆唐代诗人杜牧及其吟咏芜湖的诗篇,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芜湖地形的大概轮廓。
C.尾联融情于景,与第二句的“胜游”遥相呼应,意境清雅,颇有余味。
D.这首七律语言不假雕琢,平易而流畅,写景明净如画,风味恬淡自然。
9.这首诗描绘了芜湖县城怎样的“胜游”景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诗招南阳秀才
林逋①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擬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②事,病③多争向④倚门⑤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⑥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意为得到皇帝赏识。③病:失意之情。④争向:怎奈。⑤倚门: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⑥上苑:指皇家园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招”是邀请之意,从结尾看,诗人要邀请秀才到西湖的好山水游玩。
B.三、四句诗人希望秀才能在内心长存希望,不要过于伤感,否则无法面对双亲。
C.五、六句劝解秀才离开京城不要伤感,因为上苑的杏花会一直开放,待他归来。
D.整首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哀景乐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秀才的安慰和鼓励。
11.古诗中虚词委婉深刻,蕴含丰富,请简要分析“偶”“便”“且”三个虚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日山中独思
林逋
霜落秋山木叶丹,风回幽径竹声寒。
孤云独鸟归何处,古寺疏钟度晚残。
静对诗书思旧事,闲看山色忆流年。
白头心事无人问,独倚柴扉意自怜。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秋山霜落木叶丹、风回竹声寒的景象,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绘了孤云独鸟和古寺疏钟的情景。
C.颈联诗人静对诗书思念往事、闲看山色回忆过往,体现他的闲适自在。
D.尾联直抒胸臆,白头心事涌上心头,在这秋山之中,诗人感慨万千。
13.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选择精细意象,凸显隐逸环境。诗中选择明月、晓窗、清竹、墨迹等意象,勾画出远离尘嚣、清幽静谧的隐居环境。
②用词精巧细腻,体现隐居安适。善用“界”“摇”等动词,细微而富有动感;善用“润”“鲜”等形容词,贴切写出古琴线条润泽优美、案台墨迹鲜亮未干的情景,表现了以诗文自娱的高雅志趣,对隐居生活的满足惬意。
③精选细碎画面,展现隐居幽雅。诗中描绘的是窗边抚琴、几旁泼墨等日常且细微的景致,并非宏大场景。通过对这些细碎小巧生活场景的刻画,展现出隐居的宁静闲适。
【导语】林逋《小隐》以“鲁望”起兴,自陈隐逸之志,不矜文章造诣。诗中通过“月”“琴”“竹”“雨”等意象,勾勒出清幽雅致的隐居生活图景,展现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与超然物外、安于隐逸的志趣。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可见诗人从追求世俗到安于隐逸的心态变化”错误。全诗从首联开始情感保持一致,都为喜爱隐逸;颔联写缘由,充满才华自信,却无对世俗的追求,所以没有心态变化。颈联通过描写月下抚琴、竹影伴墨的隐居生活场景,表现诗人安于隐逸的闲适心境,但并未体现“从追求世俗到安于隐逸的心态变化”。全诗首联即表明继承隐逸传统,后续内容均围绕隐逸生活展开,未涉及“世俗追求”的对比。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结合颈联“月界晓窗琴岳润,竹摇秋机墨云鲜”,诗人选取“月”“晓窗”“琴岳”“竹”“秋机”“墨云”等意象,明月照在晓窗之上,竹子在秋风中摇曳,几案上的墨迹如新,这些意象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凸显出远离尘世的隐逸环境。
②“界”字写出明月与晓窗的界限,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摇”字生动展现竹子在风中摆动的姿态,赋予画面动态美。“润”字描绘出琴岳在月光下润泽的质感,“鲜”字突出墨云的鲜亮,生动细腻地展现出古琴的优美和案台墨迹的状态,体现出诗人以诗文自娱的高雅情趣,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③此联描绘的是诗人在窗边弹琴、在几案旁挥墨的日常琐碎场景,并非宏大壮观的景象。通过这些细碎小巧的生活画面,展现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体现了诗人“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写隐居生活的特点。
3.B 4.①尾联写勉励友人参加考试积极进取,体现了对友人才能的认可和仕途的期许;
②诗人希望友人多写新文来宽慰自己的内心,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思念。
