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仁寿县新店镇初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仁寿县新店镇初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仁寿县新店镇初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上·仁寿月考)中央电视台每天在《新闻联播》前播出的《秘境之眼》深受广大动物保护者的喜爱,该节目用镜头记录了部分濒临灭绝动物的某些行为活动。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是(  )
A.测量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2.(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关于科学方法中的“观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观察必须借助有关仪器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3.(2024七上·仁寿月考)自然界因为有了生物而充满生机,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钟乳石 B.机器人 C.珊瑚虫 D.计算机
4.(2024七上·仁寿月考)今年9月23日-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亚运会期间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更是令国外友人啧啧称奇,其中科技狗不仅能当拉拉队员还能运送铁饼、花式比心等。下列能说明科技狗不是生物的理由是(  )
A.它需要充电补充能量 B.它不能繁殖后代
C.它能跑能跳 D.它不能说话
5.(2024七上·仁寿月考)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课堂常用的观察仪器。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为了让视野更明亮,应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C.观察时,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更加清晰
D.实验结束后,整理显微镜需用纱布擦拭镜头
6.(2024七上·仁寿月考)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在一条直线上的是(  )
A.目镜、镜筒、物镜、标本 B.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C.目镜、镜筒、转换器、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7.(2024七上·仁寿月考)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同一目镜下,观察到清晰物像时,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
A. B.
C. D.
8.(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对双目显微镜的操作合理的是(  )
A.换装上照明灯后不利于对光
B.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C.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侧面注视着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
D.使用结束后要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
9.(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果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没有动,移动玻片标本,污点竟然消失了,由此推断,污点在(  )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玻片标本上
10.(2024七上·仁寿月考)某学生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如图所示的视野。如果他想再用高倍镜看到清晰的a像,下列三个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甲: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
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丙:向右移动玻片使a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甲→丙
11.(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图是小明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相关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显微镜可放大400倍
B.调换40×物镜,应转动粗准焦螺旋
C.图③滴加的试剂为碘液
D.由④→⑤应先将装片向右移动
12.(2024七上·仁寿月考)肌肉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分别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线粒体、线粒体 B.线粒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C.线粒体、叶绿体 D.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13.(2024七上·仁寿月考)在使用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发现部分细胞重叠,下列处理方法最恰当的是(  )
A.移动玻片寻找未重叠部分 B.转换大光圈观察
C.揭开盖玻片将重叠部分展平 D.转换高倍镜观察
14.(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图,甲、乙分别代表口腔上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图中B区代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则B区所表示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5.(2024七上·仁寿月考)菠菜放在开水里煮过后水的颜色变绿,而放在冷水中则不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  )
A.煮过后,绿色从细胞壁上褪了下来
B.叶绿素溶解于热水而不溶解于冷水
C.细胞质受热后产生绿色
D.细胞膜透性破坏,叶绿素渗出
16.(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关于绘制生物图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
A.图形大小比例适中
B.图形位置一般在绘图纸中央稍偏左上方
C.图形轮廓线条均匀
D.用铅笔涂阴影表示不同结构的明暗差异
17.(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细胞内重要有机物的是(  )
A.水、糖类、核酸 B.氧气、无机盐、水
C.氧气、脂质、二氧化碳 D.脂质、蛋白质、核酸
18.(2024七上·仁寿月考)植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甲→乙→丙
B.新细胞与原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
D.幼苗长成大树的过程中经历该生命活动
19.(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图展示的是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其中①②③④表示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相同
D.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均等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去
20.(2024七上·仁寿月考)一个含有12对染色体的细胞连续进行分裂4次,得到的细胞数和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
A.4个,12对 B.8个,6对 C.12个,24对 D.16个,12对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60分)
21.(2024七上·仁寿月考)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埋在潮湿泥土里的种子,慢慢探出一个小绿芽,冲破了泥土的禁锢,之后这棵小芽 尖慢慢的变大,逐渐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直到最后变成一颗高大的植物。
资料二: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一种会放电的鸡,它的体内带有30~60伏特的电,当受到攻击时,它便会冲过去朝对方猛啄一口,从口中放出电流,将对方击倒。
资料三:大多数花儿和帮助它们繁殖的传粉者间都保持着互帮互助的关系。例如蜜蜂、蝴 蝶、蜂鸟等动物,都会在为花儿传粉的同时吮吸一口甜美的花蜜作为回报。此后,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
(1)资料一中,小绿芽扎根于土壤中,是因为它要从中获得营养维持生存,小绿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说明了植物能进行   的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2)资料二中,会放电的鸡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能   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但不一定会放电,说明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3)资料三中,植物受了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   特征。
(4)上述资料中提到的小绿芽、会放电的鸡、蜜蜂、蝴蝶、蜂鸟等都是由   构成的,但   没有该结构。
22.(2024七上·仁寿月考)图一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图二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植物组织细胞的物像,请据图回答:
(1)使用图一中显微镜观察物像前要先进行对光操作,对光成功的标志是看到   。
(2)在转④让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看着显微镜的   (填名称)。
(3)观察时,若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则玻片应向   方移动,就能让物像到达视野中央。