【导语】这首送别诗展现了不同于隐逸形象的仕途关怀。诗人以“南国风物”起笔,勾勒临川地域特色,颔联“青山满路”“丹橘隔江”的工对,将秋日赴任途中的寥廓景致与友人孤征之意巧妙融合。颈联转折处,“劳折狱”道出司法重任,“重分襟”暗含病中惜别。尾联“三年解罢”的期许与“新文慰心”的托付,在公义与私谊间达成微妙平衡,体现宋代士大夫特有的仕隐情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实写了……沿途风光”错误。根据原文“青山满路人家远,丹橘隔江秋色深”可知,这是想象友人去临川途中或到任处的景色,并非实写友人沿途风光;结合诗歌标题“送赵时校书之任临川司理”可知,此诗是送别之作,诗人送别友人时,并未真正跟随友人一路前行去看到所谓“沿途风光”,这里应是诗人想象友人赴任途中会见到的景色,属于虚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三年解罢当求试”可知,此句明确提到三年任职期满后友人应当去参加考试。这说明诗人认为友人有能力通过考试进一步发展,展现了对友人才能的认可。“当求试”则体现出诗人鼓励友人积极进取,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友人仕途的期许。
②根据原文“多草新文慰我心”可知,诗人直白地希望友人多创作新的文章来安慰自己。这表明在友人即将前往临川任职离别之际,诗人内心不舍,需要友人的文字来缓解思念之情,体现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思念。
5. 梅妻鹤子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6.C 7.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导语】林逋的《湖上晚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途中的湖光山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情怀。诗中既有秋色晚晴的静谧,又有翠羽红蕖的灵动,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结尾的鸡犬之声,巧妙地将仙境般的景象与现实生活相融,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①林逋终身不仕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乐,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而人谓“梅妻鹤子”。
②③易错字:吠、巷、桑、颠。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尾联表明诗人归家途中渐近居所,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非但未破坏意境,反而以动衬静,以鸡鸣、犬吠之声的声音来反衬居住地的静谧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情感对所描绘景物的影响,使得景物都带有诗人自身的情感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①首句“卧枕船脑归思清”中,“归思清”三字直接点明诗人归家途中的心境——内心澄清、平和静谧,这种澄清的心境使诗人眼中的景物(如“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呈现出宁静、安详的特点,而非秋日常见的萧瑟凄凉。
②第二句“望中浑恐是蓬瀛”中,“蓬瀛”指传说中的仙境,诗人因心境澄澈、心境愉悦,将眼前的景物视为仙境,赋予其超凡脱俗的美感。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中,“桥横”“寺倚”的静态描写,“秋色”“晚晴”的明净色调,进一步渲染出宁静安详的氛围。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中,“翠羽湿飞”“红蕖香袅”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仿佛水鸟羞怯躲闪、莲花热情相迎,灵动明快,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这种景物的美感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体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
8.B 9.(1)描绘了芜湖县城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渔民繁忙、市场繁荣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追思,对芜湖县城美好景象的赞美,寻幽探胜的恬淡心境,寄寓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虚实结合”错误,颔联“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全为实写,城里群山错落,草木碧绿,各座山坐落在城北,仿佛一个个屏风;而不远处的渡船顺着新开的河道,缓缓地向西航行,驶入宽阔的长江,写出了芜湖县半山半水的地势特点,没有虚写。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风捎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可知,作者描绘了芜湖县城群山错落,草木碧绿,各座山坐落在城北,仿佛一个个屏风;而不远处的渡船顺着新开的河道,缓缓地向西航行,驶入宽阔的长江。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江湖中的渔船纷纷作业;集市上琳琅满目,陈列着鱼虾和木柴等各种用品,可谓是一派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渔民繁忙、市场繁荣的景象。