(4)图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中出现[4]   ,可能是制作临时标本过程中盖上   这个环节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5)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图一中   (填编号)和遮光器;若是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则调节   。若要使视野中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 ]   。
23.(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图为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应该是图中的   (填“A”或“B”),B细胞与A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   (填序号)。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   ,染色时滴的液体是   。
(3)在如图细胞结构中,[ ]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西瓜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   。
(4)图中的细胞结构,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
24.(2024七上·仁寿月考)我国科学家提取死亡北极狼的皮肤样本,通过“某种技术”利用本地犬成功地培育了一头“小玛雅(用图中的?表示)”。下面是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题中的“某种技术”指的是   ;利用该技术培育出来的“小玛雅”应该属于   (填“北极狼”或“雌性犬”),判断的理由是   。
(2)比格犬的作用是为【A】的发育提供场所,因此该比格犬必须是   性;图中雌性犬提供的去核卵细胞内部成分是卵黄,这些卵黄在卵细胞中的结构地位相当于普通细胞中的   。
(3)科学家用玻璃针将一只变形虫分为a、b两部分(如上图)开展探究实验。a、b两部分的区别是   ;适宜条件下培养,科学家发现a部分仍然有摄食行为并逐渐恢复成一只完整的变形虫,b部分则逐渐失去摄食行为并死亡。该实验说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可见,《秘境之眼》深受广大动物保护者的喜爱,该节目用镜头记录了部分濒临灭绝动物的某些行为活动。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是观察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的研究方法。
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A正确。
B.观察不一定要借助有关仪器,直接用肉眼也可观察,比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形态等,B错误。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也不能有所遗漏,C正确。
D.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有助于深入探究,D正确。
故选B。
【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 。
3.【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虽然能够慢慢的长大,但是一个钟乳石不能变为两个或多个,即不能繁殖后代,所以不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B.机器人是人工创造的机器,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和繁殖,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不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能进行呼吸,能生长和繁殖,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属于生物,C符合题意。
D.计算机是人工创造的机器,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和繁殖,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不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 选项:需要充电补充能量,不是生物的营养获取方式(生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但这不是判断是否为生物的关键依据,A 错误。
B 选项:科技狗不能繁殖后代,而生物都能繁殖后代,这是说明科技狗不是生物的关键理由,B 正确。
C 选项:能跑能跳只是一种运动表现,非生物也可通过程序等实现类似运动,不是生物的特有特征,C 错误。
D 选项:不能说话不是判断生物的依据,很多生物也不能说话(如植物 ),D 错误。
故选B。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其中能繁殖后代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
5.【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低倍镜视野宽,易找到物像 ),不是高倍物镜,A错误。
B.要让视野更明亮,应使用大光圈(通过更多光线 )和凹面镜(汇聚光线 );小光圈和平面镜会使视野变暗,B错误。
C.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C正确。
D.整理显微镜时应使用专用的镜头纸擦拭镜头,而不是纱布,D错误。
故选C。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6.【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 选项:标本不在光路的直线结构中(光线是透过标本,但对光时主要保证的是光线通道的直线性,标本是观察对象,不是对光时需在直线上的结构 ),A 错误。
B 选项: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能让光线顺利通过,完成对光,B 正确。
C 选项:转换器是转换物镜的结构,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通光孔,它们不与目镜、镜筒在对光的同一直线核心光路(转换器主要作用是切换物镜,反光镜是光线来源的反射结构,对光时需保证的直线结构是光线通过的通道 ),C 错误。
D 选项:转换器、反光镜不是对光时需在同一直线的结构,D 错误。
故选B。
【分析】显微镜对光时,光线需依次通过反光镜、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人的眼睛 。所以对光时,要保证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光线才能顺利通过,完成对光,使视野明亮 。
7.【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能观察到的标本区域越小 ) 。同一目镜下,物镜放大倍数决定视野范围,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观察四个选项的物镜,B 选项的物镜最长,其放大倍数最大,视野范围最小 。A、C、D 选项的物镜长度均短于 B 选项,放大倍数相对小,视野范围相对大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8.【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换上照明灯(如 LED 照明灯 ),可提供稳定、适宜的光线,有利于对光,能让视野更清晰,A错误。
B.转动细准焦螺旋是在找到物像后,使物像更清晰,而使载物台缓慢下降找物像的是粗准焦螺旋操作(且一般是上升载物台靠近物镜 ),B错误。
C.在寻找物像时,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同时侧面注视着玻片标本,以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或损坏镜头。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可以开始观察目镜中的图像,并继续微调焦距以获得清晰的物像,C正确。
D.使用结束后,通常不需要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相反,为了保护镜头和避免灰尘进入显微镜内部,应将镜筒升至适当高度,并盖上防尘罩,D错误。
故选C。
【分析】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对光调光:
①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确认载物台已经降到最低处、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
(2)调焦观察:
③把玻片标本放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通过调整移动手轮来移动玻片,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此过程要从侧面注视。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微调目镜间距离使双目观察到的视野完全重合。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9.【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转动目镜,污点没有动,说明污点不在目镜上 。移动玻片标本,污点消失了,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显微镜上出现污点,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中.判断方法:①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上,若动则在目镜上;②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玻片标本上,若动则在玻片标本上;③既不在目镜上也不在玻片标本上,那么就一定在物镜上。
1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成倒像,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右侧(a 在视野右侧 ),实际在玻片左侧,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物像所在方向(右 )移动玻片(丙步骤 ) 。然后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为高倍物镜(甲步骤 ),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模糊 。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乙步骤 ),因为高倍镜下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易压坏玻片和损坏物镜 。 因此操作顺序为丙→甲→乙,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擦拭显微镜的镜头时,要用专门的擦镜纸;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11.【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图①中目镜是16× ,物镜若选10× ,放大倍数是16×10 = 160倍;若选40×,放大倍数是16×40 = 640倍,不是可放大 400 倍,A错误。
B.调换物镜应转动转换器,而不是粗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用于较大幅度调节镜筒升降,寻找物像 ),B错误。
C.图③染色,滴加的试剂为碘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C正确。
D.④的图像在视野的左方,⑤图像放大,在视野的正中央,显微镜下的像为倒立的像,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由④→⑤,应先将装片向左移动,再更换高倍物镜,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③漱口→④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细胞→⑤将牙签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⑥盖盖玻片→⑦染色。
12.【答案】A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肌肉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动物细胞只有线粒体这一种能量转换器(无叶绿体 )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但不是绿色部分(无叶绿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的叶肉等细胞 ),只有线粒体这一种能量转换器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分析】能量转换器的作用: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一般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如叶肉细胞 ) 。
13.【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A.移动玻片寻找未重叠部分,可快速找到清晰、不重叠的细胞进行观察,操作简单且不破坏装片,A正确。
B.转换大光圈是调节视野亮度,无法解决细胞重叠问题,B错误。
C.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因为细胞已经被固定在玻片上,无法通过揭开盖玻片来展平,C错误。
D.高倍镜虽然能放大细胞,但视野范围小,且无法解决细胞重叠的问题。在细胞重叠的情况下使用高倍镜,只会使重叠部分更加难以分辨,D错误。
故选A。
【分析】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部分细胞重叠,是因为制作临时装片时,洋葱表皮未展平 。
14.【答案】D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 )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叶肉细胞(植物细胞 )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B区代表肌肉细胞和叶肉细胞之间的共同点,则B区所表示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5.【答案】D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解答】细胞膜能把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使细胞内部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有选择性.一般地说,对细胞有益的物质可以进入,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同时还能排出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所以说它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菠菜放在开水里煮过后,细胞膜透性被破坏,叶绿素渗出,使水的颜色变绿.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16.【答案】D
【知识点】绘图的方法和要求
【解析】【解答】A.图形大小比例适中,确保图形既不过大也不过小,能够清晰地展示细节。A正确。
B.图形位置一般在绘图纸中央稍偏左上方,这样的位置安排可以为右侧和下方的标注和说明留出足够的空间,B正确。
C.图形轮廓线条均匀,均匀的线条有助于提高图形的清晰度和美观度,C正确。
D.所绘图像较暗的部分要用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密,但不能用铅笔涂阴影表示不同结构的明暗差异,D错误。
故选D。
【分析】绘制生物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图形的大小和位置要适当,通常在绘图纸的中央偏左上方,以便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标注和说明;使用削尖的铅笔,通常推荐使用3H铅笔,以确保线条清晰;图中较暗的部分应使用细点来表示,而不是涂阴影或打斜纹;标注的名称一般在图的右侧,用水平线指示,然后注字;最后,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这些原则确保了生物图的清晰、准确和专业性。
17.【答案】D
【知识点】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
【解析】【解答】A 选项:水属于无机物,糖类、核酸是有机物,A 错误。
B 选项:氧气、无机盐、水都属于无机物,B 错误。
C 选项:氧气、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脂质是有机物,C 错误。
D 选项:脂质、蛋白质、核酸都属于细胞内重要的有机物,D 正确。
故选D。
【分析】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有机物一般含碳元素,分子较大,能燃烧,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无机物多不含碳元素(除二氧化碳等少数 ),分子较小,不能燃烧,如水、无机盐、氧气等 。
18.【答案】A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A.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是甲(细胞核未分裂 )→丙(细胞核分裂为两个 )→乙(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不是甲→乙→丙, A错误。
B.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就相同, B正确。
C.正常情况下,植物细胞中分生组织的细胞有分裂能力,其它组织的细胞已经分化,无分裂能力,C正确。
D.幼苗长成大树的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A。
【分析】 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甲→丙:细胞核分裂 ),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丙→乙:细胞质分裂,形成新细胞膜和细胞壁 ) 。
19.【答案】C
【知识点】细胞分裂;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细胞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有一个复制加倍的过程,因此,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故A正确。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故B正确。
C.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故C错误。
D.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遗传物质相同,D正确。
故选C。
【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0.【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如果一个细胞分裂n次,每次都是以2的倍数增长,那么n次分裂后的个数就是2n个。如一个细胞4次连续分裂后,可以形成细胞的个数是24═16(个)。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一个细胞里有12对染色体,经过4次连续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是16个、12对。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其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植物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X→2X→X。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 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 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即21。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即22 , 3次分裂后形成8个细胞即23 ,因此1个细胞分裂N次后的个数是2n。
21.【答案】(1)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和变异
(3)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4)细胞;病毒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1)小绿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呼吸作用,说明植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 。植株成长中产生大量枯叶,枯叶是植物排出的体内废物,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 。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体现了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但有的后代不一定会放电,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植物受粉结种子,种子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生长:从种子到新植株的长大;发育:花到种子的过程;繁殖:产生后代 ) 。
(4)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资料中提到的小绿芽、会放电的鸡、蜜蜂、蝴蝶、蜂鸟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是生物,但没有细胞结构。
【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其中能繁殖后代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