首联“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中提到杜牧曾经是池州太守,也曾到过芜湖这里游览,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作者对杜牧的仰慕和追思之情;颔联和颈联写芜湖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渔民繁忙、市场繁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芜湖县城美好景象的赞美;尾联“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写寺院中远离尘嚣,也少了俗世的愁情,更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寻幽探胜的恬淡心境,寄寓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10.D 11.①“偶”,偶然,有意外之意;委婉地肯定了秀才的才华。
②“便”,于是,就;因为偶然失意,就要漂泊江湖,“便”字反映出遇到逆境不做抵抗的妥协,含有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之意。
③“且”,暂且,诗人告诉秀才在西湖游山玩水只是权宜之计,总有一天秀才会再入京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暗含诗人对秀才未来充满信心。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D.“又有哀景乐情”错误,“危堤柳色”并非“哀景”,而是写高高的堤坝上柳色青青,面对美好春景不该产生离别的伤感。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便是典型的乐景。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含义。
前两句“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擬飘蓬作旅人”,写不要因为朝廷大臣推荐的一时失败而懊恼悲伤、怅然若失,这只是偶然的情况,静心期待,有才终会的重用,点明事由,诗人相劝朋友不可因未被推荐成功,就如漂泊的游子般意志消沉。“偶”,偶尔、偶然,副词;“便”,连词,于是,就。
尾联“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照应上文,进一步规劝朋友,大意是说:何况还有如西湖美景这般好山好水等着你,来吧,徜徉于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间,洗掉一路的灰尘,洗去满身的疲惫,姑且忘记仕途的失意。诗人情真意切,以西湖美景相招,相信山水之美能够为朋友洗涤衣尘、慰藉心灵。照应开头两句,鼓励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气馁,相信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壮志的那一天。“且”,副词,姑且、暂且。
12.C 13.①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闲看山色忆流年”,霜落秋山,诗人已至白头,感慨岁月匆匆。
②孤独寂寞之情,孤云独鸟不知归处,自己也无人问津,独倚柴扉,尽显孤独。
③对往昔的怀念,静对诗书思旧事,回忆过去的种种。
④自怜自哀之情,觉得自己的心事无人理解,只能独自承受。
【导语】林逋的《秋日山中独思》通过描绘秋山的清冷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首联写秋山的萧瑟,颔联以动静结合展现孤独,颈联通过对诗书和山色的沉思,表现对往事的追忆,尾联则直抒胸臆,流露出白头心事无人诉的感慨。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体现他的闲适自在”错误,颈联看似闲适,实则是诗人借诗书和山色来寄托自己对往事和流年的感慨,并非真正的闲适自在。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诗中“闲看山色忆流年”一句,诗人在秋日山中闲暇之时看着山色,不禁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流年”指如流水般消逝的光阴,结合前文描绘的秋山霜落等景象以及诗人已至“白头”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季节变换中,诗人意识到时光匆匆流逝,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到了暮年,从而生出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之情。
②颔联“孤云独鸟归何处,古寺疏钟度晚残”描绘了孤云独自飘荡、独鸟不知归向何方的景象,这其实是诗人自身孤独处境的一种象征,在这偌大的天地间,云和鸟如何诗人一样显得孤单无依。再加上尾联“白头心事无人问,独倚柴扉意自怜”,明确提到自己的心事无人过问,只能独自倚靠着柴扉,更加突出了诗人在这秋山之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③颈联“静对诗书思旧事”诗人通过阅读诗书或是在这样安静的氛围下,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的种种画面,回忆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体现了他对往昔生活、经历等方面的怀念之情。
④尾联“白头心事无人问,独倚柴扉意自怜”,“白头”既暗示了诗人年龄已大,也从侧面烘托出一种暮年的沧桑感。而“心事无人问”则强调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独倚柴扉”的动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意自怜”则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这种处境的怜悯之情,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自怜自哀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