(1)材料一中的种子变为小绿芽,最后变成一颗高大的植物,体现了植物能够生长的特征,小绿芽扎根于潮湿的土壤里,是因为它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维持生存。小绿芽扎根于松软的土壤中会变大、伸直得更快,它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说明了植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落掉的枯叶能够带走一部分废物,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性。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体现了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但有的后代不一定会放电,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材料三中植物经过开花、传粉,最后结出种子,体现了植物能够繁殖特征,保证种族的延续,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发育的特征。
(4)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资料中提到的小绿芽、会放电的鸡、蜜蜂、蝴蝶、蜂鸟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是生物,但没有细胞结构。
22.【答案】(1)明亮的圆形视野
(2)物镜
(3)右下
(4)气泡;盖玻片
(5)③;光源调节旋钮;⑤细准焦螺旋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1)显微镜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选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标志对光成功,因为只有光路畅通且光线适宜,才能形成明亮视野用于观察 。
(2)转动④粗准焦螺旋让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 。这是为了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保证操作安全,因为物镜接近玻片时若不注意观察,易损坏标本和物镜 。
(3)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具体来说,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实际上物像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上方,因此需要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 。
(4)盖盖玻片过程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液滴从一侧均匀的赶向另一侧,可以避免出现气泡。图二中的4边缘黑色整齐,中央空白无细胞结构可判断为4气泡,有可能是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5)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较暗时,应转动遮光器,调至大光圈,同时配合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因此,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遮光器和③反光镜。若是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则调节光源调节旋钮。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都调节镜头的升降,粗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的幅度较大,可用它找到物像后;而要想使物像更清晰,可转⑤细准焦螺旋,因为细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幅度较小。
【分析】图一中:①目镜,②物镜,③反光镜,④粗准焦螺旋,⑤细准焦螺旋,⑥镜座。
图二中:1细胞壁,2细胞核,3细胞质,4气泡。
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1)使用显微镜时,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2)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压碎玻片。
(3)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具体来说,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实际上物像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上方,因此需要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 。
(4)盖盖玻片过程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液滴从一侧均匀的赶向另一侧,可以避免出现气泡。图二中的4边缘黑色整齐,中央空白无细胞结构可判断为4气泡,有可能是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5)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较暗时,应转动遮光器,调至大光圈,同时配合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因此,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遮光器和③反光镜。若是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则调节光源调节旋钮。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都调节镜头的升降,粗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的幅度较大,可用它找到物像后;而要想使物像更清晰,可转⑤细准焦螺旋,因为细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幅度较小。
23.【答案】(1)B;1、3、5
(2)维持细胞形态;碘液
(3)4细胞核;3液泡
(4)5叶绿体;化学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细胞核的功能;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细胞壁、细胞膜、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和线粒体。所以,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应该是图中的B,B细胞与A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1细胞壁、3液泡、5叶绿体。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生理盐水浓度与细胞内液相近,能维持细胞形态,防止细胞因吸水或失水变形 。
染色用碘液,碘液能使细胞核等结构着色,便于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在上图细胞结构中,[4]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西瓜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3]液泡。
(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5]叶绿体,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分析】题图中: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液泡,4是细胞核,5是叶绿体,6是细胞质。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所以,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应该是图中的B,B细胞与A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1细胞壁、3液泡、5叶绿体。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形态
为了便于观察细胞结构,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的全部。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在上图细胞结构中,[4]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西瓜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3]液泡。
(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5]叶绿体,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4.【答案】(1)克隆;北极狼;小玛雅的细胞核是北极狼提供的
(2)雌;细胞质
(3)有无细胞核;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从培育过程看,是将北极狼的细胞核与雌性犬的去核卵细胞融合,经体外培养、代孕产出新个体,此为克隆技术(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体细胞培育新个体 )。
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发育,“小玛雅” 的细胞核来自北极狼,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所以 “小玛雅” 属于北极狼,理由是小玛雅的细胞核是北极狼提供的 。
(2)比格犬为胚胎发育提供场所(代孕 ),需具备孕育胚胎的生理条件,因此必须是雌性(有子宫等孕育结构 )。
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的一种,在细胞质内有丰富的卵黄,为受精卵生长、发育成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卵黄在卵细胞中的结构地位相当于普通细胞中的细胞质。
(3)a、b两部分的区别是细胞核的有无;适宜条件下培养,科学家发现:a部分仍然有摄食行为并逐渐恢复成一只完整的变形虫,b部分则逐渐失去摄食行为并死亡。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分析】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题中的“某种技术”指的是克隆技术。分析图可知,图中应用了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属于克隆技术,因此,“小玛雅”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小玛雅”是一只北极狼,细胞核中含有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库,“小玛雅”的主要性状最像提供细胞核的北极狼。
(2)哺乳动物进行胎生,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熟,因此,比格犬的作用是为A胚胎的发育提供场所子宫,因此该比格犬必须是雌性。
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的一种,在细胞质内有丰富的卵黄,为受精卵生长、发育成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卵黄在卵细胞中的结构地位相当于普通细胞中的细胞质。
(3)a、b两部分的区别是细胞核的有无;适宜条件下培养,科学家发现:a部分仍然有摄食行为并逐渐恢复成一只完整的变形虫,b部分则逐渐失去摄食行为并死亡。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1 / 1四川省仁寿县新店镇初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上·仁寿月考)中央电视台每天在《新闻联播》前播出的《秘境之眼》深受广大动物保护者的喜爱,该节目用镜头记录了部分濒临灭绝动物的某些行为活动。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是(  )
A.测量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可见,《秘境之眼》深受广大动物保护者的喜爱,该节目用镜头记录了部分濒临灭绝动物的某些行为活动。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是观察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的研究方法。
2.(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关于科学方法中的“观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观察必须借助有关仪器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A正确。
B.观察不一定要借助有关仪器,直接用肉眼也可观察,比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形态等,B错误。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也不能有所遗漏,C正确。
D.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有助于深入探究,D正确。
故选B。
【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 。
3.(2024七上·仁寿月考)自然界因为有了生物而充满生机,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钟乳石 B.机器人 C.珊瑚虫 D.计算机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虽然能够慢慢的长大,但是一个钟乳石不能变为两个或多个,即不能繁殖后代,所以不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B.机器人是人工创造的机器,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和繁殖,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不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能进行呼吸,能生长和繁殖,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属于生物,C符合题意。
D.计算机是人工创造的机器,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和繁殖,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不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2024七上·仁寿月考)今年9月23日-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亚运会期间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更是令国外友人啧啧称奇,其中科技狗不仅能当拉拉队员还能运送铁饼、花式比心等。下列能说明科技狗不是生物的理由是(  )
A.它需要充电补充能量 B.它不能繁殖后代
C.它能跑能跳 D.它不能说话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 选项:需要充电补充能量,不是生物的营养获取方式(生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但这不是判断是否为生物的关键依据,A 错误。
B 选项:科技狗不能繁殖后代,而生物都能繁殖后代,这是说明科技狗不是生物的关键理由,B 正确。
C 选项:能跑能跳只是一种运动表现,非生物也可通过程序等实现类似运动,不是生物的特有特征,C 错误。
D 选项:不能说话不是判断生物的依据,很多生物也不能说话(如植物 ),D 错误。
故选B。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其中能繁殖后代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
5.(2024七上·仁寿月考)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课堂常用的观察仪器。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为了让视野更明亮,应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C.观察时,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更加清晰
D.实验结束后,整理显微镜需用纱布擦拭镜头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低倍镜视野宽,易找到物像 ),不是高倍物镜,A错误。
B.要让视野更明亮,应使用大光圈(通过更多光线 )和凹面镜(汇聚光线 );小光圈和平面镜会使视野变暗,B错误。
C.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C正确。
D.整理显微镜时应使用专用的镜头纸擦拭镜头,而不是纱布,D错误。
故选C。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6.(2024七上·仁寿月考)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在一条直线上的是(  )
A.目镜、镜筒、物镜、标本 B.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C.目镜、镜筒、转换器、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 选项:标本不在光路的直线结构中(光线是透过标本,但对光时主要保证的是光线通道的直线性,标本是观察对象,不是对光时需在直线上的结构 ),A 错误。
B 选项: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能让光线顺利通过,完成对光,B 正确。
C 选项:转换器是转换物镜的结构,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通光孔,它们不与目镜、镜筒在对光的同一直线核心光路(转换器主要作用是切换物镜,反光镜是光线来源的反射结构,对光时需保证的直线结构是光线通过的通道 ),C 错误。
D 选项:转换器、反光镜不是对光时需在同一直线的结构,D 错误。
故选B。
【分析】显微镜对光时,光线需依次通过反光镜、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人的眼睛 。所以对光时,要保证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光线才能顺利通过,完成对光,使视野明亮 。
7.(2024七上·仁寿月考)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同一目镜下,观察到清晰物像时,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能观察到的标本区域越小 ) 。同一目镜下,物镜放大倍数决定视野范围,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观察四个选项的物镜,B 选项的物镜最长,其放大倍数最大,视野范围最小 。A、C、D 选项的物镜长度均短于 B 选项,放大倍数相对小,视野范围相对大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8.(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对双目显微镜的操作合理的是(  )
A.换装上照明灯后不利于对光
B.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C.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侧面注视着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
D.使用结束后要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换上照明灯(如 LED 照明灯 ),可提供稳定、适宜的光线,有利于对光,能让视野更清晰,A错误。
B.转动细准焦螺旋是在找到物像后,使物像更清晰,而使载物台缓慢下降找物像的是粗准焦螺旋操作(且一般是上升载物台靠近物镜 ),B错误。
C.在寻找物像时,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同时侧面注视着玻片标本,以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或损坏镜头。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可以开始观察目镜中的图像,并继续微调焦距以获得清晰的物像,C正确。
D.使用结束后,通常不需要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相反,为了保护镜头和避免灰尘进入显微镜内部,应将镜筒升至适当高度,并盖上防尘罩,D错误。
故选C。
【分析】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对光调光:
①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确认载物台已经降到最低处、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
(2)调焦观察:
③把玻片标本放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通过调整移动手轮来移动玻片,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此过程要从侧面注视。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微调目镜间距离使双目观察到的视野完全重合。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9.(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果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没有动,移动玻片标本,污点竟然消失了,由此推断,污点在(  )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玻片标本上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转动目镜,污点没有动,说明污点不在目镜上 。移动玻片标本,污点消失了,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显微镜上出现污点,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中.判断方法:①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上,若动则在目镜上;②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玻片标本上,若动则在玻片标本上;③既不在目镜上也不在玻片标本上,那么就一定在物镜上。
10.(2024七上·仁寿月考)某学生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如图所示的视野。如果他想再用高倍镜看到清晰的a像,下列三个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甲: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
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丙:向右移动玻片使a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甲→丙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成倒像,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右侧(a 在视野右侧 ),实际在玻片左侧,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物像所在方向(右 )移动玻片(丙步骤 ) 。然后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为高倍物镜(甲步骤 ),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模糊 。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乙步骤 ),因为高倍镜下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易压坏玻片和损坏物镜 。 因此操作顺序为丙→甲→乙,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擦拭显微镜的镜头时,要用专门的擦镜纸;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11.(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图是小明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相关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显微镜可放大400倍
B.调换40×物镜,应转动粗准焦螺旋
C.图③滴加的试剂为碘液
D.由④→⑤应先将装片向右移动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图①中目镜是16× ,物镜若选10× ,放大倍数是16×10 = 160倍;若选40×,放大倍数是16×40 = 640倍,不是可放大 400 倍,A错误。
B.调换物镜应转动转换器,而不是粗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用于较大幅度调节镜筒升降,寻找物像 ),B错误。
C.图③染色,滴加的试剂为碘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C正确。
D.④的图像在视野的左方,⑤图像放大,在视野的正中央,显微镜下的像为倒立的像,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由④→⑤,应先将装片向左移动,再更换高倍物镜,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③漱口→④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细胞→⑤将牙签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⑥盖盖玻片→⑦染色。
12.(2024七上·仁寿月考)肌肉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分别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线粒体、线粒体 B.线粒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C.线粒体、叶绿体 D.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A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肌肉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动物细胞只有线粒体这一种能量转换器(无叶绿体 )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但不是绿色部分(无叶绿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的叶肉等细胞 ),只有线粒体这一种能量转换器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分析】能量转换器的作用: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一般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如叶肉细胞 ) 。
13.(2024七上·仁寿月考)在使用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发现部分细胞重叠,下列处理方法最恰当的是(  )
A.移动玻片寻找未重叠部分 B.转换大光圈观察
C.揭开盖玻片将重叠部分展平 D.转换高倍镜观察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A.移动玻片寻找未重叠部分,可快速找到清晰、不重叠的细胞进行观察,操作简单且不破坏装片,A正确。
B.转换大光圈是调节视野亮度,无法解决细胞重叠问题,B错误。
C.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因为细胞已经被固定在玻片上,无法通过揭开盖玻片来展平,C错误。
D.高倍镜虽然能放大细胞,但视野范围小,且无法解决细胞重叠的问题。在细胞重叠的情况下使用高倍镜,只会使重叠部分更加难以分辨,D错误。
故选A。
【分析】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部分细胞重叠,是因为制作临时装片时,洋葱表皮未展平 。
14.(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图,甲、乙分别代表口腔上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图中B区代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则B区所表示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 )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叶肉细胞(植物细胞 )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B区代表肌肉细胞和叶肉细胞之间的共同点,则B区所表示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5.(2024七上·仁寿月考)菠菜放在开水里煮过后水的颜色变绿,而放在冷水中则不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  )
A.煮过后,绿色从细胞壁上褪了下来
B.叶绿素溶解于热水而不溶解于冷水
C.细胞质受热后产生绿色
D.细胞膜透性破坏,叶绿素渗出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解答】细胞膜能把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使细胞内部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有选择性.一般地说,对细胞有益的物质可以进入,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同时还能排出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所以说它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菠菜放在开水里煮过后,细胞膜透性被破坏,叶绿素渗出,使水的颜色变绿.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16.(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关于绘制生物图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
A.图形大小比例适中
B.图形位置一般在绘图纸中央稍偏左上方
C.图形轮廓线条均匀
D.用铅笔涂阴影表示不同结构的明暗差异
【答案】D
【知识点】绘图的方法和要求
【解析】【解答】A.图形大小比例适中,确保图形既不过大也不过小,能够清晰地展示细节。A正确。
B.图形位置一般在绘图纸中央稍偏左上方,这样的位置安排可以为右侧和下方的标注和说明留出足够的空间,B正确。
C.图形轮廓线条均匀,均匀的线条有助于提高图形的清晰度和美观度,C正确。
D.所绘图像较暗的部分要用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密,但不能用铅笔涂阴影表示不同结构的明暗差异,D错误。
故选D。
【分析】绘制生物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图形的大小和位置要适当,通常在绘图纸的中央偏左上方,以便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标注和说明;使用削尖的铅笔,通常推荐使用3H铅笔,以确保线条清晰;图中较暗的部分应使用细点来表示,而不是涂阴影或打斜纹;标注的名称一般在图的右侧,用水平线指示,然后注字;最后,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这些原则确保了生物图的清晰、准确和专业性。
17.(2024七上·仁寿月考)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细胞内重要有机物的是(  )
A.水、糖类、核酸 B.氧气、无机盐、水
C.氧气、脂质、二氧化碳 D.脂质、蛋白质、核酸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
【解析】【解答】A 选项:水属于无机物,糖类、核酸是有机物,A 错误。
B 选项:氧气、无机盐、水都属于无机物,B 错误。
C 选项:氧气、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脂质是有机物,C 错误。
D 选项:脂质、蛋白质、核酸都属于细胞内重要的有机物,D 正确。
故选D。
【分析】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有机物一般含碳元素,分子较大,能燃烧,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无机物多不含碳元素(除二氧化碳等少数 ),分子较小,不能燃烧,如水、无机盐、氧气等 。
18.(2024七上·仁寿月考)植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甲→乙→丙
B.新细胞与原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
D.幼苗长成大树的过程中经历该生命活动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A.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是甲(细胞核未分裂 )→丙(细胞核分裂为两个 )→乙(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不是甲→乙→丙, A错误。
B.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就相同, B正确。
C.正常情况下,植物细胞中分生组织的细胞有分裂能力,其它组织的细胞已经分化,无分裂能力,C正确。
D.幼苗长成大树的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A。
【分析】 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甲→丙:细胞核分裂 ),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丙→乙:细胞质分裂,形成新细胞膜和细胞壁 ) 。
19.(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图展示的是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其中①②③④表示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相同
D.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均等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去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分裂;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细胞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有一个复制加倍的过程,因此,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故A正确。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故B正确。
C.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故C错误。
D.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遗传物质相同,D正确。
故选C。
【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0.(2024七上·仁寿月考)一个含有12对染色体的细胞连续进行分裂4次,得到的细胞数和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
A.4个,12对 B.8个,6对 C.12个,24对 D.16个,12对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如果一个细胞分裂n次,每次都是以2的倍数增长,那么n次分裂后的个数就是2n个。如一个细胞4次连续分裂后,可以形成细胞的个数是24═16(个)。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一个细胞里有12对染色体,经过4次连续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是16个、12对。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其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植物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X→2X→X。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 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 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即21。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即22 , 3次分裂后形成8个细胞即23 ,因此1个细胞分裂N次后的个数是2n。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60分)
21.(2024七上·仁寿月考)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埋在潮湿泥土里的种子,慢慢探出一个小绿芽,冲破了泥土的禁锢,之后这棵小芽 尖慢慢的变大,逐渐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直到最后变成一颗高大的植物。
资料二: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一种会放电的鸡,它的体内带有30~60伏特的电,当受到攻击时,它便会冲过去朝对方猛啄一口,从口中放出电流,将对方击倒。
资料三:大多数花儿和帮助它们繁殖的传粉者间都保持着互帮互助的关系。例如蜜蜂、蝴 蝶、蜂鸟等动物,都会在为花儿传粉的同时吮吸一口甜美的花蜜作为回报。此后,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
(1)资料一中,小绿芽扎根于土壤中,是因为它要从中获得营养维持生存,小绿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说明了植物能进行   的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2)资料二中,会放电的鸡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能   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但不一定会放电,说明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3)资料三中,植物受了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   特征。
(4)上述资料中提到的小绿芽、会放电的鸡、蜜蜂、蝴蝶、蜂鸟等都是由   构成的,但   没有该结构。
【答案】(1)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和变异
(3)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4)细胞;病毒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1)小绿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呼吸作用,说明植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 。植株成长中产生大量枯叶,枯叶是植物排出的体内废物,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 。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体现了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但有的后代不一定会放电,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植物受粉结种子,种子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生长:从种子到新植株的长大;发育:花到种子的过程;繁殖:产生后代 ) 。
(4)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资料中提到的小绿芽、会放电的鸡、蜜蜂、蝴蝶、蜂鸟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是生物,但没有细胞结构。
【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其中能繁殖后代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
(1)材料一中的种子变为小绿芽,最后变成一颗高大的植物,体现了植物能够生长的特征,小绿芽扎根于潮湿的土壤里,是因为它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维持生存。小绿芽扎根于松软的土壤中会变大、伸直得更快,它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说明了植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落掉的枯叶能够带走一部分废物,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性。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体现了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但有的后代不一定会放电,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材料三中植物经过开花、传粉,最后结出种子,体现了植物能够繁殖特征,保证种族的延续,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发育的特征。
(4)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资料中提到的小绿芽、会放电的鸡、蜜蜂、蝴蝶、蜂鸟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是生物,但没有细胞结构。
22.(2024七上·仁寿月考)图一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图二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植物组织细胞的物像,请据图回答:
(1)使用图一中显微镜观察物像前要先进行对光操作,对光成功的标志是看到   。
(2)在转④让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看着显微镜的   (填名称)。
(3)观察时,若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则玻片应向   方移动,就能让物像到达视野中央。
(4)图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中出现[4]   ,可能是制作临时标本过程中盖上   这个环节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5)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图一中   (填编号)和遮光器;若是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则调节   。若要使视野中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 ]   。
【答案】(1)明亮的圆形视野
(2)物镜
(3)右下
(4)气泡;盖玻片
(5)③;光源调节旋钮;⑤细准焦螺旋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1)显微镜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选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标志对光成功,因为只有光路畅通且光线适宜,才能形成明亮视野用于观察 。
(2)转动④粗准焦螺旋让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 。这是为了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保证操作安全,因为物镜接近玻片时若不注意观察,易损坏标本和物镜 。
(3)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具体来说,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实际上物像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上方,因此需要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 。
(4)盖盖玻片过程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液滴从一侧均匀的赶向另一侧,可以避免出现气泡。图二中的4边缘黑色整齐,中央空白无细胞结构可判断为4气泡,有可能是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5)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较暗时,应转动遮光器,调至大光圈,同时配合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因此,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遮光器和③反光镜。若是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则调节光源调节旋钮。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都调节镜头的升降,粗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的幅度较大,可用它找到物像后;而要想使物像更清晰,可转⑤细准焦螺旋,因为细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幅度较小。
【分析】图一中:①目镜,②物镜,③反光镜,④粗准焦螺旋,⑤细准焦螺旋,⑥镜座。
图二中:1细胞壁,2细胞核,3细胞质,4气泡。
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1)使用显微镜时,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2)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压碎玻片。
(3)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具体来说,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实际上物像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上方,因此需要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 。
(4)盖盖玻片过程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液滴从一侧均匀的赶向另一侧,可以避免出现气泡。图二中的4边缘黑色整齐,中央空白无细胞结构可判断为4气泡,有可能是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5)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较暗时,应转动遮光器,调至大光圈,同时配合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因此,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遮光器和③反光镜。若是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则调节光源调节旋钮。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都调节镜头的升降,粗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的幅度较大,可用它找到物像后;而要想使物像更清晰,可转⑤细准焦螺旋,因为细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幅度较小。
23.(2024七上·仁寿月考)如图为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应该是图中的   (填“A”或“B”),B细胞与A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   (填序号)。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   ,染色时滴的液体是   。
(3)在如图细胞结构中,[ ]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西瓜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   。
(4)图中的细胞结构,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
【答案】(1)B;1、3、5
(2)维持细胞形态;碘液
(3)4细胞核;3液泡
(4)5叶绿体;化学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细胞核的功能;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细胞壁、细胞膜、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和线粒体。所以,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应该是图中的B,B细胞与A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1细胞壁、3液泡、5叶绿体。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生理盐水浓度与细胞内液相近,能维持细胞形态,防止细胞因吸水或失水变形 。
染色用碘液,碘液能使细胞核等结构着色,便于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在上图细胞结构中,[4]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西瓜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3]液泡。
(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5]叶绿体,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分析】题图中: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液泡,4是细胞核,5是叶绿体,6是细胞质。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所以,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应该是图中的B,B细胞与A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1细胞壁、3液泡、5叶绿体。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形态
为了便于观察细胞结构,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的全部。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在上图细胞结构中,[4]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西瓜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3]液泡。
(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5]叶绿体,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4.(2024七上·仁寿月考)我国科学家提取死亡北极狼的皮肤样本,通过“某种技术”利用本地犬成功地培育了一头“小玛雅(用图中的?表示)”。下面是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题中的“某种技术”指的是   ;利用该技术培育出来的“小玛雅”应该属于   (填“北极狼”或“雌性犬”),判断的理由是   。
(2)比格犬的作用是为【A】的发育提供场所,因此该比格犬必须是   性;图中雌性犬提供的去核卵细胞内部成分是卵黄,这些卵黄在卵细胞中的结构地位相当于普通细胞中的   。
(3)科学家用玻璃针将一只变形虫分为a、b两部分(如上图)开展探究实验。a、b两部分的区别是   ;适宜条件下培养,科学家发现a部分仍然有摄食行为并逐渐恢复成一只完整的变形虫,b部分则逐渐失去摄食行为并死亡。该实验说明   。
【答案】(1)克隆;北极狼;小玛雅的细胞核是北极狼提供的
(2)雌;细胞质
(3)有无细胞核;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从培育过程看,是将北极狼的细胞核与雌性犬的去核卵细胞融合,经体外培养、代孕产出新个体,此为克隆技术(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体细胞培育新个体 )。
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发育,“小玛雅” 的细胞核来自北极狼,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所以 “小玛雅” 属于北极狼,理由是小玛雅的细胞核是北极狼提供的 。
(2)比格犬为胚胎发育提供场所(代孕 ),需具备孕育胚胎的生理条件,因此必须是雌性(有子宫等孕育结构 )。
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的一种,在细胞质内有丰富的卵黄,为受精卵生长、发育成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卵黄在卵细胞中的结构地位相当于普通细胞中的细胞质。
(3)a、b两部分的区别是细胞核的有无;适宜条件下培养,科学家发现:a部分仍然有摄食行为并逐渐恢复成一只完整的变形虫,b部分则逐渐失去摄食行为并死亡。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分析】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题中的“某种技术”指的是克隆技术。分析图可知,图中应用了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属于克隆技术,因此,“小玛雅”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小玛雅”是一只北极狼,细胞核中含有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库,“小玛雅”的主要性状最像提供细胞核的北极狼。
(2)哺乳动物进行胎生,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熟,因此,比格犬的作用是为A胚胎的发育提供场所子宫,因此该比格犬必须是雌性。
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的一种,在细胞质内有丰富的卵黄,为受精卵生长、发育成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卵黄在卵细胞中的结构地位相当于普通细胞中的细胞质。
(3)a、b两部分的区别是细胞核的有无;适宜条件下培养,科学家发现:a部分仍然有摄食行为并逐渐恢复成一只完整的变形虫,b部分则逐渐失去摄食行为并死亡。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